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君君臣臣

長安的城池之下,甘陵王劉忠信誓旦旦的讓城頭上的守門令打開城門。

那守門令面對城外一羣諸侯王和劉氏宗親,還有劉儉屯紮在城外的數萬大軍,自然是不敢輕易開城的。

雖然他知道,長安城現在已經是有累卵之危,只要劉儉隨意下一道軍令,他那八萬虎狼之師就能夠攻破城門,直搗黃龍,奔着城內而來,到時候自己就是禁守城門,也是守不住的……

但就算如此,他也不能放這些人進來。

把這些人放進來了,不管是王允、楊彪,亦或是衝進城來的諸侯王,再或是當今天子,再或是劉儉把皇帝廢了,立了一個新天子……

不論時局如何,可一旦追究起今日的事情來,必然是拿他第一個開刀。

就見那守門令衝着下方的甘陵王拱手說道:

“大王恕罪,末吏不曾得到陛下的聖旨,也未曾得到尚書檯的令,也沒有得到相國府的令,決不能開門,若是開門,則是置國家的安危置於不顧,回頭追究起來,目的就是把全家的性命都填上也不足以贖此大罪啊。”

“還請大王見諒!”

東海王怒道:“爾等這是攔着我們這些漢室宗親進城討論國家大事嗎?耽誤了社稷大事,難道就不是死罪嗎?”

守門令道:“諸位大王若要進京,與陛下商討大事,可將信函綁在弓箭之上,用強弓手射向城頭,我這邊命人在城池上放下靶子接箭,將信函拿進城來轉交給尚書檯,由尚書檯諸官轉交給當今陛下。”

“陛下那邊若是有了旨意,請諸位大王進京商討要事,那末吏自然會立刻開門,不會有半分耽擱,後負荊請罪,向諸位大王賠禮。”

東海王一指那守門令,喝道:“你小小一個守門令,竟然也敢指揮我等如何行事?”

守門令陪着笑道:“不是末吏命令諸位大王,末吏只是依照朝廷的法度行事而已。”

東海王還要再說,就見一旁的文丑喝道:“汝當我適才所言,乃是威逼恐嚇嗎?”

“你真當我不敢率兵上去攻打你的城池嗎?”

那守門令一聽文丑威脅他,頓時嚇得渾身發抖。

聽文丑那狠厲的聲音,看着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所言非虛,不是在嚇唬人。

文丑現在若真是驅趕河北猛士前來攻城,那這守門令就是長了一百個腦袋,怕也是不夠文丑砍的。

也就是在這緊張的時刻,一騎快馬從後方來到前陣,乃是從劉儉中軍派出來的哨探。

他向着文丑貼近,隨後低聲向他傳達了劉儉的軍令。

文丑聽完之後,隨即點了點頭。

隨後,便見他轉頭看向在場的一衆諸侯王道:“諸位大王,大將軍之意,乃是我等此番入京,雖是爲了朝廷,但諸事還是需要遵守朝廷法度,既然守門令讓我等將上奏天子之書射於城上,那就有勞諸位大王辛苦一下,將要上奏天子的事情寫成奏疏,陳明表上,然後射向城頭,由他轉稟朝廷即是。”

一衆諸侯王和劉氏宗親聽了這話,皆是紛紛表示贊成,無一人反對。

於是大家在命人搬來桌案,拿來筆硯,在城下就開始陸續的寫了起來。

畢竟這條意見雖然是由文丑說的,但他轉述的畢竟是劉儉的想法,在場衆人,劉氏宗親哪一個又敢對劉儉提出的說法有異議?

待一衆人將上奏的奏疏寫成絹帛之後,文丑就招來了一衆善射的猛士,而城牆之上也是落下了十餘個靶子,隨後便見那些掛着絹帛的長箭紛紛向着城頭上的靶子射了過去!

