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卻說袁尚自斬史渙之後,自負其勇,不待袁譚等兵至,自引兵數萬出黎陽,與曹軍前隊相迎。張遼當先出馬,袁尚挺槍來戰,不三合,架隔遮攔不住,大敗而走。張遼乘勢掩殺,袁尚不能主張,急急引軍奔回冀州。

袁紹聞袁尚敗回,又受了一驚,舊病復發,吐血數鬥,昏倒在地。劉夫人慌救入臥內,病勢漸危。劉夫人急請審配、逢紀,直至袁紹榻前,商議後事。紹但以手指而不能言。劉夫人曰:“尚可繼後嗣否?”紹點頭。審配便就榻前寫了遺囑。紹翻身大叫一聲,又吐血鬥餘而死。後人有詩曰:“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袁紹既死,審配等主持喪事。劉夫人便將袁紹所愛寵妾五人盡行殺害;又恐其陰魂於九泉之下再與紹相見,乃髡其發,刺其面,毀其屍:其妒惡如此。袁尚恐寵妾家屬爲害,並收而殺之。審配、逢紀立袁尚爲大司馬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遣使報喪。此時袁譚已發兵離青州,知父死,便與郭圖、辛評商議。圖曰:“主公不在冀州,審配、逢紀必立顯甫爲主矣。當速行。”辛評曰:“審、逢二人,必預定機謀。今若速往,必遭其禍。”袁譚曰:“若此當何如?”郭圖曰:“可屯兵城外,觀其動靜。某當親往察之。”譚依言。郭圖遂入冀州,見袁尚。禮畢,尚問:“兄何不至?”圖曰:“因抱病在軍中,不能相見。”尚曰:“吾受父親遺命,立我爲主,加兄爲車騎將軍。目下曹軍壓境,請兄爲前部,吾隨後便調兵接應也。”圖曰:“軍中無人商議良策,願乞審正南、逢元圖二人爲輔。”尚曰:“吾亦欲仗此二人早晚畫策,如何離得!”圖曰:“然則於二人內遣一人去,何如?”尚不得已,乃令二人拈鬮,拈着者便去。逢紀拈着,尚即命逢紀齎印綬,同郭圖赴袁譚軍中。紀隨圖至譚軍,見譚無病,心中不安,獻上印綬。譚大怒,欲斬逢紀。郭圖密諫曰:“今曹軍壓境,且只款留逢紀在此,以安尚心。待破曹之後,卻來爭冀州不遲。”

譚從其言。即時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相抵。譚遣大將汪昭出戰,操遣徐晃迎敵。二將戰不數合,徐晃一刀斬汪昭於馬下。曹軍乘勢掩殺,譚軍大敗。譚收敗軍入黎陽,遣人求救於尚。尚與審配計議,只發兵五千餘人相助。曹操探知救軍已到,遣樂進、李典引兵於半路接着,兩頭圍住盡殺之。袁譚知尚止撥兵五千,又被半路坑殺,大怒,乃喚逢紀責罵。紀曰:“容某作書致主公,求其親自來救。”譚即令紀作書,遣人到冀州致袁尚,與審配共議。配曰:“郭圖多謀,前次不爭而去者,爲曹軍在境也。今若破曹,必來爭冀州矣。不如不發救兵,借操之力以除之。”尚從其言,不肯發兵。使者回報,譚大怒,立斬逢紀,議欲降曹。早有細作密報袁尚。尚與審配議曰:“使譚降曹,併力來攻,則冀州危矣。”乃留審配並大將蘇由固守冀州,自領大軍來黎陽救譚。尚問軍中誰敢爲前部,大將呂曠、呂翔兄弟二人願去。尚點兵三萬,使爲先鋒,先至黎陽。譚聞尚自來,大喜,遂罷降曹之議。譚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爲掎角之勢。

不一日,袁熙、高幹皆領軍到城外,屯兵三處,每日出兵與操相持。尚屢敗,操兵屢勝。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譚、袁熙、袁尚、高幹皆大敗,棄黎陽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譚與尚入城堅守;熙與於離城三十里下寨,虛張聲勢。操兵連日攻打不下。郭嘉進曰:“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併,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賈詡爲太守,守黎陽;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軍向荊州進兵。

