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白兔龍脈

劉備的形格,早在數年前,龐德公就已向孔明談論過了,他知龐德公早年已替劉氏堪點了一座龍脈,以葬其父祖,又知他的生辰八字,心中已有定見。此時再向劉備仔細一看,但見他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可目顧雙耳,面如冠玉,脣若抹脂,相格果然俊逸不凡。

孔明暗道:據師父所判,劉備乃白兔龍脈之子,其形格貴於雙耳,今觀其雙耳過肩,果然如此;又獨具白兔之性,膽色雖稍微偏弱,但善聽人言,心性謙和,極得人緣,亦即可穩佔人和之勢也。

孔明又目注關公,見他身長九尺,須長二尺,面如深紅之棗,脣如丹珠之色眼如丹風,眉如臥蠶,儀表威嚴不凡,果然不愧爲美髯公之相格。

孔明暗道:此乃忠義之相,必可助所忠之人成大業,可惜他重武而輕文,恃勇而生驕,日後必難得善終,此亦因其眉如臥蟲形格所致,乃至斷頭之厄也。

孔明再細觀張飛,但見他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如獅如虎,勢如奔馬,勇猛露於形外,令人望而生畏。

孔明心中不由微嘆口氣,暗道:“張飛果然是性極剛烈之人,如獅似虎其人固然敬重賢能,但必傲慢下人,此乃令他遭劫之禍根也。

孔明仔細審察劉、關、張三人,他心中已有判斷,知三人均是成大業之人,可惜並無福壽之相。

他心中惋惜,不由又向他的義弟趙子龍目注一眼,但見趙子龍目如朗星,閃灼有光,口如重關,不寡言笑,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孔明心中不由欣然而笑,暗道:子龍他本命福壽雙全,更已得到五鳳朝陽龍脈之陰佑,凡事無往而不利。劉備軍中,智勇義福四全之將,唯子龍一人而已。但有此一將,便足可抵百萬雄兵也!孔明與趙子龍的關係非比尋常,此點劉備軍中無人不悉;但孔明對趙子龍卻一視同仁,有時甚至特別嚴厲,這一點卻使軍中人人敬佩。

接着,孔明便轉入正題,論述目下的軍機大勢,以及調兵遣將之法。

張飛對孔明,心中一直老大不服氣,雖然孔明抵新野後,練兵有法,但未經實戰,心中依然輕視傲慢,此時他不由衝口而出道:“先生一介書生,爲何卻悉練兵佈陣、征戰之法?”

孔明一聽,便知張飛心中所思,他微微一笑,道:“此乃時勢使然,不得不學也,翼德有話不妨直言,我決不怪將軍。”

張飛也不客氣,立刻大聲道:“飛聞先生十年未出隆中,如何可知目下的什麼天機大勢、調兵遣將、征戰之法呢?”

孔明心道:此時何不趁機向關、張、趙等大將啓導,令他們日後更善於審時度勢,以克敵制勝?於是便欣然論析道:“調兵遣將、征戰之法,須審之三,一日天,二日地,三日人。

天者,即天機天運大勢,如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熒之星不現,則風調雨順,利於用兵;地者,即地勢之險易形殊也,或石門幽洞,羊腸險要,或峻嶺重嚴,洪流千里;人者,即審辨用人立法也,須求主明將賢,三軍有法,士卒用命,調度得體,則可克敵制勝,辨察三勢,更善將者,必所向無敵,所擊必克也。”

張飛直聽得半明半暗,他正再欲發話,趙子龍卻忽然接口道:“先生以爲,如何方爲善將之法呢?”因在軍中,趙子龍以軍師之禮呼諸葛亮爲先生,而不以私下的義兄稱謂。

孔明見趙子龍發問,心中欣喜,但神色不變,依然肅然說道:“善將者,必示之兵伍以進退,陳之以德義而自重,導之以是非而知動靜,令之以賞罰而守信。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乃善將之道,故能戰必勝、攻必克,守必保,敵必取也,若退而不能止,進而不能禁,善惡不分,賞罰不明,言不守信,則賢良退伏,謅諛進用,則戰必敗也。子龍鬚慎而處之。”

