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徵兵制度

五十萬兵,看起來是個很大的數字,但要真的平攤到袁術麾下的四州之地並不算太多。

不同於北方的紛亂不堪,袁術麾下的南方一直以來並未遭受過太多的兵戈之禍。袁術拿下荊州和益州並沒有遇到多少的阻力,畢竟劉表和劉焉倆個貨,一個是剛剛空降、掌控不了荊州,另一個是自己作死,私自稱帝。

而袁術對於麾下軍隊的紀律一直要求的非常高,再加上世家的配合,南方的人口並沒有多少的損失。

反而由於北方的戰亂,大量人口遷移使得南方的人口數不斷增長。袁術麾下的人口數已經超過了千萬,已經快逼近一千五百萬。

按照亂世之中十取一的徵兵極限,袁術拉出來百萬大軍完全是可以的。不過做這樣的代價就是袁術的經濟壓力會非常大,發展速度會減慢。袁術自然不會做這種殺雞取卵的事。

雖說袁術需要不少的兵力,但士卒也不是越多越好,三國中以少勝多的戰績實在太多了。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而且戰績非常誇張。

正常來說,一個將領能夠掌控的大軍不過數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像韓信那種可以將數十萬大軍揮使如臂的妖孽袁術這裡還真沒有。袁術麾下的所有名將加起來,統領五十萬大軍就差不多了。

不過袁術想做的可不僅如此,除了徵兵,他覺得軍隊體制也該改革一下了。有一個非常好用的制度出現在他的腦海之中,預備兵。

挑出大量青壯忙時農作,閒時訓練,這樣訓練個一年時間。再將其中表現好的徵召爲預備兵。將徵兵制和募兵制的優點結合起來,既減少了百姓的壓力,又能保證士卒的精銳和忠心。

古代獲取士兵的方式一般有兩種,徵兵制和募兵制。

徵兵制和義務兵差不多,都是強制麾下百姓中的青壯服兵役。徵兵制的優點很明顯,秦朝、西漢和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如此,這是這些國家強盛的重要原因。

相對而言,盛行募兵制的東漢宋朝和清末,國力不振也未必沒有此原因。尤其是現在的亂世,也是由募兵制導致的。可以說亂世的到來,募兵制盛行纔是根本,州牧制度和外戚不過是推波助瀾而已。

何爲募兵制?就和僱傭兵差不多,曹操得青州流民百萬,取其中三十萬青壯組成青州兵。他的優點在於,募兵是擇優錄取,挑出來的都是青壯,不像徵兵制一樣參差不齊。但缺點就在於,容易產生私兵。

像漢末,董卓麾下的西涼兵只聽董卓的話,就連李榷郭汜作亂這些人都跟着追隨。募兵制得來的士卒可不像徵兵制得來的士卒一樣忠於國家,他們很多忠於個人。

綜合來講,徵兵制會使得國家強盛,在民間儲備了大量預備軍人。但由於全民皆兵,時間一長就容易滋生問題,大量損耗國力,產生諸如拉壯丁之類的事,而且由於土地兼併等問題使得整體軍隊的實力下降。

而募兵制是屬於競爭上崗,雖然花的錢多一點,但招來的都是精兵猛將,無數良將就是這麼脫穎而出的。不過缺點就是這些士卒毫無忠心可言,容易譁變。當然,像宋朝那種奇特的募兵制不在其中,那完全是一羣文人爲了壓制武將的作死行爲。

袁術現在想搞的義務兵就是用徵兵制來提供兵源,但並不全把他們作爲士卒。而是在徵兵制的基礎上再採用募兵制,將其中的精銳選出來作爲士卒。反正現在他是富得流油,多費這麼點功夫也沒什麼大礙。

不過這只是袁術的大概想法,並不成熟,具體的細節他之後還要在衡量一下再和田豐賈詡等人討論好後決定。

......

