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入城風波(下)

去宣旨的宦官還沒有出發,李慶安便已經到了華清宮外,華清宮並不僅僅是一座宮殿,除了宮殿外還包括佔地數百傾的林地,離華清宮還有三裡,李慶安便被羽林軍攔住了。

近百名羽林軍一字排開,用弓箭對準了他,一名軍官飛奔上前,傲慢地喝道:“這裡是皇家重地,閒雜人等,一概走開!”

李慶安上前拱手笑道:“我是安西節度使李慶安,來求見聖上,請通報一聲。”

聽到‘李慶安’三個字,羽林軍們肅然起敬,收起了弓箭,那軍官卻臉色一變,戰馬向後退了幾步,上下打量了一下,“你就是李慶安?”

李慶安也立刻知道他是誰了,裴曉,楊國忠的小舅子,擅自截留信件的膽大妄爲者,看他的年紀也不過二十四五歲,雖然穿着軍裝,身上卻沒半點軍人的氣質,骨子裡透着一種市井的痞氣。

裴曉是去年夏天從成都府來長安,在此之前他是劍南節度使府的兵曹參軍事,吃喝嫖賭,無所不能,仗着楊國忠的權勢橫行鄉里,是劍南軍中的一顆毒瘤,高仙芝出任劍南節度使後,容不下他,把他趕出了軍營,裴曉便來長安投奔楊國忠,憑他在劍南節度府的一點經歷,很快就升爲羽林軍中郎將。

升官容易,再加上楊家在長安權勢滔天,使他變得更加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李慶安不露聲色地笑了笑道:“正是我,請這位將軍替我向聖上稟報,我有軍國大事。”

“是嗎?你有什麼事?”他問出了一句不該他問的話。

李慶安當即臉色一沉,怒喝道:“大膽!你是什麼東西,竟敢如此放肆。”

李慶安的突然翻臉將裴曉嚇得渾身一哆嗦,手中的刀竟落在地上,他來長安大半年,還沒有誰敢這樣呵斥過他,就算大將軍長孫全緒也是輕言細語,帶着一種商量的口氣和他說話,李慶安居然當衆呵斥他,讓他儀刀落地,在衆人面前丟了面子。

裴曉惱羞成怒,他一指李慶安,叉腰大罵道:“安西來的賊配軍,你竟敢對老子無禮,識相的,滾遠一點,再敢囉嗦一句,老子便射死你。”

李慶安冷笑了一聲,“有膽子你就射,我等你!”

說完,他摘下佩刀,遠遠扔給親兵,向前走了兩步,輕蔑地哼了一聲道:“你不是要射死我嗎?來吧!我就讓你射,別他孃的像狗一樣的只會叫。”

“王八蛋!”

裴曉暴怒,他滿臉通紅,血驀地涌上頭頂,頓時失去了理智,張弓對準李慶安就是一箭。

李慶安早有準備,他手疾眼快,一側身抓住了箭桿,就在這時,遠方奔出幾匹馬,馬上是去宣旨的宦官,宦官看見裴曉箭射李慶安,嚇得他大喊:“住手!”

裴曉射出一箭,他心中頓時後悔了,他雖然魯莽,也但知道李慶安非同一般人,現在箭又落在李慶安手上,使他心中生出了一絲懼意,不敢再多說一句,撥馬退到一邊。

宦官催馬上前,向李慶安施禮道:“李使君,我奉皇上之令,特召你覲見。”

李慶安將箭一晃,指着裴曉冷笑道:“這位軍爺說見了他就像見聖上一樣,讓我不必進宮,我現在很爲難,倒底誰是聖上。”

裴曉嚇得臉色大變,大喊道:“李慶安,你血口噴人,我幾時說過此話!”

李慶安眼一瞪,眼中目光凌厲,直逼裴曉,“既然如此,你敢和去聖上面前對質嗎?”

宦官心中一嘆,這個裴曉是出了名的飛揚跋扈,現在居然把李慶安給得罪了,他連忙好言勸道:“李使君何必和他一般見識?快隨我去見聖上吧!”

