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議和

“好一個老兵帶新兵,大帥,這法子極妙。”西北大營裡,李定北在聽完寧志遠的話後,頓時眼睛一亮大聲叫好。

包括蕭志堅在內,其他幾位西北老將也覺得此計甚好,紛紛點頭大讚。

寧志遠中氣十足地說:“此策已經在東北那邊找幾千新兵試行了一段時間,效果極好。

在老兵手把手的教導之下,許多新兵已經逐漸上手,比常規的操練要快得多。”

一個老將點頭道:“雖說發放獎金要多費些軍餉,但只要能夠將新兵儘快練起來,這些錢是值得花的。”

李定北卻有不同的想法,“不,我倒是覺得總體花費會更少。

因爲新兵越早成軍,花在訓練上的時間和軍費就越少,所以算下來肯定是賺的。”

蕭志堅也贊同道:“定北說得有道理,這樣算下來確實是賺的。”

寧志遠笑呵呵地說:“既然你們也覺得此策好,那我們就在西北這邊試行一下。

你們回去以後,各自挑幾千新兵打散編入你們的部隊,然後施行此法。

如果效果不錯的話,就在全軍實行。”

李定北想了想說:“大帥,既然要搞,不如我們乾脆搞得莊重一些。

例如挑個好日子舉行一個拜師大典,在大典上讓新兵們各自拜一個老兵爲師,把這師徒關係徹底定下來。您看怎麼樣?”

寧志遠聽完大讚道:“好,這個提議不錯。老章,你覺得怎麼樣?”

章文軒出列拱手道:“李將軍這個提議確實好。有了這層師徒關係,不僅老兵會更加用心教導,新兵也會更加聽話。

只是老夫擔心這師徒關係一定,會出現少數老兵把新兵當下人使,甚至隨意打罵的情況,所以該告誡的還是告誡一下比較好。”

寧志遠大笑道:“果然你們這一老一少想的都一樣,阿真也提起過這個問題,擔心老兵會任意打罵新兵。

因此他和柏兒在東北試行的時候,還特意成立了一支稽查隊,定期對新兵進行私下裡的問詢。

一旦發現有這種違規行爲,就會剝奪老兵的教導權,把新兵交給其他老兵來帶。

如果要在西北試行的話,我也會成立類似的稽查隊,同時還會賦予他們在平日裡檢查軍紀的職權。”

衆大將一聽,這才知道原來提出此策的人正是大帥的小女婿池非,心中不禁一陣恍然。

這種天馬行空一般的奇思妙想,還真像那個人所想出來的法子。

對於池非這個人,這些軍方大將早已有所熟悉和了解。

從防治西北瘟疫開始,到後來西北獨立後,最早提出往東北開拓的人就是他。

之後爲了安置流民所提出的梯田法,以及後來的改良官員選拔制度、建立監察百官的清廉社制度,再到如今的練兵新法,幾乎全都出自那個人的手筆。

也正因爲當年他所提出的開拓東北這個大方略,如今東北各地發展得極好。

尤其是九江府那邊,更是一躍成爲中原地區數一數二的港口城市以及最大的產鹽地區。

如今軍中大部分的軍餉,幾乎都來自於那裡。

可以說,西北和東北能同時發展得這麼好,都跟那個人當年所提出的種種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www⊙ ttκǎ n⊙ ℃O

這樣的奇才,怪不得大帥會把九江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他來管。

於是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老兵帶新兵這種全新的練兵方法正式在西北這邊試行。

按照李定北將軍的提議,幾天後,大將軍寧志遠在西北大營的操練場上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拜師儀式。

一共五萬新兵在十幾萬士兵的見證下,與同樣數量的老兵正式確立了師徒關係。

老兵們要與這些新兵同吃同喝一起訓練,並且負親自教導的責任。

既然是師徒關係,如果新兵犯錯,負責帶他的老兵也要負連帶責任一起受罰。

每隔一段時間,大營都會對新兵進行不同程度的實戰檢驗。

如果檢驗及格的話,就會對負責教導的老兵發放一定數額的獎金,直至新兵能夠真正獨當一面爲止。

雖說要手把手地教新兵頗爲麻煩,但爲了拿到額外的獎金,這幾萬老兵們還是很興奮的。

因爲每次檢驗及格後,發放的獎金幾乎相當於一個月的軍餉,這錢可不少了。

而且這獎金不是隻發一次就完事,軍部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對新兵進行比上一次更加嚴格的實戰檢驗。

這樣算下來,等新兵能夠獨當一面時,負責教導的老兵們能夠拿到的獎金總數就會變得十分豐厚。

再加上所有老兵都沒試過收徒這種體驗,一時間都覺得十分新鮮。其他還沒機會帶徒弟的圍觀老兵更是對此十分眼熱。

就這樣,不管是用常規的方式進行練兵,還是全新的老兵帶新兵之法,全軍上下都投入到這種集體大練兵的熱烈氛圍當中。

此時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可能不久之後就要打仗了。這是幾位將軍親口所說,不會有假。