長安城的城牆還是比較高的,普通的箭根本就射不上去,所以守門令纔將靶子順着繩子落了下來,讓那些箭支不用射那麼高,如此就可以將這些箭射入到城中了。

沒過多一會,就見那百多封絹帛都被射到了城池之上。

那守門令不敢怠慢,火速就將這些絹帛紛紛送入了尚書檯中。

尚書檯中的一衆官員則是將這些宗親的稟奏向着上面轉奏。

很快,不論是皇帝還是他手下的公卿官員們,都知道了這些諸侯王中信件的內容。

這些內容有的是說現在朝廷政治太亂,需要諸侯王們一起進京輔佐朝廷,重振朝綱。

有的宗親則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需要肅清,

有的則是說自劉辯登基以來,四方擾攘,天下大亂,漢室天下不寧,眼下是江山的危急時刻,需要一衆宗親們,衆公卿與皇帝共同商議大漢朝的未來……

總之,不論是說的輕,說的重,說的好,說的壞,大家一致的一個目標就是我們要進城,我們要商討一下,大漢天下到底應該怎麼辦!

這個天下不能由伱劉辯一個人在作妖下去了,一定要有一個系統的章程!

不論是天子劉辯還是王允、楊彪等人在知道了這些信的內容之後,也都是大爲憤怒,特別是天子劉辯,他現在每天都睡不着,他的腦海之中都是這些諸侯王信中的內容,惹得他腦瓜子嗡嗡作響。

他的心中也充滿了悔恨,只是他也不知道他應該悔恨些什麼!

是悔恨聽了董卓的意見,還是悔恨先帝用了劉儉,亦或是他重用了這些朝廷中的公卿貴族?

反正他覺得他信錯了所有人人,這大漢朝的臣子,沒有一個是可信的。

他劉辯走到今天,全都是被這些臣子給坑害了。

除了劉辯過的心驚膽寒,夜不能寐,他的母親何太后也是天天以淚洗面,現在長安成了這種局面,何太后也自然知道他們母子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可是如今放眼四顧,除了那些公卿之外,他們母子沒有一個可以信任,但是那些公卿現在自顧不暇,又哪有多餘的精力來保護他們母子。

最終,王允和楊彪上奏,要求劉辯拿出帝王的威嚴,駁斥這些諸侯王和漢室宗親,命他們立刻返回到各自的轄地去,不要在都城境內逗留,不然統統以謀反之罪論處。

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王允和楊彪依舊是堅持這樣做。

詔書發下去之後,漢室宗親們並不着急,他們只是繼續陳書,甚至有的人還寫血書,以死上奏,向着城中飛箭傳書。

總之,還是那句話,皇帝不見他們,他們就不走!

沒過多久,就見朝廷天子的案上,到處都堆滿了諸侯王的上奏。

整個桌案几乎都要被諸侯王和劉氏宗親的上奏給淹了。

而少年劉辯看着那些上奏,則是雙眸赤紅,雙手不住的發抖。

他恨不能將這些寫奏疏的人統統千刀萬剮,一個不留。

但是很可惜,他現在沒有權力能夠殺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

他所能做的事只有一件事,就是繼續下詔書,嚴格勒令這些人立刻返回轄地。

但是又有誰能聽他的呢?

在種種無奈之下,劉辯只能召開朝會,召集手下的一衆大臣,商討這件事究竟應該怎麼處理。

以荀攸爲首的一衆清流系士族都是低着頭一聲不吭,只能是任憑天子劉辯和那些貴族公卿們就這件事爭執不休。

他們爭執來爭執去,卻也根本商討不出一個有效的法子。

最終得出的結論,依舊是由天子下詔,繼續勒令這些劉氏宗親從長安境內退走。

天子的詔書再次下達了,這一次,所有的諸侯王和劉氏宗親則是改變了套路,他們不再要求繼續見天子了,而是上奏,向天子陳明,他們可以撤回去,但是爲了大漢天下,爲了劉氏江山,天子劉辯一定要把他身邊的奸臣首腦交出來。