“那好,我去問問聖上,此人究竟是何許人?一個小小的中郎將便可替聖上做主。”

說完,李慶安翻身下馬,將箭扔在地上,對幾名羽林軍道:“例行公事,來搜我身吧!”

“不必了!”

遠處又奔來幾匹馬,馬上正是左羽林軍大將軍長孫全緒,他上前狠狠瞪了裴曉一眼,對李慶安施禮道:“大將軍取下兵器便可,搜身之事自有宮廷侍衛,大將軍請隨我進宮。”

長孫全緒到了,李慶安到不想走了,他一指裴曉道:“此人以箭犯上,按軍規論斬,長孫大將軍不會想包庇此人吧!”

長孫全緒早就到了,李隆基命他一天之內找出扣留朝中奏摺者,讓他爲難之極,他當然知道就是裴曉所爲,可是這裴曉是楊國忠的舅子,他不敢得罪,他本想找幾個裴曉的手下來頂罪,不料正好親眼看見了裴曉箭射李慶安。

長孫全緒反應極快,他立刻意識到李慶安要拿這件事發難了,當然,李慶安並不是針對一個小小的中郎將,李慶安是在針對楊國忠,既然如此,如果他還按原本的打算,抓兩個小嘍囉頂罪,一旦李慶安將事情捅開,那他可能會犯下欺君之罪了。

儘管抓裴曉會得罪楊家,但不抓裴曉的風險更大,而且裴曉就是楊國忠安插在羽林軍中一顆毒瘤,如果不盡早除去,將來危害更烈,自己爲何不利用這次機會幹掉此人呢?

長孫全緒心中迅速權衡利弊,他立刻決定以實稟報聖上,如果聖上還是輕饒裴曉,那他也想法把此人趕出羽林軍,心念至此,長孫全緒立刻勃然大怒,一指裴曉喝道:“來人,將他給我抓起來!”

立刻衝上幾名羽林軍,將裴曉拖下馬,綁了起來,裴曉嚇得臉色慘白,急得扯開嗓子喊道:“你們不能這樣對待我,我姐夫是楊相國。”

李慶安恍然大悟,“哦!原來是楊相國指使你所爲,那問題可就嚴重了,你去向聖上解釋吧!”

他向長孫全緒使了個眼色,便翻身上馬,向華清宮馳去。

在宮門口,李慶安翻身下馬,跟着宦官向宮內走去,宮內到處在收拾物品,一片雜亂,走過一條迴廊,這裡是內宮和外宮的連接處,李隆基的御書房便在內宮的最邊上。

這時,他忽然聽見了楊貴妃的聲音,“這些冬天的東西就不要帶走了,反正年底還要來,帶回去也用不了,就留在這裡吧!”

李慶安一側頭,只見在旁邊的偏殿裡,楊貴妃正在吩咐幾名收拾的東西的宮女,楊貴妃也若有所感,目光一瞥,正好看見了李慶安。

她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李將軍!“她連忙上前道:“李將軍,你是幾時回來?”

李慶安躬身行禮,“臣參見貴妃娘娘。”

“你是我的師傅,不用這麼客氣,快免禮!”

李慶安接到明月的書信,知道楊貴妃對明月愛護有加,又見她還記得當年自己教她投箭一事,心中不由有些感動,便笑道:“多謝娘娘關心,臣是今天一早剛到長安,正好陛下召見。”

楊貴妃點點頭笑道:“那你先去忙正事,我等會兒給陛下說說,你可以留下來用晚膳。”

“多謝娘娘,臣先告辭了。”

李慶安轉身跟隨宦官向御書房而去,楊貴妃望着他氣宇軒昂的背影,不由暗暗嘆了口氣,“不錯!更有男兒大丈夫的氣勢了。”

........一刻鐘後,李慶安走進了李隆基在華清宮的御書房,他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禮,“臣李慶安參見皇帝陛下,願吾皇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隆基已經一年多沒有見到李慶安了,他仔細打量了一下李慶安,見他和從前相比,變得成熟了,更加沉穩,他不由想起幾年前他與史思明大戰投箭的情形,那時的李慶安逸興瑞飛,氣勢咄咄逼人,而他現在性格內斂,更多了幾分大將的風範。

李隆基的眼中露出了溫和的笑意,點點頭歉然道:“李將軍,朕本來想爲你舉行入城儀式,但因爲一些特殊情況,使得朕到現在還在華清宮,朕很抱歉啊!”

