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喜訊頻傳

關羽最終還是走了,儘管敖烈的心中十分不捨,但終究沒有強留關羽,他知道自己留得住關羽的人,也未必能留得住關羽的心,想讓關羽心甘情願的投效到自己的麾下,現在還不是時候。

在關羽走後,敖烈的日子陷入了平淡之中,每日都是三點一線,在軍校場、練功場和燕王府之間來回穿梭。清晨十分,他便會來到練功場,開始一天的晨練。就像師父王敖老祖所說,練武之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來不得半分的懈怠。只是在敖烈練功的時候,再也沒有了王敖老祖和槍神童淵的敦促之聲了,隨着時間的流逝,敖烈歷經十餘年之功,已經從當初的毛頭小子,成長爲一國之君了,王敖和童淵這兩位老人家更是已經年過古稀,再也沒有精力來親自指導敖烈練功了,而且他們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指導敖烈的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敖烈在武道上的意境和感悟,早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他們兩位老人家還怕自己的舊有思維影響到敖烈的進境呢,與其這樣,還不如把更多的時間和經歷拿來去訓練暗影成員呢。

清晨過後,敖烈在三位妻子和兒子小劉琨的陪伴下,愉快的吃過早飯,然後便會來到軍校場,視察燕軍將士們的訓練,從中指出他們訓練的不足指出,責令他們加以改進,對一些表現的很好的軍士,敖烈還會不吝誇獎,親口讚賞幾句。有的時候手癢了,敖烈還會拿起武器和將士們較量一番,當然在這個時候敖烈是不會使用他那杆霸王槍的,只是配發到軍中的制式武器來和麾下將士們對抗。而敖烈親自下場指導,往往是燕軍將士們最開心的時候,他們可以在旁親眼目睹自己君主的高超武藝。更有一些天資聰慧的人,從敖烈的武道意境中稍微領悟到只鱗片爪的感悟,便會受用終生。

一般在軍校場和軍士們一起訓練兩個時辰之後,敖烈便會回到府中吃午餐,然後整個下午的時間,他都會在燕王府的議事廳中,批閱和處理各種公務,這個時候,以龐統爲首的文官們,就會接踵而來。將自己手上的各項工作,對敖烈作出總結和彙報,並請求下一步的處理方案。敖烈往往會和他們進行詳細的商量之後,纔會做出明確的指令,力求每一件政務都得到最佳的處理,儘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財政開支或者人力勞損。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一個月,或許敖烈命中註定就不能過太多安靜的日子,兩件讓敖烈既欣喜又頭疼的事情,打破了敖烈剛剛維持了一個月的平靜。

第一件事。就是受華佗之請,另一位神醫張仲景來到了燕京,而且和張仲景同一時間到達燕京的,還有鍾繇向敖烈力薦的胡昭胡老先生。對這兩位國寶級的人物,敖烈可是絲毫不敢怠慢,親自出城迎接他們的到來,然後用隨後幾日的時間。全天候的陪同着他們,在燕京城的各處轉了一大圈,最看到燕京城的繁榮。和城內居民們安居樂業的情形後,這兩位最終點頭答應留在燕國出仕。

這可高興壞了敖烈,張仲景是華佗的最好接班人,這是毋庸贅敘的,而胡昭胡老先生,這位和諸葛亮一樣,有着同樣表字的隱士,也是敖烈十分看重的,不爲別的,能教導出司馬懿這樣奇才的老師,還會差到哪裡去嗎?順便說一句,這次胡昭來到燕京,還帶了一個學生一起過來,不過卻不是後來聞名天下的司馬懿,而是一個文質彬彬的青年人,名叫蕭儒,是胡昭的關門弟子,至於司馬懿,就連胡昭都不知道他跑去了哪裡,不過據敖烈推測,他一定是跑到曹操的地盤上,觀時待變,尋找着能讓他一鳴驚人的機會呢。

這兩人願意在燕國出仕是好事,可敖烈卻又犯了難,華佗現在還沒有正式退休,而且華佗因爲醫術精湛待人和善,在燕軍將士們中間聲威極高,要是突然讓華佗退居二線,恐怕會引起衆多將士們的不滿,所以敖烈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決定暫時委屈張仲景,讓他充當華佗的副手,並把其中的爲難十分坦誠的告訴了他,對此,張仲景表示理解,以張仲景的爲人,他本來就不在乎什麼官職的高低,只要能治病救人,其他的一切都好說。

