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

衡山,又名南嶽、壽嶽,爲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衡山命名,據戰國《甘石星經》,因其位於星座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曰衡山。

衡山,中國著名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火神祝融,民間崇拜,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于衡山赤帝峰,當地尊稱南嶽聖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南臺寺金剛舍利塔。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嶽麓山等。祝融峰,衡山最高峰,爲紀念人文祖先祝融。"祝融峰之高"爲南嶽風光"四絕"之首。常年煙雲烘托,羣峰疊襯,矗立於湘南盆地,地勢相對低窪之懷,顯得峻極天穹。大文豪韓愈《遊祝融峰》讚道"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裡"。黃庭堅寫道:"萬丈祝融插紫霄,路當窮處架仙橋。上觀碧落星辰近,下視紅塵世界遙。"此處盡攬羣峰,看日出,觀雲海,賞雪景最佳去處。登上"天階"可直達祝融峰頂祝融殿,爲紀念祝融火神功德而建。隋以前有建築,最早爲司天霍王廟,後廟遷到山下,更名天尺庵,明代爲開雲祠,至清乾隆年間改爲祝融殿至今。殿宇分爲兩進,用花崗岩石建成,殿頂蓋加錫鐵瓦,仍存數十塊宋鑄造歷經千年光潔而不鏽鐵瓦,堪稱真跡留世。天柱峰爲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位南嶽鎮延壽村境內。仰望羣峰,高峰撲入眼簾,其上又有兩個峰頂,如雙柱插天。因奇峰挺拔,形似一柱,撐天立地,故名天柱峰。峰頂圓形平臺築八角垂檐亭閣,高4米,二層四門,花崗岩砌成,爲觀火警瞭望塔。塔下石壁上陰刻楷書"南天柱石" 四字,浩氣長存。回雁峰,衡山72峰之首,故稱南嶽第一峰。海拔96.8米,總面積6.32公頃,座落湘江之濱,峰名傳說有二,一曰:北雁南來,至此越冬,待來年春暖而歸;二曰:山形似一隻鴻雁伸頸昂頭,舒足展翅欲騰空飛翔;古城衡陽也因此峰冠以"雁城"之雅稱。千年古剎雁峰寺座落於回雁峰上,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歷代高僧曾在此傳經佈道,寺內設有"壽佛殿",是南嶽稱爲"壽嶽"的重要佐證。石廩峰,俗稱雷鉢底,或叫大嶺。其東側石壁上,兩個斜突峰尖,從下面望去,如高聳雲天大米倉。峰上名勝古蹟很多,如玉清觀、陳真人煉丹臺、鬼栽石、雷泓、風穴、誦經壇、浴丹泉等。南嶽諸峰皆朝於祝融,如拱揖之狀,獨紫蓋一峰,面南挺立。杜甫《望嶽》詩:"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嶽麓山,南嶽72峰之尾峰,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爲一體,包容歷史思想鉅子、高僧老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嶽麓山文化內涵。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嶽麓書院,依舊存於山下。山腰有被稱爲"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古麓山寺。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湖南省佛教發源地及中心。

自然衡山,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及動物資源巨豐。高等植物2149種,其中苔蘚植物共計152種,蕨類植物221種,種子植物1776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鍾萼木共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金錢松、篦子三尖杉、大葉櫸香樟、閩楠、絨毛皂莢、紅椿、喜樹、香果樹、花櫚木、野大豆、金蕎麥、中華結縷草共1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有金蘭、發現了老鴉瓣、藥百合、小鳶尾、湖南黃岑等湖南稀見種;還有10多種植物的模式產地:南嶽金絲桃、衡山莢蒾、湖南泡果薺、無髯獼猴桃、腺枝葡萄、窄花柳葉箬、毛柄金腰、南嶽箬竹、南嶽鳳丫蕨、南嶽蹄蓋蕨等。動物資源。區域內野生動物資源正在逐年增加,區域內有典型的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羣,共計有186種動物,哺乳動物33種,鳥類104種,兩棲類49種。已記載昆蟲有1835種。國家一級保護種有黃腹角雉,二級保護種有灰胸竹雞、紅腹錦雞、林麝、大靈貓、穿山甲等21種;還有湖南重點保護動物34種。

人文歷史厚重。南嶽衡山之所以被稱爲"文明奧區",有着遠古而悠久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傳說祝融最早發現保存和使用火種方法,使黎民率先告別了茹毛飲血原始生活,熟食和照明推動了衡山原始文明。作爲"火正官"的祝融,就是觀測天象以利農時。古時,南嶽爲華夏觀象制歷中心,黃帝、顓頊、堯、舜均制歷於南嶽,後入主中原,夏禹制"夏曆"也在南嶽。衆多學者推測,南嶽山禹碑,即大禹運用天文氣象指導農耕和水利建設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在南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上千座古墓葬,出土一大批先秦時代文物,發現74處殷商和周代文化遺址。最爲重要是屬於新石器時代南嶽彭家嶺遺址,見證當時燦爛文明。以南嶽衡山100千米爲半徑,在耒陽發現了耕種工具耒耜,在嘉禾發現了改良稻種,在衡陽發現了嫘祖墓(嫘祖是黃帝妃子,相傳正是她發明了養蠶和紡織),至於蔡倫發明造紙術更是錦上添花。南嶽悠久山嶽文化、祭祀文化、農耕文化爲湖湘文化形成提供深厚沃土。最早將南嶽衡山稱爲"文明奧區"是明湖廣提學副使管大勳。現"南嶽衡山"牌樓爲1988年重建,正面"南嶽衡山"爲劉海粟書,背面"文明奧區"爲吳作人書。

佛教文化進入南嶽比道家約遲200多年,最早到達南嶽惠海、希遁,在樑天監年間,後慧思則於陳光來嶽。慧思傳弟子智,後傳至章安灌頂,法華天宮,荊溪湛然,形成天台宗(亦名法華宗)。南嶽慧思,被尊爲天台三祖,智爲四祖。此宗學說,遠傳日本,流佈甚廣。南禪六祖惠能,則於廣東曹溪傳法,衍爲來南嶽的佛家最重要宗派。惠能傳法兩支:一稱南嶽;一稱青原。南嶽代表人物爲南禪七祖懷讓,住南嶽般若寺(今福嚴寺),開宗受徒,傳馬祖道一後再先後傳承,開成潙仰、監濟兩宗。希遷住南嶽南臺寺,輾轉傳法藥山、雲巖、洞山、曹山而成曹洞宗。另傳文偃、文益,則分別形成雲門、法眼宗。南嶽懷讓兩宗(潙仰、臨濟),青原行思(石頭之師)三宗(曹洞、雲門、法眼)合爲五宗,佛教史上稱之爲"一花五葉"。以後,監濟六世孫石霜園禪師,又分楊歧、黃龍,故亦稱"五葉七宗"。以南嶽爲中心,禪宗傳承弟子遍天下,遠至日本、朝鮮。

