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十七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8)

李從璟在與衛道、章子云等人議過民事後,留他們在府中吃完夜宵,這才放他們歸去。今日幾人已將幽雲民事大政方針制定下來,日後便是在此綱領下具體行事,雖然千頭萬緒,但已有了方向,以衛道、章子云幾人之能,又有他們身後的一幫幹吏作爲中堅力量,幽雲民事要變天不難。

將衛道、章子云等人送出府門,擡頭間,李從璟恍若看見夜空中有啓明星在閃爍,清風拂面,他倒不覺得寒冷,自在的站了半天,腦海中一時沒有幽雲諸事,倒是想起前世的一些經歷來。只是不同於之前會隨之而起的落寞,如今再看前世,李從璟已能坦然視之。記憶中的東西再美,也不必太過留戀,在面對它們的時候,能帶着微笑回憶,便已足夠。

李從璟回身,走進府內,因天色已經快要放亮,也沒了休息的心思,直接走進內書房,謀劃接下來要解決的事。他之前曾下定決心,要想方設法讓李存審歸朝,經過這些時日的努力,此事已經有了眉目。

在李存勖越來越沉迷享樂,不大理會國事的情況下,李存審要歸朝,這件事最大的難處,在郭崇韜。要讓李存審順利歸朝,就得打消郭崇韜的顧慮。僅如此還不夠,需得拿出足夠的利益,來打動郭崇韜,與他作交換。人的位置到了一定的高度,與人謀事已如國家邦交,講究利益交換,有利可圖則爲之,無利可圖則免之。

直到天亮,李從璟纔回臥房,準備歇息。推開房門,李從璟意外看見任婉如披衣坐在榻上,長髮灑落,正含情脈脈向他看來,她渾身每一寸肌膚,都透露着勾人的媚意。

李從璟坐到榻邊,一邊寬衣解帶,一邊問道:“爲何還不睡?”

“等你。”任婉如糯糯的聲音很柔軟。

李從璟失笑,“何必坐等一夜,沒什麼事如此着急吧?”

“有……”任婉如低着頭,聲若蚊蠅。

“何事?”

任婉如雙手挫着被角,咬了咬銀牙,忽然擡起頭,直視李從璟,語氣堅決道:“等你,爲你生孩子!”

李從璟:“……”

短暫的沉默之後,房中忽然想起一陣沉悶的聲響,夾雜着一聲尖叫,不久,粗重的呼吸聲響起,斷斷續續的呻吟聲猶如樂章,在房樑上迂迴飄揚。

洛陽。

李嗣源坐在矮榻上,看着眼前精神煥發的少年郎,滿意的點了點頭。

李嗣源笑着對坐在身旁的曹氏道:“夫人,你看這小子有沒有從璟小時候幾分神態?”

曹氏笑眯眯的點頭,“被你這麼一說,眉宇間當真有幾分相似。”

石青鋒拉着河丫規規矩矩跪下,拜道:“多謝恩人救命之恩!”

李嗣源讓石青鋒和河丫起身,問他:“你曾言及,你到洛陽來,是爲尋親。你親戚是何人?家在何處?你不妨說出來,或許老夫能幫你一二。”

石青鋒大喜,先拜謝了李嗣源一番,這纔不無雀躍道:“小人堂兄名叫石大柱,是軍中都頭!”

“石大柱?”李嗣源尋思半響,竟似有些印象,不過一時卻是想不起來。於是又問:“他屬何人麾下?”

石青鋒思索着道:“堂兄在書信中提起過,他的主將姓李……”說到這,他頓了頓,挺起胸膛,顯得頗爲自豪,“那位李將軍,乃是前不久在幽雲邊境屢敗契丹蠻賊,被稱爲‘幽雲之福’的大英雄,李從璟將軍的親父,當朝上-將李嗣源老將軍!”

曹氏啊了一聲,詫異的看向李嗣源,李嗣源也露出驚奇之色,隨即哈哈大笑起來,對曹氏道:“夫人,你聽,從璟如今可是不得了,這纔去幽雲幾日,竟然被百姓稱爲‘幽雲之福’,連一個半大小孩都知其名了!”

