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5)

孫二牛很羞憤。

自去年於淇門跟隨李從璟以來,孫二牛還未嘗如眼下這般憤怒過。

李從璟一向重視大戰前後軍情、敵情蒐集工作,更注重行軍途中發揮斥候功用,使其扮演好大軍眼睛的角色,爲此,早在一年前,李從璟與時任參軍莫離、新卒總教頭彭祖山等,經過周密謀劃,編製成一張嚴密的斥候網。自那時起,無論是入澤潞擊李繼韜,還是入懷孟擊河陽軍、戴思遠,孫二牛麾下的斥候銳士都曾有過堪稱耀眼的表現,數次爲百戰軍立下大功,被李從璟親口稱讚。

常勝之下,必有驕兵。

斥候首次遭遇挫折是百戰軍出懷孟,進軍河上,迎戰段凝。那回段凝派遣精銳埋伏在三灣河谷,用一支千人精騎隊伍專門截殺百戰軍斥候,孫二牛始有敗績,當時爲李從璟領君子都親自救援,孫二牛方保住性命。那次失利雖情有可原,李從璟亦未怪罪,孫二牛卻已知恥,之後奮發圖強,在其嚴格訓練、嚴密指揮下,百戰軍斥候再未犯過錯誤。

直至今日。

百戰、盧龍兩軍進入營州,與早先阻擊契丹援軍的君子都匯合之後,一路北上,兵鋒直指營州城。白狼山位於營州南段,營州城位於營州北端,兩者相隔豈止百里,中間有廣袤的空白地帶。大軍北行途中,依照百戰軍慣例,斥候先行三十里,因是初入敵境,營州境內情況、地形又極複雜,孫二牛遂親至前線。

不料,與契丹遊騎不期而遇。

等孫二牛發現對方時,己身亦被對方發現,沒有其他選擇,兩相捉對廝殺。

孫二牛帶在身邊的斥候足有一隊人馬,對方亦是二十來人,能爲斥候者,必然是軍中精銳,狹路相逢,拼死力戰而已。在抽刀迎上契丹遊騎之前,孫二牛讓隊伍最後一騎回頭,將消息稟報大軍,而契丹遊騎亦採用了同樣法子。

若僅止於此便也罷了,如能將對方遊騎皆盡斬殺,孫二牛等人也有一線生機。變故出現在雙方傷亡過半時,契丹遊騎後方竟然出現大隊騎兵,轟隆隆的馬蹄聲帶着黑壓壓一片契丹騎兵衝殺出來,讓本來佔據上風的孫二牛等人,立即沒了死戰的心思。

由進攻變爲撤退,攻防轉變固然需要付出代價,在孫二牛成功暫時逃離戰場時,他身邊已只剩下四騎,其中兩騎帶傷,更有一人傷勢較重——被契丹蠻賊一箭射在後背。

孫二牛不明白爲何剛遇上契丹遊騎,就有契丹大隊人馬隨即殺出,這幾乎是毫無道理的事情,難道契丹騎兵並未如君子都所言因敗北撤,而是在沿途逗留?

這個疑問盤繞在孫二牛腦海,揮之不去,然他卻無暇細想,因爲契丹騎兵正在其後尾隨狂追,依照契丹良馬的速度,孫二牛等人被追上只是遲早的事。

此時的孫二牛既氣惱又羞愧。氣惱不必多言,羞愧卻是因爲這回的差事又叫他給“辦砸”了。斥候爲大軍之眼,來去如風,爲大軍探聽敵情,是大軍掌握敵軍動向的關鍵,而此時孫二牛卻被契丹大隊人馬追着亡命,性命難保,他怎能不對自己失望?

最先支持不住的是那位背後中箭的軍士,一路疾馳,顛婆過度,導致傷口崩裂,失血過多,他嘴脣已然發紫,額頭上冷汗密佈,握着繮繩的手都在顫抖不停。最後,一咬牙,心一橫,這位斥候朝孫二牛喊了一聲,“將軍,你們先走,我走不了了,爲你們斷後!”

喊完不等孫二牛反應,調轉馬頭,高舉橫刀,面對迎面而來、僅是帶起的風都似在呼嘯的數百契丹騎兵,低吼一聲,用盡身上僅剩的幾分力氣,狠狠一夾馬肚,不管不顧衝了過去,“契丹狗賊,爺爺來取爾等的狗頭!”

