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以彼之道(中)

時間到了八月初,裴府抓人事件也過去了半個月,這件事也漸漸被人遺忘,被抓走的裴見素也承認了他的通敵罪行,他被罷免了一切職務,關押在大理寺中,李亨達到了目的,他便下令淡化此事,不準任何人在任何場所再提此事,半個月的時間,這件事似乎已經成了很遙遠的往事。

這天傍晚,下朝的時間早已經過了,李亨依然在紫宸殿內忙碌,明天將是八月的大朝,他必須要在今天晚上審覈好明天朝議的內容,連夜送給四品以上的官員,李適登基後僅僅只是一個傀儡,在他成年之前沒有任何權力,大唐的實際權力掌握在監國李亨和政事堂的手中,早在達成這種權力平衡的構架前,李亨便和李慶安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其中包括朝會制度,朝會分爲固定和非固定兩種,非固定是指臨時有大事召開,召開的規模由政事堂決定,而固定朝會有三種,其中小會每旬一次,叫做旬會,主要是正五品以上的職事官參加,而中會是月會,每月一次,所有職事官都必須參加,至於大會就是年會,每年一次,凡在京九品以上官員必須出席,且不限於職事官,一些不管事務的散官也要參加,主要是年度朝賀,不涉及實際朝政,也涉及人事變動,更多的是一種禮儀性質,因此月會便成了最重要的會議。

會議議題由政事堂擬定,報監國審批,監國不得刪減,但可以隨機加入一兩件比較重要的事務,而明天是李適登基以上的第一次月朝會,因此它的意義就顯得非同尋常,李亨相當重視,從下午開始,他便在朝房中審覈政事堂上午提出的議程方案。

朝政事堂提出的議程有四件大事,第一是落實土地重新分配的問題,目前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李豫在任時從各權貴手中奪回的土地,李豫在土地還沒有分配完成便不幸去世,土地分配處於暫停狀態,但在禮部尚書李硯的強烈呼籲下,政事堂便決定再次啓動土地分配,完成李豫的遺願,使關中地區的自耕農比例達到七成。

這個方案政事堂已經一致通過,自耕農的重要性誰都明白,從前是因爲會觸犯到權貴的利益,所以難以改革,但現在土地既然已經收回,事情就簡單得多了,這一點李亨也是贊同,所以政事堂才能全票通過。

第二件事是向安西移民三十萬戶漢民,在三年內完成,這是李慶安的方案,目的是加強唐王朝對安西的控制,其實移民安西之事早在李隆基時代便已經開始了,這是大唐高層的全局決定,和權力鬥爭無關,當時是遷移了十萬戶河東赴安西定居,但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十萬戶河東移民使李慶安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壯大,最終成爲大唐第一強藩。

現在又要移民三十萬戶去安西,如果再早一年,李亨肯定不會同意,但現在沒有意義了,李慶安能從關內、關中、隴右、河東征兵,這三十萬戶移民去安西確實也是充實安西漢人的力量,使大唐能在安西永久紮下根基。

第三件事也是和安西有關,修建唐直道,同樣是李慶安提出的建議,從安西第一批移民中選其精壯,加上隴右、關內十萬的青壯勞力,從會州開築,以一年時間修建一條貫穿河西走廊的直道,而西面從吐火羅和信德招募了十五萬勞工開築,西面已經開工了,李慶安希望東面也同時開工,所需二百萬貫銀錢全部由安西負擔,朝廷需要協助出糧募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慶安這個建議有先斬後奏的嫌疑,根據李亨得到的情報,唐直道在一個月前便在涼州開工了,李慶安用的是安祿山的戰俘,只不過糧食補給有點困難,所以他便想讓朝廷出面,這樣糧食就有了保證。

修建唐直道的意圖很明顯,加強安西和內地的聯繫,目前從伊州到黃河邊大約需要一個多月,一旦修好了寬敞平坦的唐直道,再加上沿途驛站和馬匹的保證,送信兵半個月便可以抵達黃河,時間足足縮短一半。

李亨當然知道李慶安修唐直道是爲了更好地藉助安西來控制中原,但反過來想,有唐直道,中原也一樣方便控制安西,這就如同一把劍上的雙刃,既可傷人,也能傷己,正是從這一點考慮,李亨決定同意唐直道的修建。

以上三個議題,問題都不大,李亨都同意了,可讓他疑惑的是第四個議題,部分官員變更,什麼官員變更?上面卻沒有明說,而且王珙、房琯和崔渙都在這個議題上投了反對票,由於張筠投了贊成票,使這個議案以四比三獲得通過。

‘這究竟是什麼議案,爲什麼王珙不來告訴自己?’

