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兩百四七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2)

號角聲響徹天空,放眼而望,十萬契丹大軍正在草地上排兵佈陣,方圓數十里之內,都是人馬在移動,鼓聲、號角聲、腳步聲、馬蹄聲轟轟隆隆,令旗、旌旗、號旗迎風颯颯。海浪般的戰士,在一座座起伏和緩的草坡上上上下下,在平地上聚散分合。

聯軍這邊,先是幽州軍在李從璟號令下,奔赴出營,在營外列陣集結,隨即旁邊草原諸部的兵馬,也相繼轟然出營,各自奔赴事先劃定好的戰區列陣,佔據草坡高地。因人馬甚衆,地形起伏,各部彼此之間不能相望,在地勢最高處,李從璟立大燾、設指揮樓,置戰鼓陣。

這是決戰之勢。僅是雙方兵馬全部開赴戰場,排兵佈陣,就耗去了幾個時辰。

午時之前,兩軍各營佈陣完畢,在綿連一二十里的戰線上,雙方兵馬如同隔江對峙。第一批戰陣雙方都能看見,而在此之後,人馬或緊或疏,或虛或實,無論是前陣將士,還是坐鎮中樞的李從璟與契丹將帥,都已無法靠肉眼看清對方陣列。

未幾,契丹軍戰線出現異動,茫茫軍陣中漸漸凸出一塊,雷鳴般的馬蹄聲中,凸出的人馬終於現出一個方陣的完整輪廓,遠觀其陣型,體察其動靜,該是騎兵軍陣無疑。

須臾,遊騎奔上草坡,由遠及近,穿過護帥軍陣,最終在指揮樓前下馬,騎士來向樓上倚欄而望的李從璟稟報:“報!軍帥,契丹前軍分出一騎兵軍陣,約五千人,向我前軍衝殺過來!”

契丹使用的是他們最常規的戰法,無論其後續佈置如何,交戰伊始,先遣騎兵軍陣探陣,以試對方軍陣深淺。

天色至此,已是豔陽高照,正當中天,李從璟渾身沐浴在陽光裡,明光甲熠熠生輝。他扶刀而立,下令道:“傳令:李彥超率五千幽州軍精騎,前往迎戰之!”

“得令!”傳令兵抱拳應諾,領命而去。傳令樓上,令旗揮舞,傳出旗語。

雙方軍力相差不多,今日契丹軍驟然挑起會戰,李從璟不知對方意圖,遂以中正之法,謹慎應對。

李從璟身旁,莫離、王樸、杜千書等參謀處主要謀士,以及韃靼等諸部重要人物,聚集在一起,都專注看着戰場。

莫離輕搖摺扇緩緩開口道:“觀契丹陣勢,是盡起可用之兵,其驟然挑起會戰,是意欲與我等一決生死?”

前些時候雙方安穩數日,期間雙方並無使者往來,今日契丹驟然發難,其目的如何,無人能夠確定。莫離這話,是拉開了研討契丹用兵目的的序幕。

“契丹半國起烽煙,依在下愚見,契丹不欲久戰,因而意欲與我軍速決勝負。”王樸持劍而立,朗聲道。

“敵我兩軍對峙數日,既無大戰,也不曾通使,若是契丹軍本欲以決戰分勝負,爲何偏偏選在今日?”杜千書面目肅穆。

衆人談話間,李彥超率領的五千幽州馬軍,已與契丹騎兵交戰。雙方養神日久,氣勢都很足,碰面就是激戰,廝殺聲隔着十來裡也能傳到衆人耳邊,可見戰況之盛。

渤海之戰後,考慮到與契丹作戰的切實需要,李從璟在參謀處的建議下,臨時整編幽州軍。將百戰、盧龍力量整合,尤其是馬軍與步軍經過先融合再分編,戰場上已經不分彼此,雖未打

亂編制,卻也各設統一將領。因此,李彥超才能率五千馬軍出戰。

李從璟斂眉沉思,他也不清楚契丹軍是如何打算,他更加不知道耶律阿保機眼下的病情已經到了何種程度,他甚至在懷疑,耶律阿保機是否已經崩殂,只是契丹秘不發喪而已。

李從璟敢出兵西樓,令盧龍邊軍四下出戰,來亂契丹國的根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幽州軍戰力強,也非能得到草原諸部支持,而是他知道耶律阿保機是在這個時間段死亡。甚至是他這些年的全盤佈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無論契丹國勢如何,只要耶律阿保機在戰爭中崩殂,契丹必然會出現動盪,李從璟要做的的,就是抓住時機,撕開這道動盪裂紋,用戰爭將其放大。若無這個契機,他又怎敢只率幽州軍就北上?若無此契機,他聯合耶律倍、韃靼部,希望謀契丹的國,都只是一個笑話。

