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節 希望之地(2)

在陳萬年和桑鈞的陪同下,張越來到了位於工坊園中央的工商署官邸。

張越擡眼看了看眼前的這棟建築,怎麼看他都覺得,似乎好像是長安大司農官邸的縮小復刻版。

甚至就連門口,也和長安大司農官邸一樣,栽種了五顆松柏。

只是,新豐工商署的松柏,只是幼苗……

“侍中……請……”桑鈞親自上前,爲張越推開官邸大門。

整個工商署的官吏們,早已經在門口兩側列好了隊伍。

衆人見到張越,連忙紛紛恭身行禮:“下官等恭問侍中公安!”

張越望着他們,眼睛從他們的身上掃過。

工商署的官吏,大多數是他親自在公考的時候挑選出來的。

所以,他甚至能叫得出每一個人的名字,甚至背的出他們的籍貫和家庭背景。

“本官一切皆安……”張越笑着拱手回禮:“也願君等安!”

於是,就在衆人簇擁下,來到了工商署的正廳。

“請……”桑鈞低着頭,將張越領到上首正位,拜道:“侍中請上座……”

張越也不推辭,直接坐了下來。

桑鈞這才又將陳萬年安排到張越下首坐下,自己則坐到陳萬年對面,微微擺手,整個官廳的大小官吏,立刻各自有序的坐下來。

張越卻是拿着眼睛,打量了一番這個工商署的正廳。

四周牆壁上,掛滿了算盤。

粗粗的數了一下,至少有十五個以上!

看來,桑弘羊支援了桑鈞很多算盤能手!

以至於這新豐工商署,成爲了目前天下第一個全面使用算盤辦公的官衙。

據說,工商署上下官員,只要有編制的,現在都已經會使用算盤辦公了。

這種全新的計算工具和計算方法,也使得新豐工商署成爲了一個無比高效的機構。

在過去,需要三天、五天才能有結果的很多事情,現在只需要半天,就能看到結果!

這令工商署得以全面監控整個工坊園的活動。

桑鈞就在質日裡得意洋洋的說道:自是之後,賈人之訾,盡在吾目矣!

這確實是一個可怕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商人們來說。

一旦讓官府摸清楚了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資金往來軌跡,再想偷稅漏稅,恐怕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桑弘羊爲什麼這麼招人恨?

他非常善於收稅,佔了很大部分原因。

不過,暫時來說,新豐工坊園,依然是商人們的天堂。

他們暫時還不需要擔心,剛剛賺了錢,還沒有來得及焐熱,就被工商署的官吏上門,要拿走一部分。

“本官去長安之前,曾經下過公文給工商署諸君……”張越看着衆人,緩緩的問道:“要求工商署,儘快製作一整套標準的度量衡,以此便利民衆……不知道如今這個工作做的怎麼樣了?”

書同文、車同軌,一度量,這是秦並有天下的標誌。

只是,到了漢季,曾經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再次變得混亂了起來。

這主要可能得黃老學派來背這個鍋。

因爲,當年執政的黃老學派政治家們,秉持的是‘只要百姓不犯法,哪怕他想炸掉地球也隨他去’的態度。

這造成了漢家文景之間,天下工商業的極度興盛與繁榮。

同時也造成了整個度量衡標準的紊亂。

要知道,在當年,爲了賺錢,那幫奸商可是什麼事情都幹過!

私錢氾濫的時候,往錢幣裡摻鉛和鐵的,是有良心的商人。

沒良心的傢伙是在往鉛、鐵裡摻銅!

更可怕的是,這些傢伙鑄錢極不走心。

各種錢幣的重量大小不一,很多錢幣打着八銖錢的旗號,實際重量不過五六銖。

但黃老學派的政治家們對此熟視無睹。

在他們看來,人民並沒有犯法啊!

因爲國家沒有規定說禁止私人鑄錢!

所以呢,他們決定將這個事情讓‘市場’來解決。

結果就是市場,果真幫他們解決了這個麻煩——你說我的八銖錢是六銖錢是吧?泥腿子!睜大你的眼睛仔細看看,俺這銅累到底幾銖?

是的,這些聰明的傢伙,自己私自做了稱錢的銅累,然後自己制定了符合自己利益的標準!

