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

第五百五十二章分析

蘇油點頭:“介甫公所言的確是事實,但是明公難道沒發現,這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滾越大嗎?”

“明公在朝堂之上駁斥衆議,道是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爲利哉!這話蘇油贊同。”

“理財所爲政事,政事所爲國家與民衆,故理財乃所謂義也。這話蘇油也贊同。”

“但是參政,理財得有道啊,國家財計,與商賈經營最大的區別,在於商賈唯利是圖,而國計要兼顧國用和民生。”

王安石有些不悅:“朝廷預備的敕告說得很清楚:比年災傷,賑貸多出省倉。而省倉以待廩賜。尚若不足,而又資以賑貸。此朝廷所以難於施惠,而凶年百姓或不被上之德澤也。

今諸路常平、廣惠倉略計千五百萬以上貫石,斂散之法,未得其宜,故愛人之利未溥,以致更出省倉賑貸。

今欲以常平、廣惠倉見在斛鬥,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其可以計會轉運司用苗稅及錢斛就便轉易者,亦許兌換,仍以見錢,依陝西青苗錢例,取民情願預給,令隨稅納斛鬥,半爲夏料,半爲秋料。

內有願給本色給,或納時價貴,願納錢者,皆許從便;

如遇災傷,亦許於次料收熟日納錢,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

“明潤,新法開宗明義,這難道不是爲了國用,兼顧民生?”

蘇油正色道:“介甫公,那我們來慢慢分析。”

“首先得考慮到,大宋人戶,分爲五等,這五等的構成,就如一座大山的形狀,越往下基數越大,越往上基數越小,對吧?”

王安石點頭:“四等以下,佔戶數的七成,三等以上只佔戶數三成。”

蘇油繼續說道:“而對財富的掌握,卻倒了過來,國家七成財富,掌握在三等戶以上的手中,對不對?”

王安石點頭:“大宋的問題就在這裡,《青苗法》也是爲此出臺,抑制兼併,當不至於富者愈富,而貧者益貧。”

蘇油說道:“這個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參政的青苗之法一行,卻是上兩等斷了放貸之利,下三等空有得惠之名,傷害了所有人的利益。雖然條令與桑弘羊之法不同,可結果又與桑弘羊之法有何區別呢?”

呂惠卿不能不說話了:“怎麼會傷害所有人利益呢?這點我們已經考慮清楚了,根據五等戶籍,確定借貸數目。高等可多貸,低等可少貸。”

“第五等戶不得超過一貫五百文,第四等戶不得超過三貫,第三等戶不得超過六貫,第二等戶不得超過十貫,第一等戶不超過十五貫。”

蘇油說道:“寺判沒明白我的意思,你這個做法的目的,並不是從扶持農人脫貧的角度考慮,其目的僅僅只有一個——保住國家的資產。”

“也是因爲這個原因,《青苗法》中還對主客戶做了區分,客戶也可以借貸青苗錢,但要求必須與主戶合保,並視主戶家產多少而決定貸款發放額度。”

“從大宋法律關係來說,客戶和主戶,本來只存在僱傭關係,強行規定主戶爲客戶擔保,這本身就不合法也不合理的。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爲客戶沒有償還能力,所以便以主戶之產作保,以保護國家貸款不受損失而已。”

呂惠卿認爲自己沒毛病:“國家財物,當然要保其不失。”

蘇油搖頭,繼續背誦條文:“以十戶爲一保,約錢數多少,量人戶物力。令、佐躬親,勒耆戶長識認。每戶須俵及一貫以上,不願請者,不得抑配。其願請斛鬥者,即以時價估作錢數支給,即不得虧損官本,卻依見錢例紐斛鬥送納。”

“我想問的是,要是農戶偏偏就是虧損了官本,那該怎麼辦?水旱非時,難道律文規定了不得,就真的不得嗎?”

“我們接着往下:客戶願請者,即與主戶合保,量所保主戶物力多少支借。如支與鄉村人戶有剩,即亦準上法,支俵與坊郭有抵當人戶。結保請領青苗錢,每保須第三等以上有物力人充甲頭。”

“這裡提到了保主戶,甲頭的物力和坊郭人戶抵當,蘇油想問,是不是農戶和坊郭人戶虧損之後,就用這些保主戶,甲頭的物力充抵?”