李慶安躬身道:“陛下恩賜之心,臣和安西將士都銘記於心,入城儀式,臣以爲可以放在以後,等臣爲陛下收復吐火羅後,那時,臣再等待陛下的恩寵。”

李慶安提到吐火羅,使李隆基的精神爲之一振,他連忙道:“朕也正想問你,你對收復吐火羅可有什麼計劃?”

李慶安心中早有腹案,他微微一笑道:“陛下,臣首先要說明一點,大食退出河中並非是臣在怛羅斯戰役取勝的結果。”

“李將軍請繼續說,朕洗耳恭聽。”

“陛下,怛羅斯位於石國北部,距離撒馬爾罕尚有千里之遙,如果大食有心保住河中,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增兵河中,臣一場大戰後也急待休整,可事實上臣率軍開到撒馬爾罕時,大食軍已經全部撤走了,據臣所知,這是由於粟特人大規模地爆發了起義,而倭馬亞王朝又在遙遠的西班牙東山再起,使大食人無力鎮壓粟特人起義,他們這才被迫放棄河中,但臣斷言,遲則一年,大食軍一定會捲土重來,那時纔是我大唐和大食軍真正較量的開始,所以臣對吐火羅的計劃是在大食重新進攻河中之前,先下手爲強,拿下吐火羅,從吐火羅威脅呼羅珊,讓他們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進攻河中諸國。”

說完,李慶安取出他寫下的洋洋萬字的述職報告,呈給李隆基,“陛下,怛羅斯之戰的詳細過程和臣所有的計劃都在報告中,陛下可以慢慢詳讀。”

太監魚朝恩上前接過奏摺,轉給了李隆基,李慶安的眼角餘光迅速掃了御書房一眼,他覺得有些奇怪,怎麼高力士不見了,變成了魚朝恩?

他不知道,高力士已經被李隆基打發去檢查返回長安的進展了,李隆基在接見李慶安時,不希望高力士在場。

這時,李隆基已經翻開述職報告,正在看李慶安戰後對粟特各國的處置一段,他有些好奇地問道:“你報告中說的這個聯席會議是什麼意思?”

李慶安笑道:“陛下,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讓粟特各國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大食,以免他們各懷心思,最後被大食各個擊破,河中地區抗擊大食不能完全依靠唐軍,主要還得靠他們自己,其實安西軍不僅要對抗大食,還要防止吐蕃和回紇的侵襲,戰線很長,所以這次臣回長安述職,也是想向朝廷提出一些建議。”

“說說看,你有什麼建議?”

“臣有三個建議!”

李慶安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道:“第一是希望朝廷能將安西都護府遷至碎葉,以碎葉爲中心,這樣不僅可控制安西北庭,更能南下吐火羅,西至河中,全面兼顧。”

李隆基沉吟片刻,李慶安西遷安西都護府的方案應該說是符合當前的形勢,倒也可行,不過這件事還須政事堂討論。

“那第二個建議是什麼?”

