第二百零二章包拯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爲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着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爲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爲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爲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爲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覈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後,包拯根據自己在遼朝的觀察,上疏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此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於慶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

遼朝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爲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他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爲借鑑。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爲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后)的父親張堯佐被任命爲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羣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爲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覆。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乾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覆。數月後,轉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安撫使。同年七月,調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遂改知揚州,又轉知廬州,並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爲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爲此感到擔憂,陛下這麼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爲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爲立誰爲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爲宗廟萬世之大計着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爲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爲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

他請求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御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權御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祐四年(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許。許久後,包拯纔出府任職。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爲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第九章菩提現世(二)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十七章牛郎織女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十四章五帝(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二章身臨地獄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七十四章孔子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二十九章使徒傳道(六)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
第九章菩提現世(二)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十七章牛郎織女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二百章會昌滅佛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十四章五帝(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二章身臨地獄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七十四章孔子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二十九章使徒傳道(六)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