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影響

聽着秦誼在那裡侃侃而談,陳羣和荀彧也是連連點頭,作爲漢末政壇上的頂尖人物,兩人對察舉制度的弊端也是多有了解,也都想過如何解決察舉製出現的問題。這次陳羣找荀彧,就是過來和他交流一下自己一些關於漢末察舉制度的想法,隱約也是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雛形來。

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

在察舉制實行初期,也是有着積極意義的。察舉真正將人才任用權收到了中央,扭轉了春秋戰國以來六百年風氣。當然時代保留了大量的分封制殘餘,地方對士人的控制力仍然極強。但察舉將舉薦權郡守而不是諸侯,已經是極大的進步。

只不過到了漢末,世家通過私學把控知識傳播、通過累世爲官把控政治勢力、通過士林評議把控天下輿論,這已經超出察舉能力了,已經漸漸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在談話的過程中,陳羣處於禮貌隨口問了一句秦誼,然後秦誼便開始滔滔不絕販賣起他從後世聽到的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來。

後世很多人都把九品中正制當成了一種階級固化,造成魏晉南北朝士族社會的原因之一,是件相當反動透頂的事情。只是在九品中正制剛剛被提出並被運用的時候,其實是對大魏的國力有着相當強的推進作用。

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在雒陽之時雖然覺得文合,但卻並沒有發現文合竟然如此有見識!”

至於如何來解決察舉制存在的問題,荀彧也是有着自己的思索。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荀彧不像陳羣想得那樣深入,僅僅是淺嘗輒止,荀彧更關心的是漢末接下來可能要發生的大亂。在荀彧眼中,接下來無休止的戰亂纔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荀彧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這方面了,改革選官制度倒是次要的。

而現在秦誼直接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政策,荀彧也是思索着如何把這個政策落到實處,畢竟平定天下也得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秦誼的這個九品中正制卻是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人才來,從而推動平定天下。

這也不免讓荀彧有些詫異,當時在雒陽的時候,自己怎麼就沒有看出來秦誼身上還有這種見識和才能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秦誼不表現自己,當時剛剛穿越沒多久,秦誼還有些不太適應現在的身份,再加上當時秦誼地位太低,都不知道算不算一個士人。現在一年時間過去了,秦誼也是有了不少底氣,終於能和荀彧在一起談笑風生了。

“我也是突然間有些後悔,當日沒有隨着文若到雒陽去,如果當時便能夠認識文合,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而陳羣,雖然對這個問題也是多有思索,但目前仍停留在想法的階段,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也沒有形成具體的操作方法。結果現在秦誼竟然把他只是一爪半麟的思路給理順出來,自然是直擊陳羣的想法,讓陳羣頓生知己之感。

看着自己盜用歷史知識,竟然折服這兩大政治達人,秦誼心中也是有些得意,但是卻生出來更多的使命感。

眼前的荀彧和陳羣,可以說是曹魏政權的兩任首相,如果能夠影響他們的視野,必然也能影響他們執行的政策,能夠讓這個位面的歷史能夠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只是任何一個制度,哪怕在建立之初是有益於天下的德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或是執行人的改變,總有可能變成一件桎梏,這察舉制度如此,恐怕九品中正制也是如此!隨着時間的推移,必然將會誕生一批專門負責專門選人的官員,可是這種權利如果掌握在掌權的中央豪門士族手中,自然便不會輕易讓出去!”

而聽完秦誼這段論述,荀彧和陳羣也是沉默不語。秦誼所說的情況自然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這天下能夠有資格來主管評級的中正也只能有少數德高望之輩來擔當,這就決定只能在少數世家的傑出代表之中產生。

就像是他們荀家和陳家,其實是彼此都沾親帶故的。或許掌握品評人才的中正中或有有人能保持公正的心,可以做到客觀公正,但是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有私心的,自然向着自己的親戚們。

“那麼文合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

聽完秦誼的一段描述之後,荀彧也是不自覺得身上冒了一層汗。甚至荀彧也在捫心自問,如果讓他來掌管品評人才的工作,他是否能夠保持住初心,而自己的接替者能夠像自己一樣?甚至就連身旁,可以說是一起長大的陳羣,荀彧也不敢擔保他便能夠一直公正無私。

哪怕在這個社會中,荀彧這種家族很有可能會是最得利的一幫人,也還是讓他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荀彧本能得便非常厭惡這種畸形的社會。

“不知道!或許通過紙張把書籍傳播出去之後,讓更多的人擁有知識之後,或許能夠通過考試的辦法來代替九品中正制吧!”

雖然歷史上科舉制最終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爲選拔官員的制度。只不過那是四百多年後的事情了,現在這個情況下,秦誼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機會實現,畢竟根據秦誼的瞭解,這個年代知識依舊是壟斷在世家大族手中,真要是搞了科舉制度,其實還是在這些世家大族內部進行選拔。

拿不準的事情也就不多說了,而九品中正制現在那積極的一面還沒展露出來便急着否定他,也實在有些不智。還不如趁着這個機會討論一下其他的事情,譬如說把五胡亂華的事情劇透給這兩位聽一下,儘可能影響他們,說不準會收到什麼奇效。

於是秦誼便正色道:“其實我還有另外一件事想和兩位說一下,那就是我在雒陽時,曾經跟着伯喈先生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老人家發現,接下來氣溫可能會持續降低一段時間!”

