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老縣城的護城河
由於薊縣地處半山區,老縣城地處山腳下,北倚府君山,南鄰流入渤海的州河,城外有着豐富的水源,所以就在城牆外邊修建了一圈護城河。
據《薊縣誌》記載,早期的護城河是深淺寬窄不一的。東南面:自東城門至南城門,深六尺,闊五丈;西南面:南城門至西城門深一丈,闊七丈;西北和正北面:西城門至東北角深三丈,闊八丈;東北面:東北角至東城門大半爲蓮花池,深一丈,闊十丈。這裡所說護城河的深度,應該是指從地平面到河底的深度,而不是河水的深度。
因爲薊縣老城區的地勢是北面高南面低,西面高東面低的,北部山區和西部平原地區的雨水,要匯入東南方向的州河流入薊運河再流入渤海。因爲護城河的東北面和西面都與北部山區的河道相連,可以補充水源。那時南關護城河大橋東面是一個小運河碼頭,小運河在城南蔡莊子處與州河相連,州河又與從天津至北京的大運河相連,古代薊州駐軍漕運糧草就是使用的這條河道。護城河在南關大橋東側與這條小運河相連,在雨季可以使北面和西面河道流進護城河的水,通過小運河流進州河。
正由於老城牆外這種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地形,所以城牆外西北面和北面的護城河深三丈,西南面和東北面深一丈,東南面深六尺,大概這樣就可以使護城河內的河水保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了。超過這個水平面之後,多餘的水就通過南關的小運河碼頭處流入州河了。
護城河的河岸陡峭,內側河岸距離城牆根大約一丈左右。從軍事需要來看,爲增加敵軍攻城的難度,護城河上是應該在城門口處設置吊橋的。
在明朝時,薊縣城門外邊的護城河上是否有過吊橋,《薊縣誌》沒有詳細記載。反正在清朝時期,護城河上是沒有吊橋的,在甕城外邊的護城河上都是石板橋。三個石板橋都不是對着甕城的城門,而是對着主城門的城門樓子。人們進出城時,要繞個一百八十度的彎路。南門外的石板橋位於現在南關加油站西側的街道上。東門外石板橋位於現在東風路口(崔店子路口)南側的街道上。西門外的石板橋位於現在獨樂寺西側停車場西南側街道上,這座橋俗稱“斷魂橋”,因過去在西門外娘娘廟南側廣場(現在的東風賓館處),是斬殺死刑犯人的“法場”而得名。
這三座石板橋都不是單孔橋,南門外的是三孔橋,東、西門外的是雙孔橋。橋面的寬度大約十來米,可容兩輛大馬車交錯通過。橋面是用寬一米,長三米的石板鋪成的,石板架在塊石砌成的橋墩上。由於使用年代久了,石板縫隙已經裂開,可以看見橋下的流水,石板的邊棱已經磨沒了。
三個石板橋中屬南門外的石板橋高大,橋邦上有半人多高的石雕欄杆,橋底下可以行船。東、西門外的石板橋比較低矮,橋邦上只有一尺多高的護欄牆,橋面距水面較近,大約半米左右。
爲什麼薊縣城門外護城河上不是吊橋,而是堅固寬大的石板橋呢?我猜想,可能是在清朝年間,薊縣縣城抵禦外敵侵犯的戰略地位消失了,護城河的軍事作用沒有了。防禦山賊草寇的盜竊和搶劫,有城牆就夠了。從方便交通運輸上看,石板橋比吊橋要好得多。
既然護城河失去了軍事意義,爲什麼沒作廢呢?這是因爲過去雨水多,經常發大水。老縣城是北高南低的地勢(1939年發大水,一夜間洪水就從南城門進了城,到了下街口。而東、西城門口都沒水),護城河還具有防洪、排水和灌溉作用,所以,到晚清和民國年間,薊縣城外的護城河雖然沒有消失,卻也不那麼規整了,很難看出古代護城河的面貌了。
薊縣城地處北山腳下,城北一片丘陵。正北面一條山川裡的沙河(現在府君山西側直通三八水庫的水渠)流進城北護城河繞西半城而過,東北面也有一條發源於府君山前的小河也進入護城河繞東半城而過,西北面一條沙河(位於漁山後闖子嶺前)也流入護城河。東西兩側流入護城河的水到南門外大石橋處後,在橋的東南方向經穆莊子村邊流進州河,再通過州河匯入薊運河流進渤海。