“不錯,拿下益州我等就坐擁南方四州了,五十萬大軍差不多。”袁術點頭道。

“不過關西的問題怎麼辦,我們要不要現在就下手?萬一讓曹黑子和劉大耳搶佔先機,我們就不好辦了啊!”

賈詡平靜道:“主公稍安勿躁。此次江北之戰我等損失慘重,七萬餘大軍死於戰場。而曹孟德和劉玄德的損失也不小,三兩年內絕對無力圖謀關西。主公無需太過擔憂,還是待掌控徐州之後再說吧!”

荀攸贊同道:“沒錯,益州雖說已經被漢升拿下,但並未完全落入我等掌控之中。近日漢升傳來信件,南蠻地區出現騷亂,似乎有人攢動那些蠻人暴動,急需平定。我等現在實在無力處理關西之事。”

荀攸說的是事實。袁術所奉行的精兵政策在他看來本沒什麼問題,以三十萬大軍守衛荊揚二州也不算少。不過這次攻打益州,袁術確實有些託大了,若是在之前再徵召十萬大軍,此次定然萬無一失。

徵召士卒並不是招來就可以上戰場的,袁術不是劉備和曹操這等光棍的諸侯,爲了打贏仗,連十二三歲的少年、四五十歲的老人都能派上戰場,也不管你是不是新兵。

袁術這裡的士卒招來之後都得先到紀靈那裡訓練個小半年,然後纔會被分配到各軍操練。否則的話,袁術也不至於爲了劉備和曹操這倆貨挖的坑愁了。

不過這也是袁術沒有處於絕境,要是真的逼急了他,一個月內徵上二十萬大軍和玩似的。劉備都能做的到,袁術自然也可以。

“可我就怕李榷和郭汜……”袁術皺着眉頭道。

人心叵測,誰都不知道這兩個憨貨會幹出什麼事來。萬一過個一兩年這倆個人有些其他想法,他不就白忙活了?

賈詡肯定道:“主公放心,詡早有佈置,定然萬無一失。”

袁術所擔心的事賈詡早就考慮到了,知人知面不知心,誰也不知道忠誠這種東西什麼時候會消失。賈詡早就做好了多重保險,否則也不會像袁術提起此事了。

袁術看着賈詡那自信的樣子,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確實,這個一心自保的老狐狸能告訴自己這件事,就說明他的把握起碼在九成以上,否則就算自己再信任他,日後也不敢輕信與其了。

荀攸心中毫無波瀾,他和賈詡是一類人,所以他對此事的信心比袁術還要足。按照他對賈詡的瞭解,這貨絕對留下了起碼三層後手,一環套着一環,絕對能保證萬無一失。

“南蠻的問題,你們覺得該派誰去解決呢?”袁術略顯苦惱的說道。

對於這羣死腦筋的蠻人,他真是頭痛得緊。打是肯定能打過,但是要是殺的多了,那就和對方不死不休了,日後想要管理南蠻就難了。可要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又不足以震懾對方,難不成自己真的要學着諸葛亮來個七擒七放?

“此次江北之戰,德祖表現不錯,讓他去如何?”荀攸暗中瞥了一眼賈詡,平靜道。

袁術眼前一亮,轉頭看向賈詡:“文和,你覺得呢?”

賈詡暗中瞪了一眼荀攸,就知道找我麻煩!不過楊修畢竟是他的徒弟,他總不能見死不救。

“主公,德祖性情急躁,只能從旁協助,具體交涉主公還需派一得力之人才好。”

“何人?”

“魯子敬!”