孫二牛回頭,就看到這位斥候人還未接觸到契丹馬隊,就被一陣急促箭雨射中胸膛,前衝的上身一僵,就從馬背上栽倒下來,掉落在地上,轉眼就被疾馳而過的契丹馬隊踩成肉泥。

“小方!”孫二牛被這一幕刺得心口一陣絞痛,差點兒栽下馬來,好歹穩住身形,他幾乎目眥欲裂。小方是他親自招進斥候指揮的軍士,年不過十八,無父無母,僅有的一位兄長,是孟平陷陣都的銳士,戰死在河上戰場。因憐其身世,重其驍勇,孫二牛平日對他格外照顧,昨日才說起過,等這回征戰完了,要給他找個媳婦……

河上大戰、千里滅樑、硬攻平州,三場大戰一仗比一仗兇險,小方都沒受過傷,還取下過三顆敵軍人頭,卻不曾想會莫名其妙折在這裡,屍骨無存,這讓孫二牛差些痛哭失聲。

再往前一段路程,眼見契丹騎兵距離越來越近,孫二牛身後兩名騎士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讀懂了什麼,默默提起旅臂短弩,將弩-箭裝填上,他倆就要回頭去“阻滯”契丹馬軍。雖然此舉意義不大,但哪怕是能拉開五步的距離,也能叫孫二牛和另一騎多一絲生還的希望。

“都給老子放下弩!”孫二牛腦後生眼一般,紅着眼眶突然吼道。他將自己的勁弩握在手裡,看也不看,擡手向後射出一箭,又迅速裝填,“聽我軍令:全速回營,不許回頭,違令者斬!”

吼完這話,孫二牛一提馬繮,調轉馬頭,向契丹騎兵衝了過去。

“將軍!”剩餘三騎大急,眼睜睜看着孫二牛衝向契丹騎兵,就要被對方碾成肉泥,皆憤然血熱,無暇再顧及其他,本能致使衆人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齊齊調轉馬頭,跟上孫二牛。

孫二牛一見衆人皆尾隨而來,破口大罵:“狗日的一羣蠢貨!”罵完,眼一熱,咽喉硬如磐石。

若是斷後得當,四騎中或許有人能活,但在對面夷族蠻賊時,他們選擇了同進退、共生死。更準確的說,無退無生,共進共死。

一支騎兵從道上衝出,出現在孫二牛等人身後,面對契丹數百馬軍,當面迎上去。領頭的不是別人,正是郭威,他身後所領騎兵,自然也只能是君子都。千人上下的君子都將士,亮出橫刀,和契丹馬軍剎那間撞在一起,刀兵相交,廝殺在一處。

一場毫無預兆的騎兵遭遇戰,發生在這片廣闊而荒蕪的土地上。馬蹄踩碎荒草,君子都和契丹馬軍都沒有多餘心思,更遑論後退,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刀即是屠刀。

在李紹城、孟平等諸將陪同下,李從璟登上一處高地,居高臨下俯瞰君子都與契丹騎兵激戰的戰場。在他們身後數裡之外的山腳下,百戰、盧龍大軍正在擺陣。自平州出發進攻營州的大軍中,騎兵不多,除卻君子都外,不過一兩千人,且都是各軍標配的騎兵指揮。

觀察着山腳下的戰鬥,李紹城皺了皺眉,道:“這支契丹馬軍出現的好生突兀,依照郭威之前所言,耶律赤朮在白狼山戰敗之後,丟下數百具屍體北逃,君子都的遊騎尾隨近百里才放棄追蹤,卻怎會又出現在此地?難道耶律赤朮殺回來了?”

孟平同樣疑惑,道:“若是耶律赤朮殺回馬槍,當不止這些人才對;可若說不是,這些人卻又是誰的部屬?”

兩人討論不出結果,都將目光投向李從璟。李從璟卻只是凝視着戰場,沒有說話。過了許久,他若有所指道:“或許,我等馬上便能知曉答案了。”

戰場上已經多了百來具屍體,君子都戰力非常,又攜前幾日大勝之勢,士氣高漲,穩佔上風。契丹馬軍本就少上一些,但面對君子都的猛烈攻勢,雖傷亡增加得很快,卻沒有絲毫慌亂、退卻的意思,在領頭將領的調度下力戰,竟有要跟君子都廝殺到底的架勢。

不出李從璟所料,片刻之後,潛伏出去遠望的斥候回報,有契丹大軍正向這邊趕來,不時即到。觀其陣勢旗幟,當是前番爲君子都所敗的耶律赤朮無疑,有近四千人。

“耶律赤朮有種,竟還真敢殺回馬槍!”孟平啐了一口,“這廝莫不是瘋了吧?”