曹氏滿臉欣慰、自豪,得意道:“那是自然,也不看他是誰的兒子!”

石青鋒茫然看着李嗣源和曹氏,不知眼前是什麼情況。李嗣源見他神情,遂笑道:“你可知老夫是誰?”

石青鋒搖頭。

李嗣源撫着鬍鬚,不無得意道:“老夫,便是李嗣源。”

石青鋒大爲驚訝,愣了好半響,這才反應過來,連忙下拜。

李嗣源站起身,將石青鋒扶起,笑道:“你堂兄既在老夫麾下,你又恰爲老夫所救,看來你是來對地方了。如此,要找你堂兄不難。”回頭對曹氏道:“我麾下石姓男兒多在敬瑭麾下,將他叫來,想來他是知道石大柱此人了。”叫來府中僕從,吩咐道:“去軍營,讓石敬瑭帶石大柱來見!”

石青鋒喜出望外,除了連連拜謝,都不知該做些什麼。

不時,石敬瑭到了府上,然則他卻是一人前來,身邊並不曾帶人。

李嗣源納罕問道:“爲何不見石大柱?”

“父親,石大柱在年前,已亡在滅樑之役中了。”石敬瑭恭敬回答。

石青鋒聞言,頓時呆愣在原地,河丫更是哭出聲來。

石敬瑭循聲望來,看見石青鋒,神色有異,端詳半響,這才驚訝道:“你是……青鋒?”

石青鋒既驚訝且不解的看向石敬瑭。

石敬瑭向李嗣源解釋道:“石大柱父子之前俱在孩兒麾下,孩兒與石大柱父親是八拜之交,去年北征幽雲時,路過其家鄉,曾見過青鋒幾面。說起來,青鋒父親還是沙陀人,他也可

算孩兒半個侄子。”

李嗣源點點頭,沉吟半響,問石青鋒:“青鋒,如今你堂兄已亡,你可願跟在老夫身旁?”

石青鋒當然願意。

石敬瑭想了想,主動請纓,“父親,青鋒族父既是孩兒八拜之交,他也算孩兒侄子,不如將他交給孩兒,由孩兒收其爲養子,代父親撫養如何?”

此事自無不可,李嗣源當即同意。

曹氏卻將還在哭泣的河丫拉在身旁,道:“青鋒你們可以帶走,這丫頭我卻是喜愛,姑且就留在我身邊,由我帶着。”

這是恩寵殊榮,石青鋒當即拜謝不提。

這件事辦妥,李嗣源有些欣慰,他嘆道:“天下大亂以來,各地連年征戰,百姓固然家破人亡,軍人又有幾人不是馬革裹屍?石大柱從我征戰,卻英年早逝,說來令人痛心。”看向石青鋒,愈發覺得喜愛,對石敬瑭道:“你既收青鋒爲養子,便爲他重新取個名,好讓他有個不同的人生。”

石敬瑭點頭應諾,凝神沉思了好半響,這才試探着對李嗣源道:“青鋒能碰到父親,有如今際遇,命運已是與往日大爲不同,不如就叫‘重貴’如何?”

“重貴,石重貴……”李嗣源唸了兩遍,微微頷首,“甚好。”

石青鋒在李嗣源面前跪拜,“多謝老將軍!”又對石敬瑭拜了拜,“重貴拜見義父!”

