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貓妖出世和H1N1降臨

1907年1月,南苑航空工業公司完成了殲三型飛機的各項風洞測試,並在當月進行了試飛,各項試飛結果令華帝國空軍的主官們非常高興。

在這個時期,南苑飛行設計師塞甘改進了他的旋轉汽缸氣冷星型汽油發動機,這種曲軸固定而汽缸旋轉的發動機終因功率的增大受到限制,升級後的BT12型爲固定汽缸的氣冷星型發動機,解決了冷卻問題,使得發動機的功率終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殲3型飛機依然是單螺旋槳,翼展爲米米,機翼面積平方米,空重522千克,最大起飛重量達到905千克,最大速度裡每小時,爬升能力爲飛至1000米高度耗時10分30秒,最大升限沒有突破,依然是1200米,但續航力增加至4小時,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可以巡航250公里。

殲3型飛機完成試飛後,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分別下達了訂單,總共訂購了100架殲三A型戰鬥機,殲三B型教練機20架,c型和。型偵察機各40架。

其戰鬥機型號載員一人,攜帶勃朗寧氣冷重機槍一tǐng,載彈量200發。教練機型號,載員兩人,攜帶勃朗寧氣冷重機槍一tǐng,載彈量300發。偵察機型號沒有武器,載員兩人。

華帝國自從成爲世界航空的領跑國後,帝國皇家學院和航空俱樂部雲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們,他們的出現自熱而然的成爲華帝國各大航空公司的競爭目標。

從1903年後,到1907年夏,華帝國全世界陸續出現了122家航空飛行公司其華帝國國內就佔有了113家,有實力的航空公司更是達到兩位數。這都得益於華帝國的航空工業基礎,以及航空人才的培養,全部領先世界也就促成華帝國成爲世界航空心的局面。

一百多家航空公司,自然要大規模競爭了,而且競爭極爲jī烈。

小型航空公司製造的飛機僅僅是爲了滿足民間娛樂要求,而大型航空公司則以競爭華帝國的空軍飛機訂單爲首要目標。

大型航空公司基本上都有軍方背景這是因爲只有軍方纔掌握着真正的航空技術。表現在,華帝國大軍區各自有一家或者兩家以上的航空公司。

其實力比較雄厚的便是北京軍區的南苑航空公司和帝國航空公司,瀋陽軍區的沈飛航空公司,蘭州軍區的甘肅航空和西安航空成都軍區的成都航空,濟南軍區的山東航空,廣州軍區的南方航空等這些航空公司得以做大,因爲他們的飛機可以得到華帝國的風洞測試數據,而風洞項目還是華帝國的保密項目民間公司沒有這個待遇。

在南苑航空完成殲3戰機的試飛定型後位於瀋陽軍區下轄的瀋陽航空公司(以下稱沈飛)也完成了一款新式飛機,設計師爲馮如,定型爲殲4型。

1906年初,馮如從華帝國皇家空軍學院,直接被沈飛聘請爲飛機設計工程師。這主要是因爲馮如在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異而且他在大二時就開始自己研發飛機,而且非常另類不走傳統的雙翼機方式,而是研究單翼飛機。

在畢業設計上,馮如以世界上首款實用型單翼飛機獲得了第一名,隨後被沈飛高新聘請爲飛機總設計師。

在沈飛航空的大力支持下,馮如很快將他夢想的單翼飛機研製出來,並通過了風洞試驗。

1907年2月,就在南苑航空完成殲3型飛機的試飛後不到一個月,沈飛爲了參與軍方訂單,馬上安排了殲4型戰機的試飛,並取得了非常好的試飛效果,令空軍主管們大爲振奮。

殲四型飛機採用更加優秀的流體力學佈局,機翼的爬升浮力非常理想,而且單翼飛機的空氣阻力明顯比雙翼機小,速度也就快了很多。

殲四的機翼上下用細鋼絲牽引加強,亦稱“張線”。長長的矩形斷面機身用鋼管焊成骨架,外覆méng布。一tǐng口徑7.92毫米的勃朗宇機槍直接裝在機頭上,處於一臺阿德爾空冷的星形活塞發動機(氣缸排列呈輻射形式)的頂部,每分鐘可發射彈800發,羅盤安裝在機翼(右)上表面,敝開式單座座艙裝有少量儀表。進一步優化了射擊協調器,使其更加精巧實用。