禪宗文化爲南嶽佛教文化文體。其後淨土宗承遠、日晤、法照,律宗惠開,華嚴宗惟勁等陸續南來,佛法更宏,佛家文化更盛。王夫之《南嶽賦》就是寫南嶽佛家發展盛況。自南北朝至唐代,南嶽惠海、慧思、智、大善、法照、惠成、大明(惠開)等18僧人,被譽爲南嶽18高僧。他輩如慧思、智法照諸僧,先後分別當上了樑、隋、唐幾代帝王國師,備受崇信。不少僧人,受帝王封諡,朝廷大吏,墨客詩人,與南嶽僧人交往,賦詩論道,歷代不絕,唐朝尤盛。柳宗元則爲大明和尚、及希操和尚等人作碑銘。唐代詩人溫庭筠等均有詩贈南嶽僧或寺。宋代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王陽明、羅洗先、鄒東廊諸家理學,亦在不少地方融合玄學與佛學宗旨及其經論。南嶽禪宗主張"頓悟",所謂"心即是佛。禪宗主張極容易爲人所接受、修持,而使整個宗派得以發揚光大,教徒遍天下。

佛教文化,國際交流活躍。日本僧人梅曉曾向南臺寺贈《大藏經》一部,梅曉即系曹洞42世宗徒。金碧璀璨,安堵穹崇。比岫聯香,接宇聞鍾。花雨成蹊,白雲在封。崇樓疊閣,富麗堂皇。建築藝術與綺麗山川相結合,熔入南嶽特有文化裡。南嶽歷代僧寺約有150座,比道觀有五、六倍,可見其盛。幾經戰亂,南嶽寺廟至今尚存12處,目前對外開放有祝聖、藏經殿等5處,先後舉行開光法會和傳戒盛會、學術研討會,規模盛大,活動頻繁。

道教文化,繁華似錦。東漢末期道家張道陵最早進入南嶽,自天目山遊南嶽,謁青玉壇、光天壇,禮祝融祠。其後則爲皮元與王穀神。司馬炎封王穀神爲太微先生,皮元爲太素先生"。漢至魏晉,道家熱衷煉內丹,即今所謂氣功。燒丹鍊汞爲外丹,即藥物,爲古代化學。今南嶽紫蓋峰下彌陀寺廢址右側的巨石上刻有《還丹賦》,該賦對煉丹之道作了許多闡述,即系魏晉時期道家的手筆。道家南來,煉丹技術及其藥學固然深有影響,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們中影響卻更深。後於皮、王兩道士來南嶽,注《道德經》,傳播《黃庭內景經》、《太上寶文》及《五嶽真形圖》,使道家玄學與神仙之說,深入人心。符錄讖諱之學與南楚原有巫貺之術相融合,在南嶽一帶行道設教,一直未絕,廟會、賽神之風至今猶存。至於神祠道廟之盛,更於此始。他們術動帝王,道幹卿相,信士滿民間。南嶽道觀,自晉初有棲真觀、南嶽觀,以後各代多有興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紅牆碧瓦,綠樹濃蔭,名山小築,風物極佳。道觀多,道徒也多。道家文化也就更相應地滲入到各個領域。文人與道家往來唱和,也構成南嶽道教文化的一大特點。唐守詩人、名士與道家有交往的頗多。唐宰相李泌,早年隱居南嶽時曾師事道士張太虛,唐吏部侍郎趙櫓則爲劉元靖撰《廣成先生傳》,太子少傅盧又撰《廣成先生石室銘》。韓愈則爲南嶽道士軒轅彌明《石鼎聯句詩》作序。唐詩人儲光羲等詩人均有詩寄南嶽道人或道觀。不少文化教養較高玄學修養較深道士,亦紛紛著書立說,南北朝徐靈期著《衡山記》,是第一部紀述南嶽專著。

衡山壽文化源遠流長,宋徽宗御題壽嶽巨型石刻,現仍存於衡山金簡峰皇帝巖。康熙皇帝親撰《重修衡山廟碑記》,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稱歷代衡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出自於《詩經·小雅》,"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就是衡山。南嶽是中國五嶽之壽山,歷來爲祈福、求壽之聖地,。人類人文始祖、南嶽主神祝融氏生息於南嶽衡山,是主管人間福、祿、壽之神。關於南嶽歷史記載頗豐,《春秋元命苞》、《開元佔經》、《春秋感精符》、《費直周易》、《唐書天文志》等許多古代典籍,都有南嶽稱爲壽嶽的記載。《辭源》即釋"壽嶽"爲南嶽。自漢代起,南嶽即有"壽嶽"之稱。南嶽福嚴寺有一幅名聯:"福嚴爲南山第一古剎,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唐代詩仙李白詩云:"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星"即壽星。南嶽衡山壽文化歷史燦爛,氛圍濃郁。用"壽"字或化用"壽"字命名比比皆是,萬壽宮、壽寧宮、壽澗橋、壽澗溪、百壽亭、延壽亭、延壽村、壽佛殿等壽文化遺蹟無處不在。南嶽大廟是集南嶽壽文化之成的建築,顯眼處滿目是"壽"字,屋檐上、橫條柱上,裝飾架上到處都能看到"壽"字,而御碑亭的楹枋上更是寫有100個形態各異的篆體"壽"字,故又名"百壽亭"。重要原因就是南嶽衡山擁有適合養生健身、益壽延年自然條件。