石敬瑭將石重貴扶起,笑意濃郁,就如同撿了一個寶貝一般。

李從璟若是在場,瞧見這一幕,一定會驚掉下巴。

作爲李從璟一半近衛的統領,第五姑娘可在李從璟府上隨意行走,此時她正好“路過”李從璟的臥房。恰逢春節,耶律敏來向李從璟道賀,這會兒也走到了李從璟臥房外。

兩人在院外相遇,一同走進院子。

剛過月門,兩人就聽見房中傳來斷斷續續的聲響,不約而同停下腳步,靜耳細聽,面面相覷。不多時,兩名女子雙頰竟爭向變得通紅,耶律敏更是差些落荒而逃。

第五羞澀之後,隨即咯咯笑起來,“軍帥興致可真是高,大白天的竟然還不忘做那事,倒也不怕人聽見。”說完,拉着耶律敏退出院子,嘴中猶在念叨,“走吧,軍帥要生孩子,我們別站在這礙事了。”

剛出院子,沒走出多遠,兩人迎面碰到一名軍情處銳士疾行而來,行色匆匆,風塵僕僕,看那樣子,是遠道而來,有事向李從璟稟報。見到第五,這名銳士停下腳步行禮。

“軍帥正有要事,不欲有人打擾,何事如此惶急?”第五站在路中間,姿態端莊,問這名軍情處銳士。

“回稟第五統領,洛陽情報,乙字一等號!”軍情處銳士將懷中錦囊遞給第五,如是說道。軍情處情報,按照輕重緩急程度,有甲乙丙丁戊五級之分,又有一到三等之別,乙字一等,當是十分重要且緊急的信息了。

第五打開錦囊,掏出其中的信件,展開來看。

少時,她合上信件,面容莊重,“朝廷已經準了大帥、軍帥之請,同意大帥歸朝養病。”

耶律敏面有異色,她是知道這件事的,乍聽郭崇韜竟然肯讓李存審歸朝,很是驚訝。不過她心思靈敏,立即就想到,李從璟爲此事,當是與郭崇韜達成了什麼協議,就是不知協議內容了。

“你且退下,此事本座稍後自會稟報軍帥。”第五收起錦囊,揮手讓那名軍情處銳士退下。

兩人本欲離開此地,剛纔走出沒幾步,也不知是否心魔作祟,耳畔隱約還能聽到院中聲響,這會兒繼續前行。

然而沒走出兩步,又是一名軍情處銳士急匆匆趕來。看他神色,竟是比方纔那人還要急切。

第五照樣截下情報,書信上卻是寫着:荊南高季興入朝拜見陛下,陛下欲殺之而奪荊南,因有郭崇韜相勸,陛下舉止猶豫。後高季興南歸,陛下又欲殺之,令襄州刺史劉訓追捕,卻被高季興斬關夜逃。

荊南之地,位在長江中樞,得此地,則可順流而下廣陵、金陵,直入楊吳腹地。李存勖欲得此地,本是大略,卻因爲猶豫,錯失良機,此番與高季興結怨,又讓其逃脫,日後要拿下荊南,則是難上加難。而經此事,楊吳必定窺探到李存勖意欲圖謀楊吳的用心,從而對大唐嚴加防範,大唐若想對楊吳用兵,則又難上加難了。因此可以說,李存勖此舉如昏棋,已令大唐吞併天下的道路變得更加險阻。

多年以來,李存勖依仗其雄才大略,敗契丹,平燕趙,滅樑朝,未嘗失手,時天下豪傑無數,而他獨佔鰲頭,舉天下英雄莫能與之爭,最終稱霸中原。

而如今,李存勖尚未君臨天下,已沉溺在往日功業與享樂之中,對荊南這個彈丸之地,竟然舉棋不定,最終竟落到與之結怨的境地。這其中的意味,豈不值得深思?

如此大唐,何日方能掃蕩羣雄,平定天下,一統四海?

第五面色陰晴不定,似在猶豫,是否要轉身進院,打斷李從璟,將此重要情報告與他知。此事之影響,雖非近在眼前,然第五作爲李從璟心腹,素知對方誌向,如此消息,僅是李從璟聽聞,就意義重大。

最終,第五沒有選擇立即轉身進院,但她也沒了要離開的意思,她站在路中間,似乎是已然感覺到,今日會有更多、更重要的情報到來。

耶律敏也沒有離開,她和第五站在一起,就守在那棟小院外。她說不清楚爲何要如此,但直覺理當如此。

第五沒看耶律敏,淡淡道:“公主殿下,院中風大,你爲何不回屋去,要站在這裡受凍?”

