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和文三一走,夏收的高峰到了,今年的麥子減產的多,地勢低的水稻淹了不少。"; 不過莊裡的水稻還不錯,把多餘的水及時疏通到水塘裡。割水稻之前,仍是要把稻穗最長最飽滿的單挑出來做種,別的怎麼培育優質良種問題子晴可就不懂了。
子晴家的麥種和稻種都是這樣挑出來的,一代代下來,子晴家的麥子一畝可以產到三百多斤了,水稻能到五百來斤,連帶着曾家還有沈家也借光了,當然,子福也把這法子推廣了去。
剛把夏收忙完,眼看着到六月底了要進入七月,阿土和阿水也進家了,林康平揣着家裡的幾萬兩銀票,帶着他倆和莊裡挑來的四個後生,一塊去粵城了。
說到底,這船運,林康平還是不想放棄。畢竟一直和西洋人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要是一下子放棄了這些資源,他還真是有些不捨。銀錢是一回事,但是林康平心裡更想通過自己的能力,讓這個家能強大起來,興許,還能給兒子們闖出一條路子來。
子晴有幾分猜到了他的心思,自然不能去阻攔他創業的決心,這些經營方面的知識,子晴沒有林康平懂得多,自然也給不出什麼好建議。只能是用實際行動支持他,把家裡的銀票都收颳了給他帶上。
爲此,林康平還特地笑道:“你可想好了,萬一我血本無歸,你可不許哭鼻子。”
誰知子晴聽了他的話,正色說道:“我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你的生命安全,都是最重要的。”
林康平聽了上前抱着子晴,只說了五個字“我一直記着。”
這話,在林康平第一次出遠門去粵城給文三找尋玉石原料時,子晴就對他說過。也就是這句話,子晴走進了林康平的心裡。
子晴送走了林康平,閒來無事,抱着嫣然回孃家。"; 正碰上沈氏要送三婆婆出門,子晴笑着問候了幾句,也陪着送到了園門口。出門時,看見晴園門口來了一輛陌生的馬車,子晴走到門口一看,從車上下來兩個丫鬟帶着兩個小孩,還有一個先生模樣的人。穿着普通的絲綢衣服。
子晴正狐疑這是誰家的孩子,對方見了子晴倒是欣喜地叫了起來:“姑姑。”
真是頭疼,該死的文三居然真的把他兒子送來了,還有一個不知誰家的孩子,六七歲的樣子,見子晴好像不認識他的樣子,很委屈地看着子晴,問道:“姑姑不記得小翊了嗎?小翊可是對姑姑很是想念的緊。”
子晴才知道上次也是他跟着文星彧一塊來過。叫什麼小翊。子晴氣的直想咬牙罵人,可看着兩個小正太仰頭期盼地看着自己,子晴還真不能對孩子發火。還得面帶笑容地安頓好兩位小少爺。
子晴估計那個小翊身份會更尊貴,怕安排到外頭有了什麼閃失無法交代,畢竟孩子來都來了。子晴想了想,還是安排在自己孩子旁邊,本來,書睿已經帶着書瑋在隔壁房間分開來住了,這下,只得重搬回去四人擠着。
至於那兩個丫鬟,說願意打地鋪陪着她們少爺,只不過被子晴打發到廂房去了。子晴說是要鍛鍊兩個孩子的獨立能力。看得出來,兩個小孩子對這個安排很滿意。
那個先生,還要給兩個孩子講課,子晴想了想,打發到竹苑去了,唯獨那裡。子晴沒有住過,也不打算去住。
相處下來,子晴見新來的兩個小孩琴棋書畫都有涉獵,每日和那個先生學兩個時辰,上午是一個時辰的講學,下午是一個時辰的琴棋書畫。連帶着子晴家的三個孩子也跟着借光了。"; 書瑋太小,子晴沒讓他去。
閒暇時間,幾個孩子就痛痛快快地玩,園裡地方也不小,子晴也不約束他們,派了那兩個丫鬟跟着,特地交代除了孩子落水或從樹上掉下來,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阻攔。
晴園裡可玩的花樣多,西瓜地裡挑西瓜,桔子樹上摘桔子,竹林裡挖筍,池塘裡釣魚釣青蛙,後山逮蚱蜢,菜地抓青蟲,對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其樂無窮。何況子晴還讓林安時常帶他們去莊子裡看看,太陽不大的時候,也讓他們下地認識各種農作物,掰玉米,摘豆子,挖洋薯,就地烤玉米烤洋薯吃,體驗農家豐收的喜悅。
半個月後,曾瑞祥的學堂開學了,書睿和書彥要上學唸書,這兩個孩子一點沒有走的意思,反倒是跟着書睿和書彥也去學堂聽了幾堂課,很快和村裡的孩子打成一片。