趙子龍深知孔明之能,他微一思忖,便亦肅然道:“是,子龍明白。”他答了一句,便不再多言了。

關公此時亦忍不住插口道:“聞先生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論,關某欲聞其詳。”

孔明一聽,微笑道:“此乃目下進取之依託大勢,亦即天地人三者關係,能澈悟者,即可成大業,因此不可不察也。例如:軍兵之道,貴在知人,人和則軍心堅穩,則每戰必克;若人和不濟,則將士猜疑,忠謀不納,逍小暗議,軍心渙散,則雖有天時、地利,亦戰必潰敗,更何奢談成大業平天下?是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

關公一聽,微一點頭,不再發話。

張飛見狀,卻暗道:這孔明口若懸河,雖然說得頭頭是道,卻未知他的實戰本領又如何?不知是否紙上談兵的白面書生!

就在此時,北上偵察的探子匆匆奔進,向孔明報道:“曹操親統大軍六十萬,正在鄴城玄武湖訓練水軍,未知其用意。”

孔明微一點頭,道:“我知道了,可再前去查探。”探子領令,疾奔而去。

孔明正沉吟間,又有新野前沿陣地的探子回報道:“屬下探悉,曹操親將夏侯享,統軍十萬,正日夜兼程,殺奔新野,目下已逼近樊城了!請軍師定奪。”

孔明又微一點頭,着探子再嚴密監視曹操的動態。

探子離開後,劉備見曹軍大軍壓境,孔明尚如此從容不迫,不由忙道:“先生快定良策,以破曹軍來犯埃”孔明卻吟道:“此乃大戰之前奏而已,不必焦躁。”

劉備忙道:“爲什麼先生如此判斷?”

孔明道:“曹軍此舉,不但志在新野,亦不限於荊州,而是矛頭直指江東孫權,欲一舉而平定天下也。”

劉備驚疑道:“但曹操統大軍,尚留在鄴城玄武湖操練,先生爲甚判斷他有進圖荊州、江東之意,若單憑夏侯惇所率兵力,欲圖荊州亦力不逮,更遑論克取江東孫權啊?”

孔明微笑道:“夏侯惇所統之軍,的確未足克取荊州,曹操用意,乃以夏侯惇爲前鋒,試探荊州之虛實。若進展順利,則曹軍便乘虛而入,先據荊州,再圖江東,曹操鄴城之主力大軍,目標便是渡長江以取江東孫吳也。”

劉備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孔明的見解,但又忙道:“若如此,我將如何應策?”

孔明微一思忖,即斷然說道:“荊州劉表、劉琮之輩,乃懦弱之人,必不敢與曹軍相抗,若夏侯惇輕易取得荊州,則曹操主力大軍必隨後而至,江東孫權必危矣。荊州、江東盡失,主公便頓失依託,處境十分兇危。因此勢須向夏侯惇的軍以迎頭痛擊,雖或未能殘其全部,但可挫其銳氣,令曹操有所顧忘,而暫時按兵不動,則我便有一段迴旋時間。”

劉備憂心忡忡,道:“但夏候惇乃曹操心腹大將,出戰以來,所向無敵;而我軍連同民兵,亦僅萬餘人,如何抗擊夏候惇的十萬曹軍呢?”

