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舉秀才不知書

家國情懷、個人道德,或許能約束一時,但是卻不能約束一世,真正的志同道合,實際上也是大家的利益相同,這還得主導的那個人不貪而理智。

審配此時沉默良久,他審正南的聰慧,自然能明白陳曦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世家怎麼可能永遠和國同一個步調,終歸少不了國的利益和家的利益互相沖突的時候,有些可以調和,有些是不能調和的。

比如如今實行的察舉制,當初的制度是好的,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察舉制已經被世家把持,甚至會在幾十年後演變成完全爲世家鞏固權位的“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最初的時候也是有先進的一面,從先秦時代的世官制演變而來,察舉制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

世官制的前身則是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到春秋戰國時,各國變法,開始改革舊有制度,爲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衆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的有軍功爵制度,興起養士之風,有權者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爲國君、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爲選官依據,形成了世官制。

到了漢代,爲了適應統治的需要,開始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爲察舉制;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自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各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此舉開察舉制先河,後惠帝、呂后執政期間詔舉孝弟力田,中選者經常受到賞賜,並免除一切徭役,至文帝時,與三老同爲郡縣中掌教化的鄉官,成爲定員,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漢代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和等第。

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最初,考試是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寒門也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察舉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爲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

這些科目,劃一由皇帝確定,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爲歲科與特科兩大類。

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爲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爲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爲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爲最重要。

文帝時要求舉賢良方正,武帝時要求舉孝廉,這都是察舉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爲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爲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爲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爲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爲主。

這就給了世家操縱的空間,逐漸的擠佔上升的渠道。

在察舉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孝廉之設,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視,後來孝廉規定爲歲舉常科,才受重視,漸顯重要。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這是對官吏的普遍要求。

舉孝廉者,基本上大部分是通儒學的士族或者豪強子弟,舉孝廉之後,前程遠大,升遷較快。

孝廉出身的官吏,和後世的科舉進士一樣,更被認爲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起初舉孝廉是以郡爲單位,東漢時,和帝採納丁鴻和劉方的建議,改以人口爲單位;郡國人口不滿10萬三歲舉孝廉一人;不滿20萬二歲舉一人,20萬歲舉一人;四十萬舉二人;上至百二十萬六人。

邊境偏遠郡國則適當放寬,隨着孝廉日益增多,又採納左雄建議,限年齡40歲以上才得舉,但此種限年法實行不久,就被廢除了。

察舉制中孝廉是門檻,此外還有種種,比如茂才。

本爲察舉歲科之一的秀才,爲避光武帝劉秀諱,改作茂才,起源於武帝元封五年。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詔令:三公舉茂才各一人,監察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此後才爲歲舉,往往與孝廉並稱,表明其重要性。

不同之處是,孝廉爲郡舉,茂才是州舉,所以數目是後者少、前者多,建武十二年總計歲舉茂才才約有20人。

茂才則多爲現任官吏,如西漢的茂才蕭鹹是丞相史,這些現任官吏舉茂才後,因本身資歷高,多起用爲縣令(千石);孝廉則多爲郎官(六百石)。

不過後來一些人操作好,先舉孝廉,再舉茂才,進而官運亨通。

孝廉和茂才是高官也就是世家主要的把持範圍,歲科還有一科是豪強的根基:廉吏。

廉吏同樣也是察舉歲科之一,察廉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被舉爲廉吏者,多爲低級官員,被舉後,按原職升補;而舉爲孝廉者,一般皆入朝爲郎官,這是主要區別。

廉吏一般限於斗食至六百石之吏員,而孝廉則開放予所有吏民。

察舉除了歲科之外,還有特科,也就是臨時開設的一些科目,比如光祿四行。

始於元帝永光元年春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

以質樸、敦厚、遜讓、有行(或作節儉)是四種品行,也是光祿四行的選拔標準;光祿四行的舉主爲丞相、御史,被舉者爲光祿勳的屬官。

武帝時,改郎中令置光祿勳,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之事,屬官有光祿大夫、大中大夫、諫大夫、謁者等,具上述四種品行的,通常是一些忠厚質樸的人,他們老老實實任職,沒有什麼突出成績,長時間也沒有得到提升,所以設立此科,每年從他們之中選拔一至兩人,予以升遷,這實際上是皇帝提拔一些自己看重的人,特設之科目,只看道德。

只看道德的還有賢良方正科,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無私、敢於直言的大臣,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因此察舉制中就有設立賢良方正科。

賢良方正科,始置於文帝二年,目的是納天下言,即廣泛聽取對國政的意見;賢良方正科的舉主很廣泛,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諸王侯、三公、將軍、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此科被舉者皆由帝王親自主持對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有直爲九卿者,這一科也是皇帝聖心獨裁的一科,多出道士。

特科還有一科名爲賢良文學科;這一科選拔的人才既注重品德修養,也注重文化質素,賢良的含義就是德行兼備,這一科的選才標準是:品德與文才兼備,又有良好的經學底蘊,這一科多授予天下聞名的文宗,出過許多名人,比如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等,地位顯赫,成就卓異。