殲四型飛機的尺寸爲機長翼展米:機高米:翼面積:16平方米。空重:398千克,最大起飛重量:908千克。

儘管殲四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不如殲三,但是其飛行xìng能確是吐出了“戰鬥”含義。它的最大速度達到134千米刊、時,超過了殲三,但續航力不足,只有2小時:發動機爲阿德爾設計的空冷的星形活塞發動機,輸出功率爲100馬力。

除了戰鬥xìng能外,殲四戰機較殲三戰機的巨大突破在於最大升限,殲四因爲良好的氣動式佈局,使其最大升限達到3700米:爬升率爲3000

米每30分鐘。

而宴軍非常滿意殲四戰機的這個戰鬥xìng能,因爲它可以輕易的佔據空制高點,從空俯衝攻擊下方的敵機將處於絕對優勢,加上速度的優勢,一旦爆發空戰,殲四將輕易奪取制空權。

由於殲4戰機的出sè戰鬥xìng能,帝國空軍授予殲四戰機“貓妖”稱號,由此殲四型貓妖式戰機成爲華帝國空軍1907年的主力採購機型,總訂單爲200架。

對於華帝國空軍的戰機稱號問題,只有特別出sè的戰機型號纔會被賦予稱號。顯然殲四型戰機獲得貓妖式稱號足以證明它的強大戰鬥力。

當然,殲四型飛機得到空軍授予的榮譽稱號並非偶然,很大程度上因爲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對馮如這個設計師的關注,以及對單翼飛機的高度評價。

王辰浩給空軍官員們的原話是:“馮如是個人才,要重點培養,單翼飛機是未來空戰的大趨勢,應加以重點扶持。”正是因爲王辰浩的這句話,空軍官員們自然對馮如另眼相看,而且他們對王辰浩的話向來是不折不扣的執行,王辰浩的話對他們來說既是聖旨又是信念,因此馮如和他的殲四型戰機獲得帝國空軍首個稱號也就不足爲奇了。

提起稱號問題,在華帝**方內部,三軍各個部隊的稱號是不允許隨便加的,必須由華帝國三軍統帥帝國皇帝王辰浩親自授予番號和秀有五爪金龍的特製軍旗。例如陸軍77師233團被授予猛虎團稱號,則在帝國陸軍所有團級單位只有這一個猛虎團,除非這個猛虎團被取消建制,否則其他所有團都沒有資格叫猛虎團。也正因爲如此,帝國海陸空三軍各部隊都拼命的爭奪帶有特殊稱號的軍旗。

當然,特殊稱號的軍旗也是非常嚴格,甚至是苛刻,或者說是殘酷。除了官兵爲之全力奮鬥和拼搏之外,特殊稱號的軍旗因爲是由皇室女眷,即皇后、皇妃或者公主們親自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最後由帝國皇帝在上面簽字和用玉璽,再親手授予相關部隊指揮官。這樣一來,這面軍旗是絕對不容有失的,涉及到帝國的尊嚴和皇室的威嚴,一旦這面軍旗被敵人俘獲或者授予單位遺失,那麼自最高長官以下的所有軍官都將爲之自裁。因此,特殊稱號的軍旗在華帝**方內部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

然而,帝國三軍將士們儘管都清楚丟掉特殊軍旗的後果,但是他們依然拼命的去爭取這面旗幟,對於帝**人們來說,這面軍旗這代表着至高無上的榮譽,他們會爲之悍不畏死,爲之充滿必勝信心,以及這是對帝國的無比忠誠的表現。

沈飛的殲4型戰機獲得了“貓妖”的光榮稱號後,其他航空公司頓時眼紅嫉妒的要命。

1907年4月,西安飛機制造廠(以下簡稱西飛)首席設計師王助不甘心被同學兼好友馮如超過,推出世界上首個三翼飛機,並以物美價廉爲主打優勢,獲得空軍部殲五型戰鬥機的命名權。

