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行囊,又去崇禎的珍寶局裡,無視了小太監死了親孃一樣的臉色拿了許多的紀念品,又信步在京城裡遊蕩了一整天,遼東又溜達了一整天,秦浩就打算去跟崇禎告辭了。
這個天下已經被攪和成了這個樣子,皇太極被打殘,財政改革成功實施又趕上了航海時代的春風,大明已經走上了他高速的車道,雖然聽說張獻忠似乎還比較頑強,李自成也偷偷跑到了中原繼承了闖王的名號搞事情,但秦浩已經不願意去理會了,這樣的大好局面之下如果還能讓李自成成了氣候,那崇禎這皇帝還是笨死算了。
當然,特立獨行的秦浩和崇禎的這一場告別,奇葩的選擇了吵架這樣的方式。
“什麼?你要把公孫瓚和趙雲帶走?還要帶走朕的白馬義從?不行!不可能!混賬!公孫瓚和趙雲是我買的!買的!那些白馬義從也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裝備上花的銀子也都是朕的錢!是朕的錢!你你你。。。你強盜啊!”
秦浩卻好整以暇,繼續氣人:“兄弟,你放過他們倆吧,好不好?自古以來軍功無有過滅國者,公孫瓚如今掌握着天下最精銳強悍的部隊,將士們對他更是崇敬有加,甚至說句難聽點兒的話,許多人已經只知督師,而不知朝廷了,如今他又立下了如此大功,這已經不是功高蓋主的問題了,以後草原上沒了敵人,他又有濫殺這樣的把柄,你讓這樣的人以後怎麼安排他的位置?最好的結果,恐怕也是宋之狄青吧。”
“這。。。。”
“你待公孫瓚很好,他也以攻破沈-陽作爲回報,君恩似海,臣傑如山,你們現在合作的很好,真的很好,可是爲了你們以後不會合作的不好,你還是讓我把他帶走吧,以我對公孫瓚的瞭解,他當不了狄青。”
崇禎沉默了,他知道,秦浩說的都對。大明已經不需要一個這麼牛逼的公孫瓚了,以他對公孫瓚的瞭解,他也不認爲公孫瓚可以做狄青。
“那,趙雲呢?你說公孫瓚功高震主,那趙雲爲什麼你也要帶走?”
秦浩卻嗤笑一聲:“你覺得公孫瓚走了以後,你找來的新任總督能管的了趙雲?當初你爲啥讓我帶走祖大壽?公孫瓚和趙雲的關係,可遠比袁崇煥和祖大壽緊密得多啊。”
這理由,還真是讓崇禎沒啥可反對的。
“白馬義從,你要帶多少走。”
“很少,也就兩千多,就當是公孫瓚的親衛隊了吧,主要是金幣不夠,不然願意跟公孫瓚走的怎麼也有五千多。”說着,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秦浩還做出了撇嘴的神態。
啊呸!崇禎差點兒沒一拳懟上去,那特麼是拿銀子砸出來的精兵,兩千就要了親命了,還特麼五千?
“滾滾滾,趕緊滾,你特麼想帶誰走就帶誰走,朕現在看見你腦仁疼。”
。。。。。。。。。
秦浩現在的金幣很富裕,但真正花起來卻還是有些不夠用。
趙匡胤現在已經可以暴十萬兵了,當然這其中以烏合之衆居多,而且大部分都不願意跟他走,最後一算,願意跟他走的整編成新殿前司的兵足有一萬八千多人,這其中還有五千洪兵這樣的精兵,這樣的人馬無論到哪都是一支勢力,就算現在直接扔去五胡也可以直接開打了,這樣的一支兵馬帶走,加上鄭成功,公孫瓚,秦浩手裡的金幣已經剩下不到五千了,總得留一些用來施展仙法啊。
看着校場上整裝待發,烏壓壓一片站的筆直筆直的方陣,秦浩只感覺好不豪邁,這些可都是精兵啊,還有趙匡胤,公孫瓚,趙雲這樣的良將,自己如今不管到哪都算得上是兵強馬壯了吧?
“弟兄們,走着,跟着我,保你們以後吃香喝辣!”
“萬勝!萬勝!萬勝!”
“出發!”
