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稟朔風,自北而下,不斷吹拂,引起陣陣涼意。
此時,平原之上,一場決定着數萬人性命的戰爭,已經走到了尾聲。
儘管燕丹等人不斷的努力,更是不斷地激勵着士氣,揮舞着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絲潛力,但終究是寡不敵衆。
並且他麾下的燕國士兵,從裝備上到實力上,各個方面的落後,早在開戰之前,就成了一大劣勢。
此時面臨近兩倍之敵,拼死交戰之下,走向敗亡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燕丹最後的1萬人,發起了決死衝鋒之後,御國士兵此刻已經有了準備,並沒有與他們直接正面交鋒。
之前與燕國的士兵直接短兵相接,進行最低級的搏鬥,實屬無奈。
趙雲等人剛纔爲了追上他們,追上燕國那些突圍的士兵,不得不加快自己的速度,拼盡全力的追趕。
然而,在前方被自己追逐的老鼠突然停下,反而還想反咬自己一口,倉促之下難以減速並且轉向,這纔是無奈,選擇了最爲下乘的短兵相接。
現在有了時間準備,並且雙方拉開了足夠的距離,買好了完善的陣型,自然不會這麼愚蠢地,再去燕國那羣落後的士兵,搞什麼兩兵相接。
戰馬又一次開始加速,兩軍又一次開始迅速接近,三裡,二里,一里,原本拉開的距離,慢慢的縮短。
可是在各自距離還有數百米的時候,趙雲等人突然轉向掉頭,紛紛地掏起了自己腰間的弓弩。
在燕國士兵驚駭的眼神之中,嘣的一聲,扣動了幫手,將已經放在鍵槽之內的弩箭,發射了出去。
天空烏壓壓的黑了,如同驟風暴雨,突然就變了臉色。
45000多人一起放弩箭,這是怎麼一種概念?並且他們手中用的還是連射弩,能夠在短短一分鐘內,發射出近十支的弩箭。
四十多萬只箭矢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就傾瀉到了燕國那可憐的1萬多人身上。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說躲藏就能夠躲藏的,密集的箭雨如同雨點般,稀稀落落地灑向身體的各處,不是真正的絕頂高手,真的能夠有人能夠做到片雨不沾身嗎?
不能,那些普通人組成的燕國士兵,絕對不能。
那他們都是絕頂高手嗎?不是,起碼他們中沒有多少,能夠躲藏這種程度的箭雨的二流高手。
縱然騎兵身爲精銳兵種,裡面的個個都是在各軍之中的佼佼者,實力比普通的軍隊強大許多。
當燕國向來是出名的武備鬆弛,國內的百姓由於燕國還保持着古老的,八百年前周王朝分封的封建落後的井田制。
還是保持着高高在上的貴族,官職永遠世襲,有能力的人沒有出身,就永遠別想坐上高位的傳統。實力一直落後,很難完整地發揮出,燕國身爲一個戰國七雄的實力。
這一切就是因爲他們這種落後封閉的制度,嚴重的打擊了底層的平民,他們想要爲國效力,獲取功名的積極性。
又因爲根深蒂固的貴族體系,一直拒絕着外來的人才,哪怕那些人才也是出身高貴,並不比燕國那些愚昧落後的貴族,出身低賤多少?
因爲遠離中原,身處苦寒之地,天下諸侯向來不怎麼看得上,燕國那貧瘠的地方,而且時時還要遭受北方胡族的侵擾。
與其損兵折將的打下英國,再投入浩大的人力物力,去防禦北方的胡人,並且還要重新建設燕國的基礎,恢復生產,還不如就留着燕國,讓他爲自己抵擋湖人的進攻。
而燕國因爲自身體制制度的原因,地域的限制,難以成什麼大氣候,也就一直慢慢的在那裡憋着一塊小地方,從紛紛開始就熬到了戰國滅亡,從始至終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擴張。
唯一比較出名的擴張,還是現在二十多年前,終於靠着一個從胡人領地逃出來的將領秦開,擴地千里,打下了一個遼東。
這一切的一切,就使得燕國身爲一個人口兩百多萬,地方兩千裡,實力就算在七雄之中,也不是墊底的一個雄國,竟然實力連人口比他少,地盤比他小的韓國都比不上。
起碼韓國在韓昭候的時候,還風光過,靠着他們出名的弩箭技術,和申不害改革之後的國力,組織了一支超過30萬的精兵,在天下諸國都稱了一個小霸。
被天下的人,給予了一個“勁韓”的稱號,並且將這段輝煌的時期延續了他數十年,纔在比他實力更加強大的魏國的攻擊下,走向衰亡。
但衰亡之後,他還保持着身爲戰國七雄的實力與稱號,天下任何一個人也不敢無視他。
而且國內的也是人才頻出,公子韓非,五代相韓的張良和他祖父,甚至就連他們的大將軍姬無夜,都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忽視的人物,國內其他比較平常,但也算優異的人才更是數之不盡。
那燕國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
他們總領全國政事的人,是燕春君這種好色貪淫之徒。總領燕國兵馬的,是大將軍晏懿這種小氣無能之輩。
唯一出了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太子丹,還被他的父王和朝中上下的小人給排擠,鬱郁不得志,這種情況下又怎麼有人可能去投靠燕國呢!
所以這3萬的燕國騎兵中,擁有內力的三流高手,士兵不過區區千人,而其中身爲二流高手的士兵,更是剛剛過了百人。
在這一陣箭雨之下,上萬人躲閃不及,直接清空了一大片,許多人連聲音都叫不出來,就被無所不在的箭雨給刺破了喉嚨,只能發出微弱痛苦的嗬嗬聲。
十輪箭雨射完後,所有士兵的弩箭之中已經沒有了任何的箭矢,將弓弩,別回腰間,抽出了收入鞘中的長劍或長戈。
將目光與殺機,聚集在這場中還活下的百餘人。
這些僥倖活下來,心情明顯不平靜的燕國殘餘士兵,還沒來自己慶幸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又要迎接接下來更加讓他們絕望的圍毆。
活,在這一刻,變得如此的艱難。
不過,這剩下的100多人並沒有想投降,因爲在他們心中,還有身爲燕國人的榮耀,支持他們繼續戰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