因子晴家的幾個孩子都是和村子裡的孩子一同唸書,子晴也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太過顯眼,所以書睿他們上學的衣服都是普通的棉布,平常在家,因天氣熱,子晴都給預備的短袖短褲,這次,這兩個孩子一到,子晴也給做了兩身短袖短褲,這回跟着上學,子晴又做了兩身棉布長衫,子晴想着文三過來一定要點保姆費。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林康平自己回家來了,說是這一趟還是僱的船送貨,不過,已經跟船廠預定了兩艘大船,大概要半年後才能出廠。阿土阿水就留在了粵城籌備新鋪子開張事宜。
子晴這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還是不錯的,別的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子晴還是聽說過的,這個時空比子晴知道的同時代的清朝科技要發達些,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朝代的皇帝受前朝的影響,不是死腦筋,沒有閉關自守。
林康平回來後,這幾個孩子跟着去康莊的次數越發多了,偶爾也去橙園逮兔子回來烤了或燒了吃。總之,兩個孩子臉上的笑容是越來越多,對林康平和子晴是越來越依戀。
這日,子晴在房裡打點中秋的節禮,還有要給家裡的下人和長工發中秋的紅包,都要提前預備出來。難得林康平在家,子晴總算安下心來,要好好過箇中秋,正好家裡的孩子也多,可以在自己家的水塘邊搭一個塔燒,幾個孩子聽明白了之後都高興得跳起來,林康平帶着孩子們和林苗林麥一塊上山撿鬆塔去了。林麥、林苗是林康平新撿來的男孩,才七歲,在康莊住了兩個月,便被林康平挑到晴園來了。
忽聽的林興來說門口有人趕了馬車來送中秋節禮的,子晴忙迎了出去,來人只說是少爺家的下人,子晴見從車上擡了三個大箱子下來,還有一大堆的糕點盒子,這東西也有點太多了吧?
子晴打開箱子一看,一箱子的綾羅綢緞,閃閃發亮,其中一匹大紅的金銀二色百蝶穿花織錦,一匹蜜合金銀二色荷花錦鯉織錦,比林康平以前買的蜀錦還要華麗,另一箱子是高檔瓷器,四個蓮花彩瓶,胎薄如紙,還有四個纏枝瑪瑙碟,還有一箱子的筆墨紙硯。還有一盒子的各種藥丸,每個上面寫着用途用法,基本都是一些常見的小毛病,這個子晴還是頗爲喜歡的,古代看病太難了。
子晴對着東西發呆,不知該不該收,其中一個管事模樣的人遞過禮單,說道:“我家少爺打擾貴府已久,這點小小意思請一定收下。否則,我們回去主子責一個辦事不利,我們就要砸了飯碗,請太太成全。主子還說了,東西並不貴重,只是一份心意。太太要十分過意不去,回禮就多回點池子裡的黃鱔,田雞,辣椒即可。”
子晴聽了感覺不像文三送來的,心念一動,莫不是那個什麼林康平救的人,他可是吃過自家的這些東西,比文三還愛吃。難道這小翊是他的兒子?可子晴看着兩人長得也不像。話說子晴一家還一直不知道林康平救的人姓名,更不要說身份了,所有的這些還只是猜測。
子晴讓客人先休息,預備了客飯,林康平帶着孩子也回家了,小翊和送禮的人在書房談話,子晴問林康平這禮該不該收。
林康平想了一會道:“既這樣說,還是收了吧,對咱們來說是貴重了些,可京城裡的大戶人家來說這禮也就很一般了,估計對方也是考慮到這些了。只是這小翊到底是什麼來路呢?這瓷器是上等的官窯,好生收起來吧。算了,多備點回禮,除了他說的,把家裡養的雞鴨鵝還有兔子、山羊也都帶一些去。還有粉條、臘腸、火腿,我去安排。”
“官窯?”子晴重複了一句,好像記得官窯比民窯值錢。
“瓷器有官窯和民窯之分,質量不一樣,價格自然也不一樣。”林康平解釋道。
“不如,再抓兩隻上了年頭的甲魚吧。”子晴說道,好歹對方送了些值錢的東西,子晴也不想占人家太多的便宜。
林康平點頭答應了,這甲魚如今也不賣了,專門用來送禮,既體面還有誠意,對方也喜歡。
來人倒也沒有耽擱,林康平把回禮預備好了,禮單也寫好了,來人就直接走了,子晴想問一句,什麼時候接孩子走,見對方一點這意思都沒有,便沒問出口。
剛送走了來人,子晴把點心分分,打算給孃家還有幾個舅家以及蕭秀水那送一些,都是子晴沒見過沒吃過的,入口即化,樣式也特別好看,子晴看着甚至有些不捨得放進嘴裡。正想着自己成了劉姥姥進大觀園了,忽然,書鈺跑來說:“娘,哥哥們和文哥哥和小翊哥哥打起來了,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