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科技發展

劉辯皺着眉頭想要吩咐宇文成都和周泰來幫他把錯字刻走,但又突然想到自己吩咐周泰去了禮部告知顧雍那鴻臚寺之事,而宇文成都身爲御林軍統領又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呆在劉辯身邊,這個時候宇文成都已經回了御林軍大營操練士兵了。

劉辯身爲一個皇帝,現在竟然只能自己親力親爲的將這些錯字用小刀慢慢劃刻掉,這讓劉辯不免有些無語。

劉辯將科舉所需要注意的項目寫完後就將他擱置在一旁,自己雖然熟知歷史,對於各朝各代的科舉制度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畢竟有些細節方面還是需要麾下這些大臣們來完善。

一邊想着,劉辯一邊拿過另一個竹簡在上面開始書寫着接下來的計劃。

太史慈的安北軍已經開拔廣陵,不出意外再過幾日就可到廣陵城下,接下來就看賈詡和太史慈需要多久才能攻下廣陵,劉辯可想不到太史慈、夏魯奇、盧俊義和賈詡聯手會有什麼輸的可能。

魏延的平南軍也是捷報頻傳,那所謂的萬餘賊寇在魏延和高熲面前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不到半月就已經將這萬餘賊寇殺的只剩不到兩千。

剩餘的賊寇要不是佔據了幾個易守難攻的關卡,恐怕魏延早就將他們全部殲滅了。

劉辯細細想着平南軍接下來的動向,最後他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從曲阿開拔至柴桑,隨後使用水師的戰船分水陸兩路攻打長沙,隨後圖謀荊南四郡,最後再攻打交州,這樣劉辯就算是站穩了大漢的半壁江山。

軍事上的行動暫時書寫完了,現在劉辯也要將目標對準科技發展。

這第一步自然是要想辦法剔除這竹簡,竹簡雖然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有着無數的優點,比如來源廣泛,竹木在我國是非常常見的植物,幾乎是隨處可得。而且保存長久。用墨書寫的竹簡可保存很長的時間。但是,它製作相對麻煩,又比較笨重,不易搬運,閱讀也較麻煩,若是有了錯字還得拿小刀刮刻掉後才能修改。

早在西漢年間造紙術就被髮明出來,等到東漢元興年間時宦官蔡倫又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起源。

自從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一直到現在已經足足有八十多年了,造紙的技術自然已經十分成熟了。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普及,只不過因爲掌握技術的權貴囤積居奇妄圖謀取暴利,另外一個原因也與戰亂有關。事實上,這種造價低廉,由樹皮、麻頭、舊漁網等原材料製作出來的紙張並非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除了權貴不肯大規模推廣“蔡侯紙”之外,書籍稀缺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印刷技術的低下。這個時期的書籍完全靠手抄,而毛筆篆體、隸書的效率更是低下,手抄製作一本十萬字左右的書籍,需要一個書匠忙碌半個月左右,其造價之高昂可想而知。

這個時期的書籍價格有多高?就算貴爲皇帝的劉辯都覺得無法承受。

普通的史書、儒學、詩賦方面的書籍一本的售價高達數百錢,這又是一個什麼概念?一匹普通馬的價格不過兩千錢,幾本書就能換一匹馬。而這時候一個普通百姓的年收入纔多少?拿一年甚至兩年的積蓄來買一本書,這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是決定不可能的。

普通百姓想要看書,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一般人目不識丁,就算把劉辯願意把他的藏書全部向百姓公開也沒用,這也是造成文化落後,百姓愚昧的最主要原因。一個三五百人的村莊能找出三兩個粗識文字的人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大把大把的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這也就是爲什麼廬江城招了六千餘人,只有兩三個秀才的原因,能讀書認字的人在大漢百姓中的比例十分之低。

至於兵書之類的書籍更是無價之寶,除了在權貴世家之中流通外,普通人若是想看根本沒機會,書籍與教育渠道被世家全部壟斷或者珍藏了,這也是爲什麼世家人才遠比寒門人才多的原因。

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些缺點,快速推行紙張呢?那就是活字印刷術,只是劉辯對於活字印刷術的原理倒是清楚,至於到底應該如何製造,那就得詢問徐光啓了。

將大致的活字印刷術原理抄寫下來後,劉辯思考着自己接下來的召喚方向。

現如今自己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統帥,現如今自己麾下統率值最高的當屬戚繼光,居次席的則是李如鬆和劉仁軌,但這三人中劉仁軌乃是水戰名將,戚繼光和李如鬆指揮一方倒是不錯,但要是說這兩人能夠統領整個大軍,那劉辯也是不相信的。

而現如今的各方諸侯中,孫堅有周瑜,劉備有關羽,至於曹操他自己本身就是個出色的統帥,雖然戚繼光可能只比這幾人稍差一點,但劉辯還是迫切的想要得到一個出色的統帥。

一名好的統帥,跟他武藝高不高強卻無關係。

一軍統帥要能夠約束隊伍,落實紀律,軍中要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統帥必須要獎懲分明、明察秋毫。