譚、尚聽知曹軍自退,遂相慶賀。袁熙、高幹各自辭去。袁譚與郭圖、辛評議曰:“我爲長子,反不能承父業;尚乃繼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實不甘。”圖曰:“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請顯甫、審配飲酒,伏刀斧手殺之,大事定矣。”譚從其言。適別駕王修自青州來,譚將此計告之。修曰:“兄弟者,左右手也。今與他人爭鬥,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安可得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彼讒人離間骨肉,以求一朝之利,原塞耳勿聽也。”譚怒,叱退王修,使人去請袁尚。尚與審配商議。配曰:“此必郭圖之計也。主公若往,必遭奸計;不如乘勢攻之。”袁尚依言,便披掛上馬,引兵五萬出城。袁譚見袁尚引軍來,情知事泄,亦即披掛上馬,與尚交鋒。尚見譚大罵。譚亦罵曰:“汝藥死父親,篡奪爵位,今又來殺兄耶!”二人親自交鋒,袁譚大敗。尚親冒矢石,衝突掩殺。

譚引敗軍奔平原,尚收兵還。袁譚與郭圖再議進兵,令岑璧爲將,領兵前來。尚自引兵出冀州。兩陣對圓,旗鼓相望。璧出罵陣;尚欲自戰,大將呂曠,拍馬舞刀,來戰岑璧。二將戰無數合,曠斬岑璧於馬下。譚兵又敗,再奔平原。審配勸尚進兵,追至平原。譚抵擋不住,退入平原,堅守不出。尚三面圍城攻打。譚與郭圖計議。圖曰:“今城中糧少,彼軍方銳,勢不相敵。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將兵攻冀州,尚必還救。將軍引兵夾擊之,尚可擒矣。若操擊破尚軍,我因而斂其軍實以拒操。操軍遠來,糧食不繼,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據冀州,以圖進取也。”譚從其言,問曰:“何人可爲使?”圖曰:“辛評之弟辛毗,字佐治,見爲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爲使。”譚即召辛毗,毗欣然而至。譚修書付毗,使三千軍送毗出境。毗星夜齎書往見曹操,時操屯軍西平伐劉表,表遣玄德引兵爲前部以迎之。未及交鋒,辛毗到操寨。見操禮畢,操問其來意,毗具言袁譚相求之意,呈上書信。操看書畢,留辛毗於寨中,聚文武計議。程昱曰:“袁譚被袁尚攻擊太急,不得已而來降,不可準信。”呂虔、滿寵亦曰:“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復舍表而助譚?”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其無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勢窮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後觀其變,並滅袁譚,天下定矣。此機會不可失也。”操大喜,便邀辛毗飲酒,謂之曰:“袁譚之降,真耶詐耶?袁尚之兵,果可必勝耶?”毗對曰:“明公勿問真與詐也,只論其勢可耳。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隙,國分爲二;加之饑饉並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今明公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其後。以明公之威,擊疲憊之衆,如迅風之掃秋葉也。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況四方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成矣。願明公詳之。”操大喜曰:“恨與辛佐治相見之晚也!”即日督軍還取冀州。玄德恐操有謀,不跟追襲,引兵自回荊州。

卻說袁尚知曹軍渡河,急急引軍還鄴,命呂曠、呂翔斷後。袁譚見尚退軍,乃大起平原軍馬,隨後趕來。行不到數十里,一聲炮響,兩軍齊出:左邊呂曠,右邊呂翔,兄弟二人截住袁潭。譚勒馬告二將曰:“吾父在日,吾並未慢待二將軍,今何從吾弟而見逼耶?”二將聞言,乃下馬降譚。譚曰:“勿降我,可降曹承相。”二將因隨譚歸營。譚候操軍至,引二將見操。操大喜,以女許譚爲妻,即令呂曠、呂翔爲媒。譚請操攻取冀州。操曰:“方今糧草不接,搬運勞苦,我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後進兵。”令譚且居平原。操引軍退屯黎陽,封呂曠、呂翔爲列侯,隨軍聽用。