所謂的奸臣首腦,就是王允、楊彪,淳于嘉三個人。

只要天子劉辯將這三個人交出來,那他們就立刻撤走,甚至包括劉儉也會撤走。

換成原先,諸侯王的說辭,京城中的朝臣大多都不會信的,

但是在這個生死時刻,他們的心早就亂了。

就算是有一線生機,他們也要試上一試。

這個方法是賈詡提出來的,他就是要爲了分化朝堂中王允,楊彪等一系的政治格局。

不得不說,賈詡的毒計,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只要將王允、楊彪、淳于嘉這三個人交出來,所有的劉氏宗親就會撤走,天子依然還是天子,朝廷依然還是朝廷,其餘的臣子依舊還是以前的職位。

在看到了這些上奏之後,王允、楊彪、淳于嘉三個人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他們急忙紛紛跑到劉辯的宮殿內,哭着喊着,向劉辯上奏,表明自己的忠心,希望劉辯不要中了奸臣之計。

劉辯也只是安慰他們,說自己不會犧牲他們來換取自家叔叔伯伯兄弟們的支持。

但話是這麼說,劉辯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那就誰也不知道了。

其實當今天子還是有心一試的,但可惜王允等人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他們不敢。

但其實不只是天子,朝臣之中,甚至很多王允,楊彪等人的同黨之中,此刻也有很多人開始考慮,要不要將王允和楊彪等人交出去,來換取長安的和平呢?

……

……

就在長安朝廷一片混亂之時,劉儉在自己的大營內,宴請了百餘位諸侯王和有名望的劉氏宗親。

今日這頓酒宴,實在是來的非常突然,讓所有的人都非常的詫異。

不過既然是劉儉邀請,衆人也自然是要給他面子了。

於是,便見一衆漢室宗親和諸侯王前往劉儉的帥帳。

等到衆人陸續到達之後,他們方纔明白了劉儉此番宴請他們的目地。

原來,是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也抵達了長安。這個人,就是陳留王劉協,當今天子的親弟弟。

十五歲的劉協已經長大,模樣頗爲儒雅俊秀,在相貌上,他和他過世的母親王氏頗爲相像。

但是,一衆諸侯王們卻聽說,劉協在日常的行爲上,和先帝一樣不檢點。

特別是在女色這一方面。

十五歲的劉協正值青春期,也是男性情竇初開,慾望相對開始旺盛的時刻。

自打去年劉協開了葷之後,他對於男女之事,就如同他父親一樣的熱衷。

而劉錦在劉儉的指點下,也並未對劉協的行爲加以告誡,相反的,反倒是異常的支持和放縱。

這一年多來,陳留王就在河北民間選美,暗自納入府中,雖然後來劉儉爲他做媒,讓他取了胡氏家族的女子,不過在這卻並不妨礙劉協暗中廣納美女,多多益善。

也是他年輕氣盛,體力充足,便是夜夜新郎也未見消瘦萎靡。

不過,他的這個好女色的名聲,如今在天下也算是傳的比較響亮了。

衆人見到了少年陳留王之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劉儉今日邀請諸王和宗親飲宴,是要將劉協引薦給他們啊。

很多聰明人心中立刻反應過來了。

劉儉這是要擁立陳留王?

一衆明白人心中明白了劉儉的意圖之後,對陳留王的態度也自然是變的異常恭敬,他們在宴席之中,頻頻舉杯,相敬陳留王。

劉協出身雖然尊貴,但這種情況原先卻也是沒經歷過,不過他畢竟是聰慧之人,驟然面對這麼多的叔叔伯伯,卻也能勉強應付,未失大體。

對於劉協的行爲,劉儉很是滿意。

至於劉錦,因爲害怕諸侯王中有人認出他,故而不敢參席。

畢竟,在天下人心中,張讓早就已經是個死人了。

能少出現,就少出現在這種大場合。

飲酒到了一半,卻見劉儉突然將手中的酒爵放在桌案上,然後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他環顧周圍的一衆劉氏宗親,感慨道:“遙想昔年,我等劉氏祖先經營大漢之時,鼎盛之時可謂萬邦來朝,但時至今日,漢室衰微,豺狼當道,天下分崩,九州四海大半皆落於奸人之手!”