還要做到判斷形勢、做出正確決策,要能挑選、培養、使用正確的武將。統帥是一支隊伍的大腦,武將才是前線的骨幹,優秀的統帥,麾下必定人才濟濟。而如何識人用人,爲每一場具體戰鬥安排合適的將領,更是難上加難。

同時還得做到打順風仗時頭腦清醒,以免樂極生悲、驕兵必敗,逆境時駕馭隊伍避免崩潰,並鼓舞士氣,尋機反擊或撤退。

總之一名良好的統帥必須做到擁有謀臣的智謀和武將無畏的心。

第79章 商議第104章 技能歸屬第206章 兄弟相聚第150章 君臣對話第170章 徐晃第167章 緣由第113章 毒士入江東第98章 討伐三國第96章 龍爭虎鬥第83章 負隅頑抗第217章 鴻臚寺第10章 驅虎吞狼第85章 定計第6章 廖化與周倉第93章 教導第173章 條件第84章 先登攻城第19章 買一贈二第89章 請君入甕第220章 科技發展第208章 舉薦第161章 巔峰對決第129章 蹤跡何處覓第123章 大戰將起第55章 長安之圍第132章 東林黨第85章 定計第45章 江乘縣裡的大才第174章 江夏第182章 周公瑾第171章 使臣第151章 泄密第55章 長安之圍第77章 集結第202章 榜單出爐第202章 榜單出爐第145章 王越來歷第213章 尚書人選第137章 文聘第123章 大戰將起第181章 歡聲笑語第128章 又起風波第208章 舉薦第185章 廣納賢良第98章 討伐三國第139章 點數上漲第33章 煮茶論英雄第112章 內部爭鬥第10章 驅虎吞狼第22章 諸侯會盟第36章 無上限召喚第40章 曲聖帶來的煩惱第125章 猛將對戰陣第33章 煮茶論英雄第114章 條件第112章 內部爭鬥第203章 統率榜第197章 醫部尚書第117章 高武將領第92章 逃出生天第144章 勾結第141章 被擒第94章 對決第7章 南陽第91章 大獲全勝第126章 新開一軍第58章 長安攻守戰第98章 討伐三國第89章 請君入甕第139章 點數上漲第153章 定計第169章 荊州來使第30章 豹子頭林沖第189章 安排第214章 敲定人選第110章 戚家刀第116章 顧雍的野望第220章 科技發展第153章 定計第191章 舊事重提第104章 技能歸屬第106章 農部第73章 御貓第9章 攻心爲上第119章 關勝現身第196章 迎接第113章 毒士入江東第226章 封妃第201章 英雄榜第82章 二對二第61章 女帝第19章 買一贈二第187章 轉盤第57章 呂布中計第172章 結盟抗江東第43章 曲阿城第22章 諸侯會盟第216章 景鯉第69章 真相
第79章 商議第104章 技能歸屬第206章 兄弟相聚第150章 君臣對話第170章 徐晃第167章 緣由第113章 毒士入江東第98章 討伐三國第96章 龍爭虎鬥第83章 負隅頑抗第217章 鴻臚寺第10章 驅虎吞狼第85章 定計第6章 廖化與周倉第93章 教導第173章 條件第84章 先登攻城第19章 買一贈二第89章 請君入甕第220章 科技發展第208章 舉薦第161章 巔峰對決第129章 蹤跡何處覓第123章 大戰將起第55章 長安之圍第132章 東林黨第85章 定計第45章 江乘縣裡的大才第174章 江夏第182章 周公瑾第171章 使臣第151章 泄密第55章 長安之圍第77章 集結第202章 榜單出爐第202章 榜單出爐第145章 王越來歷第213章 尚書人選第137章 文聘第123章 大戰將起第181章 歡聲笑語第128章 又起風波第208章 舉薦第185章 廣納賢良第98章 討伐三國第139章 點數上漲第33章 煮茶論英雄第112章 內部爭鬥第10章 驅虎吞狼第22章 諸侯會盟第36章 無上限召喚第40章 曲聖帶來的煩惱第125章 猛將對戰陣第33章 煮茶論英雄第114章 條件第112章 內部爭鬥第203章 統率榜第197章 醫部尚書第117章 高武將領第92章 逃出生天第144章 勾結第141章 被擒第94章 對決第7章 南陽第91章 大獲全勝第126章 新開一軍第58章 長安攻守戰第98章 討伐三國第89章 請君入甕第139章 點數上漲第153章 定計第169章 荊州來使第30章 豹子頭林沖第189章 安排第214章 敲定人選第110章 戚家刀第116章 顧雍的野望第220章 科技發展第153章 定計第191章 舊事重提第104章 技能歸屬第106章 農部第73章 御貓第9章 攻心爲上第119章 關勝現身第196章 迎接第113章 毒士入江東第226章 封妃第201章 英雄榜第82章 二對二第61章 女帝第19章 買一贈二第187章 轉盤第57章 呂布中計第172章 結盟抗江東第43章 曲阿城第22章 諸侯會盟第216章 景鯉第69章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