正因爲護城河有着豐沛的水源,所以過去是常年有水的。因爲那年代雨水較多,許多山下都有出泉的地方。如城外西北面白馬泉村南的“四方斗子”(位於三八水庫中間)和公樂亭村東的“小海子”,都是常年咕嘟咕嘟冒泉水的天然池塘,冬天都不結冰的。許多山區村莊在沙河邊上的水井,都比城裡的水井淺。但是,夏季從北面來的山水是夾雜着泥沙的渾水,而護城河又是河道較深的人工渠道,水中的泥沙必然要積淤河底。如果護城河還有軍事需要,官府必然要組織民工定期清淤,以保持護城河的壕溝形狀。因爲沒有軍事需要了,官府也就不再花費錢財去清淤了。所以,多年之後護城河的河牀就變淺了,河岸也變形了,有的地段還遠離了城牆根,成爲繞城而過的自然河道了,不過人們還是習慣的稱爲“護城河”。雖然還名叫“護城河”,但已是深淺不一,寬窄不同,又因地形地勢不同而形狀各異了。
解放初期我見到的護城河,已經完全沒有護城河的特徵了,而是一種自然河道的狀況。
那時老縣城的北半部是高低不一的丘陵與溝壑,總的看地勢較高。如西城門大石橋北側,過去是一個大土崗子(現在的利順園飯店西面和北面),頂部高度和城牆差不多,上邊有一戶人家。北面和西面是層層梯田,東面和南面是陡坡,西南方一條羊腸小道。護城河從土崗子與城牆之間穿過,兩側長滿荊棘和荒草。老城北半部的土質是黃粘土與沙石層重疊結構,黃粘土透水性差,沙石層透水性好。總的看都比較結實,所以護城河的河道位移不大,仍然貼近城牆根。由於兩側地勢較高,河道的裡邊是城牆,外邊是高坡,使河道還有些深溝形狀,但水位深淺不一。有的地段河底是粘土層常年有水,水中有魚。有的地段河底是沙石層存不住水,雨季流水旱季乾枯,沙石裸露。而且河卵石小石子大粒沙較多,宛如北山沙河的延續。
城西護城河流過斷魂橋後,南面是一片平坦的黑土地,河道就離城根漸遠,河邊蘆葦叢生,楊柳成蔭,變成爲平原上的小河溝了。水裡有魚有蝦,還有河螃蟹(河蟹在入海口繁殖,小蟹苗逆流而上,在河水裡生長。後來薊運河修建了防潮閘,截斷了河蟹自然繁殖通道,上游河裡就沒有螃蟹了)。在小河溝的西岸,距離西城門二三百米的地方,有三棵垂柳樹。大柳樹西側有幾戶民宅組成的自然村,村名是曹家衚衕,隸屬西關行政村管轄。再往西南方向就是三崗子村了,其它地方都是農田。
城西的護城河到了城牆南面,水位變深了,河堤更高了,楊柳樹更粗壯了,河面上還有撒網和用魚鷹子捕魚的小木船,南門外大石橋兩側的水位都有兩三米深。由於護城河水量豐沛,1958年,縣裡在石橋西面安裝了水閘,在橋東北端修建了小型水力發電站。當年國慶節時,城裡南大街新豎立起的路燈杆上的白熾燈泡,也用這裡的水電發出在當時看來比較明亮的光芒。
城東的東北角也是丘陵地帶,護城河兩側也是黃粘土與沙石層重疊地形,也是深溝裡的沙河形狀,有水也是涓涓細流。護城河往南到崔店子大坑(崔店子村西,這裡有泉眼)就變成黑土地了,長方形的坑裡常年有水。再往南也是平原小溪的形狀了,環繞東半個城牆流進南門外大石橋處。在東門外石板橋處,也有泉水冒出,小河裡的水常年不斷。那時石板橋的兩邊,河中荷花蓮藕,河岸雜草叢生,水中有魚,水面有鴨。現在的農商銀行(信用聯社)辦公樓的地方,過去曾是一片蘆葦。同時由於護城河的水源在北面地勢較高處,還具有自流灌溉城南平地的功能。現在的國稅局西邊的物資局家屬院(平房區),過去曾是用護城河水澆灌的一片水稻田。城南許多農戶有園田,用護城河的水來澆菜。
