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人丁稀少卻英勇善戰的挹婁人本就迫於無奈才臣服於夫餘人。畢竟東北太大了,足夠容納除東胡外的三個部族人生活。

雖然不能同繁盛的中原帝國相比,依然過着茹毛飲血般的生活,但是在富饒的東北地面上最起碼的自給自足還是能夠做到的。

挹婁人並不想爲了點點虛名就將自己全族的命搭上去,畢竟東北地面的夫餘人相對於挹婁人而言。雖然同樣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不過在人數上就要數十倍於挹婁人了。

只是臣服於夫餘人,每年上繳一點可憐的所謂供奉而已,求得全族安寧有何不可?那點供奉在擅長狩獵挖參的挹婁人眼中,根本算不得什麼。

挹婁人的領地靠近長白山,所以李信等到天氣不是那麼冷的時候就直接領着六萬平夷軍從漠河出發。黑龍江郡治黑龍江城胡亥定的位置是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下游同烏蘇里江交匯之地。後世,這個地方就是華夏同老毛子的國界線。

本應是華夏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被老毛子一刀刀的割去,最終卻都成了天然的國界線。

大興安嶺頂端的漠河城在十餘萬東胡人的努力下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這漠河城最終也只能當作黑龍江郡治下的一個縣治而已,畢竟胡亥當初新設黑龍江郡的時候也只是定下了黑龍江城的位置,而漠河則是李信爲了渡過東北寒冷的冬天無奈選擇的中轉基地而已。

黑龍江在先秦被稱作弱水。而挹婁人和夫餘人就世代生活在弱水流域,算是開發東北平原的先驅了。

當年東胡人同挹婁人、夫餘人甚至高麗人祖先相處雖然大多數時候算是融洽,但是將弱肉強食已經根植到骨髓中的草原部落,又怎麼可能不想不勞而獲。

雖然因爲東北地區沒有適合草原部落生存的草原,東胡人並不如何看重這塊比草原還要荒涼的地方,但是幾方依然還是時常有廝殺之事發生。

當然大多數時候都是遊牧的東胡人越過大興安嶺來搶掠挹婁人和夫餘人而已。不過總體來說,東胡人和夫餘人、挹婁人幾方以物易物的交易在大多數時候還是很平和的。

而夫餘人爲了讓自己免受抽了的東胡人劫掠,卻是將土地和物產最爲豐富的弱水中游讓給了挹婁人。使其做爲夫餘人的屏障而已。

留下四萬平夷軍繼續修築漠河城,李信領着六萬平夷軍沿着黑龍江順流而下。

其實初春的東北雖然天氣沒有寒冬臘月冷,但是卻同樣是零下幾度乃至十幾度。處處白雪皚皚,厚厚的積雪掩蓋了堅實的地面騎兵根本無法大規模的運動。

但是李信依然帶着六萬東胡騎兵進發了。有東胡人做嚮導,再加上挹婁人、夫餘人根本不是一條心,而且在裝備了全副大秦制式裝備的東胡騎兵面前,依然過着遊獵生活的挹婁人和夫餘人,只能算是小螞蟻而已。對上六萬東胡騎兵,無異於蚍蜉撼樹而已。

挹婁人很快就發現了那漫山遍野的黑色秦軍。

白雪皚皚的蒼茫大地上,那鋪天蓋地的肅穆黑色似要將這天、這地都遮蓋。席捲而來的黑色帶着能夠吞噬一切的宏大氣勢,就那樣默默無聲的在廣袤雪原上前進。

除了嘎吱嘎吱的積雪踐踏聲,再無雜音。

這樣的狀況,這樣的氣勢,僅僅是看上一眼就讓挹婁人失去了想要抵抗的勇氣。這已經不是人力能夠抗拒的,這是天威。

臣服,是保持族羣部落繼續生存的唯一辦法。

當聽到是來自遙遠中原的天朝上國大軍奉皇帝陛下詔令前來解救挹婁人於水火,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時,挹婁人沸騰了。

在遙遠的南方由一個強盛的大帝國,不僅東胡人知道,挹婁人、夫餘人乃至高麗先民同樣知道。連在他們看來根本無法抵擋的東胡人都戰戰兢兢面對的帝國,那又該是何等強盛?

臣服這樣的天朝上國,同臣服在只比挹婁人多上那麼點族人的夫餘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挹婁人用部落最爲隆重的儀式迎接李信天軍的到來,恭聽天朝皇帝的詔令,並奉上部落中最爲寶貴的珍藏,已經成形的參王四隻、各色珍稀皮毛數百件!

對於挹婁人孝敬給皇帝的貢品李信自然不會拒絕。很是勉勵了一番,大方的回贈了千餘件秦軍有些損壞但是對挹婁人而言卻是珍稀之極的制式鎧甲和兵械。

有了這些精良的鎧甲和兵械挹婁人在以後的狩獵中將會如虎添翼,以前一些不敢碰的獵物也可以大膽的下手了。

兩千餘挹婁人精壯順勢加入了李信麾下,只待李信稟報兵部備案,這兩千善戰的挹婁人就能成爲大秦在冊的正規兵卒。

早在李信離開咸陽前,胡亥就已經對生活在東北地面上的異族如何處置有了定論。先禮後兵,如果能夠臣服大秦,則自然最好;不臣服?正好修築城池需要大量的人力。

挹婁人臣服,而且還成了李信的急先鋒,夫餘人自然不用多言。在挹婁人的注視下,一千平夷軍基本上沒動過,僅僅用隨身攜帶的強弩就將數千夫餘奴隸主們聚集起來的部衆給射殺三分之一。餘者盡皆成爲俘虜。