李亨的眉頭皺成了一團,他立刻對心腹宦官李輔國道:“去門下省看一看,如果王相國還在,請他立刻到我這裡來。”

這幾天王珙離開大明宮也頗晚,他很可能還沒有走,李亨揹着手在房間裡踱步,他心裡有一種不詳之感,這種感覺從半個月前抓捕韋見素後開始便有了,當時因爲時間緊迫,從王珙告訴他韋見素勾結李隆基到最後抓捕韋見素,中間只間隔了一個時辰,很多細節問題都沒有能落實,以至於犯下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沒有經過政事堂討論決定,按照他和政事堂的權力劃分,抓捕四品以上的官員必須經過政事堂決定,而韋見素是兵部侍郎,顯然他越權了.

其次就是讓關中軍去抓捕韋見素,這也同樣越權了,按照他和李慶安達成的分治協議,關中軍和安西軍只負責城外之事,兩軍都不得進城,城內事務由金吾衛和千牛衛負責,羽林軍負責宮城和皇城的事務,由關中軍去抓韋見素,明顯是違反了分治協議。

其實這種低級失誤也不能怪到李亨,當時李亨是命金吾衛大將軍來負責此事,理所當然是由金吾衛抓人,所以李亨沒有特別囑咐,不料陳玄禮爲了穩妥起見,竟把任務交給了他的心腹林劍,而林劍卻是關中軍將軍,種種陰差陽錯,便導致犯下了第二個錯誤。

如果李慶安抓住這兩個失誤來反擊的話,完全可以把韋見素從監獄中放出來,甚至官復原職,但李慶安卻沉默了,在這件事情他沒有任何反應,就是這種異乎尋常的平靜讓李亨感到了不正常,李慶安爲什麼不反擊?他的平靜讓李亨有一種一拳打空的失措。

此刻,他看到第四個議題,李亨原本有些淡忘的擔憂再一次涌入心中,明天,李慶安究竟要做什麼?

“殿下,王相國來了。”李林輔在門口稟報道。

“請他進來。”

片刻,王珙匆匆走了進來,躬身施禮道:“參見監國殿下。”

“王相國到現在還沒有回去,真是辛苦了。”

李亨寒暄了一句,便將明天的朝會議題遞給王珙道:“給我說說第四條,有什麼人員變動。”

“是兵部侍郎和工部侍郎的新人,韋見素被免職,以及崔平辭職後,這兩個位子一直空着,還有尚書右丞一職,今天上午政事堂開會,李慶安提出了三個人選,調陝州太守苗晉卿爲兵部侍郎,調關中漕運使元載爲工部侍郎,又要求任命給事中王維爲尚書右丞,這三個權力職位都被他們佔據了,而房尚書提議的太常少卿王璵被任命爲京兆尹,這四個職位的任命我們不服,都投了反對票,但由於張筠投了贊成票,使得這四人的任命得以通過,情況大致如此。”

結果是在李亨的意料之中,他們在政事堂本身就處於弱勢,而張筠又要討好李慶安,他們肯定會敗,但李亨關心的不是這個,他關心的是爲什麼王珙不告訴他,如果他不問,他是不是就會一無所知。

李亨陰沉着臉道:“既然如此,那爲什麼朝議書中不寫清楚?就這麼簡單寫一句其他人事變動,就算對我交代了嗎?”

王珙一怔,這才明白李亨的不滿在哪裡,他連忙道:“這其實是崔尚書的意思,在朝廷上再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如果寫明瞭,恐怕就很難再挽回,寫得含糊一點,說不定還有轉機,屬下也贊同崔尚書的意見,李慶安等人也沒有發對,所以就這樣簡單定下來了。”

聽完王珙的解釋,李亨臉色稍霽,便點點頭道:“雖說如此,但你們也要向我及時稟報,而不是讓我去問你們。”

“屬下原本是想向殿下稟報,但一時事務繁忙,便忘了此事,請殿下恕罪!”