孔明從容微笑道:“夏侯惇匹夫之勇而已,並不足慮,其所率兵力,雖號稱十萬,但展開困難,行動遲緩,因此抵荊州新野的前鋒部隊,必僅得其半,亦即不到五萬兵力,敗之不難也。”

孔明一頓,目注下面的關公、張飛一眼,忽地肅然道:“我用兵必要有令必行,恐有將士違逆,請借主公劍印一用。”

劉備一聽,毫不猶豫,將劍印雙手呈奉孔明。

孔明此時也再不遲疑,神色肅然,伸手拔令旗:“關將軍聽令。”

關公不便違抗,站起來,卻默然而立。

孔明也不理會,即肅然道:“令你率兵三千,埋伏於新野城西二十里之仙人渡,但曹軍經過,只管放其進入新野大道,不可輕舉妄動;直待曹軍退走,才掩殺而出,可獲全勝。”

關羽一聽,心中猶豫,暗道:用兵之道,必拒敵於門外,哪有任其長驅直進的道理?但孔明有劉備劍印在手,礙於劉備的顏面,不便抗辯,只好接令,肅立一旁。

關公神色猶豫,孔明只作不見。又撥令旗,道:“趙將軍聽令。”

趙子龍一聽,便霍然而起,肅然道:“趙子龍聽令。”

孔明道:“令你統兵五千,於曹軍路經之處,不時突擊,但不可戀戰,遊擊即退便是。”

趙子龍亦上前接了令旗,與關公站到一處。孔明又令劉封、周倉等將,負責統率新野三千民兵,於新野城內嚴密戒備,隨時向前方接應。

此時張飛見孔明眼也不瞧一下,將他視爲無物似的,不由大怒,忍不住厲聲道:“軍師!爲何將我擱在一旁,不委以重任?難道我張翼德是怕死之人麼?”

孔明微笑道:“翼德須依我計令,方可擔當重任。”

張飛此時但能有仗打,便什麼也應允了,立刻道:“張飛但遵軍師之令便是。”

孔明微笑,即肅然說道:“曹軍經仙人渡於新野,有大道、小路各一,大道較遠,小路較近。翼德可於小路埋伏,並燃起煙火,務必令五里之外可見烽煙,待曹軍出現,即以三千主力殺出,務求將曹軍擊潰。”

張飛一聽,不由大驚,忙道:“於小路埋伏,卻燃起烽煙,豈非明白告知曹軍麼?夏侯惇非三歲孩童,知有埋伏,如何肯進?軍師此計只怕大錯矣。”

關公此時,亦忍不住插口道:“張飛所慮甚是,曹軍領兵之將夏侯惇,出戰以來,所向無敵,極受曹操重用,乃智勇雙全之將。他若見小路起烽煙,必知有兵埋伏,豈會犯險?兵法有道,避實就虛也,夏侯惇豈會不知?而若曹軍不走小路,於大道長驅直進,新野僅三千民兵遊勇,如何抵禦,必危急之至,務請軍師三思。”

此時連劉備在旁,亦現猶豫神色。

孔明卻只作不見,從容說道:“關將軍不必猶豫,依我之計行事可也!翼德若心有疑慮,我與你立下軍令狀,若曹軍不入小路,我願受罰;若你不依我命令而行,則軍法從事,決無寬貸。”

張飛被激得哇哇大叫,當下果然與孔明在劉備作證下,立了軍令狀,張飛這才接了令旗,與關公、趙子龍、劉封、周倉諸將一道,疾奔而出。

走出帥帳外,張飛仍氣沖沖的說:“若孔明所料有差,我必追究其罪。“關公沉吟道:“三弟不可魯莽,你已立下軍令狀,若不依令而行,於兄長顏面有損也。”

趙子龍此時亦是第一次目睹孔明用兵,他雖然對孔明這位義兄十分敬佩,但大軍作戰,稍有差池,便全軍覆沒,他心中不由替孔明擔心,但此時軍令已出,無可迴旋,一切只能依令行事。趙子龍便對張飛道:“我看軍師既有此安排,必有其道理,我等依計而行便是。”