“陛下,第二個建議是加大漢人向西域移民,臣以爲我大唐對嶺西始終不能長期控制的原因便是嶺西除碎葉之外,其餘地方基本上無漢人,這才導致這些地區對大唐沒有向心聚合力,相反,若漢人大量西遷,他們就會把中原的文化帶到嶺西,使嶺西逐漸漢化,這樣,我大唐便能長期控制西域,不再有小國們離心背叛之憂,同時也可以減緩中原因土地兼併而造成的矛盾激化。”

李慶安的最後一句話說中了李隆基的心事,最近一兩年因土地兼併引發農民造反的事層出不窮,各地不斷傳來失地農民佔山爲王、落草爲寇之事,令朝廷焦頭爛額,如果真能通過移民減緩中原的矛盾,這倒是一個良策,不過楊國忠也不停地提醒他,不能讓李慶安控制的人口太多,那樣他擁有的兵力就會更加暴漲,從而引發嚴重後果。

也罷,這件事再交給政事堂討論,他不想太過問,李隆基便笑道:“那第三件事是什麼?”

“陛下,第三件事是一件小事,臣懇求陛下允許銀錢在大唐流通,這件事雖小,卻事關安西數萬將士的切身利益,臣懇求陛下考慮?”

“爲何事關安西將士的切身利益?”李隆基有些奇怪地問道。

“自陛下放權安西鑄錢,以支付給安西的賞賜和軍費,但實際上,安西的銅料很少,每年鑄造銅錢最多三萬貫,而陛下給安西軍的賞賜已經到六十萬貫,爲了解決這個難題,臣便決定鑄造價值更高的銀錢來支付賞賜,嶺西銀礦頗多,銀的產量要遠遠大於銅,所以臣鑄造了三萬貫的銀錢,用於支付賞賜,可安西物資缺乏,要通過商人從中原到來,如果這些銀錢不能在內地流通,商人們就不會接受銀錢,這樣士兵們手上的賞賜便成了廢錢,這就會極大影響士氣,臣迫不得已,只能懇求陛下下旨放開金錢和銀錢在中原流通。”

下旨放開金銀錢在中原流通,對李隆基來說,確實是小事一樁,大唐在建國之初,便鑄造了一批金銀錢,就是準備配合銅錢流通,只是因爲量太少,所以流通不起來,他現在關心的倒不是金銀錢的流通問題,而是李慶安一年能採煉多少銀子?能不能每年進貢朝廷一部分?

“大將軍,下旨放開金銀錢問題不大,可朕擔心量太少,沒有什麼意義,朕就想問你,安西每年能採多少銀礦?能否幫忙解決一下朝廷的財政困難?”

李隆基的思路在李慶安的意料之中,他當然願意輸銀給中原,從而逐漸掌握大唐的經濟命脈。

“陛下,安西由於人口稀少,礦工不多,所以一年採煉白銀的產量是十五至二十萬斤,臣在保證軍費開支的前提下,願意將所有結餘的白銀全部奉獻給陛下。”

“那是多少?你得告訴我一個準數。”

李隆基在錢方面是毫不含糊,而且李慶安說得很清楚,這些白銀是給他的私房錢,他焉能不關心。

“這次臣回京述職,特地給陛下帶來了大批的戰利品,其中就有白銀二十萬斤,這是臣獻給陛下的心意,以後臣將每年向陛下上繳白銀七萬斤,如果陛下能適當移民安西,以增加礦工的數量,臣有信心每年給陛下進奉白銀十萬斤。”

李隆基大喜,李慶安竟給自己帶來了二十萬斤白銀,他心中迅速盤算一下,每年白銀十萬斤,按官價就相當於銅錢一百六十餘萬貫,這可是一筆驚人的財富,他怎可能不要?不過讓李慶安控制這筆財富的源頭似乎不太妥,應該由自己派宦官去掌控纔對。

他心念一轉便有了定計,先讓李慶安做幾年,把銀礦發展起來了,再接手過來。

想到這,李隆基欣然道:“關於金銀錢流通這一點,朕現在就可以答覆你,准許流通,朕會即刻諭令戶部,下旨發文全國。”

這時,門口一名宦官稟報道:“陛下,長孫大將軍求見,他說已查清真相。”

李隆基猶豫了一下,他本來不想讓李慶安知道是有人故意攔截朝廷奏摺,才導致耽誤了安西軍的入城式,但他一轉念,便想到李慶安很可能已經知道了此事,如果他不做點姿態,確實對安西軍也交代不過去,也罷!