在飛機發展初期,發動機功率低、重量大,建造機體的材料大多是木材和méng布。爲解決升空問題,需要較大面積的機翼,以便在低速條件下產生足夠的升力。

雙翼機有兩個翼面,機翼總面積較大。但爲了獲得更多的升力,不可能一味加長機翼,因此增加一層機翼就成爲了改進辦法。

王助設計的三翼飛機考慮到了成本問題,沒有采用殲3和殲4使用的昂貴航空發動機,而是採用了民營普通的航空發動機,成本減少了三分之一。而且採用三翼飛機可以獲得更大的浮力,滯空時間長,而且操控xìng極佳,對於空格鬥將佔據優勢。

這個時期的飛機還沒有解決飛行穩定器問題,因此一旦飛行員鬆開駕駛盤後,飛機就會自己打旋兒失去平衡,因此飛行當,飛行員必須一直握緊了駕駛盤,這造成飛行員極其容易疲勞。而三翼飛機的翼展縮短,浮力擴大,使得操控xìng輕鬆,對於飛行員來說是個福音,可以長時間滯空或者連番升空作戰而不疲勞(相對而言)。

殲五型戰機的上層翼展7.19米,層翼展6.22米,下層翼展5.63米,上層翼弦1.16米、下層翼弦0.97米,翼間距爲0.89米,整個翼面積達到

平方米。機長爲5.77米,機高米,空重爲40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達到984千克,搭載一毫米勃朗寧重機槍,羅盤等各種儀表位於駕駛艙間靠左。採用阿德爾普通型航空汽油機,最大航速103千米每小時,續航時間205小時,爬升高度達到3600米,爬升時間只需要25分鐘。

一架殲五戰機的造價不過14萬龍幣,而殲三戰機的造價爲17萬龍幣,殲四貓妖戰機的造價則高達22萬龍幣,相比較而言,殲五戰機的xìng價比非常高,因此空軍、陸航和海航分別都採購了五十架左右的改型戰機。

戰鬥機方面,華帝國空軍最終只採購了南苑航空,沈飛和西飛的三款戰鬥機,其他山東航空、南方航空等設計和製造的戰鬥機未能入圍,他們獲得了教練機和偵察機等方面的少量訂單。

因爲華帝國空軍的門檻太高、這些航空公司於是按照空軍司令部的要求,降低標準對國外出口。由於華帝國航空工業的領先地位,國外航空兵和航空愛好者紛紛選擇華帝國的航空公司的產品,從而爲這些民營航空公司獲得了海外訂單,得以生存下來,並且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歐美僅存的9家航空公司也面臨來自華帝國的一百多家航空企業的競爭,他們的生存狀況堪憂,很多都處於虧損狀態,如果不是歐美列強們的背後支持,恐怕都得倒閉。但歐美國家對於空力量的發展還是不那麼重視,以至於歐洲的航空發展遠遠不如華帝國的發展速度,直到戰爭來臨那天,他們才發現空軍有多重要,但那時他們的航空工業落後的差距就更大了。

王辰浩在王士珍的陪同下參觀了南苑空軍基地,對於基地飛機場內停放的各種先進戰機非常滿意。

進入風洞試驗場,透過擋風玻璃,王辰浩發現一架大型飛機正在進行風洞試驗。

“這是?”王辰浩指着裡面的大飛機問。

旁邊的航空署總設計師阿德爾回答道:“尊敬的皇帝陛下,這是我們成飛航空最新研製的H1N1型轟炸機。”

“H1N1?”王辰浩聞言頓時乾咳了幾聲,這怎麼跟禽流感一個名兒啊,王辰浩忍不住暴汗。

“是的!”阿德爾解釋道:“H1是轟1的簡稱,N1是第一號的縮寫,這是轟炸機第一型號,於是我就給它起名H1N1,陛下以爲這個名字如何?”王辰浩點點頭,忍不住笑道:“這牟名字的確非常個xìng!”接着,阿德爾給王辰浩,以及隨行的王士珍等人介紹了H1N1型轟炸機的xìng能。

H1N1型轟炸機,採用的是傳統的木製結構加布制méng皮,其帶有上反角的主翼可以向後摺疊,機身橫斷面呈矩形,每組主起落架包括兩個機輪,尾部裝有滑槽式起落架。該機採用阿德爾07式聯合大功率發動機,發動機裝在帶裝甲保護的發動機短艙裡。機組成員位於封閉的座艙內,艙室底部和側面均有裝甲板保護。