過去東、西、南三個關的村外大道上,還都各有一座石板橋。東關村外的石板橋,俗稱“龍水橋”,位於現在的中昌路與新華大街交叉路口(過去的東關環島)西南側的樓房底下。因爲過去東門外大道與城門裡東大街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根據地勢向東偏南方向走的。橋下的一條小河,是發源於府君山前坡,輾轉到崔店子村東,又從東關村外向東南方向,經穆莊子流入州河。西關村外大道上的石板橋,位於現在的交通稽查站辦公樓前邊街道上。橋下的小河,是從五名山東側和漁山西側經路莊村外流過來的。這條河流到南關村外與發源於五名山前從婁莊子村外流過來那條小河匯合在一起,向東南方向經蔡莊子村邊進入州河。在這條河穿過南關村南的大道處又有一座大石橋,位於現在的商貿街西口北側。這座橋有人稱“龍水橋”,也有人稱“龍石橋”。橋的正南方是通往溵溜和上、下倉的大道。橋南向東一條小路可去東、西七元和穆莊子村,向東南可去塘坊和管驛村。橋南向西一條小路可去楊園子、板橋、冀莊村。南關村南的大石橋與南門外護城河石橋一樣高大,而西關村西的石橋和東關村東的石橋和東、西門外的護城河石橋一樣低矮。由於薊縣城外這種北高南低的地勢,這幾條小河也具有排水與自流灌溉的雙重功能,城西城南的許多村莊都有水稻地和園田。
護城河的變化和消失,是因爲城區建設的發展和公路變化而造成的。
首先是三八水庫的修建,改變了城北護城河的模樣和功能:1958年夏天,在老縣城外西北部修建了三八水庫,把過去的四方斗子和北部的護城河都圈在水庫中。水庫大壩南面的城西北段的護城河被改成水庫的泄水渠道,後來多處河段又被改成暗渠,除很小的地段還在原來護城河的河道上之外,大部分渠道早已偏離護城河的位置。城北東段和城東北段的護城河先是被改爲水庫的溢洪道,2008年水庫改造後,又改爲往城東泄水的渠道,雖然河道兩側改砌成塊石堤坡,但已從城根東北角向東拐走,遠離了以前護城河的位置。
其次是修建了繞城公路,改道填埋了大部的護城河:從天津到承德的國家級公路,解放初期是從南門進城,到鼓樓前向西拐,出西城門過斷魂橋向西走一段,繞到大土崗子西面的娘娘廟(天仙宮,位於現在的東風賓館對面),沿着廟院西邊大牆外向東北拐去的。那時城裡人少,國家汽車少,也沒顯出什麼不好。
1958年我國製造出解放牌大貨車了,薊縣城裡又是泥土沙石街道,汽車駛過塵土飛揚,暴露出交通的弊端。於是在1959年就把津承公路改爲繞城而過,那時爲了省工省事,利用原有小路繞了很大的圈子。南門外大石橋南側不遠就是南關村街裡的十字路口,在路口以西大街的西頭本來就有通往三崗子村和西關村外的小道。把這條小道改造成大路,從南關村街裡本三崗子村東,再向北拐奔西關村,從西關村大街西口南面的西關煤站(現在吉化裡小區處)和交通局運輸隊的牆外,到老汽車站(現在交通稽查站辦公樓處)與西關大街匯合。然後從汽車站東邊再向北走一段(漁陽建工集團西牆外那條路),到西關村居民區的北面,再往東拐與從西城門出來向北去承德的公路交匯,也可以從老車站直接向東穿過西關村街裡,到娘娘廟西側與北去下營的公路匯合。
這次津承公路改道,不僅繞開了城裡,也繞開了護城河。但是卻給南關村和西關村帶來不少弊端,一是過汽車時塵土飛揚,二是小孩子在大街上玩耍容易出交通事故。所以,到七十年代以後,爲避開南關村和西關村街裡,城西的津承公路又再次改道。
這次津承公路改道,是在1973年至1974年。這次是從南城門外沿着南城牆根向西,到城牆的西南轉角處再向北拐,沿着西城牆外邊一直向北,剷平西門外北側大土崗子的部分土坡,與三八水庫西面的津承公路相通。同時,把縣汽車站改建在城牆外西南角處的公路南側,也就是現在的津圍公路與人民西路交叉路口東南角。
這次修路就把護城河——三八水庫的泄水渠,從西城門北面改道了。新渠在西關大街北面拐了個九十度彎,從新修的路段(津承公路)西側往南流去,進入南關村南龍石橋下那條河裡了。原來西門外的斷魂橋也被兩個新橋代替了。一個新橋在新修的津承路段上,另一個新橋在西關大街上。這樣,老縣城西面南段和南面西段的護城河就消失了。