如果耶律阿保機一直健在,無論李從璟如何佈置,所謂聯合韃靼部,所謂傳檄草原,掀起草原動盪,都不可能成功。在耶律阿保機這位契丹開國皇帝面前,李從璟的這些謀劃,實在是渺小、脆弱得很。

“看,契丹軍又動了!”王樸一聲提醒,讓李從璟從沉思中回過神來。

“動靜好大!”莫離微微皺眉。

契丹軍第一線軍陣並無異動,但其後卻人馬如潮,像是在醞釀着巨大風暴。不時,契丹第一線軍陣出現變動,讓開了大量通道,而一眼望不到頭的契丹兵馬,就從這些通道中奔涌出來,僅是看起長度,李從璟就知道對方這次出動的人數少不了。

但也僅此而已,隔得遠,他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面貌,契丹有可能是在虛張聲勢。

等了半響,遊騎回報:“契丹軍出動大量精騎,人數在兩萬到三萬之間,正向與敵交戰的李彥超將軍所部合圍!”

李從璟心裡咯噔一聲,身旁有人驚呼:“不好,契丹軍這是要吃掉李彥超將軍所部!”

王樸訝異道:“這契丹蠻子不按常理出牌啊,何以乍然放出這麼多精騎來?”

莫離也是一陣默然,他看了李從璟一眼,見對方也在沉吟。數十萬兵馬的會戰,僅戰場範圍就蓋過方圓數十里,跟數千人、上萬人規模的戰鬥根本不能一概而論,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將帥也無法用肉眼去觀察戰場,也就更難去摸清對方的佈置。你看到的戰場、敵方的軍陣,都只是最表面那一部分,在這表面下面隱藏着什麼,誰也無從得知,更不知對方有怎樣的後手、佈置了怎樣的陷阱。

於是,雙方將帥的智力角逐,就更加兇險,也更加淋漓盡致。

“軍帥,李將軍面對數倍之敵合圍,形勢危矣,請軍帥速救!”騎兵速度快得很,當下已有沉不住氣者急切道。

就在這時,又有遊騎來報:“契丹方纔出陣之軍,由耶律阿保機親率之!”

“什麼?!”聞聽此言,衆人皆驚,“耶律阿保機不是病重麼?”

李從璟面色更是凝重萬分。旁人只知曉耶律阿保機病重,李從璟卻知道耶律阿保機將死,這時候耶律阿保機出現在陣前,完全出乎他意料。

不過既然遊騎有此言,至少說明耶律阿保機的旗幟,出現在了戰場上!

“傳令:令李彥超回撤,郭威率君子都上前接應,令孟平所部隔絕追兵!”李從璟神色

不慌不忙,語氣也無任何異常,唯獨心跳已有紊亂之象。

耶律阿保機的出現,給他的衝擊太大!

“得令!”傳令兵急忙領命。

莫離再度看向李從璟,卻見李從璟也向他看來,旁人無法從李從璟面上看出任何端倪,莫離卻在李從璟眼眸中看到了極大的凝重之色,這讓莫離頓生一股壓力。莫離知道,挑戰來了,他這位第一軍師,必須要發揮作用了。

“饒是耶律阿保機親自出戰,也無論契丹軍有何佈置,我軍只要採取守勢,穩紮穩打,契丹軍奈何不得我等!”莫離出聲道,他眉頭微鎖,摺扇晃動得緩慢而愈發有規律,這說明他在認真深思,“契丹軍今日出戰,意圖雖然不明,但未必就是爲決戰而來。再者,我軍素擅陣戰,步卒又精,契丹軍便是猛攻十日,也無需擔心。當此之際,只需要約束好草原諸部,我軍不難爭取到識破契丹意圖的時間。”

李從璟聞言心緒稍稍平復,他也只是因爲耶律阿保機突然出現,驚愕意外之下,心境有些失衡,經莫離提醒,自然能再度保持心態。只不過,耶律阿保機若是果真無恙,此行可就危險萬分了。

“杜千書,李紹城!”李從璟將李紹城叫來,對他倆吩咐道:“你倆親自領頭,派遣得力人手,分去諸部,助我約束諸部戰士,保證陣型穩健、軍令暢通!”