至於胡昭,敖烈給了他一個名望頗高的官職——世子洗馬。這個職位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了,是專門教導那些王國王子的老師,也就是說,敖烈已經給自己的兒子小劉琨預定了一位名師了。在大漢,王國早已是名存實亡,而且像敖烈這樣地盤遼闊,權柄極重的國王,更是自大漢開國以來便未曾有過的,甚至可以說,敖烈的這個燕王,在某種程度,比天子劉協更能代表漢人的正統。因此,胡昭的這個官職,可以說是地位十分尊榮了。不過鑑於劉琨還小,暫時胡昭還不能教導他什麼,所以敖烈又請胡昭到燕京學府中授課,兼職當起講師,而且還授權給胡昭,可以隨時隨地參與政務府的事宜。

而胡昭帶來的關門弟子蕭儒,噢,他現在已經不算是胡昭的關門弟子了,小劉琨已經把這個位置預定了。敖烈也沒有虧待蕭儒,在略作考察之後,知道蕭儒手裡是有真材實料的,做個一郡太守是沒有絲毫問題的,於是敖烈便任命他爲政務府的參事,協同董和處理政務府事宜,也算是對從未入仕的蕭儒進行一番磨練,等他真正成熟了,在爲宜其他的職務。敖烈相信,胡昭的弟子,絕對錯不了。

剛剛安頓好張仲景和胡昭師徒,東渡重洋遠征扶桑的水軍都督甘寧,便派人傳來了捷報,以麒麟軍爲主力的六萬水軍,在經過劈波斬浪,歷時近半年的遠征之後,成功的登陸了扶桑島,按照敖烈的命令,將島上的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斬盡殺絕,雞犬不留。

據甘寧派回來送捷報的麒麟軍精銳說,燕軍水軍在扶桑島外圍和扶桑人進行了三場海戰,憑藉着新式戰艦和拍杆以及紅衣弩炮等跨時代的大型殺傷性武器,殺的扶桑水軍全軍覆沒,全部喪身海底餵了鯊魚,之後甘寧奮勇當先,帶着麒麟軍強行登陸,副都督蘇飛在後策應,武曲天將太史慈則是率領一隊神箭手登上小船。在淺海上穿梭,用箭矢襲擾扶桑軍隊,殺的扶桑守軍大敗虧輸,僅僅不到一個月,燕軍水軍便徹底解除了扶桑島上所有的武裝,然後不問男女老幼,一律押到海邊,開刀問斬。

隨後,甘寧將扶桑人的屍體分批堆積在一起。進行了火化,留下蘇飛以及一萬名水軍將士看守在島上,之後將五十艘新式戰艦上全部裝滿了錢糧,這才滿載而歸。據說。整整五十艘大船,即便是裝的滿滿的,依舊只是帶走了扶桑島上不到十分之一的財富,其餘的錢糧。都被甘寧秘密隱藏了起來,隱藏的地點只有他和蘇飛知道,等敖烈派人到扶桑島上去接管扶桑的時候。蘇飛自然會把隱藏財寶的地點說出來的。

得到滅了扶桑島的消息,敖烈顯得十分興奮,猛地站起身來,不顧威儀的哈哈大笑了起來,弄得兩旁的文武百官軍士不明所以的看向敖烈,不知道自己等人的這位大王,爲何會如此的高興。敖烈當然不會把心中高興的原因說出來,否則的話,他可沒有辦法解釋自己是如何穿越而來的這件事,那已經超出所有人的思維了,包括敖烈自己。

扶桑,這個彈丸之地,在後世將泱泱華夏欺辱的遍地瘡痍,現在,敖烈終於可以不用爲數千年之後的同胞們擔心了,從今以後,這個世上將再也沒有扶桑人!扶桑島上的一切,今後都將由漢人說了算!了卻了這樣一樁心事,怎麼能不不讓敖烈欣喜若狂呢?唯一的一點小小的遺憾,就是敖烈沒能親自參與其中,親手把那些遺臭萬年的扶桑人一個個斬殺於赤霄神劍之下!

