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天,陳留城內外濃煙滾滾,火勢不熄,城頭之上一片狼藉,原本的青石城牆被鮮血洗過,變成觸目驚心的暗紅色,被烈日曝曬,散發出陣陣腥臭。
如今的陳留可謂全民皆兵,爲了抵禦鮮卑軍,守住這最後一道防線,城內男女老少齊上陣,只要能出一臂之力的,無不積極參與。
青壯男子輪替守城,女子做飯洗衣,甚至連十幾歲的孩童也在城內幫助搬運物資,抹了灰塵的小臉上盡是堅毅之色,少了平日的嬉鬧,在烽火之中一夜之間便成長起來。
真正能讓人成長的,並非流經的歲月,而是一個人的經歷!這幾日不僅陳留府庫和糧倉開放,全城六條街擺設二十多座粥棚官兵一起吃喝,城內十幾個大戶人家也將自家糧米都搬運出來無償奉獻,他們也明白,一旦陳留不保,別說這些糧食,連家產性命都難保。
陳留太守胡濟帶領全城大小官員與民同吃同住,一同守城,大大鼓舞了全軍士氣,面對十萬賊軍,陳留能堅守近一月不破,正是因爲衆志成城。
城內上下一心,而此時城外的鮮卑軍卻惶惶不安,幾近崩潰,若不是賊軍是外族,私自逃走也無處可去,反而更容易被百姓圍殺,只怕早已逃得一乾二淨了。
除了軻比能下令在北門外安營紮寨以外,其餘各門外賊軍大多都是露天席地而臥,雖說天氣炎熱,但長此以往,加之吃食不足,不少人漸漸病倒,甚至因爲城下屍體的腐爛而出現了瘟疫。
北門外的鮮卑中軍大帳修葺得十分簡陋,因爲缺少輜重器具,只是用砍伐來的樹枝草葉搭成的草棚,其餘木材都用來趕製箭矢和攻城器械了。
軻比能坐在茅草棚中,面容消瘦,鬚髮凌亂,嘴脣起泡乾裂,雙目深陷,青黑色的眼眶看起來彷彿厲鬼一般,鮮卑大汗睥睨蓋世的雄姿早已不見,倒像是一羣乞丐之首。
強取陳留不成,糧草斷絕,軍心渙散,進無去處,退無歸路,鮮卑軍騎虎難下,唯有殊死一搏,軻比能深知此時一旦撤退,軍心將徹底瓦解,覆水難收。
前往酸棗的鬱築建至今不見回信,不知情況如何,每日攻城死傷極多,加上逃兵和病倒之人,鮮卑軍戰力大打折扣,已然不如原先的一半,長此消耗下去,遲早全軍覆沒。
情急之下軻比能強行下令各部輪流攻城,他也看到城上守軍不是輪替爲普通百姓,說明陳留也是強弩之末,只需一口氣就能攻破,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
但未料這幾日非但攻城效果大打折扣,勉強造出來的幾百雲梯盡數被毀,還接連出現部落頭領被暗中刺殺之事,一時間全軍人人自危,軻比能也不得不加強護衛警戒,他隱約覺得這些刺殺之人的最終目標便是他自己。
非但營中人心膽戰,就連出去劫掠者也有一半有去無回,軻比能起初以爲他們都是私自逃走,狠狠地責罰了與之相關的部落頭領,後來才知大多數是半路被人所殺,而且死相極慘,各不相同。
消息傳開之後,再也沒有人願意出去劫掠了,他們寧可督催部下去攻城或者留在原地喝湯捱餓,也不願出去之後莫名其妙便送了性命,這在初時可是各部落爭相搶奪的差事,到後來人人推諉,也只能輪流強行派遣。
“大汗,恐怕那劉封這一次不會答應我們。”
茅棚之內,瑣奴一臉苦澀地看着軻比能,眼裡盡是畏懼之色。
在攻城無望,劫掠又無果的絕境之下,軻比能算再與劉封談和,這一次只要劉封願意提供糧草,他絕對全力攻打魏軍,拼上全軍也在所不惜,只爲出心中這一口惡氣。
軻比能雙目深沉,乾澀的聲音說道:“魏軍現在只剩河北之地,劉封最大的敵人就是司馬懿,本汗還有六七萬精兵幫助他打敗魏軍,劉封應該不會拒絕。”
“大汗吶,你莫非忘了當年雁門關之約?
那時候劉封就說過,我們踏入中原九州,不得濫殺無辜,傷害那些漢人,否則便與我們勢不兩立。”
瑣奴艱難地嚥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解釋道:“這一路上鬱築建和那致軒兩位大人殺了幾十萬漢人百姓,連一個活口都沒有留下,這個仇恨……恐怕要大於漢、魏兩國之仇啊!”
軻比能臉色一變:“真有如此嚴重?”
“大漢,屠殺漢人,那是族仇,他們兩國之爭,是內鬥,各不相同!”
瑣奴幾次與劉封接觸,深知此人對於此事看得極重,嘆道,“當年只是幾千名東海倭寇侵犯徐州,劉封便與曹叡在弘農會盟停戰,合力清剿外賊,這件事大汗你還記得嗎?”
“肉爛在鍋裡?”
軻比能目光一陣閃動。
當初他聽說此事之後,對這句話倒是記憶深刻,更對劉封淺顯易懂的這個比喻拍手叫好,自家之事絕不容外人染指,甚至還常以此來籠絡團結鮮卑各族。
沒想到今日一不小心就和劉封在一個鍋裡搶肉吃,這已經觸犯了他最後的底線,以漢軍現在的實力和局勢,無需鮮卑軍相助,司馬懿也恐怕撐不了多久了,這個條件的確很難讓劉封滿意。
“那致軒這個混賬!”
軻比能心中愈發愁悶,一掌打在柱子上,房頂乾枯的草葉簌簌落下,怒罵道,“若是他聽了本汗命令直接來取陳留,我們早就進城了,都是他們貪圖私利,才耽誤了大事。”
鬱築建離開陳留之後,那致軒便每日被軻比能責罵,若無重要軍情絕不來見,天天躲在東門督戰,也是追悔莫及,爲了逞一時之快導致全軍挫敗,光是族人那刀子一般的目光他也經受不起。
瑣奴觀察着軻比能的神色,猶豫一陣之後才說道:“大汗,其實屬下還有一個辦法,或許能讓劉封點頭。”
軻比能眼睛一亮,踏前一步催促道:“快說!”
瑣奴向後退開半步,小心翼翼地答道:“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