李紹城變色道:“瘋了沒瘋不知,眼下形勢卻有些麻煩。大哥,我等騎兵不足,與之硬拼恐難戰勝,若是契丹馬軍殺回,以此地平坦的地形,我等必爲其所困,該如何應對,還請大哥下令!”

步卒不敵騎兵,這是兵家常識,尤其是在平地上,步卒與騎兵交戰,往往會爲其以遊鬥之法獵殺。再者,不比草原民族,漢人軍隊中騎兵本就少,個個都是寶貝,“造價”昂貴,損失一個都足夠叫將領心疼,如何能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拿來與草原騎兵對換?

“給郭威傳令,君子都回撤大陣。”李從璟回頭看了一眼山腳後,見大軍陣型已經布好,下令道。

傳令兵領命而去,李從璟並未着急離開,而是嘆道:“耶律赤朮雖前番失利,但折損並不多,這回突殺回馬槍,分明是有意爲之,要不然也不會將戰場選在眼下這個四野平坦、利於騎兵發揮之地。要是換成尋常將領,驟然在馳援途中被伏擊,遭遇軍敗,早該逃回營州據城而守,他卻能叫大軍敗而不潰,猶能反攻我等,不負他有個夷離堇的父親。契丹能有如此國勢,非是沒有道理,其軍中一個普通將領就有如此本事,不容小覷。”

聽到李從璟這話,孟平和李紹城反應不同。孟平撇撇嘴,不以爲意,流露出一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氣質,李紹城順着李從璟的思路尋思半響,甚覺有理,不禁點頭,神情嚴肅。

直到視線中出現契丹大軍的影子,李從璟和李紹城、孟平等人才迴歸陣中。

大軍驟然碰到契丹馬軍,實屬事發突然,之前雖未見契丹大隊人馬,李從璟亦不能不作完全考慮。眼下大軍所佈之陣,與常規陣型不同,是李從璟和李彥超兩人協商之後布出。李彥超久在邊境,對如何對戰草原騎兵有不少經驗,這回的軍陣,將全軍輜重車輛放置在前,圍成類弓彎月狀,另收集大批長槍,插於地中,與地面成斜角伸出,組成“陣牆”。陣中,臨時趕工挖出幾條溝壑,多置拒馬,來不及佈置的,以輜重車輛塞置其中,以此爲基礎,步卒以指揮、都爲單位,列小陣於其中,又以環環相扣之勢,連成大陣。最後,馬軍盡數列於陣型側後,養精蓄銳。

君子都撤出戰場前,爲防契丹馬軍死纏不放,狠衝了一陣,這纔回歸本陣。即便如此,契丹馬軍亦是尾隨而至,只不過百戰、盧龍軍大陣已經布好,大陣給君子都放出通道,讓其入陣之後,便關閉了通道,輔以萬箭齊發,頓時叫那數百契丹馬軍狼狽而退。

步卒對戰騎兵,劣勢,但這並不意味着步卒對戰騎兵就定會敗北。百戰、盧龍軍失了先手,戰場地點已無從選擇,無法佔據地利,然而大軍人數佔優,是契丹馬軍兩倍,兵力配置得當,這是人和,當依靠之。

君子都回陣時,郭威帶回了重傷的孫二牛。

見到李從璟,孫二牛不顧渾身是傷,幾步衝到李從璟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嘶啞着嗓子哭道:“末將失職,未能提前偵得契丹賊軍動靜,致使大軍陷於危境之中,此乃死罪,請軍帥責罰,以正軍法!”