幽州軍順境逆境都能戰,他最不放心的,還是草原諸部,這些草原人向來紀律散亂,尤其是面對逆風仗,實在不能指望他們什麼。此番又是臨時合軍,不穩定因素不小。

規模達到數十萬人的會戰,哪怕是決戰態勢已起,戰鬥個數日、十數日稀鬆平常,甚至是數十日都沒什麼稀奇,李從璟不太着急,但必須要嚴密掌控參戰各部。

杜千書熟悉草原,李紹城是幽州軍第二號作戰人物,他倆當即領命而去。

未時三刻,李彥超因李從璟之令,回指揮樓覆命。

從出戰,到接到回撤命令,在郭威、孟平接應下順利撤下戰場,李彥超已經歷了一番惡鬥,盔甲上血跡斑斑。李從璟召他來見,卻是問他有關耶律阿保機的事。

“的確是耶律阿保機親自率軍出戰,末將和將士們不會看錯!”李彥超臂彎裡夾着頭盔,言辭篤定。

李從璟讓李彥超下去歇息,負手望向戰場,沉默不語。

事態,沒有如預料中那般發展。現在,他心裡壓力不可能不大。關鍵在於,他必須謀求應變之法。而在此間,有太多東西他需要思考。

方纔李彥超出戰一陣,隨即回撤,爲契丹騎兵追至陣前。契丹騎兵觸及聯軍軍陣,分作數股,一部以遊獵之法,以弓箭打擊幽州軍步軍軍陣,另外幾部,各去挑戰、襲擾軍陣其他方位。

方纔一役,畢竟是契丹軍佔了上風,又因耶律阿保機親自陷陣,所以契丹戰士士氣激昂,此消彼長,聯軍士氣就要差一籌,特別是草原諸部,士氣明顯低落不少。

面對採取守勢的聯軍,契丹軍卻像是打定主意要與之決戰一般,不僅先前出戰的三萬人未作後撤,契丹各部也相繼運動。至酉時,契丹軍集結重兵於一處,開始猛攻聯軍中段軍陣,戰略意圖昭然若揭:竟是想要生生撕開聯軍防線,長驅直入!

由此,無論是李從璟還是莫離等人,都已看得出,契丹決戰之心已定!

(本章完)

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六十八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3)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十九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6)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四十八 劫道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兩百十九 隨君輾轉已四載 今成大將彭祖山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十二 襲營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兩百五一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下)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上)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五 神仙山(4)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三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7)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三十七 襲城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章二十三 你怎會懂我(第二更)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九十七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2)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一百零七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2)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
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五十四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5)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十五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2)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七十一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5)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來風滿樓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兩百十二 定國安邦波瀾起 不平盡去平山河(下)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六十八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3)章兩百二七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4)章十九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6)章四十四 先聲奪軍心(1)章四十八 劫道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二十一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8)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五十七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2)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一百一十六 既復故土不忍棄 亡羊補牢候乳虎(中)章七十六 兩軍決戰於滁和 盡得江淮莫神機(3)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四十八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9)章四十九 誰也別想過去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3)章兩百十九 隨君輾轉已四載 今成大將彭祖山章四十五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3)章十二 襲營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兩百零四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中)章五十五 士子風流有金戈 大唐雄威終復振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兩百五一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下)章七十 龍爭虎鬥章七十八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1)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七十四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1)章七十二 換一副書畫【第二更】章五 昔日家國殘夢裡 多少魂夢驚夜雨(上)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一百四十六 同光二年將去盡 行遠何處覓歸程(上)章九十四 風雲際會梟雄起 國難當頭人心詭章九十九 驚濤初起劍南道 諸侯掀起百丈浪(8)章六十七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1)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七十七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章三十三 軍情處章兩百二八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5)章九十四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1)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亂離人 無人憐顧影自憐章六十六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1)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來 及戰日落慘遭敗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五十九 邊軍過長城章一百八十九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7)章十 一載相識十載別(4)章五 神仙山(4)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十七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1)章六十六 人言蜀中多靈秀 未及莉香掌心留(2)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三十八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7)章九十二 兩人閣樓聞雨聲 兩年之內平淮南章一百四十五 立參謀處全軍制 屯田有成再擴軍(下)章兩百零六 阿保機妙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1)章三十五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9)章四十八 敢叫勇佐謀 大爭於天下(3)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一 北地秋意來時早 國仇家恨苦奈何章三十七 襲城章十二 大丈夫謀身謀國 殺人何須有理由章一百三十八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中)章三十四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8)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一百三十一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中)章八十二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8)章四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8)章二十三 你怎會懂我(第二更)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九十七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2)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七十三 陰謀算計爲哪般 分合友敵無非利章一百零七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2)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三十五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