“可嘆我等身爲宗室,卻不能挽救江山,眼睜睜的看着四方擾攘,無數黎庶因苦難而反叛,大漢朝千瘡百孔,相較於昔年相差何止千里?”

“我用了十年時間,方纔穩固河北,使北地富足,但是這一次來司州和關中之地,所觀所看,皆使人觸目驚心,讓我心中悲苦。”

“世人皆言我破了李響百萬之軍,軍功大盛……”

“可我所破的,又哪裡是什麼百萬雄兵,分明是我大漢朝的百萬子民,百萬因爲飢餓,不得不反的子民啊!”

說到這的時候,劉儉着實是顯的不勝唏噓。

他滿面悲憤,語調也極是悲哀。

劉虞與劉儉相識多年,他知道劉儉的話並非裝假,他志氣廣大,視萬千黎庶爲大漢子女,在劉虞爾等印象之中,天下間沒有一個位居高位之人,能像劉儉一樣的愛民了。

“大將軍不必過於傷感,有些事非一日所成,乃是日積月累,常年積難下來的弊端,大漢朝近年來雖屢遭跌難,但幸虧有大將軍這樣的宗室坐鎮,方纔使北地不失,匈奴,鮮卑,烏桓束手,掃平邊患,不適我大漢在內亂之時受外族威脅……此皆大將軍之功也!”

一衆諸侯王紛紛道:“不錯,皆大將軍之功!”

“河北如今如此富庶,產業發達,皆有賴大將軍十年運籌!”

“是啊,便是在三十年前,河北也不曾像是現在這般富裕!”

“鮮卑諸族近年來屢屢分化,爲我大漢所用,更是大將軍的功勞啊。”

劉儉聽了這話,很是感慨。

隨後,便見他長嘆道:“諸公不必安慰於我,當年先帝託孤於我,是我沒有好好的輔佐陛下,規勸陛下的行爲,使陛下親小人遠賢臣,乃至於有大漢今日之禍,我真是罪當萬死!”

劉儉如此說話,大家自然不認同。

“大將軍,這如何又是你的錯呢?”

“德然啊,你莫要如此自責啊!”

“大將軍,你可不能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啊,這大漢天下可離不開你啊。”

“大將軍還需調整心緒,保重身體纔是!”

這一衆官員的話,讓劉儉很是感動。

“諸公所言令劉儉感動,不過你們也不用安慰於我了,是我的責任就是我的責任,畢竟你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託孤之臣,只有我是,所以這當中的悲痛之情,你們沒有人會明白的。”

就在這個時候,卻聽趙王劉豫開口道:“大將軍爲了社稷一片忠義之心,我等皆知曉,只是當今天子實在是無道,親信奸臣妄行惡政,導致如今天下大亂,大將軍縱然有輔國良策,怎奈天子不聽,這也沒有辦法呀。”

“依寡人看,這天下當有德者居之,當今天子雖然是先帝嫡出,但是實在不適合掌控這大漢天下,若是繼續讓他這麼胡鬧下去,咱們劉氏江山早晚必毀於其手。”

劉豫這一番話,可算是將事情引入到正題了,在場所有的諸侯王與劉氏宗親皆是精神一振。

劉儉卻是皺了皺眉頭。

“趙王此言未免有些過激了。”

劉豫道:“此言是否過激,在場諸人皆是一清二楚。”

“大將軍一心爲公,報國之心,天地可鑑,我等劉氏宗親皆有目共睹。”

“只可惜,當今天子卻絕非是可以立業之人。”

“所以回頭待我們一衆諸侯王與劉氏宗親入朝後,可行廢立,擁立大將軍上位,執掌天下,光復劉家江山昔日盛況,不知諸公以爲如何?”