“算了,你既然無心,我就不追究了。”

李亨提筆在朝議書上籤了字,交給李輔國道:“速交給殿中監,讓他們立刻刻印,連夜送給主要大臣。”

李輔國走了後,李亨這纔對王珙又道:“並非是我吹毛求疵,而是第一個月朝會我們要萬分當心,上次韋見素之事,李慶安一直沒有反應,這不符合他的風格,我很擔心他會在明天的朝會上發難,所以我才這樣小心謹慎,唯恐出半點差錯。”

李亨嘆了口氣,又問王珙道:“王相國,你認爲呢?”

“屬下也很擔心,從李慶安誅殺孟雲一事來看,此人是眼睛裡揉不得沙子之人,我們抓了韋見素,給了裴家一記耳光,他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屬下也考慮過,他無非是抓我們的把柄,所以這段時間我特地叮囑過我們的骨幹人物,千萬要當心,不要有把柄落在他手上,甚至包括家裡人也要約束好,總之,屬下不會有半點大意。”

李亨揹着手走了幾步,便道:“你們在遷徙移民和修建唐直道上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他的讓步,我也希望他能明白這一點,但防範嚴一點沒有錯,尤其是你、房琯和崔渙,你們三人不能出任何問題,否則對我將是沉重的打擊。”

就在李亨和商量次日朝會之事的同時,李慶安的馬車在數百名親兵的護衛下來到了宣義坊。

馬車緩緩地在張筠的府前停了下來,一名親兵奔上臺階,對驚訝萬分的門房道:“速去稟報張尚書,就說安西節度使李大將軍來訪。”

“你們請稍等,我這就去稟報!”門房轉身向宅內飛奔而去,片刻,張筠的三子張知節匆匆走了出來,張知節約二十歲出頭,是張筠最心愛的小兒子,在國子監讀書,去年科舉不中,正等父蔭出仕.

他對李慶安躬身施禮道:“大將軍,家父在外釣魚未歸,大將軍請進府稍候,我這就是派人去把家父找回來。”

李慶安拉開車簾笑道:“不知張尚書在哪裡釣魚?”

“就在前面的宣義橋下,離這裡僅一里,家父總是在那裡。”

“那好,我直接去找他,找不到我再回來。”

張知節猶豫一下便道:“那晚輩帶大將軍去。”

他立刻牽過一匹馬,翻身上馬,引着李慶安向前方的宣義橋而去.......

此時張筠正在宣義橋下釣魚,雖然他已重新出仕,但他依然時不時仍在小河裡釣魚,和一幫漁友聊聊市井民生,也是他了解民情的一個途徑。

張筠是翰林大學士出身,也是長安的文壇領袖,在長安文人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儘管學問極好,但他的另一面卻是一個資格極老的政客,很多事情看得清、看得透,比如,李隆基在成都登基,長安權貴趨之若鶩,李隆基也幾次寫信來邀他南下,並許給他吏部尚書的位子,但他卻不爲所動,他知道李隆基不過是看中了他的威望,而並非是信任他,因爲他是支持蜀王李璬之人,自從李璬離奇消失後,張筠便猜到李璬肯定被李隆基殺了,自己若去成都,能帶去一批跟隨者還好,若沒有什麼跟隨者,他親密不如楊國忠,勢力不如崔圓,資格不如陳希烈,他在成都怎麼混?那時李隆基就會對他支持李璬進行秋後算賬了。

反之,他留在長安,遊刃於李亨和李慶安的兩大勢力之間,他在政事堂的一票就顯得如此關鍵,兩邊人都要討好他,這纔是他的最大利益,他怎麼可能丟下這個利益去成都?