衡山書院文化始於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南嶽煙霞峰下讀書論道,居處藏書極爲豐富,其子李繁爲隨州剌史時,在南嶽建南嶽書院(現名鄴侯書院)以作紀念,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書院。南嶽書院數量衆多,在全國居第一位。曾國藩《重修胡文定公書院記》中寫道:"天下之書院,楚爲盛,楚之書院,衡爲盛,以肅嶽故也。"據《湖南通志》統計,光緒年間,在現南嶽區範圍內,先後共有鄴侯、盧潘、集賢等書院17處。宋代胡安國父子在南嶽書院講學,後張受業於胡氏父子,發揚程、胡之學,朱、張之學在此合流,形成有名的"湖湘學派",推崇愛國主義和"經世致用"哲學,故南嶽是"湖湘學派"發源地。到明代王陽明、王宗沐等先後在文定書院、甘泉書院講學,於是宋、明"理學"、"心學"在這裡得到較大發展。明末王夫之則集其大成,批判朱、王兩種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理學),高舉樸素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大旗,影響後世,極其深遠,譚嗣同讚譽其爲"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名人詩記與衡山結下深緣。李白自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對南嶽嚮往已久,於肅宗乾元元年秋取道長沙,溯湘江而上,以遊衡嶽。《遊方廣寺》詩是:"聖寺閒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描繪正是名山古剎深秋景況。李白遇赦,第三次到湖南。在武昌寫《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詩前四句:"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飈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

杜甫過衡山時,作《望嶽》著名詩篇。"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後杜甫被迫南下衡州。寫下《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朱鳳行》二詩。借描繪象徵南嶽的朱鳳,表達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奸邪惡人的怨恨。

山地特產種類多而豐。南嶽山雲霧茶歷史悠久,陸羽《茶經》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在海拔500-1000米之間,南嶽擁有7000多畝茶園。這裡終年雲霧繚繞,平均霧日達251.5天。雲霧作幕,煙霞爲幔,種植出來的茶葉,得靈炁之氤氳,茶葉尖細纖長,色澤翠綠,香氣濃郁,頻飲此茶則氣力強,乃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觀音筍爲南嶽特產風味食品。南嶽山高多竹,山上寺廟宮觀僧道多素觀音筍,對竹筍菜餚的製作甚爲講究,煎、炒、醃、煮等花樣紛呈。最具特色者爲油筍,俗傳觀音娘娘生日的(農曆二月十九日)前後,採摘山間一種鮮嫩肥壯小筍去殼洗淨,燒煮,取出曬乾,置茶油浸泡儲存,時愈久,質愈佳。成品呈條狀,形成鳳尾,色澤淡黃油亮,食時取出,略加鹽椒。雁鵝菌。南嶽多野菌,品質以雁鵝菌爲最。雁鵝菌生於每年農曆三月和八月。即鴻雁南遷北歸飛越衡山之時。菌色淺棕,形如傘狀,小如銅線,大似菜碗,均質鬆肉肥,用以調湯、燒肉、下面。獼猴桃俗稱藤梨子,屬南嶽野生水果,尤以紫蓋、蓮花、白雲峰一帶多。皮褐色,肉淡綠,營養價值極高,維生素含量爲柑橘的6至8倍。可治療多種疾病,主消渴,解熱毒、助消化、治瀉疾、下石淋,對治療肝炎也有療效。經霜後味更甘美,可生食,加工爲罐頭、果酒、果乾、果醬等。

主要景點,集佛教、道教、壽文化、自然風爲主,歷史悠久,景緻聞名。光藏經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慧思禪師所建。由於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稱爲"藏經殿"。後相繼改爲祥光寺、普光寺,今叫藏經殿,現在建築是1933年所重建。方廣寺,在南嶽區蓮花峰下。寺名方廣,取佛說十方廣佈之意。寺始建於南北朝樑,後歷經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寫的"天下名山"四字。萬壽大鼎,全稱"中華萬壽大鼎",是被世界吉尼斯確認"世界第一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壽字最多的青銅器。萬壽大鼎是南嶽中華萬壽壇景區的中心景點,位於南嶽衡山的駕鶴峰上。水簾洞位於南嶽鄉水簾村,距南嶽鎮4千米,古名朱陵洞,傳說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水簾洞水源來自南嶽紫蓋峰頂,流經山洞,匯入6米餘寬,深不可測的石洞,水滿溢出,垂直下瀉,形成瀑布,高60餘米,迎來五湖遊客,人山人海,蔚爲壯觀。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師、南嶽佛教開山宗師--慧思大師"唱道之地",位於南嶽大廟西側祝融路。背倚北支街,正面西側與南嶽衡山登山主幹道祝融路相望,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東西兩翼有禪堂、道德堂。南嶽大廟在南嶽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後有赤帝峰,前有壽澗水,廟址呈長方形,總面積達十萬平米,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物。正門叫櫺星門,牌樓式建築,由花崗石砌成。左右各有東西便門。

衡山開發歷程,歷代重視,緩慢坎坷前行。漢代以前,是南嶽萌芽、產生並逐漸成長的階段,僅具備"名山"的性質,尚未完全形成旅遊地的功能和格局。周朝時在山頂建祝融廟,山下建"明堂",秦代,祝融峰上有祝融君祠。至漢武帝,按當時國土疆域的四至範圍重新規定"五嶽",引爲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封安徽霍山又稱大柱山爲南嶽。江南衡山失去了嶽名,被降爲"鎮",官方文書中稱作"衡鎮",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隋開皇九年(589年)沼定衡山爲南嶽,而廢霍山爲名山,自此,湖南的衡山名正言順地成爲正宗南嶽。魏晉時,南嶽道教己是宮觀林立。雲龍峰上有棲真觀,紫蓋峰下有南嶽觀,赤帝峰前有華數觀,紫霄峰前有衡嶽觀。南北朝中期,佛教逐漸進入南嶽。此後,南嶽佛道教共存共榮,宮觀寺院競相發展起來。宋太平興國年間一年報慈東藏住持僧人省賢,號福嚴,率領寺僧在寺周圍廣種杉樹,後來把植樹範圍擴展到附近十數裡內的其他山上,共種植10萬餘株。隋代,南嶽衡山爲朝庭所封,至唐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嶽神爲司天王,遣大臣或守吏祭祀南嶽衡山。唐以後,五、宋、元、明、清均因襲之。南嶽衡山爲帝王所封,受朝廷保,禁止樵牧及經濟開發,森林得到較好保護,並繼續興建了大代護量寺廟宮觀建築,逐漸形成旅遊地的格局和功能。近現代。南嶽衡山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開發。清末主要是對一些寺觀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和增建。民國時期,開始對南嶽現代化開發,成立南嶽管理局,開始有計劃地營造森林,長衡公路通車,道經南嶽,爲南嶽有公路之始,勘定南嶽的登山公路,完成南嶽至半山亭、磨鏡臺段。抗日戰爭時期,周圍興建了專科大學、醫院、賓館、旅行社等,交通得到開發,商市空前繁榮。日軍進入南嶽進行了大肆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南嶽較爲重視,在文物保護、植樹造林、興建旅遊設施等方面有所建樹,改革開放後,**開始重新重視南嶽旅遊的發展,南嶽管理局籌資維修福嚴寺、黃庭觀、方廣寺,並建立"湖南省衡山南嶽樹木園",自此南嶽當代旅遊進入恢復和發展時期。80年代南嶽旅遊資源得到大規模的恢復與開發,旅遊設施日益改善,旅遊管理逐漸走向正規,國內旅遊人數迅速增長,旅遊產業初步成型。90年代至今,南嶽獲全國首屆風景名勝區展覽優秀獎,在湖南省風景名勝區"最佳旅遊目的地"和"最佳專項旅遊"評選活動中雙雙奪冠,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衡山入選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衡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爲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時至新時代,衡山愈加美麗,宛若璀璨明珠,鑲嵌在富饒的湘潭大地,以其獨特自然之美,悠久歷史之美,厚重的人文之美,歡迎着八方來客,展示着古老、現代、青春的不朽魅力。