耶律赤朮未回營州,而是半路殺回,大軍事先竟然沒能掌握這一情況,可謂失利,作爲斥候將軍,孫二牛難辭其咎。然則,契丹由北歸而突然殺回,出其不意,是耶律赤朮善用兵之故,大軍征戰,不可能事事料敵於先,一切敵情皆在掌握,此妄想也。另外,營州地廣人稀,大部爲荒地,契丹騎兵長於奔襲,機動性強,要完全鎖定其行蹤,本就極難,軍情處也做不到。孫二牛固然有罪,卻也事先探到了契丹馬軍,否則大軍就不可能有時間

佈陣。

孫二牛血染鎧甲,幾道傷口深可見骨,肌肉外翻,甚是恐怖,李從璟將他扶起,撫慰道:“你部於三十里之外探知契丹大軍動向,已是盡職,縱有不完美處,非你之罪。起來罷,下去好生養傷,大軍沒有你這個斥候將軍可是不行。”

聞聽李從璟之言,孫二牛熱淚盈眶,再拜,“累大軍至此,不殺末將,難明賞罰!”固請死。

李從璟正欲說話,孫二牛忽然身子一歪,倒在地上,暈了過去。李從璟嘆了口氣,揮手讓人將其帶下去,令軍醫好生醫治,他自己走上角樓。

時間倉促,角樓搭建的並不高大,但用來指揮眼前戰鬥卻已足夠。諸將各歸本職,唯留李紹城、李彥超兩位副將在側,協同李從璟調度全軍。

大陣橫亙數裡,輜重車輛、甲兵充斥其間,如鐵甲巨龜。

契丹大軍至,四千餘將士遠觀如螞蟻,排列出去如沙塵,向軍陣猛撲過來,馬蹄聲、喊殺聲震動耳膜。

大軍前部,弓箭手取出利箭插於腳邊,聚精會神,嚴陣以待,靜候軍令。孟平站在最前一排弩手側旁的輜車上,目光銳利盯着滾滾而來的契丹馬軍,忽然拔出橫刀,舉起,高喝:“射標箭!”

第一排弓箭手,第一排伏遠弩射手,隨着孟平一聲令下,手指一鬆,箭頭繫有紅絲帶的利箭立即飛射而出,插在陣前的地面上,排成兩列,相距百五十步。在契丹馬軍逼近的無數馬蹄前,標箭上的絲帶迎風輕揚。

“伏遠弩,準備!”孟平目不斜視,再次喝令。

伏遠弩,唐兵中射距最遠的重型弩,射程可達三百步,弩-箭重量、體型皆三倍於尋常弓箭,需兩人合作方能發射。

四百餘名伏遠弩射手,聞聲引弩搭箭,拉開絃線。

契丹馬蹄踩碎了插於地面的弩-箭標箭。

“伏遠弩,放!”

兩百餘支弩-箭飛射而出,撞進契丹軍陣中。前排契丹軍士,立即出現一段人仰馬翻之狀,由此,拉開了唐軍遠程打擊的序幕。

“擘張弩,放!”

“伏遠弩,放!”

“擘張弩,放!”

“弩手退入陣中!弓箭手,第一波,攢射,放!”

陣前的弩手收起勁弩,有序退入陣中,向陣後而去。兩弩四波齊射,雖沒有讓契丹馬軍損失太多,卻也叫過百戰馬、騎士中箭,而摔倒的戰馬,又讓其後的軍士摔倒不少。

弩手退入陣中時,弓箭手紛紛叉開步子,拉開弓弦,將箭頭對準半空,隨軍令鬆開箭尾。

唐軍弓箭配置,是人手一弓,矢三十,然因天下烽煙四起已久,國力不如當年,各國、各軍鎮能保證人手一弓的少之又少。因李從璟在歷次征戰中“巧取豪奪”之故,百戰軍裝備精良,便如此,弓的裝備量不過十之七八而已,盧龍軍雖富不如百戰軍,到底是邊軍,守土任重,弓的裝備只比百戰軍略少。

七八千支鐵箭攢射升空,組成一道嚴密的大網,罩進契丹馬軍陣中。如果說弩-箭殺傷範圍有限,只能爭對契丹軍中一段,那麼弓箭手的打擊範圍,就能覆蓋契丹軍整條攻擊線。

鐵箭間或落空,間或落在契丹騎士身上,被射中要害的立即滾落馬背,這一陣攢射,立即叫契丹軍陣中多出不少空白,空白出現的地方,必有亂象。

孟平的喝令不曾停歇,橫刀指向前方,“第二波,平射,放!”

射完第二波鐵箭,契丹馬軍已經近在眼前,對方的面孔似乎都已能看清,那憤怒的雙眼,泛着寒氣的馬刀,彷彿要擇人而噬,望着讓人膽寒

而孟平的軍令有條不紊繼續響起,連語調都不曾變化,“第三波,齊射,放!”