耶律敏笑了笑,“不知爲何,本宮覺得,若是此時離開這裡,說不得就要錯過什麼。”

“錯過什麼?”第五問。

耶律敏以一種飽含深意的語氣道:“要到來的還未到來,誰又能事先知道它是什麼?”

第五撇撇嘴,不復多言。

第五身着大紅衣裳,耶律敏一身白色大氅,兩人站在路中間,色彩迥異。在這兩名女子身後,那棟小院內,聲響似乎已經攀升至高點,正到了緊要關頭。

不時,第三波軍情處銳士到。

這回的情報內容很簡潔,只有一句話,但意思卻絕不簡單。

論走的路程,這份情報也比先前那兩份遠得多——它來自楊吳中樞之地,金陵。

信件中的內容爲十二個字:“楊吳太傅徐溫,遣使秘赴契丹!”

手持信件,第五恍然失神,望着蒼白的天空呢喃道:“這天下,要變了。”

說完,她果斷轉身,大步踏進身後小院。

樑晉爭霸時,雙方都是彼此最大的對手,雖並在當世最強三國之列,卻無暇他顧。因此,淮河以南的楊吳,得以偏安一隅,積攢國力。而如今,樑滅唐強,李存勖在稱霸中原後,會否揮鞭四方,以廓清宇內,一統九州?

若如此,楊吳又該何以應對?

要制衡中原,唯有聯結北方強國——契丹!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

一座高門大院內,有四人對坐房中。這四人,有一位年過四十的男子,儒士裝扮,正眉頭緊鎖;有一位年紀尚輕的王子,身着錦袍貂裘,正沉默不語;有一位一身白袍的文士,在輕搖摺扇,摺扇上繪有一方河山,其狀灑脫不羈;最後一位,卻是個長髮飄飄的女子,正低頭一口一口喝着杯中的清水,眼神淡然而慵懶。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那位輕搖摺扇的文士,他望着眼前的兩位男子,微微一笑,道:“自入渤海,我等緊鑼密鼓起底各方勢力,周旋各種危境之中,歷時四月有餘,方理清王都局勢,找到破解困局的方法。怎麼,如今事到臨頭,王子反而猶豫不決了?”

錦袍貂裘的年輕王子沉默半響,長嘆一聲,緩緩道:“莫先生,我固知你機謀百變,算無遺策,是真正的王佐之才。然而眼下情況複雜,卻容不得我等不小心行事,若有半分差池,則我等粉身碎骨,再無半點回旋餘地。先生之見固然一針見血,要施行起來,卻也是晴天霹靂,危險異常啊!”

“渤海國局勢膠着,國體已然病入膏肓,殿下當知,如今契丹隨時可能入侵,當此之際,哪有容殿下徐徐圖之的餘地?唯有用雷霆手段!”莫離收起摺扇,啪的一聲打在手心。

大明安仍在遲疑,他看向中年儒士李四平。

李四平目光炯炯問莫離,“莫先生,敢問,若是謀事不成,我等會如何?”

莫離微笑吐出一個字:“死。”

李四平臉色微變,又問:“莫先生,若是事請泄露,我等會如何?”

莫離道:“死。”

李四平臉色難看,三問:“若是途中生變,我等會如何?”

“死。”

李四平黑着臉,語氣不善,沉聲道:“莫先生固知我等有此三死,緣何執意要行此冒險之舉?”

莫離迎上李四平的目光,一字字道:“若是不如此,不僅我等身死,渤海亦將國滅!”

李四平一愣,隨即身子一鬆,無力靠上扶背。

大明安眼神漸漸堅毅,他站起身,向莫離一禮,決然道:“莫先生,我已下定決心,謀君位,先生何以教我?”