如絲的秋雨給大地蒙上了一層面紗。巍峨的衡山,朦朦朧朧,什麼也看不見。我們一大家子人,拜過了大廟的菩薩,便乘景區的汽車上山。

山上,林深樹密,山路崎嶇蜿蜒,使人常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公路兩旁,林木鬱鬱蔥蔥,略帶雨霧和松香氣味的涼風從窗口飄入,讓人心曠神怡。山上迷茫的景色,彷彿讓人進入了迷茫的世界。不知身在此山之中。

車到南天門,下車步行登山,山道上人山人海,穿各色雨衣的、打雨傘的人,擠滿了山道,行進十分困難,但人們卻非常友好,互助互讓,與塵世風格大不相同。

好不容易到達山頂,放眼望去,整個衡山和祝融峰景區,完全鑲裹在濃密的白霧之中。不知是霧中有人,還是人中有霧。我看霧即是人,人便是霧也。

祝融峰大殿內,燒香拜佛的人,擠滿了殿堂。佛殿內香菸繞堂,罄聲悠長。大殿正中蓮花壇上,菩薩正襟危坐,一道道金光從佛的身上散射出來,讓人迷幻。

虔誠的香客們,跪滿了大殿和天井。跪在天井的香客,任由那雨水澆淋,五體投地,口中唸唸有詞,也許是乞求神靈的保佑,也許是讖悔舊惡,以求得神的寬恕。我們幾個人也跟着香客們,跪在天井內的雨水地上,磕頭朝聖。

雨越下越大,卻擋不住香客們的拜佛熱情。一撥一撥的人剛出殿,一撥一撥的人又進殿,就象滔滔不絕的江水,沒有停息。

下山時,雨依然滂沱,霧依然茫茫,路依然蜿蜒,人依然和善。我想,信仰這東西特奇妙,它能去惡從善,去僞存真。它可以讓人們變得真善美,也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和諧。

於我來說,我最早知曉的中國名山就是衡山,因我的老家湘中婁底市一帶的鄉親,每到秋季農閒時,便要成羣結隊去鄰近的湖南省衡陽市的南嶽還香,去拜聖帝爺,以前是走路動漫,現在大多是合租一輛客車去,客車是臨時性的,以客滿即發車爲規矩。南嶽就是指衡山。我早在讀高中時把關於五嶽的順口溜背得滾瓜爛熟:“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魯陝湘晉豫,五嶽多奇峰。”我真正抵達衡山,卻是讀完高中幾年以後的事了。我每每路過衡山,有人分不清五嶽的方向及所在省份時,我就會念這順口溜伍。

衡山是湘江邊的一個山系,從南邊回雁峰起,七十二峰相依,樹草滴綠,花香裹挾,連綿逶迤,至北邊的嶽麓山止,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山峰最有名,祝融峰海拔1290米,是羣峰之首,是以人們登衡山必登祝融。唐代韓愈有詩說:“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裡。”韓愈很貼切地道出了祝融峰的飄逸。常說的南嶽八絕“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麻姑仙境之幽,水簾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嶽廟之雄,會仙橋之險”,就把祝融峰的高放在第一位,首先是祝融峰的高爲衡山贏得人們的注目,融得遠古時期祝融氏來此地居住弱。

衡山歷史悠久,早在黃帝時代,衡山被列爲華夏四嶽之一,祝融在衡山居住並葬在衡山。虞舜到過衡山祭祀山神,夏禹治洪水過衡山,商、周時期,衡山的祭祠列入國典。衡山供奉的主神是祝融氏,屬遠古時期的原始巫教。“祝”通“咒”,古代指男巫。祝融,本名重黎,是上古帝王,號赤帝,後尊爲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衡山,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他常在高山上奏名爲《九天》的樂曲。1988年,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的竹簡有這樣的記載: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經過歷代帝王的神化和加官進爵,祝融由隋、唐兩代的“司天王”到宋朝的“司天昭聖帝”,也就我老家一帶稱祝融爲“聖帝爺”的來由文。

祝融峰山頂的祝融殿,歷代多有重建。現存的祝融殿樣式,是清代的建築格調,建於1751年,經二百餘年的風雨滄桑,石牆鐵瓦的老殿,挺立在奇石重壘,風急雲涌的山頂空隙處,獨自清閒。從祝融峰麓的上封寺到峰頂的祝融殿,一條石板路時隱時現,層層梯接,石路兩旁,矮松青竹,山花點綴,走着走着,有時好像是石板路在綠樹叢中擺動。攀行石道間,擡頭看雲朵在藍天上飛來飛去,像是雲朵在盤着山飛,又像是雲朵在盤着頭頂飛。我有時糊里糊塗,總認爲雲沒動,而山在繞着雲飛,是我與衡山在一起飛。山上天變一時,有時會有不期而至的濃霧,把人和山罩在霧中,與世隔絕伍。

南嶽最大的寺廟是位於衡山腳下的南嶽廟。南嶽大廟建於唐代,依次九進,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山泉繞牆暢流,鳥羣繞樹鳴翠。大廟正殿中央供奉着“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東側有8個道觀,西側有8個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並存。宋代以後,南嶽上有20多個書院。衡山是佛教、道教並存一殿的奇蹟,原因很簡單,原始巫教比道教、佛道都要早,打個比方說,代表巫教的聖帝是長輩,道教、佛教都是下一輩。有長輩主持平衡各家各派,下一輩豈敢爭執弱?