半個多月之後,甘寧帶着四萬多軍士乘船回到了遼東,然後向南航行,來到了燕京郊外的渤海灣,這裡是燕軍水軍的駐地,也是他們的訓練場,同時還是他們防禦青州曹操水軍的第一道防線。達到渤海灣之後,甘寧率部棄船登陸,押載着從扶桑運送回來的財富,來到了燕京城。

水軍的凱旋,得到了敖烈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禮遇,他親自出城五十里相迎,以表彰錦帆天將、水軍都督甘寧和武曲天將太史慈的卓越功勳。敖烈當衆問起甘寧和太史慈要什麼封賞,可見他對這二人率軍滅掉扶桑的嫉妒肯定。

面對敖烈的垂詢,甘寧和太史慈對視了一眼,雙雙跪倒在地,同聲請求敖烈將他們斬首,以正軍紀。敖烈不明所以,連忙詢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請,經過詢問,敖烈才知道,原來扶桑島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被斬盡殺絕了的,扶桑的女王卑彌呼精通漢語,她竟然在最後關頭,逃出了王宮,從屍體堆裡找到一名燕軍水軍的屍體,扒下他的衣甲穿在身上,冒充是漢人混在軍中,甘寧和太史慈一時不察,竟然沒有發現她的蹤跡,直到在迴歸的半路上,他們才發現了卑彌呼的行跡,將她揪了出來,所以,甘寧和太史慈覺得自己二人沒能完成敖烈交代給他們的任務,同時也覺得對不起戰死在扶桑的一萬多名兄弟,因此在見到敖烈的第一時間,他們便請求敖烈治罪。

在聽完甘寧和太史慈的敘述之後,敖烈哈哈一笑,伸手在兩人的肩膀上一拍,然後用力拉住他們的胳膊,把他們從地上拽了起來,笑着說道:“正所謂瑕不掩瑜,區區一個卑彌呼,遠遠不足以遮蓋住我大燕六萬將士的功勳!”

伸手向甘寧等人身後的馬車一指,敖烈朗聲說道:“水軍將士們!你們的功勳是不可磨滅的!這些財寶,是你們用生命和鮮血換回來的!現在本王授予你們優先選擇權,你們可以隨意在這些財寶中挑選自己看中的物品,直到把身上的口袋裝滿爲止!現在,動手吧。”

敖烈的這番話,讓得勝歸來的四萬多水軍將士一愣,雖然敖烈的話他們聽的清清楚楚,可誰也沒敢真的動手,畢竟軍中令九禁十八斬那可是他們心中不可逾越的鐵律,其中一條,私自拿取、隱匿戰利品,可是違反軍規的。

看到這些鐵骨錚錚的將士們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敖烈失笑道:“給你們一個時辰的時間,一個時辰之內,九禁十八斬暫時對你們無效,這是你們應得的榮譽和獎賞,不要客氣了,再不動手,一個時辰可就要過去了。”

隨着敖烈的話,四萬多水軍將士爆發出一陣歡呼,撲向了距離自己最近的馬車之上。敖烈看着這些浴血奮戰,得勝歸來的將士們,心裡忽然感到無比的輕鬆。正是因爲他們的英勇,解救了後世千千萬萬的漢人同胞,單憑這一點,他們就有資格贏得那些財富。

ps:??ps:不好意思,第二更晚了點。大琨特意碼了38800字的大章,算是對大家的補償了。另外,大琨的朋友蕭儒登場了,這是繼卡答、小宇之後的第三位書友哦,嘿嘿,怎麼樣,出場還算正式吧?和司馬懿是同門師兄弟,而且後面還會給他安排一個好的歸宿的。嘿,蕭儒,這下你滿意了吧?