“宣他進來!”

他對李慶安歉然笑道:“朕剛纔說耽誤了安西軍的入城儀式,是因爲有人失職,遺漏了吉侍郎送來的奏摺,才導致朕不知道大將軍已到,朕正在嚴查此事。”

李慶安心知肚明,連忙謝道:“多謝陛下!”

這時長孫全緒走了進來,躬身道:“陛下,臣已經查清,是羽林軍中郎將裴曉怠慢朝中奏摺,導致吉侍郎的兩本奏摺都沒有能及時送給聖上,耽誤了安西軍入城。”

李隆基暗罵一聲,自己讓他去查,他怎麼真把裴曉給帶出來了?這不是存心讓自己難堪嗎?

如果說剛開始長孫全緒還有點投鼠忌器,怕得罪楊國忠,但現在他既然已經說出來了,就沒有退路可走,如果這次不能趁機除去裴曉,將來自己必將毀在此人手中。

想到這,他心一橫,便道:“回稟陛下,剛纔李大將軍來華清宮,他百般刁難,還用箭射李大將軍,險些置李大將軍於死地,此人嚴重違反軍規,請陛下嚴懲!”

李隆基一怔,他看了一眼李慶安,見李慶安眼中露出憤怒之色,李隆基的臉上也有點掛不住了,他重重哼一聲,問道:“這個裴曉是何許人?是裴家的子弟嗎?”

“稟報陛下,此人是楊相國的妻弟,原在劍南爲官,因不容高仙芝,轉來長安,去年加入羽林軍。”

事情到了這一步,李隆基也無法包庇了,他怒喝一聲道:“以下犯上是軍中大忌,此人竟敢狂妄至此,來人!”

“陛下且慢!”

李慶安叫住了李隆基,李隆基不以私毀朝中奏摺定罪,而是以衝撞他李慶安定罪,這不是明擺着把球踢給他了嗎?雖然李泌勸他適當的強橫張狂,但這種強橫張狂必須有個度,略加懲治便可以了,做得過頭那就是政治上的弱智了,而且殺人未必能解決問題,捏而不殺才是高明的手段,楊國忠不是怕老婆嗎?

他上前躬身道:“陛下,這個裴曉雖然衝撞於我,但念他年輕魯莽,希望陛下能給他個改過的機會,不如這樣,把這個裴曉交給臣,臣帶他去安西軍歷練,不出兩年,臣保證將他鍛鍊成大唐的棟樑之才。”

這時,長孫全緒也趁機落井下石,便道:“陛下,李大將軍說得不錯,男兒大丈夫就應該去邊疆歷練,這裴曉雖然不懂事,但他相貌堂堂,孔武有力,若能在李大將軍手下歷練幾年,成爲大唐的棟樑,臣以爲,這是楊相國的福氣。”

李隆基深深看了一眼李慶安,暗暗點頭,不錯,此人果然成熟了,能明白自己的深意,他輕捋短鬚,便欣然道:“大將軍言之有理,殺人不如救人,這個裴曉,朕就交給你了,希望他能痛改前非,早立軍功。”

解決了裴曉之事,李隆基心中一鬆,便對李慶安又笑道:“現在天色已晚,你就不用回去了,可留宿華清宮,朕設家宴給你接風洗塵。”

..........(老高原以爲元旦纔有雙倍,剛剛纔知道二十九號便有雙倍月票了,請您的月票留一留,二十九號後投給老高吧!叩謝!)