衡山對應28宿之軫星,主管人的壽命長短。自宋徽宗在南嶽留下“壽嶽”石刻和“天下南嶽”題詞後,“壽嶽”之名更響。在南嶽,用“壽”字或化用的“壽”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萬壽宮、壽寧宮、壽澗橋、壽澗溪、百壽亭、延壽亭、延壽村、壽佛殿、萬壽大鼎等。確切地說,衡山稱壽山,主要是因爲這裡盛產許多益壽延年珍品,如靈芝、黃精、何首烏等。長壽,是很多人追求的,以至很多人向南嶽聖帝討壽。其實,衡山有一個長壽的錦囊妙計,那就南嶽大廟注生殿的對聯:“注性優劣,惟善人知此善地;生命壽夭,皆由自造不由天。”對聯說出了長壽的秘訣:長壽在己不在天,在於自己的保養文。

衡山是一座深藏玄機的山。中國遠古時代是以衡山爲天地中心的,山水的命名不是“衡”就是“零”,如零陵山、零水等,零水是靈渠的源頭,其實靈渠也是零渠的諧音。從中國地圖也不難發現,衡山在中國南北的平衡點上,北包括黑龍江,南包括南海,衡山像一杆秤。遠古一半地理一半怪誕的書《山海經》,就是以衡山爲中心描述的。在古時所謂的“稱土法”中,認爲“入土實一斗,稱之,六七斤爲兇,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而南北衆山中,衡山土的重量居中。

衡山的“衡”,如同它的美一樣,一下子描繪不盡。

我想,上山是修行。迷霧太多,求佛,遇佛,見佛。拂之,散之,化之。只求,你一切安好!

遇到了一些事,纏繞在心中,擾的心緒不寧,突然想放縱自己,趁着假期,讓自己好好放鬆,我想,釋放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迴歸自然,所以無選擇,山上修行。雖然上山未燒香,但是,受被香薰影響,心中的香,拂去塵埃,已寧靜不少。至少不再糾結,不再煩惱。這一趟,沒有來錯。

山上,誰也不認識,一羣羣陌生結伴的人。大聲說話,大聲笑。同學說我像瘋子,其實只有自己知道,心裡太過抑鬱,我想這樣釋放,把一切,丟在山中,放過自己。

不知道是要蠢到何種境界,會把自己逼入如此絕境。出不來,進不去。我想避開一切,不想被打擾。可能太過任性,可我不想自己難過。在世人眼裡,不管你是好人,壞人,做的對與錯,都沒有關係。喜評判的,不會放過。厭紛擾的,不會在意,唯有你自己,想要你自己過什麼樣,就怎樣對待你自己。

一路奔走,夜的路,山的霧,廟的沐。我想,我不能停。我想,我不能困擾。我想,我應該快樂!

我要一路奔走,計劃着,明年去泰山。不管明年真的能去否,都想,再多在外面走走,希望自己不侷限在自己的視野裡。

湖南南嶽,南挨廣東,北靠湖北。我想很多喜歡爬山會心境被困擾的小夥伴都可以走一圈,因爲,山中自有神靈,山中自有樂趣。走一圈,可收貨不少。那些如果也想去走走的小夥伴,我的出行,給你們參考下。

我們是晚上到,在半山腰睡了一晚,第二爬了山後,直接下山,去同學家(耒陽)因爲耒陽離南嶽近,我們回耒陽吃的中午飯。

我從老家出發,在邵陽塘渡口鎮坐下午14:30到衡陽市的大巴,票價70元,到衡陽市中心汽車站下,到站時間,下午17:30左右。出站左轉一點點售票大廳在自助購票機買了最後一班18:40分到南嶽衡山的大巴,票價是20元,歷時1小時。到了南嶽衡山,從汽車站出來往右一直走,到遊客中心。從外地趕來的夥伴,建議你們做高鐵,高鐵站是衡山西,白天衡山西高鐵站有中巴車到南嶽衡山遊客中心,票價5元,時間只要20分鐘左右,打的35元左右,可講價拼車,拼車一般10元-15元,看人數。

大廟就在遊客中心,遊客中心附近很多民俗,環境還可以,不是節假日房間也不貴。

住宿問題,我們當晚9月30日,看了幾間房,雙牀75—80元。據說十一同樣的房間要288以上。最後爲了看日出,住到了半山亭的農家樂,我們那個房間一般。不建議住,不過價格便宜,裡面三個單人牀,一晚上80元,有車從遊客中心接到住宿點。山上沒什麼吃的,最好自己備齊,在忠烈祠那裡有酸辣粉8元/碗,怡寶4元/瓶,方便麪8元/桶。

門票分淡旺季,4.1—10.31屬於旺季,門票120/人,淡季80/人。

當天天氣不好,我們放棄了看日出,早上爬了下下,然後選擇坐穿梭的旅遊中巴上去,單程45/人,往返80/人。坐到南天門,然後走上去。山路很彎,身體較差或暈車的小夥伴,可能會吐,所以做好準備。

記得帶好厚衣服,到南天門就很冷,記得要帶羽絨服,上面租的大衣很濃的氣味,不舒服。如果在上面有下雨或者是有霧,那最好還有準備,防風衣,主要是防霧水,我們當天沒買,雖然沒下雨,因爲霧水重,所以衣服頭髮全溼。當然,如果沒有霧水,那肯定不要準備。

結束了,是下一個開始。我期待,與你們,在山上相遇!

