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走進了嚮往已久的沂蒙山區。與我結伴同行的,是一位經過努力拼搏而走出沂蒙山的大學生。我們受命於院委會,到革命老區考察、學習。
大山,對於生長在平原上的人們有着無窮盡的誘惑力。它崇高、險峻、神秘。吸引着人們仰慕它、攀登它,撫摸它,親吻它。沂蒙山區則誘惑力更大,更神秘。它是革命老區,軍民一家同仇敵愾的英雄故事與壯烈事蹟早已通過銀幕、熒屏、報紙、雜誌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全國,震撼世界。我就是從《南征北戰》、《紅日》、《沂蒙頌》、《紅雲崗》、《紅嫂》、《血戰岱崮》、《激戰孟良崮》等名篇佳作中認識和解讀沂蒙山的。今天走進它,還真有些激動不已。
壹
走進沂蒙山,首先當是孟良崮。據說,它是因北宋名將孟良曾在此習武屯兵而得名。去沂南路上,行至戴莊附近,便望到了崮頂上刺破青天的雕塑標誌。我們停下轎車,問一老鄉去崮頂的路線,老鄉順手指着一條窄小的柏油路說:“這就是。”我們沿小柏油路行駛了不足兩華里,便到了盡頭。再向前,就是高低彎曲的沙石路了。我們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往前攀行起來。路越來越陡、越險,且都是“S”路、“之”字路。車時而仰頭攀爬,時而低頭俯衝,路窄處車輪離懸崖峭壁僅半米之距。在半山腰一卡口處,停下了車。見一老鄉在坡崖上挖石墾地,我下車走向前,仰問此路能否上山。老鄉停下鎬頭思量着道:“也有車上去過。”後退無路,掉頭無轍,只能是往上爬了。我們繼續前進,車穿行在綠蔭中,顛簸於險峰間。司機雙目圓睜,兩手緊把着方向盤,臉色焦黃,汗珠欲滴。
我給司機鼓勁道:“穩住,別慌,掉下去的話我給你墊底哩。”司機幹咧了咧嘴,沒笑出聲來。嘴上這麼說,實際上車子“咯噔”一下,我的心也“咯噔”一下。一段長長的陡坡出現在面前,車子好似是立了起來。司機緊踩着油門兒,一陣猛衝,好不容易衝上了陡坡。上坡後,竟是一個挺寬敞的停車場。我吐出一口氣,心裡懸着的那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司機停下車,推門跳下去,跑回陡坡前,手抓着探出峭壁的一根樹杆,臉上滾動着黃豆粒大的汗珠。他俯看着剛過來的山路,說:“再從這兒下山——我是不敢了。那老鄉怕是把我們的桑塔納當成坦克車了!”
我們又徒步攀登了一段兒條石砌成的崎嶇山道兒,便上了崮頂。舉目遠眺,七十二崮盡收眼底,山青崮綠,日麗天藍,沂蒙山區真個是錦繡如畫啊!
我們瞻仰了崮頂上陳毅、粟裕等將帥的塑像,拜讀了陳元帥的“孟良崮戰詩”,參觀了我軍擊斃蔣軍嫡系74師師長張靈甫的山洞和宋將孟良的練兵場,便乘上我們的“坦克車”,在清爽怡人的五月山風中,沿着寬闊暢順的前山道飛快地下山了。走過“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走過陳元帥的孟良崮戰役指揮部所在地——垛莊,我苦苦思索着什麼。同行的沂蒙大學生不無感慨地說:指路的老鄉是把我們當成什麼“官”戲耍了。
我想:也可能。
貳
走進沂蒙山,當然要上“登東山而小魯”的蒙山。蒙山是蒙陰和平邑兩縣的界山,是山東第二高峰。據說康熙、乾隆皇帝均在盛世華年登臨蒙山,李白、杜甫、蘇東坡等詩詞大家和東漢書法家蔡邕及衆多文人墨客也前來遊山觀景,吟詩作畫,留下名篇佳句。
先從蒙陰徒步登的蒙山。站在瀑布亭,望着懸崖上的“神門”,我想起了鬼谷子王禪的故事:春秋晉國大臣王善之女誤食香谷受孕而被臣父驅逐出家門,巧逢一匹白馬相助跑至蒙山,生下王禪。誰讓那臣女嘴饞了呢?後來王禪竟成晉國大將軍,後來又回“神門”修煉得道成仙,這纔有了孫臏、龐涓拜師學藝。這樣說的話,王禪該是我國最早的“軍事學院院長”。而培養出了兩個大軍事家的“蒙山神門”,應是我國最早的軍事學院了。
又繞道平邑開車上的蒙山。我站在“孔子登臨處”,沐浴着和煦的春風,吟誦着“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典,一遍又一遍……西側的山崖上,幾十個工匠正在鑿刻着利用一面山岩設計的高大宏偉的壽星巨雕,據說要申報“世界吉尼斯大全”。長壽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就地取材,自然利用,投資不大,效果可觀,這倒是件事半功倍的好事。
我們一鼓作氣登上了龜蒙頂。頂上新建了一座小廟,又有十幾個工匠正在一工頭兒指揮下砌石階,裝護欄,裝飾着小廟的外部環境。我邁進小廟一瞧,竟是一尊剛雕塑完的“玉皇大帝”。真個是新廟、新帝、新景觀。泰山上有一個玉皇大帝了,這蒙山還要新造一個。古人造了也就造了,今人再耗資費時的這造一個“帝”那造一個“佛”的,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不能創點新,造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景觀嗎?拓展旅遊景點,打造旅遊品牌的話,荀子、曾子聖賢圖;王禪、孫臏授藝圖;革命先烈羣雕圖;沂蒙頌、紅嫂像、六姐妹像;血戰岱固、大青山突圍戰等題材,不更是沂蒙山的強項和特色嗎?既能增加旅遊亮點兒,又能對人們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正氣,惠澤子孫的大義之舉何樂而不爲呢?就是外商也不僅僅是對“佛”呀“帝”的感興趣吧!人家所欣賞的更是地方特色和地域特點。展現人類的無畏、壯烈和獻身精神纔是人類的共同追求。
蒙山上的人文景觀少了些,但自然景觀沒得說。無論遠眺,還是近觀,真個是雄奇壯麗,秀色可餐。特別是這蒙山的空氣,清心爽肺,馨香四溢。據中科院測定,蒙山大氣中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到220萬個,是一般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的4400倍,稱之爲“天然氧吧”也爲之不過。
叄
走進沂蒙山,不能不緬懷長眠於地下的英靈和健在的革命前輩,還有那青山秀水孕育的諸多聖賢。