張飛這才十分無奈,恨恨的領兵而去。

張飛領三千兵馬,在新野城西二十里的小路林中埋伏,又依令燃起煙火,直衝半空,遠遠便可見到。

另一面,夏侯惇統領的十萬大軍,一路向荊州新野挺進,由於沿途險阻,行動遲緩,抵達新野前沿的僅得五萬兵力。

其餘兵軍,則在後面緩緩挺進,後軍的將領是曹洪。曹操特派此兩員大將,進攻新野,顯然他確有先取荊州,再克江東之心了。

夏侯惇爲與後軍的曹洪爭功,一路長驅直進,沿途並無阻截,僅在距新野三十里處,被趙子龍所統領的小部兵馬衝殺一陣,但又很快退去。夏侯惇判定這是劉備兵力薄弱,僅能以此游擊戰術應付,他不由向他的副將大笑道:“劉備無能,那白面書生諸葛亮的伎倆亦僅此而已,何足懼哉。”

夏侯惇傲意頓生,下令大軍,無須顧慮後防,全速向新野方向推進。他自己更一馬當先,親率三萬大軍作前鋒,風馳電掣向新野撲來,他的目的是首先攻取新野,生擒劉備,活捉諸葛亮,以搶個攻取荊州的頭功。

夏侯惇的五萬前鋒,竟毫無阻礙,便越過新野外圍要塞仙人渡,新野便僅在二十里外了,夏侯惇心中傲意更熾熱,他向副將大笑道:“仙人渡乃新野城外唯一要塞,如此險惡之地,劉備竟不派一兵一卒防守,顯見其已無兵可用了。”

就在此時,前面的探子飛奔而至,向夏侯享報道:“前面人新野有兩條路,一條是距新野較遠的大道,一條是較近的崎嶇傍山小路,大路風平浪靜,毫無埋伏的跡象,小路卻烽煙騰昇,似有兵馬埋伏。”

夏侯惇一聽,縱馬上前,登高一望,但見新野方向,果有兩條路,一條可驅車馬,居然十分平靜;另一條是僅容人馬魚貫而進的崎嶇小路,卻遠遠便見烽煙騰冒。

夏侯惇一見,微一沉吟,便傲然大笑道:“此乃兵弱之人疑兵之計也,大路風平浪靜,易於我軍推進,因而必有埋伏,我雖然不懼,但拖延時日,被曹洪的後軍搶佔頭功,我決不爲也,小路雖然烽煙四起,但此乃迷惑我軍之計,裡面必無一兵一卒埋伏,嘿,我知兵法有云,避實就虛,但我卻偏反其道而行之,來個避虛就實,攻劉備一個出其不意也。”

於是夏侯惇斷然下令,大軍向小路進發,直撲新野,不得延誤。很快,夏侯惇的三萬前鋒,便北進傍山小路,風馳電掣,直奔南面的新野方向。

在傍的山小路的林中,張飛率三千兵馬埋伏,兵士正遵命添薪燃火,林中四周,烽煙四起,遠近可見。

張飛的偏將見久無動靜,不由向張飛進言道:“將軍奉軍師之令,在此埋伏,卻燃起煙火,曹軍知內有埋伏,豈會走此兇險小路?若曹軍逕奔大道,我軍並無任何兵力防範,則新野危矣。”

張飛咬牙道:“此皆孔明這白面書生之錯,我必與他算帳。”

張飛話音未落,小路北面,已有探子飛身來報:“將軍,夏侯享親統三萬前鋒,已入小路,向此地疾馳而進,將軍快作準備。”

張飛一聽,不由一怔,心中突突一跳,又驚又喜,他也不及表示什麼,即立刻傳令道:“全軍將士,張弓搭箭,準備殺敵。”

夏侯惇統領三萬前鋒,向小路長驅直進,果然毫無阻滯。

夏侯惇不由得意的狂笑道:“如何?諸葛亮如此拙劣疑兵之計,豈能阻我去路?”