以前,清朝皇帝去東陵上墳,解放後中央首長去北戴河療養所走的邦喜公路(北京至山海關和瀋陽的國家級公路的一部分)是從西關大街進西城門,橫穿城裡出東城門穿東關大街而過的。長途汽車站搬遷到城外西南角處以後,邦喜公路也改爲繞城而過。就是從西城門外向南拐上津承公路,到南門外津承公路轉彎處一直向東,沿着南城根東部到東關村外再向北拐,與原來的京山公路城東路段匯合。爲了修這段繞城的邦喜公路,也把城牆南面的護城河全部填平了,在老城牆外面修了一段公路。繞城公路兩側是道溝子,北側道溝子外面靠近老城牆,南側道溝子外面是南關村和東南隅村的農田和菜地。
在老城牆東面過去的護城河的地方是物資局家屬院,護城河東面農田的地方,是東南隅村和東關村新開闢的宅基地,東南隅和東關兩個村新建的民宅都連在一起了。我的初中同學李天國家從城裡南大街路東拆遷出來,就在這片宅基地蓋的新磚房,他家的大門南邊就是新修的邦喜公路的北側道溝子,大門外有一個小橋連接公路。新修的邦喜公路就是在這片民宅的東面向北拐與穿城而過的老邦喜公路連接的。向北拐的那段公路(後來的中昌路)道溝子東面也是東南隅的農田。
這樣一改,雖然還要穿過西關村裡,卻避開了城裡和東關大街。同時,還在西城門和東關村外龍水橋處,設立攔道杆(俗稱攔門槓子),以阻擋機動車輛從城裡穿過。這樣一來,城南的護城河就全部消失了。雖然,新修的公路(都是土路)兩側還有排水溝,但那只是公路的邊溝(俗稱道溝子),不是原來的護城河了。
這時期薊縣境內的津圍公路和邦喜公路都是沙石路面,穿過城區的路段也是砂石路面。
1973年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後,東風電機廠從興隆縣山區遷到薊縣城外東北角(現在的富裕家園小區)建立廠區和家屬樓,同時沿城東護城河外側修建了東風路,並將三八水庫的溢洪道從城牆東北角向東拐,與過去東關村外龍水橋下的河道匯合在一起了。因護城河在甕城處是向外彎曲的,東風路的路口(俗稱崔店子路口)正好在東門外護城河的石板橋處,河填平了,橋也拆除了。後來城東的護城河都被逐漸填平,改爲機關單位或者居民的建築用地了。
由於老城牆外東、西、南三面的護城河都消失了,東門、西門和南門外邊的三個石板橋也就隨着拆毀,不見蹤跡了。三個關村外的石板橋,也已經壽終正寢。西關村外的石板橋,早在六十年代就因修建津薊鐵路使河流改道而拆除了;東關村外和南關村外的石板橋,也因排水河道的更改和街道方位的變更,而被後來修建的更寬更好的鋼筋水泥新橋所取代了。
1978年年以後,城區擴大,先是邦喜公路也避開西關村裡,從五里橋村東開闢一條斜路,直接與城牆南側的原津承公路和邦喜公路重疊路段相通。後來津承公路又避開南關村,從楊園子村南直接向西北方向開闢一條通道,直接與城牆西側的津承公路相通。並且又把城西和城南的公路改建成城市街道,這樣連路旁邊溝都看不見了,護城河更無影無蹤了。這時期的津圍公路、京哈公路和邦喜公路都是瀝青路面了,薊縣城裡的街道也是瀝青路面了。
1993年以後,縣裡把城區進一步擴大,把城區內津圍公路和邦喜公路都建成大街了,公路兩側的道溝子變成了地下排水管道,街道兩側修建了商鋪樓房等建築,這就更看不到城南護城河的遺蹟了。
現在,老護城河的遺蹟,還能從城西三八水庫處反映出來。三八水庫大壩前面的西北隅村垂釣園(養魚池),以及三八水庫東面泄洪閘外側的泄洪道,直到迎賓路與東風路交叉路口北面的大橋北面河段,這些都是過去的護城河老河道。其它部位的護城河河道,則已經隨着城鎮建設的發展變化,而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