新副本的選擇,秦浩早就選好了,李扶搖有天道加成不假,但自己的優勢卻更明顯,因爲自己可以隨意選擇戰場,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纔是那個負責進攻的一方,去改變哪個時空的歷史是他說了算的,李扶搖只能被動的防守,如此一來也就失去了佈局的先機。
看明朝就能看出來了,除了運氣不好以外,李扶搖的聰明才智很多時候壓根就沒等發揮出來就先被秦浩給破了,究其原因,無非是他在明末佈局的時間夠長而已。
所謂做生不如做熟,秦浩最熟悉的除了明末以外自然就是後周了,不過後周如今基本代替了北宋,對歷史的改變除了朝代的名稱以外其他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宋承周制,如此一來意義並不是太大,而除了後周以外,秦浩唯一一個還算熟悉的副本,恐怕就是唐朝了。
因爲跟李隆基不太愉快的原因,秦浩等這一天憋大招已經很久很久了,這麼巧,這一副本怎麼分析都是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利益最大化的,難度也相對適中,那還等什麼?
安史之亂!我來了。
安史之亂,這是個秦浩一直想去的副本,也是華夏子女心中永遠的痛!曾經有學者論述過他的觀點(易中天),安史之亂其實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水嶺,在安史之亂以前,漢民族是包容的,開放的,外向的,而安史之亂之後,中華民族開始變得保守,排外,得過且過,失去了進取心,就好像被閹割了一樣只想在家門口好好過兩年安逸日子。
這話有些刺耳和不好聽,但卻是大實話。
安史之亂並沒有改朝換代,唐朝在此之後還依然堅挺而又頑強的苟延殘喘了一百四十四年,但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卻在任何一次改朝換代之上,嗯。。。如果那還叫唐的話,起碼在秦浩的心裡那應該叫‘躺’朝纔對。
在安史之亂之前,咱們是沒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話的,唐天子亦是周邊各少數民族的天可汗,凡是穿我衣冠,說我語言,爲我做事的,都是漢人,社會和諧而又包容,就好像一千多年後的米國,你別的國家辛辛苦苦培養出來再牛逼的人物,一張綠卡就變成我的了,而且等他的兒子生出來以後,甭管老子是哪國人種,死心塌地的就把自己當做米國人,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二戰中米國最精銳的部隊是一支全是由島國第二代移民組成的純島國軍團,他們的父輩還在偷偷募捐給祖國打仗的時候,這些二代們就已經扛起槍,上前線打鬼子了。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自信啊!曾幾何時,咱們也是如此啊!
但安史之亂之後這一切都變了,因爲安祿山是胡人,所以胡人都不可靠,所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此漢人的王朝再也沒有了擴張的心思,不接受任何非我族類的傢伙,相反倒是被其他少數民族學會了咱們的自信。
很多人都知道宋太宗圍攻幽州城的時候契丹人的大英雄韓德讓,這個給予大宋最慘烈的一場大敗的傢伙,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孫子是個漢人,他爺爺是被當做奴隸抓到契丹的。
但這韓德讓可不是漢奸,人家契丹自耶律阿保機之後,就把咱們不要的那套東西給學來了,處處以中原正統自居,幽州城這麼重要的地方就敢讓一個漢人守着,事實上這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們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是在被異族統治着,打宋朝的時候一點兒也不比契丹人打得輕。
這特麼的就是我大漢族博大,寬容的精神啊!翻翻唐朝時期的將領名單,多一半都是死心塌地忠於咱們的少數民族,最終融合進來,數代以後同衣冠,同語言,誰知道原來你是哪個族?
可惜,一場安史之亂,把這種精神給葬送了,說句不好聽的,現在都沒撿回來。
這一章,夾的私貨有點兒多哈。但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安史之亂之前和之後,咱們就像是換了個人種一樣,因此我也算是冒了把險。
很多人勸我不要寫安史之亂,後周的虧沒吃夠麼?寫後周開始,書的成績就直接呈崩潰狀,就是因爲讀者對這段不熟悉,看着沒感覺,安史之亂名氣是很大,但細問一下,大部分人其實只知道幾個少數的人名而已,具體發生了啥?知道的人確實是不多。
但是我還是要寫這一段,歷史不能改變,但希望至少在我的書裡,這場浩劫會有個不一樣的結局。這不只是人命地的浩劫,更是文化的浩劫,我總是覺得,文化自信這東西不能停留在嘴炮上,讓咱們把那在安史之亂時丟掉的文化自信,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