反正,農民連字都不認識,輕輕鬆鬆就可以打發了。

但這還只是漢季前期度量衡標準紊亂的情況之一。

在其他幾乎所有標準中,一切都已經亂了。

譬如說,在關中地區,土地行秦代大畝制度,一畝地廣二百四十步,寬一步,而在關東多數地區,一畝地是廣一百二十步寬一步,而兩者要交的田稅標準是相同的……

也譬如說,在長安,一石糧食重四鈞一百二十斤。

但民間有聰明人發明了小鬥,有些小鬥僅爲官方鬥器的三分之一。

他們借糧食給農民就用小鬥借,收債的時候就換大斗……

於是,整個天下幾乎都是一片混亂。

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民,爲了避免被人坑,甚至至今都不接受錢幣交易。

他們只願意以物易物,或者用布帛交易。

而紊亂的度量衡標準,也對手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好在,在張越之前,名臣兒寬已經將天下的度量衡的混亂情況,做了一次梳理,規定了相應規格的制度,詳細的說明了各自的標準劃分。

只是……

國家雖然做出了規定,但下面的人,卻很少願意去做。

因爲,度量衡的事情,吃力不討好。

費盡心思做了出來,未必能有什麼作用。

只會招來治下豪強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況且……講老實話,整個天下,有這個技術水平,能夠鑄造出這樣精確到分毫和銖兩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畢竟,現在可不是後世,大工業時代。

人類甚至連納米、夸克也能衡量,精確計算出它們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說,能夠加工一個重量爲一個標準‘銖’的銅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沒有幾個人!

而能在一尺長的銅尺上精確標明‘寸、分、氂、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數。

即使是將條件從一銖放寬到五銖,把最小單位從毫變成分。

全天下能夠做到這樣的事情的技術工匠恐怕也不多。

所以呢,各地官員,索性就放羊了。

但張越知道,一套精準的度量衡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精確的度量衡,就無法進一步的提高漢家的工匠技術水平和製造水平。

所以,工商署掛牌後,張越交給這個機構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製造出一套符合國家標準的度量衡器。

桑鈞聽着張越的問話,連忙起身,拜道:“回稟侍中,下官與諸同僚,日夜不休,全力協作,又賴侍中授給文書與圖紙,如今,幸不辱命,已製造出了一套度量衡器,願請侍中一觀!”

說着,他就拍拍手,然後,十幾個吏員,便擡着一整套由銅、鐵等金屬鑄成的度量器走了進來。

張越起身,看向這些大小不一的器皿。

走到它們面前仔細觀摩和研究。

與後世之人的普遍印象不同,秦漢兩代在度量衡的細分路上,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已經達到了這個時代所能做到的上限。

就像現在,出現在張越視線中的這四套不同樣式的度量器。

在漢季,度量衡一分爲四,分別被稱爲‘律、度、量、衡’,分別對應律器、容器、量器和衡器。

但其實,這四種度量器,系出一源。

它們都是從諸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中黃帝制造的一種樂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龠!

於是,龠成爲了中國自古以來最小單位的容器。

按照漢人的理解,一龠就是黃鐘樂器之中最小的那根定音管。

按照當年北平文侯張蒼規定的標準,一龠長九寸,直徑九方,既20.79釐米長,直徑0,72釐米。

這樣的一根小管,當可容納黍一千兩百粒,其重量當爲十二銖。

於是就這樣完美的將度量衡統一在一個器物之上。

只是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

首先,黍這種作物果實顆粒,大小不一,重量不等。

雖然每一粒在肉眼看上去差不多,但當1200粒黍堆在一起的時候,量變產生了質變。

而這種龠又太大了,當人們企圖用它爲標準來計算其他數據時,隨着單位的增加,偏差隨之出現。

但任何企圖廢棄以龠爲單位的行爲,都是不可饒恕的。

更是完全違背先王教訓和詩書教化的大逆不道之行爲!

書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先立算命,孔子曰:謹權量、審法度,廢修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焉!

在古老的諸夏哲學來看,樂律是萬物起源,一切文明和教化的根基所在。

它是數學的先驅,蘊含着先王無窮的智慧!

它是文明的火炬,照亮萬事萬物的光!

它能導人向善,它能指引迷途之人,迴歸正確的道路。

它就是信仰!

它便是諸夏!

任何企圖否定這個理論的,在這個時代,等於自絕於天下!

而,另外一個作爲關鍵衡量對照的黍也一樣是不能否定的!

因爲,這是先民接觸到的第一種作物,是先民馴化的第一種植物。

在人民心裡,黍代表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

放棄黍,意味着放棄祖先,等於背祖叛宗,要被髮左袵進山當野人!

所以,張越只能另闢蹊蹺。

好在,後世的文獻和考古發現,給他提供了無數靈感和幫助。

在新莽時期,王莽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在規則之內,做出了重要改變!

