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上鬧出來的動靜雖然大,但是對於遙遠的中國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影響,畢竟由於雙方關係交惡之後,雙方的貿易和民間往來已經下降至一個非常低的水準。而且作爲美國這次騷亂動靜的始作俑者,中國自然不會讓美國的騷動給影響到自己。因此在中國的大地上,該打仗的打仗,該生產的生產,該學習的學習,該生孩子的生孩子,一切照舊。
不過這都只是表面的文章,自從進入到一九四三年以來,中國在高層領導人的指揮下,開始逐漸的加速和加大備戰,特別是海軍和戰略第二炮兵部隊,之前和蘇聯的戰爭幾乎沒有他們什麼事,但是今後的戰爭中,他們纔是決定勝負的中堅力量。
錫霍特山脈,這個位東北於雞西市以東的山脈,毗鄰日本海,由東北向西南延伸一千二百多公里,地形複雜,四周有大量的地質斷層,大部山地森林茂密,主要生長白樺、雲杉、冷杉等優質木材,在一年前沒有從蘇聯手中奪回之前是蘇聯遠東主要伐木區之一。山脈內主要礦藏還有煤、錫、鉛、鋅、金等。
這裡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滿族滿語的意思爲“牲畜稀少的地方”。漢族稱爲“西河大嶺”,平均海拔八百至一千米,由於地形複雜森林覆蓋濃密,這裡除了一些獵人和伐木工人就罕有人跡。這片土地在一八六零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被帝俄割佔。
但是今天,離開母親八十年的孩子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這片土地再次迎來了它原本的主人。
當中國擊敗這裡的蘇聯軍隊後,一系列的民政、移民措施遷徙走了很多俄羅斯原住民,這些祖先原本就是被流放到遠東的強盜、政治犯等罪犯的後裔自然有很多不肯遷徙,但是面對中國士兵的槍口和刺刀,即便是再有意見也得要知道強勢下要低頭。
不過錫霍特山脈一帶原本就人跡罕至,因此移民遷徙的工作也並不是很困難。只是在很多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支又一支的部隊在深夜中從有着高高圍牆的軍隊大院裡開出,乘坐着各種車輛和工程機械走進了這個人跡罕至的山脈中去。
通向山脈裡有幾條很不起眼的道路,但是不管是哪一條道路都有着軍隊的人把守着。原本在這裡伐木的工人都已經基本清退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伐木,就連在此趕山打獵的獵戶也轉職當上了特別僱請的巡山員。如此嚴密的防禦並不是最後的防禦,這些道路沿着山脈不斷的彎曲延伸着,一直通向山脈的深處,不僅距離遙遠同時道路附近還會經常出沒各種猛獸,普通想徒步進入山脈的人就是在尋求早一點解脫痛苦離開這個世界。
是什麼能有着如此神秘的面紗遮掩住它的真實身份呢?
答案很簡單——第二炮兵戰略洲際導彈發射基地。
走入這片神秘的山脈深處,在這裡的一些山谷裡原本寂靜的山谷現在變得一片的喧囂,金屬切割機、發電機、挖掘機、推土機、吊車、混凝土攪拌機等等各種施工機械正不斷的轟鳴着,一間間具有僞裝性質的房屋、一條條具有抗打擊能力的巷道、一條條鋪設在地面下的管道、一座座高聳的金屬架正在不斷的出現在這些山谷裡。
選擇這裡作爲洲際導彈的發射地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看中了錫霍特山脈那突出的地理位置。由於中國距離美國本土較遠,若要想在未來的決戰中對美國進行足夠的核打擊力度,那樣僅憑爲數不多的潛艇裝載導彈(非潛射)是絕對遠遠不夠段國學所需要的數量,而中國和美國在太平洋之間較爲合適做發射場的島嶼又都是在其他國家的手中,因此笨人有笨辦法,選擇偏北和偏東兩條都符合條件要求的錫霍特山脈便進入到了第二炮兵洲際導彈發射場選址人員的眼中。這裡不僅地處東經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度之間,北緯也在四十二至五十度之間,的確是一個洲際導彈打美國的好位置。而且這裡最先被重新納入中國的新土地中,基礎建設和羣衆基礎比其他幾個地方要來的更妥善些,這也是例如像更偏北的外興安嶺和朱格朱爾山脈最終落選的原因。
如果你是一名熟悉二炮洲際導彈發射條件要求的人,在看到現在的施工進度和施工規模你就會知道,這些發射場會在一年內完工,而且規模較爲龐大。雖然爲了趕工向發射架採用了外置式而不像廣西十萬大山裡的發射井採用的是全埋式的固定保護井,但是從發射場地到路面交通都是做了一定戰場僞裝的。
不過畢竟是趕工趕出來的發射場,向南方那樣有着漫長的地下坑道、完善的生活設施以及發射所需要的燃料貯存、防護設施都不如南方。不過這都不要緊,別看現在這些導彈部隊需要靜臥深山,守在巷道深處,但是在這裡建造的發射場在未來的三十年內都處於高度保密狀態,同時在段國學的戰略規劃中,未來三十年後,這些傻大笨粗的固定戰略導彈就會被機動力更高,躲藏性更好,發射更爲快捷的移動式導彈所代替。而現在……能用上就爲合理!