夏候惇的副將連忙附和道:“夏侯將軍料敵如神,必可一舉取新野、克荊州,建下不世奇功也。”

夏侯惇大笑,但他的笑聲剛落,前面烽煙最旺處,便突然響起一聲驚雷似的暴喝:“燕人張翼德在此守侯多時了。”

這一轟雷似的暴響,令人心魄震裂,曹軍中有膽怯的,已滾鞍落馬,步兵有的伏在地上,如見天神降世,不降仰視。

夏侯惇亦知張飛之勇,正驚駭間,一將已率三千兵馬,疾馳而出,箭如雨下,曹軍紛紛中箭倒下,當先一將,身如鐵塔,鬚鬍怒張,手執丈八蛇矛,衝殺而來,如狂風掃葉,曹軍擋者彼靡。

夏侯惇的副將自恃有幾分勇力,不待夏侯惇下令,即拍馬飛出,手中大刀一舞,迎架丈八蛇矛,卻只聽噹的一聲,副將的大刀刀柄,竟立地斷爲兩截,“黑鐵塔”手中丈八蛇矛餘勢未盡,向前一挑,便將夏侯惇的副將心胸洞穿,挑落馬下了。

夏侯惇一見,不由大駭,暗道:此人神勇,不於當下當年的呂布!他已心生怯意,但此時尚仗自己兵多,張飛兵少,只要衝殺出去,便可將張飛拋在後面,於是無奈拍馬上前,迎戰張飛。

夏侯惇是曹操帳下猛將之一,本來可與張飛戰個二、三十回合,但他此時己心生怯意,對方的用兵,大大的出乎全的意料,心中懊悔之極,因此與張飛交手不到五個回合,便手臂痠麻,不敢再戰,撥馬便向小路北面奔逃,主將先逃,後面的曹兵,便如潮水般倒退,向原路潰逃。

張飛丈八蛇矛一挺,疾衝上去,率三千兵馬,如巨浪般向退潮般的曹軍撞去,直令曹軍鬼哭神號,丟盔棄甲,亡命潰逃。

夏侯惇所率的三萬前鋒,向原路潰逃,待退到新野要塞仙人渡時,已剩下不到二萬兵力。

就在此時。仙人渡要衝,又殺出一隊人馬,爲首一員大將,手執青龍偃月刀,長鬚飄拂,如天神驟降。一輪衝殺擊之下,夏侯惇的二萬兵力,又被關公殘滅過半。

夏侯惇心膽俱寒,率八千殘兵,拼命衝出仙人渡。不料當先又殺出一隊人馬,正是最初遊擊即退的大將趙子龍,趙子龍銀槍起處,夏侯惇的親兵親將紛紛落馬,夏侯惇就連迎戰的勇氣亦失去了,伏在馬上,狼狽而逃。趙子龍追了一段,即猛停下來,向前面的夏侯惇以內力傳音大笑道:“我奉軍師之令,放你回去向曹操傳話,他若敢來犯荊州、江東,必教他如你一般狼狽而逃。”

夏侯享逃出生天時,他所率的前鋒三萬大軍,競僅剩千餘兵力而已,後軍的曹洪聞訊,亦十分驚駭,不敢再向前撲進,即退回許昌去了。

此時在新野城內,孔明已於中軍大營,吩咐擺下慶功酒宴,準備慰勞得勝而回將士。

劉備心中卻隱隱不安,他對諸葛亮的實戰才華,畢竟是第一次領略,因此其成敗得失尚不敢確定,他不由向孔明道:“三弟翼德,性如烈火,待會或有衝撞冒犯之處,但請先生見諒。”

孔明從容一笑:“主公放心,我保翼德必會開懷暢飲便了。”

孔明話音未落,關公和趙子龍已雙雙並肩而進,兩人先向劉備報喜,再立即向孔明欣然拜道:“先生用兵,鬼神莫測,重創曹軍,未將拜服。”

兩人話音未落,外面又有一將大叫而進:“先生神機妙算,直教曹軍鬼哭神號,張翼德便把人頭奉上,亦心甘拜服。”

大叫而進的將領,正是性如烈火的張飛,此時只見他裸了上身,自縛雙手,背插荊棘,大步而進。他見了孔明也不打話,便一下跪拜於地,大聲道:“請軍師先生重重處罰,要斬要殺,張飛皆心甘情願。”

劉備一見,便已明白一切,他正忖念,如何代張飛向孔明求情。孔明已微笑道:“翼德犯何過錯?莫非曹軍不走小路麼?”