誰也不想死,爲了保命,自然沒有人敢在這時候放鬆下來。

……………………

就在西北和東北兩地緊張練兵之際,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議和的使節終於回來了,並帶來了胡人的回覆。

胡人的條件並沒有改變,同意議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稱臣,並且年年納貢不得中斷。

大魏朝廷要對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納貢歲銀二十萬兩,絹四十萬匹。

老實說,這二十萬兩歲銀和四十萬匹絹的貢禮,與大魏每年接近上千萬兩的軍費開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稱臣這個要求實在太過屈辱,這纔是最讓天下讀書人難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雖然也覺得胡人確實過份,但心裡面卻也希望朝廷能夠跟胡人議和成功。

對於衆多平民百姓來說,誰當主子其實沒什麼區別,還不是一樣要交各種田賦雜稅,身上的負擔一點也沒有減輕。

反正日子都是一樣過,朝廷還不如直接向胡人稱臣,這樣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麼忠君愛國,那是讀書人和官老爺們的事,與他們這些平頭百姓關係不大。

這就大多數平民百姓的心裡想法。雖然麻木冷漠,但卻無比現實。

雖然遭到了無數讀書人的反對,但可惜這些人無官無權,根本什麼也做不了。

至於朝堂上的各級官員,更沒有人敢輕易表達意見,幾乎全都在裝死,就等和安帝,或者應該說是在等安國公的反應。

但既然議和的使者已經派出,表示此事十有八九會定下來。

果然,幾天後,和安帝在朝堂上對着所有官員痛哭流涕道:爲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寧願揹負這千古罵名,同意向大厥納貢稱臣。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戲,但底下的官員還是趕緊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樣子表示他們能夠體諒皇上的良苦用心,這一切都是爲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無奈之舉。

第二天,包括真知報在內的京城各家報紙也紛紛報道了這君臣相泣的“感人”場面,在民間引起了廣泛的議論。

雖然天下絕大多數讀書人都難以接受要向胡人稱臣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們也無能爲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節向大厥遞交了國書,正式向大厥朝廷稱臣,並且承諾每年都會向大厥納貢。至於南方各地已經被胡人所佔領的地區,大魏答應從此割讓給大厥永不追索。

由於大魏如此聽話,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兩國正式簽定了盟約,約定兩國從此結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這樣,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後,由漢人所統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統治的大厥終於達成了和約,停止了戰火。

由於向胡人稱臣並非什麼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儘量不想多提。

一時間,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員也罷,都採取同一態度,那就是在私下裡怎麼說是另一回事,但在公衆場合下都對此事避口不談,這逐漸成了一個不能亂說的禁忌話題。

由於官場上下全都採取這種沉默的態度,又沒有貼出榜文說明此事,使得許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經跟胡人達成了和約,還以爲此事依舊在談,對事情的發展還處於稀裡糊塗的階段。

而那些相互串連的讀書人則不同,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了此事,全都感到憋屈無比。

但經過京城上千儒生因爲向皇上請願而被斷絕科舉之路後,這些有志於仕途的讀書人也不敢在公衆場合高談闊論,只敢找上一兩個可信的知己聚在一起痛罵此事。

這就是民間對此事的大體反應。

在軍事方面,雖說大魏跟大厥兩國達成了和約,但畢竟大魏是被動防守的一方,也不敢一下子就把駐防在江口府的大軍全部撤走,以免胡人突然背信棄約大舉攻城。

如今的江口府,是保衛江南的最後一道防線。此處一失,胡人就可大舉進軍江南,因此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但撤軍是一定要撤的,只不過要分批撤離罷了。

在兩國簽定和約的兩個月後,朝廷終於從江口府撤出了五萬大軍。

緊接着一個月後,又撤出了七萬。

之後的兩個月內,朝廷從江口府陸陸續續撤出了一共二十多萬大軍,只留下八萬多不足九萬人繼續駐防。

而這日撤出的二十多萬大軍,幾乎無一例外全都調到了江西一帶駐紮。

除此以外,軍部把常駐京城的禁軍、五軍營、邊營這三大營當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分批調到了江西。