聞聽秦誼此言,荀彧和陳羣兩人再次驚訝得叫出聲來,以至於都忘記了之前討論的選官制度。

——我是一驚一乍的分界線——

“遠見卓識,達治知變,吾敬秦文合。”——《季漢書·陳羣傳》

第六十章 拯救不良少年法正第十五章 曹賊第四十三章 十日之約第六十六章 忘恩負義第四十章 請叫我紅領巾第七十三章 登陸第六章 百科秦誼詞條4第五十三章 陣前數語第五十八章 抉擇第一百零八章 新業務第二十二章 秦趙原平之戰第六十三章 腐儒第一百零三章 退路第五十一章 煮酒論英雄第八十三章 幽冀攻略第三十九章 遭報應了第十五章 先結婚後戀愛第四章 家裡的葡萄架倒了第三十九章 無間道第六十二章 來去匆匆第十二章 滅霸第四章 戰常山第五十六章 徐州是你的也是我的第三十章 貧賤之交第七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九章 你爲什麼會那麼熟練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三十四章 世家的心思不你別猜第三十五章 兄弟反目張公祺第五十一章 決戰之後第十三章 我不是TONY老師第五十一章 煮酒論英雄第五十六章 賭錢第十七章 饑荒的機遇第八十六章 停滯第十四章 叔侄第八十三章 勇氣第四十二章 平輿一日遊第五十二章 忘了第四十章 牀弩第三十三章 和諧的兵與賊第三十二章 牽招的選擇第四十七章 醫佛的誕生第二十二章 統一戰線1第八章 日食第六十一章 馬虎第二十四章 統一戰線3第五章 戰滎陽第二十一章 豬隊友第五十五章 裡面的綁匪聽着,人質已經被我們擊斃了第九章 日心第二十六章 孝感動天數韓超第四十四章 人畜無害劉玄德第六十三章 折中第五十七章 領導講幾句吧第十一章 荀攸還是逄紀第二章首席謀士第六十六章 忘恩負義第十二章 移鎮第二十四章 統一戰線3第五章 刺董第七十二章 三國配角演義——孫策篇第十一章 降漢不降曹第九十一章 中正第二十三章 夫人外交第四十九章 風氣第二十六章 分期付款第六十一章 沉船前的老鼠第三十八章 這是難爲我胖虎第三十五章 坐山觀虎鬥第十三章 問計狗貨第六十一章 呂布之死第三十章 文合,你爲什麼跪着走?第四十三章 收編河內第三十九章 真名士第五十八章 抉擇第七十八章 報仇第十二章 自古弓兵多掛逼第三十章 對峙第十四章 邏輯第三十一章 積德第五十二章 一筆寫不出兩個董第二章 眼花了第五十九章 不要亂立FLAG第三十六章 荊州分裂第四十三章 獵頭孫資第四十三章 收編河內第五十三章 貨比三家第六十四章 中央化第四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章 稱象第九十章 尚書檯第二十五章 雪中送炭1第七十章 崩盤第四十二章 術爸出擊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三十五章 陸遜的野望第八十七章 童謠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四十五章 輸不起
第六十章 拯救不良少年法正第十五章 曹賊第四十三章 十日之約第六十六章 忘恩負義第四十章 請叫我紅領巾第七十三章 登陸第六章 百科秦誼詞條4第五十三章 陣前數語第五十八章 抉擇第一百零八章 新業務第二十二章 秦趙原平之戰第六十三章 腐儒第一百零三章 退路第五十一章 煮酒論英雄第八十三章 幽冀攻略第三十九章 遭報應了第十五章 先結婚後戀愛第四章 家裡的葡萄架倒了第三十九章 無間道第六十二章 來去匆匆第十二章 滅霸第四章 戰常山第五十六章 徐州是你的也是我的第三十章 貧賤之交第七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九章 你爲什麼會那麼熟練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三十四章 世家的心思不你別猜第三十五章 兄弟反目張公祺第五十一章 決戰之後第十三章 我不是TONY老師第五十一章 煮酒論英雄第五十六章 賭錢第十七章 饑荒的機遇第八十六章 停滯第十四章 叔侄第八十三章 勇氣第四十二章 平輿一日遊第五十二章 忘了第四十章 牀弩第三十三章 和諧的兵與賊第三十二章 牽招的選擇第四十七章 醫佛的誕生第二十二章 統一戰線1第八章 日食第六十一章 馬虎第二十四章 統一戰線3第五章 戰滎陽第二十一章 豬隊友第五十五章 裡面的綁匪聽着,人質已經被我們擊斃了第九章 日心第二十六章 孝感動天數韓超第四十四章 人畜無害劉玄德第六十三章 折中第五十七章 領導講幾句吧第十一章 荀攸還是逄紀第二章首席謀士第六十六章 忘恩負義第十二章 移鎮第二十四章 統一戰線3第五章 刺董第七十二章 三國配角演義——孫策篇第十一章 降漢不降曹第九十一章 中正第二十三章 夫人外交第四十九章 風氣第二十六章 分期付款第六十一章 沉船前的老鼠第三十八章 這是難爲我胖虎第三十五章 坐山觀虎鬥第十三章 問計狗貨第六十一章 呂布之死第三十章 文合,你爲什麼跪着走?第四十三章 收編河內第三十九章 真名士第五十八章 抉擇第七十八章 報仇第十二章 自古弓兵多掛逼第三十章 對峙第十四章 邏輯第三十一章 積德第五十二章 一筆寫不出兩個董第二章 眼花了第五十九章 不要亂立FLAG第三十六章 荊州分裂第四十三章 獵頭孫資第四十三章 收編河內第五十三章 貨比三家第六十四章 中央化第四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章 稱象第九十章 尚書檯第二十五章 雪中送炭1第七十章 崩盤第四十二章 術爸出擊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三十五章 陸遜的野望第八十七章 童謠第八十二章 一本神奇的書第四十五章 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