張飛一聽,拜伏於地,由衷說道:“張飛未悉先生之能,驚天地、泣鬼神,竟可運籌帷帷,決勝於千里之外,令敵軍乖乖聽從調遣,先生之才,當世無人可及,張飛魯莽,過往對先生屢有衝撞,不敬無禮之罪,任憑先生處置責罰。”

孔明此時欣然一笑,忽地伸手向張飛輕輕一託,張飛但感一股十分雄渾的力度,將他沉重的身軀託升而起,再也拜不下去。張飛心中不由駭然,暗道:“原來孔明真人不露相,他竟身負如此驚世神功,文武雙全,卻深藏不露,虛懷若谷,自己一介武夫,萬萬不及。

孔明微笑道:“翼德與我有軍令狀立下,按律不得不罰,但你殺敵有功,以一擋百,功可抵過,因此不賞不罰,你可服氣?”

張飛俯首嘆道:“先生處事,公正嚴明,飛怎會不服?但飛不敬之罪,先生若不加責罰,飛反而慚愧不安也。”

孔明感慨說道:“翼德知錯勇改,效古人負荊請罪,不失大將之風,可喜可嘉,我感主公三顧之情,出山匡扶,濟世救民於水火,早已勞辱皆忘,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些許個人恩怨,我又豈會耿耿於懷?”

孔明說時,親手撥出張飛背插的荊棘,一折爲二,拋在地上,又親自替張飛鬆綁,以手撫其背,慰道:“翼德以一擋百。

憑三千兵逼退夏侯惇三萬大軍,此役有功,非你莫屬,真虎將也。”

張飛此時不由感動萬分,虎目含淚,他緊握孔明的雙手,慨然道:“先生虛懷若谷,心寬如海,神功蓋世,智計驚人,飛從此拜服,但憑先生令下,赴湯蹈火,決萬死不辭。”

孔明欣然一笑,與張飛、關公二將,心中再再無芥蒂,而關公、張飛二人,對孔明亦從此誠心拜服,孔明令出,莫敢不從。

當下衆將入席飲宴,席間,孔明道:“今日夏侯惇雖然潰敗,我獲短暫迴旋時間,但我料曹操不久必親率大軍南下,須早作準備。”

劉備道:“先生將以何計退敵?”

孔明沉吟道:“曹操若親率大軍南下,新野小縣,力量有限,不能久守。如今荊州劉表病危,可乘此機會,取個荊州,作堅固據地,如此纔可抵禦曹操來此。”

劉備道:“先生難道不可再如此一役,用計大破曹軍嗎?”

孔明道:“新野之地,無險可守,今勝夏侯惇,不過是利用他驕兵心理,以反疑兵之汁,僥倖取勝而已。而計不可二出,曹操亦非比夏侯惇,加之早有戒心,於此平川之地,以萬餘兵力抵禦,便神仙降世,亦難取勝也。因此唯今之計,只有先取荊州,再南聯江東孫權,纔可與曹操周旋到底,尋機以破。”

劉備道:“先生所言雖是,但劉表於我有恩,我又怎好謀取他的荊州呢?一切待他去世後再作打算爲妥也。”

孔明道:“時勢急迫,恐不容等待了。”

劉備依然拒絕道:“劉表一旦尚健在,我便決計不能作此負義忘恩之事也,否則劉備有何顏面面對天下?”