測試的是第二架原型機了。首架原型機的風洞測試和試飛表現僅僅差強人意。第二架原型機在吸取前者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如改用敝開式座艙(飛行員和領航員,機械師並列而坐,射手,投彈手則位於機鼻),該機還爲水冷式發動機加裝了新型散熱器,大多數的裝甲板也被卸掉(因爲黑夜纔是轟炸機最好的防護,同時裝甲板根本無法抵抗貓妖戰鬥機的攻擊,所以不如拆掉裝炸彈更划算)。

同時拆掉的還有機載4tǐng重機槍,1門20毫米機關炮,因爲阿德爾發現笨重的轟炸機根本無法抵抗速度高達134千米每小時的貓妖戰鬥機,因此索xìng一併拆除,省掉機槍手後,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

2號原型機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風洞測試,與人們預期的一樣,該機在xìng能方面有明顯改善。07年5月初,該機曾帶着20名試飛人員飛到了2133米(7000英尺)以上的高度。

H1N1型轟炸機的翼展爲長爲機翼面積達到方米,空重爲4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7噸,由於單發發動機無法帶動改型轟炸機起飛,所以阿德爾採用了雙發聯動式大功率發動機,臺阿德爾07式發動機提供266馬力的功率,使得轟炸機的最大速度達到米每小時(76英里刊、時),續航時間6個小時,載彈量1噸(200公斤航彈5枚,或500公斤航彈2枚),成員12人,最大升限3000米,爬升時間45分鐘。

聽着阿德爾的講解,王辰浩不住的點頭,表示十分滿意。

王辰浩笑道:“這個工作交給你們外國人做就對了,你們就喜歡鼓搗大東西。”

“陛下,我不得不糾正您一下!”阿德爾頓時不滿的說道:“我已經在〖〗國呆了十一年了,我是有〖〗國國籍的,您不可以叫我是外國人。”王辰浩愣了一下,旋即笑道:“是朕失言了!朕每你道歉!”阿德爾見王辰浩給他道歉,頓時笑道:“能夠得到陛下的道歉,這可是我的榮譽!”說着,二人頓時大笑起來。只有旁邊的王士珍和一干官員們臉上冒出了黑線,在他們眼裡,這個阿德爾實在太過分了,竟敢讓他們最尊敬的皇帝陛下給他道歉,實在是豈有此理。

笑過之後,王辰浩轉身對王士珍說道:“這種轟炸機已經基本上達到我們空軍的戰略要求了,欠缺的是航程和作戰半徑,應該再接再厲,發展更加強大的轟炸機。”王士珍道:“這種轟炸機已經夠大的了,還能夠更大嗎?”王辰浩點頭道:“雙發動機不夠可以用四個發動機嗎?總之只要我們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王士珍連忙道:“陛下聖明!”!。