第四百六十六章 佈置第三十章 揚州現狀第四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三百二十五章 戲志才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的格局第六百六十八章 放開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六百二十七章 行險第二百三十章 主公之論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八十九章 栽贓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四百八十八章 埋伏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五百四十章 私訪第三十二章 招賢令第九百三十二章 進駐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虞的無奈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第八百四十四章 針對第二十章 冀州第四百四十五章 麴忠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八百九十九章 法與德第五百零七章 西涼諸將第八百二十六章 詐敗第三百二十章 八面玲瓏第八百二十四章 象兵出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騎兵的優勢第四百八十章 青州狼煙第八百三十五章 使者到來第九百三十四章 班底第三百三十八章 河內司馬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五百八十七章 抉擇第九百二十四章 疏忽大意第六百六十章 小懲第八百八十六章 新的開始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六百九十九章 危境第二百六十一章 火燒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商人的平衡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七百二十五章 鬧劇第八百五十一章 狠絕第七百一十章 和談第一百三十六章 迷茫的趙雲第五百七十二章 打劫第三百零一章 地圖和藥方第七百七十一章 調人第二十七章 黑山黃巾第八百二十二章 差距第八百二十一章 落後和優勢第十二章 參軍第五百六十五章 稱帝第八百五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八百四十九章 人心忠奸第八百一十一章 謀劃第五百二十章 水淹黃縣第七百五十九章 調虎離山第九十四章 無雙呂布第六百一十七章 划水第一百五十二章 戰場磨礪第五百零九章 安排第八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七十七章 神·張遼第二百零七章 河北絞肉場第三章 認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冀州淪陷第六百九十八章 鋒芒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二百六十一章 火燒大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殺人滅口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援第二百六十四章 捨棄江北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五十六章 陸家第九百零四章 海軍第三百六十八章 屠戮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九百三十八章 試探第三百三十五章 陰謀初現第四百二十二章 西涼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七百四十二章 蹤跡第四百一十六章 決斷第八百二十一章 落後和優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二百七十六章 徵兵制度第四百三十九章 定西涼第五百一十五章 追逃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四百零三章 攻關
第四百六十六章 佈置第三十章 揚州現狀第四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三百二十五章 戲志才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的格局第六百六十八章 放開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六百二十七章 行險第二百三十章 主公之論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八十九章 栽贓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四百八十八章 埋伏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五百四十章 私訪第三十二章 招賢令第九百三十二章 進駐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虞的無奈第三百五十九章 逃跑第八百四十四章 針對第二十章 冀州第四百四十五章 麴忠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四十五章 三才到來第八百九十九章 法與德第五百零七章 西涼諸將第八百二十六章 詐敗第三百二十章 八面玲瓏第八百二十四章 象兵出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騎兵的優勢第四百八十章 青州狼煙第八百三十五章 使者到來第九百三十四章 班底第三百三十八章 河內司馬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五百八十七章 抉擇第九百二十四章 疏忽大意第六百六十章 小懲第八百八十六章 新的開始第七百三十四章 暗子第六百九十九章 危境第二百六十一章 火燒大營第一百八十章 商人的平衡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七百二十五章 鬧劇第八百五十一章 狠絕第七百一十章 和談第一百三十六章 迷茫的趙雲第五百七十二章 打劫第三百零一章 地圖和藥方第七百七十一章 調人第二十七章 黑山黃巾第八百二十二章 差距第八百二十一章 落後和優勢第十二章 參軍第五百六十五章 稱帝第八百五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八百四十九章 人心忠奸第八百一十一章 謀劃第五百二十章 水淹黃縣第七百五十九章 調虎離山第九十四章 無雙呂布第六百一十七章 划水第一百五十二章 戰場磨礪第五百零九章 安排第八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七十七章 神·張遼第二百零七章 河北絞肉場第三章 認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冀州淪陷第六百九十八章 鋒芒第六百八十一章 三方結盟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二百六十一章 火燒大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殺人滅口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援第二百六十四章 捨棄江北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五十六章 陸家第九百零四章 海軍第三百六十八章 屠戮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九百三十八章 試探第三百三十五章 陰謀初現第四百二十二章 西涼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七百四十二章 蹤跡第四百一十六章 決斷第八百二十一章 落後和優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二百七十六章 徵兵制度第四百三十九章 定西涼第五百一十五章 追逃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四百零三章 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