十年間,數遊衡山,對衡山還算是有個大概的瞭解吧。初到南嶽,最讓人難忘的是那座大牌坊。牌坊山大書"南嶽衡山"四字,劉海粟所題。北面坊額上"文明奧區"吳作人題。巨大的立柱上是胡遐之撰寫的對聯:"秀氣來高宇,看四絕奇觀,五峰勝景;文明稱奧區,有二賢吟跡,七祖道常"大氣磅礴,儒雅風流。更有李白的"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飈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狂草筆意,歎爲觀止,不覺有了遊歷江湖,縱情詩酒的豪氣二三十米高的花崗岩牌坊,彷彿一葉窗,透過此"窗",青黛雄偉的南嶽羣峰撲面而來,頂天立地。

衡山 ,一名岣嶁山 ,又名霍山 ,委宛山,古稱南嶽 ,爲五嶽之一。《書•舜典》:"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 ,如岱禮。" 孔 傳:" 南嶽, 衡山 ."《漢書•郊祀志上》:"﹝ 舜 ﹞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者, 衡山也。" 衡劉宋徐靈期《衡山記》:"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名朱陵太虛之天,踞離宮之鄉。赤帝館其巔,祝融宅其陽,故名南嶽。"《南嶽總勝集》(南宋陳田夫)捲上引《湘中記》雲:"衡山,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軫宿,銓德鈞物,應度璣衡(北斗七星的泛稱) ,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指南方),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故曰南嶽。"

《述異記》稱南嶽系盤古左臂變成的。盤古左臂,好美的神話。根據古代《周禮》、《春秋》、《星經》記載:衡山位處星度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象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天地的重量,能"銓德鈞物", 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軫星旁有一小星,名叫"長沙星",此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而衡山古屬長沙,借名伸義,所以衡山有"壽嶽"之稱。後人祝壽,時常稱頌爲"壽比南山".宋徽宗在南嶽留下"壽嶽"石刻和"天下南嶽"題詞。清魏源《衡嶽吟》: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朱鳥展翅垂雲大。登臨祝融絕頂,環顧若隱若現的羣峰,飄飄欲動,"山矗天上,雲起峰流",勢如獨"飛"的絕妙。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是不是此山,不得而知。不過隱居南嶽,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南華大學的幾位老教授,每年暑假就到南嶽山下的小村莊隱居,其閒情逸致和愛山的深情可想而知。

南嶽區不大,民風淳樸,街道整潔,古樸與現代同在,隨處可見免費的茶水,泡着雲霧茶的水壺,擺在汽車的停靠點旁,任人自由取用。帶着紅袖章的志願者,不辭辛苦地免費導遊,非常熱心,不愧爲佛教聖地,一眼望去,人人皆佛。按照旅遊的經驗,下車就到報亭去買一份衡山旅遊圖,按圖索驥,其樂無窮。

衡山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衡陽市回雁峰,北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長沙嶽麓山。橫跨湖南省八個市縣,逶迤八百里,共72峰,羣峰巍峨,層巒疊嶂,氣勢磅礴。美譽爲"青天七十二芙蓉".又因其景色分外美麗,有"五嶽獨秀"之名。無山不樹,無水不秀,流泉飛瀑,奇花異木,銀杏古鬆,廟宇亭臺,令人目不暇接。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方廣寺之深堪稱"南嶽衡山四絕";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爲"南嶽衡山四時佳景".因其地處江南,羣峰雲霧繚繞,給人以奇妙莫測之感,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有"欲見不見輕煙裡"的讚譽。衡山主峰爲祝融峰,海拔1300.2米,一年之中就有280多天,被泡在雲霧裡。傳說祝融氏是中華民族祖先黃帝身邊的一位很有才幹的大臣,曾被委以"司徒"重任,主管南方事務,以衡山爲"棲息之所",並祭過南嶽。祝融死後,人們把他葬于衡山最高峰,峰以其命名。衡山的高峰還有紫蓋峰、芙蓉峰、石稟峰和天柱峰等,八橋、九潭、十澗、十五崖,二十五溪、三十八泉等藏於衆山之中。在五嶽中,衡山的山勢獨具特色,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望嶽》開篇裡寫道:"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明人邱麟讚歎:"一觀于衡,而天下觀止矣。"

每次到來,我都要到牌坊下小憩片刻,透過牌坊看南嶽,就如透過小窗,瞻仰南嶽衡山的偉岸,有一種隔世的神秘和閒適。第一是佩服造景的匠心,二是獨愛李白的那兩句出神入化,大氣磅礴的詩,縱觀衆多詠南嶽的詩,只有李白獨佔鰲頭。配以狂草,怎一個雄渾風流。

衡山是以福壽文化和宗教信仰著稱的。衡山的美,是一種大美。不細細品讀,是很難讀懂衡山的。

初次走進衡山,就被它的變幻莫測所驚呆。剛剛還風和日麗,突然就烏雲迷布,緊接着嘩嘩譁下起大雨來。好在我們還有準備,打傘的打傘,穿雨衣的穿雨衣。但還是有點手忙腳亂。可過了一下,雨又馬上停了下來。看峽谷,突然就蒸騰起縷縷雲霧,並慢慢把我們包裹在了其中。使我們有了在雲中走的感覺。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第二次走進衡山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正燦爛地開放。映山紅在這裡是英雄花,是被抗日將士的鮮血染紅的。所以這裡的映山紅特別紅,紅得耀眼、紅的讓人心顫。我們走走停停,映山紅也跟隨我們一路。

這一次我們來衡山,是帶着走讀的心情來的,所以我們儘量步行。確實,衡山也給予了我們美麗的回報。在去藏經寺的路途中,不但有美麗的映山紅相伴,我們還看到了雲海中的海市蜃樓。縷縷雲霧中,一座座山峰突隱突現,變幻出千奇百怪的形狀。有人說看到海了;有人說看到船了;還有人說那裡象一個村莊,有牛、馬、駱駝。再看,還象一個車站,有汽車、火車在忙忙碌碌。

最有意思的是衡山的日出了,沒有緣分是很難見到的。這次天公做美,讓我們有機會見了一次衡山的日出。我們很早就坐在了祝融峰上,等了很久纔有了一絲魚肚白。慢慢地天際有了一絲淡紅,然後變成了血紅。當我們感覺太陽要出來時,突然又被烏雲遮住,天空一片餛飩。當我們感到有點失望時,太陽又衝出了雲層。日出的景象沒有我們想象的美,但它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哲理。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啊。

衡山的美是大美,不是幾天就可以讀完的,但可以經常讀,時讀時新。

上古時候,黃帝后裔高陽氏的孫子重黎任帝嚳高辛的火正(官名),他以火施化,謀福黎民。帝嚳命曰:祝融。後被人尊爲赤帝、火神,葬南嶽衡山。

壬子秋,我登臨了少小就念叨的這座神山。佇立在海拔1289.8米的祝融峰巔,羣山俯首,白雲流日;清風習習,松竹蔥蘢;寺飛巒谷,福觀洞天,便在腦海鐫下“秀景厚文”的印略。但是,當我進入忠烈祠後,英武不屈的民族精神陡然在心中矗立,崇敬仰止之情倍然更生。