因離得近了,又是水平放箭,這第三波箭雨,對契丹馬軍造成的殺傷最大,數不清的契丹騎士、戰馬倒在陣前,慘呼聲不絕於耳。然而三矢過後,兩軍已開始短兵相接,前陣將士遂棄弓,提搶,握刀;後陣將士暫時依舊攢射一陣,殺傷契丹馬軍後陣力量。

契丹馬軍衝過長槍陣,撞破輜重車,留下一路血跡、屍體,突入陣中,馬刀連連揮砍。

軍陣中唐軍以盾牌格擋,長槍迎擊,依託陣中層次分明的輜重車,上刺騎士,下斬馬腿,軍陣之間、軍士之間互相依託,進退有據。

陣中連綿不絕的輜重車阻滯了契丹馬軍的步伐,其欲依靠速度優勢,衝破唐軍軍陣的戰略意圖被扼殺在搖籃中,但凡突入陣中的契丹軍士,如入泥潭,陷入被分割、爭對殺傷的境地。

另有兩部契丹騎兵馬軍繞行唐軍軍陣兩翼,以弓箭射向陣中。陣中唐軍以盾牌爲掩護,未與陣中契丹軍短兵相接者,以弓箭反擊。雙方將士皆不少,利箭飛出,無需顧及準頭,只求覆蓋殺傷即可,你來我往之間互有死傷。

角樓上,李從璟見契丹主力已經突入陣中很長一段距離,被唐軍拖着鏖戰,遂向聚集於軍陣側後的騎兵下令,從兩翼出擊,迎戰軍陣兩翼的契丹馬軍,試圖發動鉗形攻勢。

軍陣各處人喊馬嘶,刀砍槍-刺,血肉橫飛,一片金戈鐵馬聲中,倒下的軍士越來越多。

唐軍大陣內外皆有混戰,然陣腳堅如磐石,絲毫沒有出現慌亂之相。

耶律赤朮本以爲此番衝陣,會在短兵相接後,如摧枯拉朽一般擊潰唐軍軍陣,卻不曾想陷入纏鬥的局面,接陣前唐軍強弓勁弩,接陣後唐軍甲厚兵銳,叫契丹軍死傷慘重。

未及一個時辰,契丹軍主動退出戰場。

這場遭遇戰,初戰畢時,契丹軍丟下好幾百具屍體,後退十里,一時不敢再動。

(本章完)

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六十二 傾軍投大唐【第一更】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七十三 經營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1)章四十三 相親(中)【第二更】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四十五 宿命章六十七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2)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十二 襲營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七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五十八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1)章四十七 序幕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八十三 雪中起舞的你呵 多少韶華在夢中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七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下)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章四十二 董璋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九十五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2)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四十七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3)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七十三 經營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
章二十六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5)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四十五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6)章兩百二三 萬人佈局成天網 橫死三個臭皮匠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五十三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3)章六十二 傾軍投大唐【第一更】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七十三 經營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兩百四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1)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1)章四十三 相親(中)【第二更】章七十七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5)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4)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兩百三二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9)章七十五 一片肝膽誰人知 既入檀州勢如何?章七十九 親至芙蓉掀簾幕 一騎獨上古北口(上)章七十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2)章四十七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3)章二三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1)章四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3)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章一百八十六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4)章三十八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6)章一百九十九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2)章一百零一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2)章四十五 宿命章六十七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2)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十二 襲營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2)章七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五十八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1)章四十七 序幕章六十八 郭威的壓力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一百九十四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4)章四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4)章七十八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5)章九十九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6)章五十五 李從璟的佈局章八十三 雪中起舞的你呵 多少韶華在夢中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兩百二六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3)章二十八 百合髻小娘子章三十四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2)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七十五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2)章八十九 指點江山大志顯 生子何如孫仲謀章七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下)章十九 你知死嗎?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六十七 不惜賤命搏富貴 樑軍營中奪功名章十五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6)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兩百四八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3)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3)章一百一十一 一年去盡一歲除 天成長興成昨日(下)章四十二 董璋章一百四十三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上)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九十五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2)章五十一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下)章四十二 月垂龍門山 英雄逞強時(3)章五十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6)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四十七 李從璟取勢如棋 王彥章三日破敵(3)章六十五 謀主智算敵軍行 三千銳士擒段凝章九十八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2)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七十三 經營章十九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6)五代大亂與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四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4)章十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1)章八十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7)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爲(中)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一百二十一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4)章九十七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4)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三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下)章三七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6)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