第125章 呂布放水第297章 血戰洛陽(二)第181章 返回幽州第252章 決戰烏桓山(二)第239章 只有血水!第331章 波濤暗涌第164章 憋屈的王允第479章 金戈鐵馬(四)第217章 匯合呂布第192章 大鬧鄴城(二)第297章 血戰洛陽(二)第434章 惡戰不休(一)第400章 三線開戰(四)第368章 過五關斬六將(二)第377章 漫天箭雨第453章 誰是誰的菜第158章 束手就擒第104章 東風破、百花殘(三)第8章 惡戰第489章 決戰官渡(四)第278章 龐統獻計第258章 連敗誘敵第塞拜二十八章 七擒孟獲二第303章 兵者詭道第138章 西涼錦馬超第472章 舉國徵兵第35章 誘殺!第248章 老丈人來送錢第197章 俘獲芳心第40章 約法三章第394章 風起雲涌(二)第160章 恩斷義絕第116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9章 義結金蘭第431章 恍若隔世第98章 功成萬骨枯(四)第24章 換裝第202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466章 五大軍團第235章 割發代首第277章 鳳雛歸劉備第82章 損人不利己(二)第121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二)第83章 損人不利己(三)第316章 決戰在即第457章 宿命的終結(四)第239章 只有血水!第63章 料敵先機第22章 才高八斗第5章 生財之道第275章 秘寶再現第476章 金戈鐵馬(一)第213章 危機四伏第242章 問君何所願第50章 名震京師第63章 料敵先機第186章 燕京學府第222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165章 人盡其才第134章 戰神呂布第73章 拔刀相助第82章 損人不利己(二)第370章 兄弟想見第38章 請君入甕第89章 父子交心第483章 大巧不工第479章 金戈鐵馬(四)第157章 一石三鳥第436章 惡戰不休(三)第343章 漢中爭奪戰(一)第136章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二)第486章 決戰官渡(一)第101章 兵臨城下第19章 定親第39章 單挑第196章 溫柔的陷阱第285章 先拔頭籌第98章 功成萬骨枯(四)第166章 密謀第203章 北地槍王第50章 名震京師第1章 光武秘寶第375章 劉協的尊嚴第338章 雙喜臨門第171章 血色歸途(三)第358章 趙雲到來第211章 狠毒的劉備第119章 敖烈的決定第255章 挺進大漠第241章 煮酒論英雄第74章 會晤劉表第38章 請君入甕第86章 王者歸來(三)第188章 何去何從第147章 士族的力量第84章 王者歸來(一)第368章 過五關斬六將(二)第74章 會晤劉表第291章 長安失陷
第125章 呂布放水第297章 血戰洛陽(二)第181章 返回幽州第252章 決戰烏桓山(二)第239章 只有血水!第331章 波濤暗涌第164章 憋屈的王允第479章 金戈鐵馬(四)第217章 匯合呂布第192章 大鬧鄴城(二)第297章 血戰洛陽(二)第434章 惡戰不休(一)第400章 三線開戰(四)第368章 過五關斬六將(二)第377章 漫天箭雨第453章 誰是誰的菜第158章 束手就擒第104章 東風破、百花殘(三)第8章 惡戰第489章 決戰官渡(四)第278章 龐統獻計第258章 連敗誘敵第塞拜二十八章 七擒孟獲二第303章 兵者詭道第138章 西涼錦馬超第472章 舉國徵兵第35章 誘殺!第248章 老丈人來送錢第197章 俘獲芳心第40章 約法三章第394章 風起雲涌(二)第160章 恩斷義絕第116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9章 義結金蘭第431章 恍若隔世第98章 功成萬骨枯(四)第24章 換裝第202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466章 五大軍團第235章 割發代首第277章 鳳雛歸劉備第82章 損人不利己(二)第121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二)第83章 損人不利己(三)第316章 決戰在即第457章 宿命的終結(四)第239章 只有血水!第63章 料敵先機第22章 才高八斗第5章 生財之道第275章 秘寶再現第476章 金戈鐵馬(一)第213章 危機四伏第242章 問君何所願第50章 名震京師第63章 料敵先機第186章 燕京學府第222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165章 人盡其才第134章 戰神呂布第73章 拔刀相助第82章 損人不利己(二)第370章 兄弟想見第38章 請君入甕第89章 父子交心第483章 大巧不工第479章 金戈鐵馬(四)第157章 一石三鳥第436章 惡戰不休(三)第343章 漢中爭奪戰(一)第136章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二)第486章 決戰官渡(一)第101章 兵臨城下第19章 定親第39章 單挑第196章 溫柔的陷阱第285章 先拔頭籌第98章 功成萬骨枯(四)第166章 密謀第203章 北地槍王第50章 名震京師第1章 光武秘寶第375章 劉協的尊嚴第338章 雙喜臨門第171章 血色歸途(三)第358章 趙雲到來第211章 狠毒的劉備第119章 敖烈的決定第255章 挺進大漠第241章 煮酒論英雄第74章 會晤劉表第38章 請君入甕第86章 王者歸來(三)第188章 何去何從第147章 士族的力量第84章 王者歸來(一)第368章 過五關斬六將(二)第74章 會晤劉表第291章 長安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