如果說挹婁人最開始是因爲無法抵抗兼之對中原帝國的嚮往而臣服的話,如今算是重新認識了大秦帝國的軍械之利。敬畏和慶幸充斥着每個挹婁勇士的心。

當初如果反抗的話,那麼他們說不定就同那將雪地都染紅的夫餘人一樣了。

夫餘人的不自量力之舉替李信解決了大麻煩,在挹婁人的引路下,李信只用了七天就將夫餘人一網打盡。近三萬多人的夫餘人成爲李信的俘虜。

解決了夫餘人,李信馬不停蹄,沿着弱水(黑龍江)一路東進,兵臨韃靼海峽。但是這還不算完,李信知道,如果皇帝說的是真的,那麼從這弱水入海口乘船繼續東行,就會有一個皇帝指明需要佔領的島嶼。

至此,西伯利亞平原南半部分已經盡皆歸入大秦版圖,只待奏報咸陽,工部着人前來勘察之後,就會將這一塊延綿數千裡的廣袤領土繪製入大秦地圖中,在法理上確立大秦的統治。

第19章 劉邦來了第71章 大秦二世元年六月初一第70章 兩相分道第195章 精忠報國第29章 罪己三詔第10章 毀車第176章 珍寶第117章 火海第153章 你幫我殺秦皇好不好第75章 江東亂(一)第50章 悲憤的冒頓第110章 憤怒第33章 戰陳縣(一)第148章 樊雨,秦天第16章 報復第277章 隔閡盡消第58章 國殤(二)第263章 那兩團凸起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137章 決堤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104章 利器第32章 敗亡三十一章 破局第41章 三棟小樓第193章 阿房宮大宴第191章 南越風雲(二)第72章 日月失色第46章 黑冰臺第57章 國殤(一)第189章 蓬勃關中第59章 百態第93章 餘孽?第32章 除夕夜第284章 夜黑,風高第149章 撤兵第79章 稷下學宮第8章 二世新政第69章 聖天子第27章 遙送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264章 教訓第179章 算計第200章 第二件寶物外篇一第35章 變故生第78章 通信之法第249章 會師,出京第65章 蒙毅北上第227章 九原城戰二第75章 江東亂(一)第28章 兩敗俱傷第37章 又見妖精第69章 全滅第19章 項字大旗第222章 西域郡第71章 信仰第274章 雨夜殺意濃第166章 用意第55章 怒火沖天第136章 水患第29章 所第249章 尉僚之策第41章 瀾滄江第177章 拒絕第15章 異變第137章 投石機第113章 赳赳老秦第132章 誰更狠第45章 淮河兩岸第116章 王綰第244章 莫乎爾的兩難抉擇第128章 一觸即潰第209章 師傅第25章 破營第53章 項羽破營(三)第87章 踏青第59章 百態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37章 兵臨湟溪關第216章 鄒嫣月之殤第83章 鑄造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275章 查劉邦第73章 上蔡首戰第278章 歸程第69章 聖天子第214章 秦裕,族兄?第15章 恩同再造外篇一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70章 九江變第100章 《兵律》第92章 清明第5章 螳螂捕蟬第202章 倒戈第33章 戰陳縣(一)第262章 神秘女子第196章 自由
第19章 劉邦來了第71章 大秦二世元年六月初一第70章 兩相分道第195章 精忠報國第29章 罪己三詔第10章 毀車第176章 珍寶第117章 火海第153章 你幫我殺秦皇好不好第75章 江東亂(一)第50章 悲憤的冒頓第110章 憤怒第33章 戰陳縣(一)第148章 樊雨,秦天第16章 報復第277章 隔閡盡消第58章 國殤(二)第263章 那兩團凸起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137章 決堤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104章 利器第32章 敗亡三十一章 破局第41章 三棟小樓第193章 阿房宮大宴第191章 南越風雲(二)第72章 日月失色第46章 黑冰臺第57章 國殤(一)第189章 蓬勃關中第59章 百態第93章 餘孽?第32章 除夕夜第284章 夜黑,風高第149章 撤兵第79章 稷下學宮第8章 二世新政第69章 聖天子第27章 遙送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264章 教訓第179章 算計第200章 第二件寶物外篇一第35章 變故生第78章 通信之法第249章 會師,出京第65章 蒙毅北上第227章 九原城戰二第75章 江東亂(一)第28章 兩敗俱傷第37章 又見妖精第69章 全滅第19章 項字大旗第222章 西域郡第71章 信仰第274章 雨夜殺意濃第166章 用意第55章 怒火沖天第136章 水患第29章 所第249章 尉僚之策第41章 瀾滄江第177章 拒絕第15章 異變第137章 投石機第113章 赳赳老秦第132章 誰更狠第45章 淮河兩岸第116章 王綰第244章 莫乎爾的兩難抉擇第128章 一觸即潰第209章 師傅第25章 破營第53章 項羽破營(三)第87章 踏青第59章 百態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37章 兵臨湟溪關第216章 鄒嫣月之殤第83章 鑄造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275章 查劉邦第73章 上蔡首戰第278章 歸程第69章 聖天子第214章 秦裕,族兄?第15章 恩同再造外篇一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70章 九江變第100章 《兵律》第92章 清明第5章 螳螂捕蟬第202章 倒戈第33章 戰陳縣(一)第262章 神秘女子第196章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