這一番話頓時的贏得在場一衆人的齊聲喝彩。

畢竟劉儉當年有恩於天下的諸侯王,再加上他這些年所行之事,皆是爲了江山社稷,故一衆諸侯王們心中最敬佩的就是他,大家也覺得最能夠執掌江山,讓劉氏宗親們過得更好的人也是他。

“我同意!”

“這新皇帝實在是非大將軍莫屬。”

“這江山若沒有大將軍執掌,必然傾頹。”

但是,劉儉卻的擺了擺手,道:“諸公欲陷我於不忠不義之地!”

一旁的劉虞突然起身。

他邁步來到了少年陳留王的身邊,伸手拍了拍陳留王的肩膀。

“諸位,吾有一言,還請諸位靜聽。”

“依我看來,當今天下能夠繼承大統之人,非陳留王莫屬。”

“畢竟他是先帝的兒子。”

“我等今日若是行廢立之事,不讓先帝之子登基,日後九泉之下,又有何面目見先帝?”

“先帝遺孤在此,若是要立新君,也必然是陳留王莫屬,想來大將軍也一定是這麼認爲的吧。”

劉儉心中暗道劉虞果然上道。

他事先並沒有因此事與劉虞溝通過。

但是劉虞卻能清晰的把清楚他的脈絡。

“劉青州所言……甚是!”

“我也贊同陳留王爲新君。”

“陳留王自幼聰慧,有乃父之風,這是我這些年來親眼目睹的。”

“若是能使陳留王上位,必然可使我朝風氣一新。”

“新君之位,非陳留王莫屬!”