張筠今天收穫不錯,一個時辰便釣起了二十幾條鯉魚和鯽魚,這時,天色已經黃昏,他正準備起身回府,眼一挑,卻見一輛馬車向這邊駛來,馬車周圍有大羣士兵。

張筠心念一轉,便心裡知曉了,他淡淡一笑,將斗笠向下拉了拉,又不走了。

李慶安在橋邊停了下來,橋邊蹲着幾名大漢,他們是張筠的侍衛,見李慶安過來,立刻緊張地站了起來。

“我父親呢?”張知節奔上前急忙問道。

一名侍衛指了指橋下,“老爺就在下面釣魚。”

這時李慶安已經看到了張筠背影,便擺了擺手,讓張知節不要打擾,他直接從旁邊小徑下了橋,慢慢走到張筠身邊笑道:“張尚書很有雅興啊!”

張筠嚇了一跳,一擡頭見是李慶安,不由驚訝道:“大將軍怎麼來了?”

他又看了看兒子,不由臉一沉道:“這個逆子,竟然不通知我。”

“張尚書不要錯怪令郎,是我不要他通知尚書。”

這時,旁邊的幾個漁友見李慶安過來,都慌忙站起身,對張筠道:“張相國既然有小友來,那我們就先走了。”

張筠笑着給他們介紹李慶安道:“這位可不是什麼小友,這位便是你們常提到的李大將軍,趙王殿下。”

幾個老漁友驚得嘴都合不攏,這個年輕人竟然就是威名赫赫的李慶安,他們呆了半晌,一起躬身施禮道:“我們該死,大將軍千萬莫怪。”

李慶安拱手回禮笑道:“我是不速之客,驚擾了幾位老丈釣魚,是我要賠禮纔對。”

他又對離他最近的一個老者笑道:“這位老翁,借你的胡凳和魚竿一用,明天我派人還給你。”

“大將軍儘管拿去!”

李慶安也戴上了斗笠,坐在張筠旁邊,笑道:“我在碎葉時也常釣魚,今天就當一次張尚書的漁友吧!”

張筠微微一笑道:“能得大將軍這樣的漁友,張筠三生有幸。”

兩人一起甩杆,將魚線長長地拋了出去。

“我聽說碎葉熱海中無魚,是這樣嗎?”

“熱海波光浩淼,怎會無魚,只是當地人傳說海中有水怪,不敢捕魚罷了,張尚書去過安西嗎?”

“我最遠只去過河西,去過居延海,萬馬奔騰,沿着居延海疾奔,那種壯觀的景色我至今難以忘懷。”

張筠追憶從前,低聲嘆道:“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也老了,再也走不動了,就終老長安吧!”

“人之雖老,但有子孫延嗣,猶如生命不竭,我剛纔和令郎談了幾句,令郎見識獨特,眼光深遠,不愧是張尚書之子。”

“他說了什麼?”

“令郎勸我在安西多用年輕官員,年輕官員大多胸懷大志,銳意進取,非常適合在邊疆拓邊,我告訴他,安西官員的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八歲,張志和今年才二十歲,便已是一縣之令,帶領民衆修建城池,開荒種地,民衆感激他,便將一座茶山起名爲志和山,可謂流芳百世,我問令郎願不願去安西爲官,令郎說要徵得你的同意才行。”

說到這,李慶安輕輕笑了起來,張筠便不露聲色地笑問道:“如果犬子真的去安西,大將軍歡迎嗎?”

“我當然歡迎,去安西鍛鍊幾年,能力一般都會遠高於中原的同齡人,回來後前途無量,像裴寬的長孫裴瑜,去了不過幾年,便能代表安西獨立出使大食、拜占庭,才二十五歲,便已出任鴻臚寺少卿,若令郎去安西,我也會給他鍛鍊的機會,正好這一批有五萬移民要去安西,我計劃再建十五個縣,令郎可以做一個縣令,帶領民衆白手建縣,鍛鍊幾年後回來,我看做太守也綽綽有餘了。”

張筠回頭看了一眼兒子,只見他站在橋上,滿眼期盼地望着自己,看來李慶安已經把他打動了,竟然從自己的兒子處下手,果然厲害!

