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只不過是御史臺一介風聞奏事之官,懂什麼兵家大事,陛下此舉,乃是有其深意在內,試問國家若不能安定,焉能有百姓休養生息的環境,天下又如何能得天平?”
荀彧反聲嗆道,徐榮也是氣得不行,戟指指向荀彧,厲聲道:“汝一介腐儒,休要妄言國家大事,好自爲之!”
“誠如徐尚書所言,兵家大事,我不如你懂,但我亦曾受陛下之託,奉命監國,如何治理百姓,恢復民生,自問還是有些心得的,似你這般只知道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又豈有太平可言?”
雖然從品級上來說,荀彧只是御史臺的御史中丞,相交位高權重的兵部尚書徐榮有着天壤之別。
但正如荀彧所言,此前劉協率領長安軍御駕親征時,曾將監國重任交託於荀彧之手,讓他以御史中丞之位,代行丞相之職,所以關於國家大事,他自問還是有說話的權力的。
“我支持徐尚書之言,有國纔有家,國家若不安定,談何休養生息?”
“臣也附議,如今我長安軍勢如破竹,氣勢如虹,正當厲兵秣馬,擴大戰果,怎能就此停下,若就此停下,豈不是白白給了那些諸侯喘息之機,待其羽翼豐滿,更加不好對付了。”
“我贊同荀御史之言,荀御史監國有功,於國家大事知道得詳細,需知國家根本,便是百姓,若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天下戰亂不休,大漢又豈能有復興的一日,國家又豈能有安寧的一天?”
“附議,長安軍連續出戰,臣以爲已到了停下來休整的時候了,若是一味蠻上,恐終有一敗,將大好局面拱手讓人,老子曾雲:兵者,不祥之器也,慎用之,慎用之啊……”
“臣以爲……”
“陛下,聽臣一言……”
勤政殿內,徐榮和荀彧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而那些反對長安軍出征在外的六部官員們,可算是找到了主心骨。
圍繞着堅定不移,態度強硬的荀彧,將出徵之事從各方面批駁,認爲此刻不宜再行此舉,應當與民修養爲上。
還有部分官員認爲,袁紹軍此前何其強大,之所以敗走雍州,一方面是陛下運籌帷幄得當,長安軍將士悍不畏死,人人奮勇。
但最爲關鍵的是袁紹的五路大軍乃是舟車勞頓、遠赴雍州而戰,故而有此大敗。
長安軍坐鎮主場,以逸待勞,方能收穫大勝。
此刻攻守態勢扭轉,長安軍若急於出征,袁紹那分崩離析的五路大軍,就是前車之鑑,請陛下慎重考慮。
種種話語,不止一端。
當然,在此之外,支持劉協出兵的六部官員還是佔據了大多數的。
其中以兵部尚書徐榮爲首,兵部各級官員支持態度最爲堅定。
其餘六部中,禮部、工部也均是旗幟鮮明的大力支持。
這一方面涉及到了六部官員各自的想法中,對於此番長安軍出兵的利弊衡量。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戰爭對於兵部、禮部、工部來說,都是極爲有利的事情。
長安軍繼續出征作戰,兵部、禮部、工部,就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有事情可做,就意味着手頭的權柄會擴大,即便不會擴大,也不至於會縮減。
忠心爲國是另外一說,沒有多少人會希望看到自己手頭的權力被縮減。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身爲當今天子的劉協,是首提此事者。
即便是並未明顯表態,但僅僅是流露出一些意向,以劉協如今的威望,就足以影響到許多朝臣的判斷和選擇了。
勤政殿內,下方官員爭執不休。
最終徐榮說道:“荀御史,我既然無法說服你,不若就請陛下下令,是非曲折,由陛下一言而決,如何?”
徐榮望向荀彧,拱手說道。
“可。”
荀彧面無表情,應了一聲,轉身面向龍椅上的劉協,躬身說道:“陛下,請爲雍州百姓考慮,爲天下蒼生考慮,暫罷刀兵,與民修養。”
言罷,荀彧深深鞠了一躬。
“請陛下爲雍州百姓考慮,爲天下蒼生考慮……”
“請陛下爲雍州百姓考慮,爲天下蒼生考慮……”
“……”
荀御身後,贊同他想法的六部官員們紛紛上前,學着荀彧的模樣,躬身請命。
龍椅上的劉協擡了擡眼皮,臉上表情並無變化。
幾年以來的掌權,早已經讓他練就了可以從容面對此等場面的大心臟了。
百姓,當然是重要的。
但平定天下,卻更加重要!
如果國家不能安定,即便雍州一地能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也終究是鏡花水月,夢幻泡影。
有國纔有家,國在家前,這仗,劉協是非打不可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六部官員不知道,他卻知道,他所面對的對手當中,劉表、劉璋等輩暫且不提。
那曹操、劉備,可都是當世豪傑,豈能小覷?
趁現在他們還沒有發展起足夠強大的勢力,若能一舉掃平,將其影響力扼殺在幼苗時期,這無論是對於他穩固皇權來說,還是對於天下百姓來說,都是不折不扣的善舉啊。
真要坐視不管,任由其發展做大,錯失了最好的戰略反攻時機。
到時候此二人羽翼豐滿,再想收拾,恐怕就真的是血流成河,山川破碎了!
“此戰,朕當調用整個雍州之力,蕩平諸侯,平定天下,復朕大漢錦繡河山!”
劉協腦海中念頭轉完後,朗聲開口說道,算是給此事下了一個大方向的基調。
“萬歲!”
劉協此言一出,以徐榮爲首的主戰派,頓時高聲歡呼了起來。
而以荀彧爲首的修養派,則是臉色灰敗,沉默不語。
在劉協的朝堂中,是不存在妥協派和主和派的。
無非是主戰的程度不同,真要有那妥協派和主和派,也早就被劉協清理了出去,沒資格留下。
“此戰,朕當身先士卒,上報大漢歷代先帝,下慰大漢天下子民!”
劉協從龍椅上起身,環視殿下羣臣,振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