郭圖謂袁譚曰:“曹操以女許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賞呂曠、呂翔,帶去軍中,此乃牢籠河北人心。後必終爲我禍。主公可刻將軍印二顆,暗使人送與二呂,令作內應。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圖之。”譚依言,遂刻將軍印二顆,暗送與二呂。二呂受訖,徑將印來稟曹操。操大笑曰:“譚暗送印者,欲汝等爲內助,待我破袁尚之後,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權受之,我自有主張。”自此曹操便有殺譚之心。

且說袁尚與審配商議:“今曹兵運糧入白溝,必來攻冀州,如之奈何?”配曰:“可發檄使武安長尹楷屯毛城,通上黨運糧道;令沮授之子沮鵠守邯鄲,遙爲聲援。主公可進兵平原,急攻袁譚。先絕袁譚,然後破曹。”袁尚大喜,留審配與陳琳守冀州,使馬延、張顗二將爲先鋒,連夜起兵攻打平原。

譚知尚兵來近,告急於操。操曰:“吾今番必得冀州矣。”正說間,適許攸自許昌來;聞尚又攻譚,入見操曰:“丞相坐守於此,豈欲待天雷擊殺二袁乎?”操笑曰:“吾已料定矣。”遂令曹洪先進兵攻鄴,操自引一軍來攻尹楷。兵臨本境,楷引軍來迎。楷出馬,操曰:“許仲康安在?”許褚應聲而出,縱馬直取尹楷。楷措手不及,被許褚一刀斬於馬下,餘衆奔潰。操盡招降之,即勒兵取邯鄲。沮鵠進兵來迎。張遼出馬,與鵠交鋒。戰不三合,鵠大敗,遼從後追趕。兩馬相離不遠,遼急取弓射之,應弦落馬。操指揮軍馬掩殺,衆皆奔散。

於是操引大軍前抵冀州。曹洪已近城下。操令三軍繞城築起土山,又暗掘地道以攻之。審配設計堅守,法令甚嚴,東門守將馮禮,因酒醉有誤巡警,配痛責之。馮禮懷恨,潛地出城降操。操問破城之策,禮曰:“突門內土厚,可掘地道而入。”操便命馮禮引三百壯士,夤夜掘地道而入。卻說審配自馮禮出降之後,每夜親自登城點視軍馬。當夜在突門閣上,望見城外無燈火。配曰:“馮禮必引兵從地道而入也。”急喚精兵運石擊突閘門;門閉,馮禮及三百壯士,皆死於土內。操折了這一場,遂罷地道之計,退軍於洹水之上,以候袁尚回兵。袁尚攻平原,聞曹操已破尹楷、沮鵠,大軍圍困冀州,乃掣兵回救。部將馬延曰:“從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從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營,必解圍也。”尚從其言,自領大軍先行,令馬延與張顗斷後。早有細作去報曹操。操曰:“彼若從大路上來,吾當避之:若從西山小路而來,一戰可擒也。吾料袁尚必舉火爲號,令城中接應。吾可分兵擊之。”於是分撥已定。卻說袁尚出滏水界口,東至陽平,屯軍陽平亭,離冀州十七裡,一邊靠着滏水。尚令軍士堆積柴薪乾草,至夜焚燒爲號;遣主簿李孚扮作曹軍都督,直至城下。大叫:“開門!”審配認得是李孚聲音,放入城中,說:“袁尚已陳兵在陽平亭,等候接應,若城中兵出,亦舉火爲號。”配教城中堆草放火,以通音信。孚曰:“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並婦人出降;彼必不爲備,我即以兵繼百姓之後出攻之。”配從其論。