這還不止,朝廷還向各地衛所發出了調令,讓各地衛所把大部分兵員都調往江西匯合,不得有誤。

甚至就連正在爆發大規模民亂的江東一帶,朝廷也派出使節跟那位自封爲“江東王”的亂民頭領進行了招安談判。

那名爲杜津的亂民頭領看到朝廷服軟了,大爲得意,也終於肯坐下來跟招安的使節進行談判。

在暫時穩住了江東的亂勢後,原本派去鎮壓江東亂民的大軍隨即調轉馬頭往江西匯合。

江西是離西北最近的地區,此時所有人都已經看出,朝廷之所以要聚集大軍於此,顯然正是爲了要跟西北軍決一死戰。

朝廷終於要跟西北軍開戰了。

雖然早就料到會有這樣一天,但許多人還是感到難以適從。

畢竟西北軍與胡人不同,那是漢家軍隊,真正的血脈同胞。

在西北未獨立之前,鎮國公府寧家多年來力抗胡人戰績彪炳,是名符其實守護大魏邊境的兩大國柱之一。

雖然朝廷方面一直稱西北軍爲亂黨,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但西北軍一直打着忠臣遺孤的旗子,以先皇靖安帝的臣子自居。之所以獨立於西北,那是因爲不願效忠由軾君軾父之人所把持的朝廷所致。

爲此,許多人雖然表面上不敢說什麼,但心裡對於西北軍和寧家還是保持着相當的好感,甚至是敬意。

如今朝廷要打西北,許多知道此事的有識之士都覺得大爲不妥。

西北軍歷來是一支能跟胡人抗衡的強軍,就算朝廷傾全國之力能夠打贏此戰,也肯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如果雙方打得兩敗俱傷之時,胡人突然翻臉進犯中原,那可怎麼辦?

雖說大魏與胡人已經簽定了和約,但胡人一向狼子野心,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趁火打劫。

但由安國公掌控的朝廷已經容不下任何反對的聲音,在他的強制命令下,各地大軍如潮水一般紛紛涌向江西一帶。

僅僅幾個月時間,在江西聚集的大軍已經達到了七十多萬人。如果算上數量更爲龐大的民夫的話,足有一百五十多萬人之多。比三年前順天帝的御駕親征規模更大,聲勢也更加浩大。

不僅如此,已經快七十歲的安國公再次披甲上陣,親自趕赴江西統率大軍。

看到安國公竟然要親自領軍打仗,而且把絕大部分謝家子弟以及心腹部下都一起帶上參戰。很顯然,謝家這回是真的準備要跟西北拼命了。

同樣地,西北這邊也早就開始積極備戰。

最明顯的一點,那就是各地城牆都翻新加固過,還多了許多新的工事設施,看上去煥然一新。

不論是大魏這邊還是西北那邊,所有人都知道,這次將會是一場真正的生死之戰。

黑雲壓城城欲摧,大戰將至。

325 壓制395民心393大勢338 差距376封城294 亂黨055 江南072 手術041 置業041 置業231 盤庫187 接種100 休息236 鹽田055 江南394下場325 壓制369 矛盾175 準備279 收攏233 餓虎204 春去秋來335 匆匆069 八卦377拒馬陣025 要不要試試271 御駕親征042 張小娥223 提議354 大港098 大戰090 追逐280 分兵293 官差177 寧府336 商議305 推廣083 營收124 各有算計371 反水298 失火013 慢工出細活092 春去秋來134 審結115 上鉤090 追逐199 迴歸105 番外篇二094 轉變050 各有歡愁394下場176 西北199 迴歸340 殘忍332 生育018 新居337 遷都396接受268 防範304 手信201 第九卷053 第三卷042 張小娥059 現象018 新居059 現象039 畫作278 書信223 提議097 法陣016 清白262 明面248 流民224 出逃330 印花331 問責261 鑽孔093 第八卷357 失控391稅賦209 會試238 水路018 新居339 接管200 續章075 烈酒078 面具263 想法249 活路368 圍城072 手術014 手稿300 圍府119 生意上門371 反水008 掉坑385正名368 圍城
325 壓制395民心393大勢338 差距376封城294 亂黨055 江南072 手術041 置業041 置業231 盤庫187 接種100 休息236 鹽田055 江南394下場325 壓制369 矛盾175 準備279 收攏233 餓虎204 春去秋來335 匆匆069 八卦377拒馬陣025 要不要試試271 御駕親征042 張小娥223 提議354 大港098 大戰090 追逐280 分兵293 官差177 寧府336 商議305 推廣083 營收124 各有算計371 反水298 失火013 慢工出細活092 春去秋來134 審結115 上鉤090 追逐199 迴歸105 番外篇二094 轉變050 各有歡愁394下場176 西北199 迴歸340 殘忍332 生育018 新居337 遷都396接受268 防範304 手信201 第九卷053 第三卷042 張小娥059 現象018 新居059 現象039 畫作278 書信223 提議097 法陣016 清白262 明面248 流民224 出逃330 印花331 問責261 鑽孔093 第八卷357 失控391稅賦209 會試238 水路018 新居339 接管200 續章075 烈酒078 面具263 想法249 活路368 圍城072 手術014 手稿300 圍府119 生意上門371 反水008 掉坑385正名368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