孔明無奈,只好微嘆口氣道:“如此……那就暫且容後再作打算吧。”

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六章 星斗挪移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1.蒼茫大地尋龍俠 人神共爭一針地第十八章 蛇體現形第十五章 裡應外合 勵精圖治第十六章 再窺星斗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五章 赤壁鏖兵第七章 天機真傳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十二章 延繼國運 奉獻西施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四章 真龍結穴第十五章 預伏錦囊第十一章 逆運天機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十七章 深陷機謀第二章 拯救名匠 面見吳王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五章 赤壁鏖兵第十五章 臥龍出山第一章 桃花劫數第十八章 魏宮生變第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六章 妙點蓮穴 西施誕生1.蒼茫大地尋龍俠 人神共爭一針地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十章 擬刺吳王 偷聽機密第十九章 白兔龍穴第八章 紫氣盤龍第十章 旋乾轉坤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第十二章 仙靈大法第六章 孤注一挪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九章 方天畫戟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九章 白兔龍穴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八章 陣圖之秘第七章 雙龍之鬥第十章 神相管輅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第一章 天機暗轉第九章 力延龍脈第五章 五鬼運財 福廕兩家第四章 尋龍堪輿第五章 春花龍脈第九章 龍將入世第四章 尋龍堪輿第十五章 裡應外合 勵精圖治第二十章 諸葛化身第七章 雙龍之鬥第五章 五鬼運財 福廕兩家第十二章 天機神算第十八章 蛇體現形第十一章 紫氣東來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二章 亢龍有悔第六章 星斗挪移第八章 鼎立玄機第十四章 水鏡先生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一章 偷襲軍營 遊說夫差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五章 龍脈之移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二章 大江東流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七章 神劍倚天第十七章 鳳儀之變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九章 力延龍脈第十三章 六合神劍第十一章 偷襲軍營 遊說夫差第十八章 西方煞氣第十三章 六合神劍第十九章 天機暗運第十三章 逆轉天機第二章 夏侯世家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一章 桃花劫數第四章 尋庇護國 再逆天機第十二章 仙靈大法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十六章 功成引退 吳亡越興第十六章 白兔龍脈
第六章 反客爲主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六章 星斗挪移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1.蒼茫大地尋龍俠 人神共爭一針地第十八章 蛇體現形第十五章 裡應外合 勵精圖治第十六章 再窺星斗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五章 赤壁鏖兵第七章 天機真傳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十二章 延繼國運 奉獻西施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四章 真龍結穴第十五章 預伏錦囊第十一章 逆運天機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十七章 深陷機謀第二章 拯救名匠 面見吳王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五章 赤壁鏖兵第十五章 臥龍出山第一章 桃花劫數第十八章 魏宮生變第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六章 妙點蓮穴 西施誕生1.蒼茫大地尋龍俠 人神共爭一針地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十章 擬刺吳王 偷聽機密第十九章 白兔龍穴第八章 紫氣盤龍第十章 旋乾轉坤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第十二章 仙靈大法第六章 孤注一挪第十四章 元神幻影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九章 方天畫戟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九章 白兔龍穴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八章 陣圖之秘第七章 雙龍之鬥第十章 神相管輅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第一章 天機暗轉第九章 力延龍脈第五章 五鬼運財 福廕兩家第四章 尋龍堪輿第五章 春花龍脈第九章 龍將入世第四章 尋龍堪輿第十五章 裡應外合 勵精圖治第二十章 諸葛化身第七章 雙龍之鬥第五章 五鬼運財 福廕兩家第十二章 天機神算第十八章 蛇體現形第十一章 紫氣東來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二十章 軍機風雲第十二章 亢龍有悔第六章 星斗挪移第八章 鼎立玄機第十四章 水鏡先生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二十章 天龍潛淵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一章 偷襲軍營 遊說夫差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七章 協助越王 延長國運第五章 龍脈之移第二十章 江東龍氣第十六章 天機傳人第十九章 洛陽秘辛第二章 大江東流第七章 驚天之變第七章 神劍倚天第十七章 鳳儀之變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九章 力延龍脈第十三章 六合神劍第十一章 偷襲軍營 遊說夫差第十八章 西方煞氣第十三章 六合神劍第十九章 天機暗運第十三章 逆轉天機第二章 夏侯世家第十一章 三元會運第一章 桃花劫數第四章 尋庇護國 再逆天機第十二章 仙靈大法第一章 王者之光第十六章 功成引退 吳亡越興第十六章 白兔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