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木烏崗村,少有人知,並不是旅遊熱點,保持着天然的美。
那一對外國的揹包情侶說得沒錯,這個小村莊,大概看去,也就三十多戶人家。
拉着他們來的司機離去,三人並沒有急於進村,而是先走到山坡的邊緣,來到了江邊。
江邊有不少地方可以直接接觸到江水。而且,還有一個類似碼頭的所在,就是在一塊探入水中的大石旁,釘了兩根木樁。
木樁上,還拴着一條帶着簡易馬達的鐵皮小船。不過船上和旁邊都沒有人。
站在這塊大石上,可以看到斜對岸那條支流和金沙江的交匯口。
這條支流其實是有些奇怪的。一般來說,江河都是從西往東流的大趨勢,這條支流,卻是從東往西的大趨勢,具體走向是從東北到西南。
這個交匯口也有點兒意思。支流的地勢略高,同時在匯入金沙江之前,形成了一個漏斗的形狀,而交匯之處是“漏斗口”。
從餘耀他們站在岸邊的視角來看,交匯處的左側的三角地帶,後方也是山體,但是臨江的一片地勢相對平緩,雖然也有山石起伏,但主要是一片茂密的樹林,遠遠望去,大部分樹種像是紅豆杉。
而交匯處右側的錐形地帶,則聳立着懸崖峭壁,不過崖頂倒是比較平緩。
“這地方······”蕭影遙望江對面,不由喃喃自語。
正在這時候,一個穿着紅色小風衣的圓臉漢子走了過來,看着有個四十多歲,眼睛挺大,一臉樂呵呵的。
漢子看到餘耀他們三個,還笑着打招呼說,“你們是來旅遊的吧?”
“是啊大哥,你是木烏崗村的吧?”餘耀應了一句。這漢子說的是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是交流沒問題。
“對,這船就是我的。”漢子應道,“現在是禁漁期,不能打魚嘍,船一般閒着。”
餘耀遞上一支菸,漢子接了,點上美美吸了一口;餘耀隨即也點了一支,和他攀談起來。
原來,根據規定,這裡每年的3月到6月,是禁漁期。而其他的時間,漢子則經常到江裡打魚。
他打魚的工具很簡單,就是鐵皮船和漁網。不過不是他自己操作,需要兩個人、兩條鐵皮船,和另一個船主合作。兩條船拖着一張密網,拖行個一公里,收穫就不小。金甸鎮有集市,可以賣魚。他經常打到一種“巖魚”,一斤能賣六七十塊哩。
因爲現在是禁漁期,所以另一條鐵皮船沒停在江邊。
“那你現在是要去?”餘耀問道。
“噢,我開船到對面的林子裡去採點兒蘑菇,樹林裡出一種白蘑菇,可鮮美。”
蕭影一聽,立即接口道,“這樣,我們能不能出點兒費用,跟着你的船過去看看?”
“出啥費用啊!跟着去就是了。拉一個人也是拉,拉四個人也是拉,你們又都不胖。”漢子呵呵笑道,“我這又不是划船搖槳,有馬達!”
“哪能白佔便宜呢,再說了,我們還想在村裡投宿,大哥你給安排下,我們也一樣出費用。”餘耀掏出兩張紅票子,塞進漢子的衣兜。
“哪能這樣?住宿沒問題,也可以收錢,搭個船哪能?”漢子連忙推辭。
餘耀自是不會退讓,但是漢子很固執。推來擋去,最後折了箇中,漢子只收了一百元。
船行江面,漢子很是嫺熟,三人同時也和他交流了解了不少情況。
木烏崗村,是個納西族古村落,不過近百年來,規模是越來越小。平常村裡主要是老人和孩子,村裡的青壯年,大多在金甸鎮工作,一般一週甚至半個月纔回來一次;漢子和另一個打魚搭檔,是村裡的兩個依靠打魚爲生的。
因爲漢子打魚賣魚,經常出門走動,所以普通話說得還可以,村裡的老人基本都只能說納西語,不會說漢語。
“那邊懸崖,我們叫天水崖;這江水交匯的地方,叫灌江口!”快到樹林的江邊了,漢子指指點點介紹。
“灌江口?這和二郎神寶地一個名兒啊!”餘耀笑道。
“這就是二郎神的灌江口啊!這些地名,都是村裡老一輩傳下來的,可不是瞎起的!”漢子正色道,“你看這灌江口,天水崖,多形象啊!”
“呃。”餘耀一時不知道該怎麼接了。
灌江口二郎神的傳說十分久遠,也十分廣泛。二郎神是道教的神靈,司水神職,又稱清源妙道真君。
而灌江口的說法,還是以都江堰灌口最受肯定,都江堰以前就叫灌縣,而且二郎神也被奉爲“川主”。
當然,除了都江堰灌江口,民間還有別的說法,比如蘇省的灌雲、灌南、響水三縣交接處的灌河口。這個地方,靠着連雲港“花果山”不遠。
但是,這滇省木烏崗村的灌江口,餘耀、蕭影、林豐草都是聞所未聞。
“老兄,人家別的地方的灌江口,一般都有二郎廟二郎祠什麼的,你這裡什麼都沒有啊!”林豐草接口道。
“二郎廟不也都是後來建的嘛!”漢子不以爲意,“我們村子,可都是信道的!”
餘耀一聽,不由問道,“大哥,你知道法印麼?”
漢子一怔,搖搖頭,又點點頭,“我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就是道士的身份印章,不過我們村裡人信道,卻不是道士啊!沒見過。”漢子頓了頓,“對了,這灌江口和天水崖,還有我們木烏崗,還有個傳說呢!”
此時,船已經停在了樹林外的江邊的一處長條形大石旁邊,此處吃水比較深,漢子將纜繩套在了大石一側的一處凸起處紮緊,而後從船上跨到了大石上,“就從這兒下。”
三人依次下船登岸,餘耀接着問道,“什麼傳說?”
“這二郎神啊,原先在灌江口修道,天水崖頂,就是他修道之處。他成神之後,真身就不在這地方了,但是還有弟子代代相傳,守衛天水崖。
古時候,曾經有一條黑龍想霸佔天水崖,吞吃在對岸山坡生活的老百姓。結果這條黑龍被二郎神門下不知多少代的一個弟子用雷劈死了。他這個弟子,叫木烏子,所以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爲了紀念他,纔有了木烏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