第70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117章 遠東金融風暴(1)第138章 變數第317章 南海大海戰(二)第454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三)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216章 無比鬱悶的光緒第583章 德國閃擊蘇聯第206章 爲高升號復仇(上)第395章 血戰失立山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615章 中華帝國國民們的反應第214章 拉幫結夥瞄準西班牙第300章 邊打邊談第501章 維和部隊入南非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454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三)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191章 亞東海軍軍備競賽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114章 唐代沉船第482章 納粹崛起(一)第569章 英國人的瘋狂報復第598章 中華帝國的抉擇第623章 特克斯科斯海戰第43章 雙胞姊妹第270章 世紀成就第498章 掐住英國的脖子第572章 丟了西瓜揀芝麻第557章 炮艦外交中華帝國的大灰狼艦隊第346章 超級大炮和白磷彈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505章 空中走廊地獄火同亨克爾的較量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40章 練兵條陳第426章 整風行動 內修政治第312章 偷襲新加坡第42章 拜門子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299章 慘烈會戰之丘米坎大捷第161章 拉幫結派 洛克菲勒入夥第310章 澳洲內戰爆發第70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568章 胡德號超級戰巡的悲哀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161章 拉幫結派 洛克菲勒入夥第418章 斬首行動(下)第594章 法國淪陷第67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3)第89章 委以重任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660章 決戰大西洋之短暫的德國航母命運第588章 識破戰列艦誤導論英德大力發展航母第354章 中美海軍大規模競賽第258章 操勞過度第343章 1907年海軍軍備競賽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30章 西班牙求和(上)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525526章 西班牙內戰和中華帝國奪取直布羅陀第593章 外高加索坦克大戰第316章 南海大海戰(一)第72章 促襟見肘的經費第609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731章 核大戰(8)第113章 一艘船十個墓(3)第489章 來自土耳其的求救聲音第346章 超級大炮和白磷彈第295章 躋身世界海軍強國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459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八)第646章 決戰大西洋之海獅行動第461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第187章 較量(4)第470章 最大贏家第321章 瘋狂搶劫之英國的悲催月(下)第585章 蘇德火拼,中華帝國發財第405章 全面對抗第306章 三大政黨第151章 八一宣戰第675章 決戰大西洋之境況逆轉第175章 黃海大戰(2)第722章 日本導彈危機第138章 變數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593章 外高加索坦克大戰第716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第567章 悲催的墨索里尼第529章 文化侵襲 東方的奧斯卡金像獎和好萊塢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150章 太平洋艦隊第198章 整合海陸軍第119章 遠東金融風暴(3)第399章 歐“粥”——中華帝國的最愛第370章 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地軸計劃
第70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117章 遠東金融風暴(1)第138章 變數第317章 南海大海戰(二)第454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三)第133章 僱傭艦隊(下)第216章 無比鬱悶的光緒第583章 德國閃擊蘇聯第206章 爲高升號復仇(上)第395章 血戰失立山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615章 中華帝國國民們的反應第214章 拉幫結夥瞄準西班牙第300章 邊打邊談第501章 維和部隊入南非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454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三)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191章 亞東海軍軍備競賽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114章 唐代沉船第482章 納粹崛起(一)第569章 英國人的瘋狂報復第598章 中華帝國的抉擇第623章 特克斯科斯海戰第43章 雙胞姊妹第270章 世紀成就第498章 掐住英國的脖子第572章 丟了西瓜揀芝麻第557章 炮艦外交中華帝國的大灰狼艦隊第346章 超級大炮和白磷彈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505章 空中走廊地獄火同亨克爾的較量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40章 練兵條陳第426章 整風行動 內修政治第312章 偷襲新加坡第42章 拜門子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299章 慘烈會戰之丘米坎大捷第161章 拉幫結派 洛克菲勒入夥第310章 澳洲內戰爆發第70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568章 胡德號超級戰巡的悲哀第85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1)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80章 練兵不忘辦洋務(2)第161章 拉幫結派 洛克菲勒入夥第418章 斬首行動(下)第594章 法國淪陷第67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3)第89章 委以重任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660章 決戰大西洋之短暫的德國航母命運第588章 識破戰列艦誤導論英德大力發展航母第354章 中美海軍大規模競賽第258章 操勞過度第343章 1907年海軍軍備競賽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30章 西班牙求和(上)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525526章 西班牙內戰和中華帝國奪取直布羅陀第593章 外高加索坦克大戰第316章 南海大海戰(一)第72章 促襟見肘的經費第609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731章 核大戰(8)第113章 一艘船十個墓(3)第489章 來自土耳其的求救聲音第346章 超級大炮和白磷彈第295章 躋身世界海軍強國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459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八)第646章 決戰大西洋之海獅行動第461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第187章 較量(4)第470章 最大贏家第321章 瘋狂搶劫之英國的悲催月(下)第585章 蘇德火拼,中華帝國發財第405章 全面對抗第306章 三大政黨第151章 八一宣戰第675章 決戰大西洋之境況逆轉第175章 黃海大戰(2)第722章 日本導彈危機第138章 變數第351章 航母計劃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593章 外高加索坦克大戰第716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第567章 悲催的墨索里尼第529章 文化侵襲 東方的奧斯卡金像獎和好萊塢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150章 太平洋艦隊第198章 整合海陸軍第119章 遠東金融風暴(3)第399章 歐“粥”——中華帝國的最愛第370章 從北冰洋到南極洲的地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