首先是,他大量製造了各種精準的度量器。

其次是,他在龠之下,細分出了兩種更小單位的標準——撮和分。

一撮大約2.07毫升,一分約1.2毫升。

然後他規定了一分容黍六十四粒,在時代技術侷限的背景下,完美解決了龠的標準和黍顆粒帶來的問題。

張越摸着王莽過河,自然也有了思路。

在離開新豐前,張越讓丁緩做了一個精巧的權衡——類似於西方羅馬的等臂天平的稱具。

然後,讓丁緩進一步改進這種權衡,使之能夠做到精確衡量六十四粒黍,在天平另一端放上細沙。

於是,重量的標準單位問題被解決了。

在此基礎上,張越命令工商署製造,基於此數值的全新度量衡器。

此刻,望着眼前的這四套度量器。

張越伸手,輕輕的撥動了一下在最前面的,由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組成的‘律器’。

清脆的聲音,迴盪在官衙之中。

“參三以變,錯綜其數,先王之道美哉!”張越輕聲說着:“故自古王者統業,先立算術以命百事!”

他回頭看着官員們,語重心長的道:“諸君當要銘記先王之訓,數爲萬物之母,爲萬事之基,它事皆可廢,獨數不能廢也!”

“諾!”衆人恭身答着,心中也都各自有着想法。

但對張越的訓示,卻全部牢記於心。

張越卻是走上前去,看着律器之後的權器(衡器)。

漢季的權器,是環形的。

一層又一層堆磊在一起,最下面的甚至只有一層薄薄的銅片,它的重量只有一銖。

張越輕輕的擡起它們,讓它們劃過自己的雙手,感受着它們的律動。

權器是對百姓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造物!

因爲它直接關係百姓的生產生活和交易。

畢竟,大多數人民不識字,是文盲。

他們唯一能參考的對照物,就是這些權器了。

有了這套標準的權器,以後奸商和豪強們再想玩花樣,就得換個方式了。

“銖兩斤鈞石……”張越滿意的點點頭,然後就轉過身去,看着被擺在一張案几上的尺子。

這個尺子,有別於如今的所有量尺。

不僅僅是它的精確度——它最小可以丈量到毫。

這個單位,靠着肉眼已經幾乎無法認出來了。

更關鍵的是,這把尺子上,多了一個小東西。

一個可以自由移動和卡在尺子上任何一個表面上的小小的卡尺。

張越拿起來,心裡滿是自豪。

因爲這把尺子,比後世新莽時期出土的原始卡尺更先進!

王莽的卡尺無法移動,而它可以!

有了這把尺子,漢家的工匠就能做更多事情了!