(未完待續)

第671章 獵殺狐首第671章 獵殺狐首第37章 夜襲孽多第69章 花府大宴(二)第206章 盅巫之禍第402章 看破迷局第5章 安西小娘第199章 以死抗爭第315章 突發事件五十七章 夜遊長安下第257章 入城風波(上)第335章 帝國公主(下)第557章 鄠縣偶遇第78章 太子李亨第602章 血戰相州(六)第531章 涇州匪患第416章 霍國公主(下)第475章 平樓事件(上)第132章 朝中論戰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570章 岐州安民第217章 鳥擇良木第391章 貨幣戰爭(上)第275章 借刀殺人(下)第407章 沙漠焦土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628章 春季攻勢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116章 齊人之福第300章 慶安成婚(下)第393章 貨幣戰爭(下)第396章 致命一擊第111章 全城搜查第614章 通貨膨脹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450章 苦澀藥酒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481章 九曲之戰(下)第85章 細水長流第602章 血戰相州(六)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290章 有失有得第414章 李亨暗訪第678章 南唐覆滅(上)第17章 胡女多情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351章 一封密信第549章 南唐之爭第38章 妖花凋謝第577章 河北壯士第483章 粉墨登場(下)第268章 風雲變幻(下)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627章 安祿之癖第365章 祿山送牛第225章 緊密備戰第500章 布兵河中第352章 太真蒙難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259章 貴妃設宴第347章 釜底抽薪第478章 烽煙漸起第363章 偶遇故人第442章 蜀王逼婚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19章 死地後生第462章 以彼之道(下)第537章 裴旻辭職第631章 商人牽線(上)第43章 小露鋒芒第675章 宮廷政變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560章 拜訪崔家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518章 吐蕃棋局(下)第436章 誰爲新帝第358章 出乎意料第193章 兵臨五城第77章 皇帝召見第282章 楊家之患第479章 高原烽煙第198章 相國提親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8章 百步殺人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36章 阿弩越城第385章 第一威脅第536章 帝王之術第459章 抓捕奸細第468章 關中內訌第172章 兩胡相爭第78章 太子李亨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23章 分配不公第18章 生死關頭第340章 再立規矩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152章 清月詩社(一)
第671章 獵殺狐首第671章 獵殺狐首第37章 夜襲孽多第69章 花府大宴(二)第206章 盅巫之禍第402章 看破迷局第5章 安西小娘第199章 以死抗爭第315章 突發事件五十七章 夜遊長安下第257章 入城風波(上)第335章 帝國公主(下)第557章 鄠縣偶遇第78章 太子李亨第602章 血戰相州(六)第531章 涇州匪患第416章 霍國公主(下)第475章 平樓事件(上)第132章 朝中論戰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570章 岐州安民第217章 鳥擇良木第391章 貨幣戰爭(上)第275章 借刀殺人(下)第407章 沙漠焦土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628章 春季攻勢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116章 齊人之福第300章 慶安成婚(下)第393章 貨幣戰爭(下)第396章 致命一擊第111章 全城搜查第614章 通貨膨脹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450章 苦澀藥酒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481章 九曲之戰(下)第85章 細水長流第602章 血戰相州(六)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290章 有失有得第414章 李亨暗訪第678章 南唐覆滅(上)第17章 胡女多情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351章 一封密信第549章 南唐之爭第38章 妖花凋謝第577章 河北壯士第483章 粉墨登場(下)第268章 風雲變幻(下)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627章 安祿之癖第365章 祿山送牛第225章 緊密備戰第500章 布兵河中第352章 太真蒙難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259章 貴妃設宴第347章 釜底抽薪第478章 烽煙漸起第363章 偶遇故人第442章 蜀王逼婚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19章 死地後生第462章 以彼之道(下)第537章 裴旻辭職第631章 商人牽線(上)第43章 小露鋒芒第675章 宮廷政變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560章 拜訪崔家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518章 吐蕃棋局(下)第436章 誰爲新帝第358章 出乎意料第193章 兵臨五城第77章 皇帝召見第282章 楊家之患第479章 高原烽煙第198章 相國提親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8章 百步殺人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36章 阿弩越城第385章 第一威脅第536章 帝王之術第459章 抓捕奸細第468章 關中內訌第172章 兩胡相爭第78章 太子李亨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23章 分配不公第18章 生死關頭第340章 再立規矩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152章 清月詩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