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見東方不敗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而後座中還有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大防、太中大夫劉摯、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蘇頌、樞密直學士籤書院事王巖叟、左司諫朱光庭、御史中丞舒亶、刑部侍郎趙彥若、戶部尚書樑燾接連起身問難東方不敗,都被她一一駁倒。
無奈之下,殿中幾乎所有宋國大臣都望向在座宋方纔學最高者,禮部尚書蘇軾,希望他能出口對付東方不敗,爲大宋挽回一些顏面。
豈料在衆目睽睽之下,蘇軾起身行至東方不敗跟前,卻對她說:“東方元帥,十年前老夫在被貶謫黃州時曾賦道:‘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說的是曹孟德,而據如今所見麼,這樣的‘一世之雄’老夫終於知道他何在了。”
東方不敗聽後,不解地問:“蘇大人,他到底在哪裡?”
蘇軾笑道:“哈哈,‘而今安在哉’,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你東方大元帥啊!”
東方不敗聞言,趕緊向蘇軾行禮道:“蘇大人謬讚。小可何德何能,居然擔此美名?”
就在這時,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宣旨道:“聖上有旨,宣契丹使臣東方不敗赴紫宸殿覲見。”
衆人一聽,便即簇擁着東方不敗向北面的紫宸殿進發。
他們來到大殿之上,見當今宋皇趙煦,也就是後來歷史上稱爲哲宗者,高坐階上龍椅之中。
他也算是對東方不敗厚禮相侍,賜她一張太師椅坐。衆文武分列兩旁,蘇軾站在東方不敗身邊。
東方不敗見趙煦年紀輕輕,儀表堂堂。卻面現病容,暗忖自己此行爲討債而來,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說服此人。唯有清楚他的底細,便在腦中展開在史書上讀到過的關於他的記載。
宋哲宗趙煦,原名傭,九歲時登基,由高太后執政。
高太后執政後,任用司馬光爲宰相。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宋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接着重用革新派的章惇,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
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元符三年陰曆一月十二日,這位少年天子病逝於汴梁,在位十五年,享年二十四歲,諡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爲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進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患。
宋哲宗的悲劇,在於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複雜矛盾和關係。
宣仁高太后對宋哲宗從策立之初,到臨終囑託,都可以說是相當費盡心機。
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后卻嚴令太醫不得醫治。哲宗因這種過分的“呵護”而感到窒息和束縛,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轍,去實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變法之政策。
宋哲宗雖仰慕其父的敢作敢爲,但由於高太后的後手,其事業心和實績,其理想和現實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劇而不能自拔。
誰也料想不到,還未等東方不敗整理出一套合適的說辭,趙煦已經率先表態:“東方元帥,去年我國應交付貴國的‘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因貴國兵禍阻隔,未能及時送達,朕深感歉仄。因此,這欠款朕已命戶部湊齊,準擬與今年應付之款項一併送至雄州交割,銀絹正在國庫裝車。元帥大人如若不信,蘇大人可以陪同你一道去察看。”
東方不敗聽了,喜出望外之餘,立時起身相謝。
趙煦卻擺了擺手說:“元帥大人不必多禮,這次勞你遠道而來,朕心中委實愧疚不已。爲聊表歉意,朕今晚特意在昇平樓內設下國宴,希望元帥與使團的其他成員不吝賞臉,大駕光臨,共敘宋遼兩邦的兄弟之誼。”
此言一出,東方不敗當即滿口答應,心中卻琢磨着:“也不知你這小皇帝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哎呀,不管了,姊姊我今天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看你能奈我何!”
過了黃昏,天漸漸黑了,昇平樓裡的燈火已經燃起。
此刻東方不敗端坐在宴會廳左首用以接待賓客的上位中,她的隨從則依次坐在其下首。
他們面前的几案上已擺滿了各式珍饈美味,引得東方不敗食慾大開。
可是這次宴會的主人還沒有入席,因此東方不敗唯有強忍住拿起筷子的衝動,轉而悄悄運功,探聽着通往大廳主座那條大道上的動靜。
令她感到奇怪的是,高臺之上竟然擺放着兩個主座。
不多時,那條路上響起了腳步聲,走在最前面的一個人腳步雖然走得很重,腳步聲卻還是很輕。
依據習武多年的經驗,東方不敗推測那人全身的氣脈血液都已貫通,其雖然也是血肉之軀,卻已和別人不同。
那羣人行至近處,東方不敗忍不住瞥眼偷看,只見一行紫衣玄冠的太監魚貫走入大殿,走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個太監。
東方不敗看了,心中微微納罕:“咦?此人明明武功高強,怎麼甘願委身在皇宮中當個宦官?”
待那些宦官在主座周圍站畢,當先的太監出列,高聲呼喝道:“皇帝陛下與太皇太后駕到!”
羣臣聞言,趕緊起身行禮道:“微臣恭迎陛下!微臣恭迎太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后千歲千歲千千歲!”
伴着衆人的山呼萬歲聲,太皇太后高氏帶着她的孫子趙煦親臨國宴現場,在四個手執兵器的大內高手護衛下,慢慢地走上了臺階,然後分別到兩個並排的主座上坐下。
東方不敗記着史書曾讚美高太后“自垂簾以來,召用名臣,罷廢新法苛政,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裁抑外傢俬恩,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爲女中堯舜!’”,可是現在她看來竟似很疲倦、很衰老,甚至還有點緊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