“多謝大將軍美意,這件事讓我再考慮考慮。”

第595章 戰爭背後第108章 有朋遠來第155章 祿山斷爪第243章 暗流涌動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92章 楊釗入相第462章 以彼之道(下)第427章 誅滅楊家第653章 營救人質第245章 北城失守第569章 計賺南鄭(下)第692章 渤海計劃第216章 隱龍新主第265章 開業風波第395章 父子反目第225章 緊密備戰第105章 泗州響馬第355章 拒不交權第265章 開業風波第538章 明皇之死第348章 出兵回紇第45章 太白酒樓第473章 祖孫絕情第256章 長安密使第474章 將軍抱玉第498章 高原斥候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350章 配合默契第558章 家有仙妻第185章 葛胡王子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349章 不甘貶黜第587章 祿山隱憂第43章 小露鋒芒第482章 粉墨登場(上)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72章 花府大宴(五)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611章 誰爲左相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291章 燃眉之急第517章 吐蕃棋局(上)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679章 南唐覆滅(下)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19章 死地後生第14章 石國胡女第364章 危機漸起第264章 解開枷鎖第6章 太陽寶石第125章 引蛇出洞第186章 金滿縣令第643章 上黨戰役(五)第69章 花府大宴(二)第30章 發現敵情第463章 朝會之爭(上)第238章 唐軍間諜第365章 祿山送牛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361章 回到京城第491章 運籌帷幄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166章 河西安帥第78章 太子李亨第217章 鳥擇良木第595章 戰爭背後第156章 身份難題第460章 以彼之道(上)第564章 軟硬兼施(下)第339章 雙管齊下(下)第279章 獨孤家宴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122章 隴右備戰第292章 大唐大食第52章 慕名請客第406章 血洗火尋第450章 苦澀藥酒第32章 婆水之謎第586章 幽州急報第467章 崔氏之病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315章 突發事件第9章 安西副帥第4章 拔煥之旅第568章 計賺南鄭(上)第214章 鴻門宴會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5章 安西小娘第494章 成都來信第431章 密集佈局第367章 陰影難消第347章 釜底抽薪第542章 入城洛陽第196章 金戈鐵馬第173章 天山春獵(上)第35章 吐蕃公主第15章 並非盜賊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616章 家事國事(下)
第595章 戰爭背後第108章 有朋遠來第155章 祿山斷爪第243章 暗流涌動第543章 太廟高輩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92章 楊釗入相第462章 以彼之道(下)第427章 誅滅楊家第653章 營救人質第245章 北城失守第569章 計賺南鄭(下)第692章 渤海計劃第216章 隱龍新主第265章 開業風波第395章 父子反目第225章 緊密備戰第105章 泗州響馬第355章 拒不交權第265章 開業風波第538章 明皇之死第348章 出兵回紇第45章 太白酒樓第473章 祖孫絕情第256章 長安密使第474章 將軍抱玉第498章 高原斥候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350章 配合默契第558章 家有仙妻第185章 葛胡王子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349章 不甘貶黜第587章 祿山隱憂第43章 小露鋒芒第482章 粉墨登場(上)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72章 花府大宴(五)第60章 別院聽琴(下)第611章 誰爲左相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291章 燃眉之急第517章 吐蕃棋局(上)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679章 南唐覆滅(下)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19章 死地後生第14章 石國胡女第364章 危機漸起第264章 解開枷鎖第6章 太陽寶石第125章 引蛇出洞第186章 金滿縣令第643章 上黨戰役(五)第69章 花府大宴(二)第30章 發現敵情第463章 朝會之爭(上)第238章 唐軍間諜第365章 祿山送牛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361章 回到京城第491章 運籌帷幄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166章 河西安帥第78章 太子李亨第217章 鳥擇良木第595章 戰爭背後第156章 身份難題第460章 以彼之道(上)第564章 軟硬兼施(下)第339章 雙管齊下(下)第279章 獨孤家宴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122章 隴右備戰第292章 大唐大食第52章 慕名請客第406章 血洗火尋第450章 苦澀藥酒第32章 婆水之謎第586章 幽州急報第467章 崔氏之病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315章 突發事件第9章 安西副帥第4章 拔煥之旅第568章 計賺南鄭(上)第214章 鴻門宴會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5章 安西小娘第494章 成都來信第431章 密集佈局第367章 陰影難消第347章 釜底抽薪第542章 入城洛陽第196章 金戈鐵馬第173章 天山春獵(上)第35章 吐蕃公主第15章 並非盜賊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616章 家事國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