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兩百七十二節 軍訓(2)第四百三十五節 調虎離山第三百四十八節 羌人問題(1)第三百節 天樑第一百一十四章 法家永不爲奴(2)第兩百八十七節 運動與珠算第七百四十四節 打不過就叫爸爸來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三百零九節 碾壓(1)第七百九十九節 漩渦(1)第三百八十九節 義之所在第六百二十七節 匈奴人眼中的張蚩尤(2)第五百二十三節 難題(2)第五百三十六節 只想當大佬第四百四十七節 自古劉氏出逗逼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四百六十節 任務 【當爹了~】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七百五十八節 官商(3)第六百七十八節 調(教(3)第一百二十一章 太子召見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一百零三章 桑弘羊(2)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八十七章 用之則爲龍第四百零一節 忐忑的商人們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七百二十一節 紈絝逞兇第六百五十一節 震撼(2)第六百七十五節 驕傲的小昆莫第六百八十二節 折服(1)第七百二十節 巧取豪奪第六百八十八節 喝熱水運動(1)第三百四十六節 引薦第九十二章 建立班底(1)第五百五十五節 封侯非我意第兩百五十二節 烏合之衆【萌主加更1/3】第一千三百二十節 使團(3)第六百八十節 普世價值(2)第三百三十六節 兩小無猜第一百零七章 宮廷險惡(1)第八章 神秘老人(1)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六百零七節 神秘的壽宮第八百四十五節 膨脹的烏恆第六百三十九節 東南問題(2)【補更1/6】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學閥的第一步第七百一十一節 全民大練兵(1)第兩百六十六節 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第兩百三十六節 遊俠(2)第二十三章 餘波 (1)第六十三章 崩塌第四十八章 氪金(1)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節 來自丞相的鼓勵(2)第三百三十四節 餘波(2)第五百八十一節 蚩尤之威【求月票】第兩百五十三節 氣節第四百一十九節 讓人震驚的新豐(3)第三百三十節 甲亭的變化第五百六十八節 貿易(1)第四百三十九節 粉絲的提醒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八百九十七節 秣兵歷馬(2)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五百四十四節 對手(2)第六百四十六節 靈感第四百九十節 疫情(3)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八百四十七節 別離(2)第三百一十三節 公無渡河(2)第四百一十三節 好大喜功第兩百二十一節 上任(1)第兩百二十二節 上任(2)第一百六十七章 臣服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1)第四百九十六節 奇蹟(2)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五十四節 巫蠱之禍?(1)第兩百九十九節 爾虞我詐(2)第五百九十九節 砍瓜切菜(4)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四百一十九節 讓人震驚的新豐(3)第兩百八十一節 論兵西域(2)第六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決斷(1)第三百六十三節 儒墨合一第七百三十六節 泥靡歸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黨同伐異(1)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三百九十四節 胡建的疑慮(2)第五百九十六節 砍瓜切菜(1)第兩百一十七節 張蚩尤第七百四十七節 扼住命運咽喉的女人(1)第四百零八節 對策(3)第兩百六十三節 無限自衛權第六百五十五節 共識(1)第八百八十七節 鬧劇落幕第七百三十六節 泥靡歸國
第兩百四十五節 反應(2)第兩百七十二節 軍訓(2)第四百三十五節 調虎離山第三百四十八節 羌人問題(1)第三百節 天樑第一百一十四章 法家永不爲奴(2)第兩百八十七節 運動與珠算第七百四十四節 打不過就叫爸爸來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三百零九節 碾壓(1)第七百九十九節 漩渦(1)第三百八十九節 義之所在第六百二十七節 匈奴人眼中的張蚩尤(2)第五百二十三節 難題(2)第五百三十六節 只想當大佬第四百四十七節 自古劉氏出逗逼第七百四十三節 暴怒的太常第四百六十節 任務 【當爹了~】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七百五十八節 官商(3)第六百七十八節 調(教(3)第一百二十一章 太子召見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一百零三章 桑弘羊(2)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六百六十二節 張布斯(2)第八十七章 用之則爲龍第四百零一節 忐忑的商人們第六百四十七節 沒節操的齊郡太守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七百二十一節 紈絝逞兇第六百五十一節 震撼(2)第六百七十五節 驕傲的小昆莫第六百八十二節 折服(1)第七百二十節 巧取豪奪第六百八十八節 喝熱水運動(1)第三百四十六節 引薦第九十二章 建立班底(1)第五百五十五節 封侯非我意第兩百五十二節 烏合之衆【萌主加更1/3】第一千三百二十節 使團(3)第六百八十節 普世價值(2)第三百三十六節 兩小無猜第一百零七章 宮廷險惡(1)第八章 神秘老人(1)第三百三十三節 有其師必有其徒(1)第六百零七節 神秘的壽宮第八百四十五節 膨脹的烏恆第六百三十九節 東南問題(2)【補更1/6】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學閥的第一步第七百一十一節 全民大練兵(1)第兩百六十六節 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第兩百三十六節 遊俠(2)第二十三章 餘波 (1)第六十三章 崩塌第四十八章 氪金(1)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節 來自丞相的鼓勵(2)第三百三十四節 餘波(2)第五百八十一節 蚩尤之威【求月票】第兩百五十三節 氣節第四百一十九節 讓人震驚的新豐(3)第三百三十節 甲亭的變化第五百六十八節 貿易(1)第四百三十九節 粉絲的提醒第五百四十六節 蚩尤之怒(1)第八百九十七節 秣兵歷馬(2)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五百四十四節 對手(2)第六百四十六節 靈感第四百九十節 疫情(3)第一百七十九章 調研(2)第八百四十七節 別離(2)第三百一十三節 公無渡河(2)第四百一十三節 好大喜功第兩百二十一節 上任(1)第兩百二十二節 上任(2)第一百六十七章 臣服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1)第四百九十六節 奇蹟(2)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五十四節 巫蠱之禍?(1)第兩百九十九節 爾虞我詐(2)第五百九十九節 砍瓜切菜(4)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四百一十九節 讓人震驚的新豐(3)第兩百八十一節 論兵西域(2)第六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決斷(1)第三百六十三節 儒墨合一第七百三十六節 泥靡歸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黨同伐異(1)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節 匈奴的北遷第三百九十四節 胡建的疑慮(2)第五百九十六節 砍瓜切菜(1)第兩百一十七節 張蚩尤第七百四十七節 扼住命運咽喉的女人(1)第四百零八節 對策(3)第兩百六十三節 無限自衛權第六百五十五節 共識(1)第八百八十七節 鬧劇落幕第七百三十六節 泥靡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