南嶽忠烈祠坐落與南嶽72峰之一的香爐峰下,峰巒錯峙,松柏掩映;溪水環抱,山道盤纏;前低後高,坐北向南,是大陸唯一紀念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

忠烈祠依山而建,方體佈局,依次爲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祠內的黃崗岩石板大道和276級石蹬銜接,上下40米,佔地14400平方米。

依次拜謁,**肅穆,唏噓不已。牌坊,一列拱門三孔,青牆黛瓦,琉璃蓋頂,花崗岩方正石牆體。中拱懸額:“南嶽忠烈祠”,爲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所書。

入坊廣場稍後,“七七”紀念碑高聳。由花崗岩雕砌的一大四小五顆花崗岩炮彈呈梅花狀直指蒼穹,象徵漢、滿、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團結抗戰。

紀念堂闊開三間,中置巨碑《南嶽忠烈紀念堂碑記》,東西次間陳列文物,那黑亮的骨灰陶罐上鐫刻着“陸軍第六十六師抗戰烈士忠魂”,反光點點,彷彿是英雄瞋目殺寇的一雙雙眸子。

四柱穹窿紀念亭,碑記“淞滬會戰”安亭戰役史實。

享堂,居祠宇高臺,題額爲蔣中正手術“忠烈祠”三個雄勁楷書。“烈”撇上白一點,傳爲蔣公意爲少殉中華健兒,多殺倭寇興華。

堂中立“總理遺囑”碑刻,還有孫科、白崇禧、何應欽、居正題詞,橫排戴安瀾、謝晉元、王銘章、張自忠、奇性寸(李念潔)等將軍生平勒石。廳設“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一塊碑銘上鐫刻“恭立忠烈祠,以祠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五月”。

再往上,便是墓園。松柏參天,崗巒滴翠,錯置13座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墳塋裡安葬着原國民黨37軍60師師長董煌收集的本師在湘北抗日陣亡將士的遺骸,共2728具。還有74軍、140師將士公墓以及鄭作民、孫明瑾將軍等個人墓葬,掩映在蒼松翠柏間,或碑碣行列,或塔剎相雲,或闕象凌空,或“華蓋”不塵。

爲什麼當年的國民**要擇此修忠烈祠呢?陪同的衡陽市委同人介紹說:“淞滬會戰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後廣州、武漢戰役失利,處於大後方交通發達的湖南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成爲武漢會戰後國軍抗戰的又一處大本營。國民**先後組織了長沙、常德、衡寶會戰。國民**軍事委員長蔣介石在衡山召開了四次軍事會議進行部署。會上各大戰區的司令長官都痛心疾首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衛國捐軀的抗日陣亡將士無安息之地,我們怎麼對得起他們,如何激勵後人去戰鬥。尤其是長沙會戰特別慘烈,陣亡將士人數衆多,安葬寧靈已成大問題”。蔣介石聽取了各大戰區長官意見,會後吩咐陳誠和薛嶽辦理此事。後陳誠調人四川,而薛嶽任湖南省**主席,就有他主持選址在風景人文薈萃之地的衡山香爐峰下立詞。當年選址者趙恆錫曾嘆言:“前面駕鶴,朱明二峰,呈犄角之勢分峙東南;後面是香爐、擲鉢諸峰呈屏障環衛西北。氤氳清淑之氣,全聚乎與此,誠先烈長眠之風水寶地也”。

工程於1938年籌備,1940年9月10日動工,1943年6月告竣。仿南京中山陵形式,佔地180餘畝。蔣介石題祠額,薛嶽撰《南嶽忠烈紀念堂碑記》: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我中華民族崛起抗倭之神聖戰爭,在總裁領導之下,舉國奮袂,人人效死。我前線將士莫不忠義憤發,億萬一心,以與強寇相周旋,四載以還,五洲嘡視,三島震駭,最後勝利之必得以操左券。而我成仁將士以大無畏之精神保衛國土,以最寶貴之生命換取光榮,開創亙古未有之偉績,尤爲萬代所崇敬。餘忝總戎重,轉戰北東南各戰場,目擊成仁將士前仆後繼、視死如歸之忠勇,未嘗不肅然動容。而一念及浴血糜骨之壯烈,則又未嘗不滄然出涕。不有紀念曷展素誠?乃請準中央,分頒巨帑,即就南嶽闢地建墓,以安忠骸。而祠堂先後落成,永標大節醵也。乃者名山片石作萬丈之光芒,浩氣雄風歷千秋而不朽,精靈所積蔚爲國魂。仰止之餘,當起頑懦,斯又豈止崇德報功已哉?是爲記。

中華民國三十年一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 薛嶽 撰文立石”。

衡山屬火,朱雀南嶽。道教五行說賦予衡山玄烈色彩。從祝融擊石取火,火攻共工的傳說到中華民族歷次抵禦外侮,張揚的都是不屈不撓的精神意志。“忠烈祠”正是抗擊倭寇的大寫。

前些年我搜羅抗戰史料,對國民黨正規軍抗戰幾次大的戰役窺錄了梗概。三次長沙會戰及長衡會戰我敵雙方投入兵力及傷亡簡略是:

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0月,日軍集中4個師團3個旅團10萬兵力進攻長沙。中國九戰區16個師約20萬人誘敵深入在贛北、湘北、鄂南三個方向作戰。

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初至11月上旬,日軍集中4個師團2個支隊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我方參戰計17萬人。

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集中約10萬人兩路進攻長沙。第就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13個師、17萬人防禦。斃傷日軍5.6萬人,我方傷亡2.8萬人。

長沙衡陽作戰,1944年5月至8月,日軍進攻36萬兵力,我方投入30萬人防禦。日軍傷亡19380人。我軍傷亡17000餘人(陣亡6000人)。

我還拜讀了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參加者,時任預10師29團中尉偵察排長並協團副工作的《王維本戰鬥回憶錄》,其述戰況之慘烈,驚泣鬼神。

“1942年1月2日上午,惱羞成怒的日軍炮兵部隊開始向29團指揮所所在的黃土嶺覆蓋轟擊。日軍的騎兵部隊也開始向29團指揮所所在陣地突擊。”

“一段時間後,團副指揮我們開始逐漸撤退。撤退中,團副曾友文在從隱蔽點出來時被日軍的狙擊手打中胸部,當場陣亡了。我和戰士們在陣地的附近找了一個偏僻的凹陷處,將團副的屍體放入,並用薄土掩蓋好。戰士們圍着這個簡單的墓敬禮,一些戰士還哭了出來。”