衆多革命先輩中,最值得大書一筆的當屬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莊的明德英老人。她是沂蒙山的形象,沂蒙山的代表,沂蒙山的光榮與驕傲。同時,也是中國婦**秀與崇高的典型。她用乳汁哺育了革命的勝利,滋潤了共和國的成長。舞臺上、銀幕上、熒屏上都留下了她那樸實無華卻光彩照人的英姿。不巧的是,當我前去登門拜訪的路上得到的卻是她已與世長辭的不幸消息,這不能不成爲筆者終生的遺憾。
有人說沂蒙山的每塊石頭都染過先輩的血跡,每棵綠樹都搖動着聖賢們的靈性。
儒學大家荀子,公元225年任蘭陵令,治理蘭陵20年,除將蘭陵治理得井井有條,商興民富,一派興旺景象外,還培養出了兩個傑出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退隱後,在蘭陵東南小山村孫樓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墓地現已成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蘭陵,曾孕育出包括兩個皇帝在內的30多個歷史名人。天外飛來的詩仙李白,還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客中行》。
我們到蘭陵鎮參觀了“天下第一酒都”,在李白飲酒作詩的地方,暢飲着蘭陵美酒,吟誦着李白的詩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時逢被茅盾先生稱爲“午夜慧星”的現代作家王思玷塑像落成揭幕,我們榮幸仰之,後又謁拜荀子雕像。站立高嶺之上,觀賞着繁茂的蘭花,一首小詩油然而生:
詩仙仗劍走四方,
他鄉豪客放歌狂。
醉了蘭陵溢美酒,
神州從此詩飛揚。
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的蜀國名相諸葛亮,出生地是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村。諸葛亮14歲時父母亡故,生活無着,便同11歲的小弟諸葛均投奔在南昌做官的叔父謀生。後纔有了臥龍崗上“三顧茅廬”的美談。
一代書聖王羲之,出生在臨沂南仁裡。也是10幾歲上離鄉,到南京入住秦淮河畔,成名與金陵。成大名則是書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序》,一舉登上行書的顛峰,令古今海內外墨家神往。
到王羲之故居時,一陣急雨突降,我們躲進門洞避雨。人多洞小,斜風急雨,打溼了衣服。陣雨過後,我們繞“洗硯池”走曲廊,遊殿閣,瞻塑像,賞墨寶,觀真跡,不禁又吟出一首小詩來:
新雨過後柳竹翠,
纖纖淑手浣池水。
當年書聖勤奮處,
千筆雄秀吐春蕾。
最後一站,是參觀明代抗倭名將孫鍾將軍紀念館。孫將軍故居,在莒南縣坪上鄉大鐵牛廟村。紀念館建在村前,院內塑有漢白玉雕的孫鍾將軍立像,並有烈士紀念碑數十尊。抗日戰爭時期,抗大山東分校曾設於此,羅榮桓元帥經常來分校授課,並於此率領山東軍民抗戰。以孫鍾將軍抗倭的大無畏精神,激勵抗日軍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大捷,贏得了輝煌戰果。
院中有一隕石,重約四噸,形狀如臥牛,名爲“鐵牛隕石”。大鐵牛廟村因此而得名。據說此隕石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磁鐵隕石,也算得上國寶了。
歷時十餘天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考察、學習結束了,我們驅車戀戀不捨地走出了沂蒙山。
別了,沂蒙山的古人、今人們。
別了,沂蒙山的青山秀水……
沂蒙山是泰沂山脈的兩個支系,指的是以蒙山、沂山爲地質座標的地理區域,不僅是革命老區,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圈,歷史上屬於東夷文明。革命戰爭年代孕育了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羣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的家鄉:沂蒙山!,非常經典的文章,不看後悔
沂蒙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黨的組織。以八路軍115師挺進沂蒙山區、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爲標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地處沂蒙腹地的臨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和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華東分局、山東省人民**、八路軍115師、抗大一分校、大衆日報社等黨政軍機關駐地,劉少奇、徐向前、陳毅、羅榮桓、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戰鬥過、生活過。
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1995年沂蒙老區率先在全國18個連片扶貧開發老區中實現整體脫貧。十年生聚,沂蒙精神再展魅力。2004年,臨沂再一次率先在全國革命老區中實現GDP過千億,人均過萬元,成爲老區經濟的強力領跑。目前,老區臨沂解放思想春潮澎湃,幹事創業氣勢豪邁,正在建設聞名全國的商貿物流城、歷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態城,一座“商興水勝、薈萃人文”的新城正闊步走向走來。
伴隨着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他們也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