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蒙恬致仕

在薰忽而一衆西域亡國王子們因爲雪中的咸陽而震撼的時候,咸陽宮皇帝書房內卻是溫暖如春。兩面一丈多高的翠玉冰火牆放置在皇帝書房左右兩側靠牆而立。透過翠綠欲滴的翡翠美玉能夠看到掏空的翠玉牆中燒的通紅的炭火,端的上是奇妙無比。

每次看到這冰火牆,胡亥都不得不歎服趙高對侍候人這一塊確實有幾分本事。蒙恬只是隨口一說,趙高馬上就弄出這冰火牆來討好始皇帝。

皇帝書房內兩個人正在對飲小酌。

坐在上首的是自然是當今的大秦皇帝胡亥,而在下方的則是從河西歸來的九原公蒙恬。

蒙恬其實也是剛剛回到咸陽不過十餘天。本來在八月份就應該抵達咸陽的蒙恬在從河西回來的路上突然病倒了。在西北苦寒之地呆了快大半年已經年僅半百的蒙恬這一病可是不輕,足足在枹罕城休養了近兩個月。蒙恬這一倒朝中頓時波瀾叢生。

胡亥剛剛下旨將蒙恬手中的九原軍都剝去,這邊蒙恬就在回咸陽的路上病倒了,實在是有些太過於碰巧了不是?頓時很多人明白,很有可能這九原公不是真的病到不能走了,怕是換種方式對皇帝表達自己的不滿吧。

不得不說,抱着這樣想法的人,確實不少,就連內閣大臣馮去疾和李由兩人都明裡暗裡的提醒過胡亥幾次,要求胡亥派太醫院的太醫趕赴枹罕。有朝廷太醫親自趕赴枹罕爲蒙恬診治,一方面如果蒙恬是真的病了,那麼正好昭示皇恩浩蕩麼;另一方面,如果蒙恬是假裝病倒,在聽到朝廷將要派太醫前來診治的時候,也自然沒法裝下去了。暗地裡敲打一番也是好的。

對蒙恬是真病還是假病,其實胡亥比所有人都清楚。龍地、龍宙、龍荒三人一直跟在蒙恬身邊,不能說蒙恬穿什麼顏色的內褲都知道,至少蒙恬是真病還是假病胡亥還是很清楚的。

蒙恬是真的病了,而且病的還不輕。

恰在此時,上黨、太原、鉅鹿三郡洪水氾濫,水災連連,胡亥讓太醫院遣了兩個太醫趕赴枹罕之後,就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救災上面。

胡亥不提。九原公病倒不歸這件事也逐漸在朝廷內開始消停。

今天是蒙恬來找的胡亥。算上來胡亥同蒙恬距離上一次見面又已經過去了半年有餘了。蒙恬回了咸陽,胡亥除了讓王巖送去了一部分宮內珍藏的補品囑咐他在府中好生休養外,並沒有別的旨意。畢竟,該說的去枹罕爲蒙恬診治的太醫早就已經回來原原本本的說過了。

書房內沒有別人,就胡亥跟蒙恬君臣兩人。

胡亥看着臉色蒼白甚至一向挺直的脊背都變得有些佝僂的蒙恬。卻是在想自己是不是對蒙恬有些太過苛刻了。而蒙恬則是看着滿臉疲憊的胡亥心中感概萬千。

雖然遠在枹罕養病,但是朝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其實都瞞不過蒙恬,畢竟蒙毅還是吏部尚書不是?就算蒙毅不是吏部尚書,以蒙氏一族近百年來在朝中積累的勢力,該知道的蒙恬依然都能知道,不該知道的蒙恬也知道的要比普通人多上不少。

筆架城之戰蒙恬要比胡亥收到的消息還要早,蘇角之所以行動有些緩慢除了擔心自己擅自調兵會讓朝廷生出猜忌之心外。其實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等待蒙恬的命令。

掌控九原軍二十多年,蒙恬對九原軍的影響遠超朝中諸臣以及胡亥對九原軍的評估。通過出生於蒙氏一族或者說經過蒙恬之手提拔上來的大大小小的各級將領,在九原軍中,蒙恬的命令嚴格來說要比胡亥的命令還要好用的多。當然。始皇帝在世的時候除外。

胡亥拆分九原軍、調離蒙恬以及如辛勝蘇角這樣的九原軍高級將領、提拔蒙恬一手提拔起來的涉間掌控九原軍這些種種,蒙恬都知道是爲了什麼。如果說蒙恬真的沒有一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衆多的九原軍將領心中同樣清楚甚至曾經準備聯名上書要請胡亥收回命令,尤其是在得知蒙恬要從九原軍統帥的位置上被調離的時候。

這些事情。都被蒙恬強行的壓了下去。蒙恬很清楚,皇帝給了自己大秦第一個公侯之位、給了蒙毅吏部尚書之位、給了蒙黎禁軍將軍之位等等。這一切是爲了什麼。

說到底皇帝還是感覺心中對蒙氏一族有愧,或者說是一種變相的交換而已。

如果自己不識時務繼續任由一干九原軍將領上書皇帝想要把自己留在九原軍,那麼到最後帶給蒙氏一族或者九原軍一衆將領的只能是滅頂之災。

大秦,是贏氏一族的大秦,所有的人效忠的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大秦皇帝。

也許皇帝會爲了大秦的穩定暫時退讓,但是等到皇帝準備妥當或者說時機到了之後,行那秋後算賬之事是必然的。這一點,蒙恬知道,整個蒙氏一族也知道。

如今的大秦,早就已經不是小皇帝剛剛登基那會的大秦了。

所以,蒙恬老老實實的聽從胡亥的安排,給的賞賜安心的拿,被剝奪軍權也沒有任何的不滿。當然,本身蒙恬心中也沒有別的想法。

把自己變成一個局外人靜靜的看着胡亥的種種作爲,蒙恬心中最後的一點失落和不滿也逐漸淡去。

放權給內閣,改革官制,改革吏治,輕瑤賦免刑罰,調集大軍參與救災甚至微服離京趕赴災區等等,種種所爲無不說明,小皇帝所做並不是僅僅爲了保證自己的皇位,更多的卻是爲了整個大秦,爲了天下的黎民。