“我帶着部隊邊打邊撤,撤到了仰天湖東邊的大古墓與團長會合。在清點人數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團指揮所僅剩下了團長張越羣、幾名傳令兵、司號長以及我和13名警衛和偵察排的戰士。由於團部與師部已經失去了聯繫,團長命令我死守該處,沒有他的命令不準撤退。他帶着幾名傳令兵和司號長向師指揮所走去,就在前往的途中,司號長因爲銅號的反光暴露,被敵人的狙擊手打中死亡。”

“我則與第二營過來的一個連隊就地組成了新的阻擊防線。下午3時左右,日軍一小分隊向我陣地發動兩次攻擊,但被我們用手**和槍**擊退。日軍開始用步兵炮輪番轟擊,接着又向我方陣地發射了煙幕彈,當我們以爲敵軍要趁煙霧突擊我軍陣地時,日軍又向我們發射了毒氣彈。由於措手不及,也沒有防毒面具,很多戰士吸入毒氣都開始發暈,我命令一個戰士去收取各人的水壺及毛巾去打水,讓戰士們用溼毛巾護住鼻嘴,但即使如此,也還是有些戰士喪失了戰鬥能力。”

“從元月1日到此役過後,張越羣團幾乎只剩下了空殼:29團的減員在70%以上。”

據史料記載,“1942年1月3日,預10師的第二道防線遭受到了空前慘烈的攻擊。”

“我軍在陣地上修建了許多明暗工事,交叉的火力造成日軍很大的傷亡。爲突破我軍的陣地,日軍向我陣地投擲了許多***,***把我們許多在明工事的戰士捲入了火海,這些戰士就這樣被活活燒死。”

日軍爲了摧毀我闇火力點,開始使用‘肉彈’攻擊:遇到陣地的闇火力點時,日軍就出動敢死隊,全身用烈性**綁在身上前仆後繼地向前衝,直到炸飛這些闇火力點。最後高地易手,整個高地被削平了一截。”

爲了奪回陣地,時任第十軍預備第十師副師長的葛先才也組織了幾十支敢死隊,在集中20多挺機槍的掩護下,投向冬瓜山。“我們的敢死隊身綁**,趁着日軍還沒有穩固陣地時,向他們攻擊,我們的戰士看着人多的地方就衝了上去,然後拉響**,與日軍同歸於盡。”他回憶說,當時陣地上除了硝煙之外就只有殘肢斷臂,就像修羅地獄。到整個戰役結束爲止,雙方白刃拉鋸11次,我方奪回了陣地。該處防線28團除50餘人生存外,其餘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我還讀過長沙三次會戰時防守長沙南郊的預10師師長方先覺的誓死遺囑材料。

1942年1月2日,預10師第一道防線已被日軍突破。1月3日,方先覺把28團和29團餘下來人員整編成第二道防線,防守冬瓜山、紅頭山一線。薛嶽來電問方先覺能守多久,方說“守一星期”。薛嶽問:“如何守法”?方說:“我一線守2天,二線守3天,三線守2天”。當夜,方先覺修書一封叫副官主任張廣寬派人送到後方他家眷那裡,要求第二天前一定要送到。此信被時任政治部代主任楊正華拆看,原來是遺囑:

“蘊華吾妻:此次我軍奉命固守長沙,任務重大,長沙的存亡,關係抗戰全局的成敗,我決心以身殉國,設若戰死,你和五子的生活,**自有照顧。務令五子皆能大學畢業,好好做人,繼我遺志,報效黨國,則我含笑九泉矣。希吾妻勿悲!夫子珊。民國三十一年元旦”。

百字短文,讀之泣血。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熱血男兒一腔浩然正氣,豈可國**分,政論紛爭。

可令人心碎的事往往出人意料發生。由於政治的原因,上世紀五十年代,祠內不少題刻被毀,蔣中正題額的“忠烈祠”匾額被一農家揀去做了剁豬草的砧板。六十年代,一些烈士墓也被挖遷往他處。

值得欣慰的是1984年黨的***胡耀邦蒞臨瞻仰忠烈祠,1992年當地**全面修復祠內設施,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裡”。有火必有熱,發熱必發光,只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才能打造美好的未來。人如此,國亦如此。

祝融明目,中華民族不可侮!一統江山東流勢!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昆明武漢黃鶴樓長沙前期準備株洲山海關西塘銀川麗江哈密哈爾濱烏魯木齊廣州塔南京秦淮河普洱吉林金華合肥南京中山陵達州安順瀋陽揭陽台州馬鞍山海南攀枝花西安北京的衚衕魔都(二)南京中山陵貴陽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北京的衚衕深圳蘭州湛江武漢大學山海關株洲哈爾濱鄭州洛陽哈爾濱心中的北京城株洲湘潭濟南鹽城馬鞍山馬鞍山龍巖烏鎮吉林莆田吉林汕尾衢州呼和浩特麗江呼和浩特清遠亳州深圳汕尾武漢戶部巷魔都(一)湛江六安貴港青海舟山普陀山武漢黃鶴樓赤壁廈門重慶溫州蘇州之行杭州(二)達州吉林呼和浩特九寨溝四平唐山紹興馬鞍山德州鄭州葫蘆島九寨溝宣城敬亭山瀋陽遂寧衡陽張家界 鳳凰合肥金華武漢大學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昆明武漢黃鶴樓長沙前期準備株洲山海關西塘銀川麗江哈密哈爾濱烏魯木齊廣州塔南京秦淮河普洱吉林金華合肥南京中山陵達州安順瀋陽揭陽台州馬鞍山海南攀枝花西安北京的衚衕魔都(二)南京中山陵貴陽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北京的衚衕深圳蘭州湛江武漢大學山海關株洲哈爾濱鄭州洛陽哈爾濱心中的北京城株洲湘潭濟南鹽城馬鞍山馬鞍山龍巖烏鎮吉林莆田吉林汕尾衢州呼和浩特麗江呼和浩特清遠亳州深圳汕尾武漢戶部巷魔都(一)湛江六安貴港青海舟山普陀山武漢黃鶴樓赤壁廈門重慶溫州蘇州之行杭州(二)達州吉林呼和浩特九寨溝四平唐山紹興馬鞍山德州鄭州葫蘆島九寨溝宣城敬亭山瀋陽遂寧衡陽張家界 鳳凰合肥金華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