莫離打開摺扇,輕輕搖動,氣定神閒道:“謀君位,本是大逆不道之舉,然殿下非得光明正大不可。不如此,名不正言不順,不足以讓臣民信服、盡忠。”

“弒兄殺父,以奪君位,如何名正言順?”桃夭夭冷冷道。

莫離笑意不減,“欲弒兄殺父以奪君位者,非殿下,而是其他王子。殿下平定叛亂,以安天下,如何不能光明正大登上王位?”

“如何爲之?”

“不過四個字:引君入甕!”

“如此便能穩登王位?”

“僅如此尚且不夠,在此之前,殿下需得建立威望。如此,不僅能促使殿下登上王位,亦有助於王位穩固。”

“如何建立威望?”

“亂世之中,無有比贏得一場戰爭,更能得威望的了。”

“戰爭在何處?”

“邊境。”

“戰爭因何而起?”

“因心而起!”

幽州。

李從璟手立於城樓,遠望大地蒼穹。

這一日,李存審隻身歸朝,李從璟成爲幽州節度使,接下幽雲軍政大權。

他腳下的城門處,正有衛道、章子云等人帶着一干官吏、軍士,分赴城外,去開展民事變革。

清風拂面,手握各方情報,李從璟靜立良久,喃喃自語道:“這天下,要變了。”

(本章完)

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3)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兩百五一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下)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3)章兩百零八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3)章四十一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2)章六十六 郭威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五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1)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一百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7)章一百五十四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3)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三 神仙山(2)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四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4)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十一 投靠章六十三 陣斬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三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8)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六二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9)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十九 何衝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十 淇門之變(2)章十七 可敢一戰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2)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十六 決心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十八 淇門之變(10)
章十六 淇門之變(8)章七十二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7)章六一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8)章五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5)章一百零二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3)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章八十四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10)章兩百五一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下)章一百零六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3)章兩百零八 阿保機廟算無遺 李從璟胸有不平(3)章四十一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2)章六十六 郭威章一百三十七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上)章五十五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1)章四十九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0)章一百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7)章一百五十四 來日取城饋送別 他鄉何曾遇故知(3)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章十五 淇門之變(7)章三十二 大爭之世章三十六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4)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六三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章三 神仙山(2)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四十四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2)章兩百三六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章七十一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6)章六十七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5)章八十四 一朝功成萬民頌 十年奔波何時休章二十六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5)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八十五 是非成敗問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上)章十四 有人西樓殺宰相(3)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章六十七 獨在異鄉爲異客 何處是家有家人(2)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章七十七 彈冠相慶何其急 悲劇未盡馬小刀章九 風月之地有深機 看似是山不是山章四十八 勢來天地皆同力 久負盛名於天下(3)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章一百九十七 山河破碎臣子逆 伐蜀功成何人憂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十八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9)章二十九 百戰安義(8)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三十 降者不殺章十八 淇門之變(10)章七十五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3)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頭進一步 橫渡黃河向勝州(中)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九十八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5)章兩百三十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7)章八十 天下豈非無衛霍,怎奈人主不識君章八十五 夜半疑夢驚詫起 窗外風雨幾來襲(1)章七十三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2)章四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4)章六十四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2)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十一 投靠章六十三 陣斬章一百一十一 士卒死戰活離陣 將軍浴血爲哪般(下)章七十二 金口千軍搬山易 袖刀翻入紅掌中(10)章三十九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8)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盡不平得民心章六二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9)章五十九 三軍出征往河上 段王不和請攻李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十九 何衝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3)章一百八十 小魚大魚齊咬鉤 預設奇兵向北行章六十七 去迎接他們【第三更】章十 淇門之變(2)章十七 可敢一戰章二 爲國征戰不惜身 欲爲忠臣不可得(中)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3)章八十九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下)章十四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1)章五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2)章十一 他的戰鬥(第二更)章一百零三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上)章七十 自古君王信過誰 擁重兵幾人不叛(2)章五十八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3)章二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2)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七十四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2)章一百五十九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2)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2)章十八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5)章十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3)章十六 決心章一百零八 耶律敵烈所圖何 風雲際會桑亁關(3)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八十 英雄遲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驅秋(7)章八十六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2)章十八 淇門之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