蒙恬心中確實舒服多了。

唯一讓蒙恬有些不滿的就是,皇帝似乎對開疆擴土的興趣太大了些。北驅匈奴還好說,畢竟匈奴人侵擾大秦數百年了,也該是要有些動作了;那麼暗中調集大軍北上東北那蠻荒之地、設立安南河西兩郡又是爲了什麼?筆架城之戰後甚至直接調遣了十萬白虎軍西進,顯然等到開春後又是一場大戰將要發生。

那些蠻荒之地,要來何用?大秦如今已經足夠大了,不是麼?

當然,這些事情不是蒙恬今天來的主要目地,他今天來是爲了“退而致仕”的,也就是說蒙恬是來請辭退休的。

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207章 悪風第237章 這都什麼事兒啊?第201章 酒後第24章 相遇第77章 壞人第98章 夜犒九原軍(二)第190章 公子如何?第兩百把十二章 大戰前的寧靜三十一章 破局第23章 南越來人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86章 內閣第九十五章第63章 韓信升官(一)第5章 兵臨城下第28章 兩敗俱傷第144章 救援第104章 利器第7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231章 相思苦第47章 新仇舊恨第242章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61章 操練第89章 陸賈第40章 番禺城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244章 嫉妒第44章 武綺彤死第94章 混亂的六月第168章 半途而廢第28章 鮮血鋪就的古道第12章 大秦皇家軍事學院第161章 祭天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101章 梁山雷鳴第183章 武安侯馬興第78章 流言第233章 戰(二)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123章 候補學子第182章 浮出水面第2章 遼陽郡中第183章 君臣之誼第48章 號角蒼茫第17章 審之,用之?第114章 老秦再聚第199章 隕玉珠第73章 上蔡首戰第18章 依賴和缺陷第222章 追逐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231章 殺氣沖天第264章 教訓第105章 震懾!第217章 四路大軍第65章 對錯第115章 屠殺開始第72章 滿池春色第132章 誰更狠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125章 準備第65章 對錯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47章 黑衛,俸祿第87章 項梁北上第259章 雪夜殺機第30章 王離,蘇越和蒙衝第55章 怒火沖天第21章 餘波第243章 戚懿第303章 河內許莫負第21章 郎中劉邦第4章 偷天換日第14章 大秦勳章第94章 褚文第27章 遙送第277章 巡狩莎車城第11章 迎戰第81章 大秦尚坊(三)第98章 玄武現第99章 狼煙起第40章 豎子眼花矣!第50章 大營遭襲第57章 殺戮第219章 大戰將至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55章 怒火沖天第70章 九江變第44章 楚地四族第68章 魂歸故土第60章 倒計時第3章 玄鳥在行動第136章 水患第160章 正心堂第39章 曆法成第150章 各人心思第212章 大朝會
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207章 悪風第237章 這都什麼事兒啊?第201章 酒後第24章 相遇第77章 壞人第98章 夜犒九原軍(二)第190章 公子如何?第兩百把十二章 大戰前的寧靜三十一章 破局第23章 南越來人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86章 內閣第九十五章第63章 韓信升官(一)第5章 兵臨城下第28章 兩敗俱傷第144章 救援第104章 利器第7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231章 相思苦第47章 新仇舊恨第242章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61章 操練第89章 陸賈第40章 番禺城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244章 嫉妒第44章 武綺彤死第94章 混亂的六月第168章 半途而廢第28章 鮮血鋪就的古道第12章 大秦皇家軍事學院第161章 祭天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101章 梁山雷鳴第183章 武安侯馬興第78章 流言第233章 戰(二)第272章 難道是她?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123章 候補學子第182章 浮出水面第2章 遼陽郡中第183章 君臣之誼第48章 號角蒼茫第17章 審之,用之?第114章 老秦再聚第199章 隕玉珠第73章 上蔡首戰第18章 依賴和缺陷第222章 追逐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231章 殺氣沖天第264章 教訓第105章 震懾!第217章 四路大軍第65章 對錯第115章 屠殺開始第72章 滿池春色第132章 誰更狠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125章 準備第65章 對錯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47章 黑衛,俸祿第87章 項梁北上第259章 雪夜殺機第30章 王離,蘇越和蒙衝第55章 怒火沖天第21章 餘波第243章 戚懿第303章 河內許莫負第21章 郎中劉邦第4章 偷天換日第14章 大秦勳章第94章 褚文第27章 遙送第277章 巡狩莎車城第11章 迎戰第81章 大秦尚坊(三)第98章 玄武現第99章 狼煙起第40章 豎子眼花矣!第50章 大營遭襲第57章 殺戮第219章 大戰將至第87章 大秦帝國皇家學院(三)第55章 怒火沖天第70章 九江變第44章 楚地四族第68章 魂歸故土第60章 倒計時第3章 玄鳥在行動第136章 水患第160章 正心堂第39章 曆法成第150章 各人心思第212章 大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