第339章 不同的遷都第445章 紹有猛虎!第702章 大事件第256章 最忠誠的人,是劉儉第640章 某非亂武之人第193章 廣積糧第449章 長於反殺!第768章 益州,完了第479章 皇帝的天真第148章 遊手好閒趙子龍第172章 暫時不召關 張的原因第112章 雒陽黃巾起事第577章 萬民的支撐!第402章 大漢朝的人心變了第470章 太后的新紅人第425章 猛將如虎第687章 涼州戰第28章 大郡的兵曹史第563章 被追擊的英豪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647章 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第413章 出兵除王匡,據河內第140章 董劉忘年交(第二更)第5章 百里迎公孫第429章 克服自己弱點的張飛第483章 寧朝廷負我第304章 兩軍內訌,華雄在後第341章 另立新君第5章 百里迎公孫第219章 給你這個面子第456章 相國和劉儉,下一步的重要事項第545章 你想站着?我卻要你跪下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517章 真吾子也!第69章 內外相合第164章 劉儉的工具人第667章 皇帝的志向第411章 朱車騎第531章 長安朝堂的新勢力第153章 皇帝的威望,唯宗室可保第454章 劉儉的人才真多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614章 你倆入股吧第112章 雒陽黃巾起事第291章 活捉兩名重要人物第139章 黃忠的前程(第一更)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89章 二代出位第13章 牛棚思過第563章 被追擊的英豪第752章 擺臺唱戲第122章 殺降,亦不殺?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777章 借事定局第514章 徐州諸派,各有所思第351章 雙邊美人計第218章 燕趙男兒,不容小覷第503章 劉德然大封羣英第64章 皇帝與孝廉第107章 恐嚇道師(祝大家新年快樂)第27章 幷州刺史第584章 “曹軍”報仇!第493章 進入幷州,張趙先功第89章 二代出位第47章 高層恩怨禍及下屬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648章 曹操想鼎足第597章 糜家的小心思第48章 不高尚的猛將第200章 張郃與高覽的爲難之事第132章 張角無可奈何第434章 卓若亡,我上第371章 彼爲宗賊第419章 劉德然分兵抗袁曹第562章 曹仁的打算第351章 雙邊美人計第259章 西青州牧使劉備第22章 商人的難處第315章 五十回合,定斬汝矣(五千字)第257章 劉虞在青州的成績今天陪老婆複查第728章 爲了未來,也得反了第188章 龍虎師徒第489章 叛軍束手無策第267章 一本書,換個牧第281章 袁紹固守,謀取文臺第8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762章 左右,拿下孫策第460章 西域大先鋒第636章 劉德然再次使天下震動第495章 南匈奴王子的決心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771章 十年磨劍第279章 劉德然徵調六將第82章 劉儉認爲,越騎營需要改改第539章 我當然還有宏圖第354章 來將獻禮,同鄉問責第114章 黃巾之亂,可不解黨錮第165章 許攸 劉儉達成共識第535章 曹操邀請孫堅夾擊劉備
第339章 不同的遷都第445章 紹有猛虎!第702章 大事件第256章 最忠誠的人,是劉儉第640章 某非亂武之人第193章 廣積糧第449章 長於反殺!第768章 益州,完了第479章 皇帝的天真第148章 遊手好閒趙子龍第172章 暫時不召關 張的原因第112章 雒陽黃巾起事第577章 萬民的支撐!第402章 大漢朝的人心變了第470章 太后的新紅人第425章 猛將如虎第687章 涼州戰第28章 大郡的兵曹史第563章 被追擊的英豪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647章 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第413章 出兵除王匡,據河內第140章 董劉忘年交(第二更)第5章 百里迎公孫第429章 克服自己弱點的張飛第483章 寧朝廷負我第304章 兩軍內訌,華雄在後第341章 另立新君第5章 百里迎公孫第219章 給你這個面子第456章 相國和劉儉,下一步的重要事項第545章 你想站着?我卻要你跪下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517章 真吾子也!第69章 內外相合第164章 劉儉的工具人第667章 皇帝的志向第411章 朱車騎第531章 長安朝堂的新勢力第153章 皇帝的威望,唯宗室可保第454章 劉儉的人才真多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614章 你倆入股吧第112章 雒陽黃巾起事第291章 活捉兩名重要人物第139章 黃忠的前程(第一更)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89章 二代出位第13章 牛棚思過第563章 被追擊的英豪第752章 擺臺唱戲第122章 殺降,亦不殺?第625章 斷彼之糧第777章 借事定局第514章 徐州諸派,各有所思第351章 雙邊美人計第218章 燕趙男兒,不容小覷第503章 劉德然大封羣英第64章 皇帝與孝廉第107章 恐嚇道師(祝大家新年快樂)第27章 幷州刺史第584章 “曹軍”報仇!第493章 進入幷州,張趙先功第89章 二代出位第47章 高層恩怨禍及下屬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648章 曹操想鼎足第597章 糜家的小心思第48章 不高尚的猛將第200章 張郃與高覽的爲難之事第132章 張角無可奈何第434章 卓若亡,我上第371章 彼爲宗賊第419章 劉德然分兵抗袁曹第562章 曹仁的打算第351章 雙邊美人計第259章 西青州牧使劉備第22章 商人的難處第315章 五十回合,定斬汝矣(五千字)第257章 劉虞在青州的成績今天陪老婆複查第728章 爲了未來,也得反了第188章 龍虎師徒第489章 叛軍束手無策第267章 一本書,換個牧第281章 袁紹固守,謀取文臺第8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762章 左右,拿下孫策第460章 西域大先鋒第636章 劉德然再次使天下震動第495章 南匈奴王子的決心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771章 十年磨劍第279章 劉德然徵調六將第82章 劉儉認爲,越騎營需要改改第539章 我當然還有宏圖第354章 來將獻禮,同鄉問責第114章 黃巾之亂,可不解黨錮第165章 許攸 劉儉達成共識第535章 曹操邀請孫堅夾擊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