次日,城上豎起白旗,上寫“冀州百姓投降。”操曰:“此是城中無糧,教老弱百姓出降,後必有兵出也。”操教張遼、徐晃各引三千軍來,伏於兩邊。操自乘馬、張麾蓋至城下、果見城門開處,百姓扶老攜幼,手持白旗而出。百姓纔出盡,城中兵突出。操教將紅旗一招,張遼、徐晃兩路兵齊出亂殺,城中兵只得復回。操自飛馬趕來,到吊橋邊,城中弩箭如雨,射中操盔,險透其頂。衆將急救回陣。操更衣換馬,引衆將來攻尚寨,尚自迎敵。時各路軍馬一齊殺至,兩軍混戰,袁尚大敗。尚引敗兵退往西山下寨,令人催取馬延、張顗軍來。不知曹操已使呂曠、呂翔去招安二將。二將隨二呂來降,操亦封爲列侯。即日進兵攻打西山,先使二呂、馬延、張顗截斷袁尚糧道。尚情知西山守不住,夜走濫口。安營未定,四下火光並起,伏兵齊出,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尚軍大潰,退走五十里,勢窮力極,只得遣豫州刺史陰夔至操營請降。操佯許之,卻連夜使張遼、徐晃去劫寨。尚盡棄印綬、節鉞、衣甲、輜重,望中山而逃。操回軍攻冀州。許攸獻計曰:“何不決漳河之水以淹之?”操然其計,先差軍於城外掘壕塹,周圍四十里。審配在城上見操軍在城外掘塹,卻掘得甚淺。配暗笑曰:“此欲決漳河之水以灌城耳。壕深可灌,如此之淺,有何用哉!”遂不爲備。當夜曹操添十倍軍士併力發掘,比及天明,廣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數尺。更兼糧絕,軍士皆餓死。辛毗在城外,用槍挑袁尚印綬衣服,招安城內之人。審配大怒,將辛毗家屋老小八十餘口,就於城上斬之,將頭擲下。辛毗號哭不已。審配之侄審榮,素與辛毗相厚,見辛毗家屬被害,心中懷忿,乃密寫獻門之書,拴於箭上,射下城來。軍士拾獻辛毗,毗將書獻操。操先下令:如入冀州,休得殺害袁氏一門老小;軍民降者免死。次日天明,審榮大開西門,放曹兵入。辛毗躍馬先入,軍將隨後,殺入冀州。審配在東南城樓上,見操軍已入城中,引數騎下城死戰,正迎徐晃交馬。徐晃生擒審配,綁出城來。路逢辛毗,毗咬牙切齒,以鞭鞭配首曰:“賊殺才!今日死矣!”配大罵:“辛毗賊徒!引曹操破我冀州,我恨不殺汝也!”徐晃解配見操。操曰:“汝知獻門接我者乎?”配曰:“不知。”操曰:“此汝侄審榮所獻也。”配怒曰:“小兒不行,乃至於此!”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於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於地曰:“家屬八十餘口,盡遭此賊殺害。願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爲袁氏臣,死爲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可速斬我!”操教牽出。臨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頸就刃。後人有詩嘆曰:“河北多名士,誰如審正南:命因昏主喪,心與古人蔘。忠直言無隱,廉能志不貪。臨亡猶北面,降者盡羞慚。”審配既死,操憐其忠義,命葬於城北。

衆將請曹操入城。操方欲起行,只見刀斧手擁一人至,操視之,乃陳琳也。操謂之曰:“汝前爲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爲從事。

卻說操長子曹丕,字子桓,時年十八歲。丕初生時,有云氣一片,其色青紫,圓如車蓋,覆於其室,終日不散。有望氣者,密謂操曰:“此天子氣也。令嗣貴不可言!”丕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時操破冀州,不隨父在軍中,先領隨身軍,徑投袁紹家,下馬拔劍而入。有一將當之曰:“丞相有命,諸人不許入紹府。”不叱退,提劍入後堂。見兩個婦人相抱而哭,不向前欲殺之。正是:四世公侯已成夢,一家骨肉又遭殃。未知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11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第112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第93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朝第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100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58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第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第56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第15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第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57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第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第18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撥矢啖睛第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第59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第110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190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第74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83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第43回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衆議第89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第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98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75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第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第85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第180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116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18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撥矢啖睛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第67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21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98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32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第22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第29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第115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第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11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第112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第93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朝第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100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58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第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第56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第42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第15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第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57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第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第18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撥矢啖睛第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88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第59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第110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94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第190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第74回 龐令明擡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83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第43回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衆議第89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第4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79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第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98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第34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7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75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第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第85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61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64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第180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116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18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撥矢啖睛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第67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第111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21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98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32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第22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第29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第115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第6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