除了錫霍特山脈這個發射場,酒泉、雙子等發射基地也在陸續的修建之中,只是讓第二炮兵司令感到頭疼的是發射場地仍舊無法滿足段國學的首輪打擊要求,洲際導彈不象短程或中程導彈那樣簡單,固定的發射架和燃料的貯存以及日常的管理都是需要消耗掉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爲此,二炮司令也只有祈求運載火箭研究機構儘快的研究出多彈頭分體式的打擊方式來減輕運載火箭不足的困境。
除了火箭發射場地不足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洲際導彈運載體的產能不足,戰略導彈不同於普通的火箭,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會造成不敢想象的嚴重後果。在目前中國運載火箭的研究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火箭兩條微小電路接反導致火箭發射之後南轅北轍,火箭在組裝過程中安裝人員在彈體內掉落一顆釦子導致火箭發射運行過程中失敗的慘痛教訓。這些東西都是有着血淚的教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同時運載彈體由於在發射之後在大氣層中劇烈摩擦產生超高溫,進入近地運行軌道後又急速降溫,彈頭返回大氣層時再次摩擦產生高溫,工作環境數次變化致使從最微小的一個零件到保護外殼都需要有着足夠的強度以及耐高溫,能生產出這樣符合條件要求的零件廠商少之又少,運載導彈的生產的確也是一個讓二炮司令頭痛鬱悶的一個問題。
不過好在距離段國學總指揮所預計的最終打擊時間還有一段日子,因此對於二炮司令和二炮後勤裝備司令來說,現在扣着日曆數着盯着各種進度過日子是他們最難熬的時光。
運載火箭的研製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落實,而它的運載物,也就是核彈的研製同樣也在一步一步的進行着。在四川的和核工廠裡,一枚氫彈彈頭正在進行着最後的總裝,而在總裝車間裡,還有着很多散件正在等待着擺上總裝臺進行着總裝。這枚氫彈相比半年多前的那枚原子彈,這枚氫彈不管在體積上還是質量上都要顯得苗條很多,這代表着中國氫彈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火箭運載體積和重量的問題。
中國的氫彈計劃在研究伊始就不比原子彈要慢多少,同時由於段國學在研究組成立不久後便給研究組提供了小部分的資料和設想,這給氫彈的研究少走了很多的彎路。而且對於原子彈,氫彈所能獲得的資料和設備要比原子彈更多一些,原子彈能用上的氫彈都可以使用,但是氫彈能使用的物資和設備原子彈研究組未必能用上,可見中國領導高層對氫彈的研究室給予了相當高的期望和重視。
基於原子彈在初期研發之時考慮到快捷實用,爲此首批覈彈只是按空投核彈的體積來設計,以確保首枚核彈的實驗成功,有了成功的實驗,之後的核彈在設計上就可以有着足夠的借鑑經驗進行微縮,同時微縮的設疑也同樣運用到了氫彈的研製過程和生產過程當中。
這枚氫彈在總裝完成後被一路送抵到湛江某海軍基地中,沿途一路上每時每刻都有超過兩雙眼睛在時刻盯着這枚核彈,運送專列上甚至裝載着一個連的精銳部隊進行護送。
而彈頭在進入到海軍基地地下五十米深處的秘密連接車間時,這裡已經有着十數枚巨*一型導彈正空着彈頭等待着它的到來;不過這些巨*一型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平躺在主體地下建築物中間的那枚體型更大一些、更粗壯一些的巨*一甲型火箭。
相信不久之後,在中國的大地上,會出現一個人造的太陽閃耀着它的光輝……
PS:這章寫的真吃力。。。。。今天一沐回市裡陪家人,就這麼多了,抱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