“諸戶結保,名義上是防止遊手好閒之徒冒借多借的事情發生。其實質,還是因爲保戶其家產可以作爲青苗款的抵押而已,還是出於‘不得虧蝕官本’這條文字。”

呂惠卿不覺得有什麼毛病:“天下不皆如此嗎?難道四通商號在蜀中,不也是如此?”

王安石以爲蘇油與司馬光曾公亮一樣,是準備提利息過高那一套說辭:“明潤,對賑濟百姓來說,二分息固然不及一分息,一分息固然不及不利而貸之,貸之固然不若與之。但是以明潤之能,自然知道那些迂儒所議不行。爲什麼呢?因爲來日不可繼也。”

“不可繼,則是徒知惠,然不知爲政。此非惠而不費之道也。”

“要放貸,必然會產生官吏之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鼠雀之耗。難道不應該通過貸款收息,努力增加倉儲,待其飢不足而直與之嗎?沒有這二分息,行嗎?”

蘇油再次搖頭:“參政,這個我們一會兒再說。律文上還有:如依以上定額貸出,更有剩餘本錢,其第三等以上人戶,委本縣量度物力,於以上所定錢數外,更添數支給。”

“各位只考慮到各人戶踊躍貸款,縣中拿捏的情況。想沒想到過,各人戶不願借貸,而州縣硬性攤派之弊?”

“還有:在夏秋兩次收成之後,隨兩稅償還所借青苗錢時,須在原借數外加納三分或二分息錢。”

“以諸位之能,可知我大宋官員的德性,他們是會選擇就高不就低呢?還是就低不就高?所以說,將《青苗法》收息定爲三分,不爲過吧?”

“剛剛我說過,國家財政治理,和尋常商賈經營,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只看近利。如果眼光僅僅落在官本盈虧這四個字上,就是已經落了下乘。這不是經濟之道,而是商賈之道。”

“經濟之道,在於使民得養,使國足用,民富而國強,國強而民富,兩者不能分割開來。”

“三分之利,其實與如今民間普遍借貸的四分相近。”

“這世界上沒有誰是傻子,參政和寺判所言民間近倍之息,那是青黃不接之時,富戶煎迫小戶的辦法,但不是主客戶之間長期合作的辦法,也不是鄉間的常態。”

“如果這樣,則小戶必然視大戶若仇寇,那《青苗法》中要求大小諸戶聯保的基礎,就同樣不存在。”

“正常鄉村中的農業春秋兩貸,據我調研,其實只是收益的近倍,不是本金的近倍。否則借貸之人,一年之後如何償還?如果這是大宋的普遍現象,大家想想,這個國家還能維持百年?”

“當然我不是說這四分息就不厲害,四分息,已經將農人一年所得幾乎掠奪殆盡,剩下的那點,僅夠一家人維持半條命。”

“但是三分息就能緩解這個問題嗎?三分息或許能解二等戶,三等戶一時煎逼之急,但是對四五等戶來說,又有多少區別呢?維持半條命變成維持大半條命而已。”

第六百零五章 陪伴第四百二十三章 戰後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文明之始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二十五章 紙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瑕疵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五百零八章 新宮殿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沈括入門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四百一十七章 表面上的不利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七百零二章 大勝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說說外官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敵人的陽謀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章 眉山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驚風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間府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六十八章 大蘇小蘇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六百二十八章 方田均稅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六百零三章 賓化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共同利益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八百一十九章 處處烽火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養成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八百零三章 見面禮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韓縝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九十七章 劃時代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兩百章 賀禮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隊第八百六十九章 張道長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三百三十八章 衝突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
第六百零五章 陪伴第四百二十三章 戰後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文明之始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二十五章 紙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 瑕疵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五百零八章 新宮殿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沈括入門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四百一十七章 表面上的不利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七百零二章 大勝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說說外官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敵人的陽謀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章 眉山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驚風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間府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六十八章 大蘇小蘇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六百二十八章 方田均稅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六百零三章 賓化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共同利益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八百一十九章 處處烽火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養成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八百零三章 見面禮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韓縝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九十七章 劃時代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兩百章 賀禮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隊第八百六十九章 張道長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三百三十八章 衝突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