特科還有一直言極諫科,主要是授予敢於指出上位者的不足之處,提出治國建議與方略的大臣,通常被稱爲諍臣。

這一科一般不是獨立的一科,而是與賢良方正相連,對直言極諫者來講,應當具有公正無私的品德,無私才能無畏,纔敢於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就有了後來的“文臣死諫”的說法。

特科有一科爲孝弟力田,始於惠帝四年,有時分開作兩科,因爲這是兩種德行。

孝悌是孔子提出的,孝是對父母盡孝,悌是對兄長尊敬,這是兩種高尚的品格,因爲它們能使社會秩序和諧安定。

至於力田,因爲是農業社會,以農爲本,農業爲生之本,所以希望百姓勤於耕作,達到家給人足,國家富裕,此科多出對農學有大功者。

自從漢武帝尊崇儒學,經就專指儒家經典,而後把明經特立爲一科,說明經學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大部分的讀書人自幼苦讀經書,目的都是爲了應舉、入仕。

漢代治國是儒、法並用的,選官時既選拔通曉儒學的儒生,也選拔通曉律令的人才,因此還設立了明法一科,作爲特科中的重要科目。

武帝時令舉四科人才,其中第三科即明習法令,足以決疑,這是設明法科的開始。

自大儒董仲舒倡導天人感應說,認爲天的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符;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天和人相類相通,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爲亦能感應上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着天對人們的譴責和嘉獎。

君臣們大都認爲陰陽災異與國家政治有密切關係,所以,在察舉的特科中設立明陰陽災異一科,選拔有關人才。

漢代察舉科目中的特科自然也有武人的一席之地,比如勇猛知兵法科;作戰勇猛又熟知兵法,能率軍作戰,這就是此科所選之人才。

此科始於成帝元延元年,這一年發生日蝕,成帝恐天下有變,下詔令: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察舉制每一科初衷都是好的,但是隨着時代的演變,逐漸的以德行爲重,這德行如何,百姓是無法傳揚的,只有士族來傳揚名聲,也逐漸被士族把持。

到了恆帝年間,甚至有童謠傳: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的茂才們根本不懂經典,而那些品德高尚因孝順而聞名的孝廉,真實的情況卻是父母被趕出家門,無所依靠。

而那些所謂的寒門中清正廉潔的人,則更是品德敗壞,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樣令人厭惡。

被舉薦的士族子弟和那些勇武猛將,實際上卻是怯懦不敢擔當,膽子如雞一樣小的人。

如今,這已經成爲了天下大勢,世家豪強實際上把持了天下,恆,帝、靈帝都想要改變,扶持外戚和宦官,掀起了一場“戰爭”,史稱“黨錮之禍”。

這一場戰爭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則被鎮壓。

這其中,皇帝一直在拉偏架,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言論和史學家則多同情士大夫一黨,這當然也是正常的,畢竟把持言論的和那些史學家,實際上一直都是黨人一脈,他們這時候是士族、世家、豪強,以後則是士大夫。

不過黨錮之禍雖然接連贏了兩次,但是世家豪強的反噬也傷及了大漢王朝的根本,自黃巾之亂開始,張舉、張純等人叛亂、白波軍叛亂,這一系列席捲北方以及中原地區的叛亂,爲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而這背後,幾州的世家豪強,功勞是極大的,可以說就是主使,當然,他們的目的最初可能不是爲了讓大漢朝滅亡,可能只是爲了爭權奪利,可能只是不滿兩次黨爭的結果。

不過最終,一次席捲了天下的亂世,前後將近百年的亂世,自光武帝再興漢室這一百多年的平靜,生養的人口,全都被葬送。

這是一段極其殘酷的歷史,這種亂世開端,楊伊想要試一試能不能直接從源頭掐滅,第一步就是把幽州、冀州的世家全都掃進垃圾堆裡。

拔除世家的統治,以塢堡制進入鄉里,上傳直達,減少中間的環節,讓從中間漁利的那些豪強也一同滅亡,直接把世家豪強的隱戶給揪出來,讓他們喪失動亂的基礎。

這麼做下去,定然是人頭滾滾,但是不這麼做,那麼就是後續百年的亂世,雖然這個世界只有三年的時間,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卻也是真實的。

楊伊敢於下這個決定,她有承擔的覺悟和能力,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臣下。

第五十九章 結盟(1)第四十四章 在下楊伊(3)第一百九十四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五)第一百零一章 神道第十二章 緣由第七章 福州城外第二章 不一樣的世界第十八章 北上第三十五章 十強武道vs天子劍道第二十八章 軍功授爵第十三章 疏忽第六十二章 投靠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玩家戰爭(3)第五十七章 貢獻第一百八十章 大勝第一百七十三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三)第五十一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6)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一百零七章 AI足球第三十七章 青龍會(2)第一百零二章 神道(2)第一百五十一章 效法當年班定遠(二)第一百零四章 山圖公子第三十四章 北伐第七十五章 黑木崖之戰(2)第一百八十八章 死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噩耗第十一章 攔路虎第二十五章 兩敗俱傷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四十章 北上南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局勢第十六章 懲奸除惡(2)第十八章 強收徒弟(2)第一百四十五章 緣由第七十章 射鵰者第十四章 鄴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捕獲第三十三章 天人(2)第一百三十二章 算計(4)第一百二十五章 炎龍終有飛天時(一)第三章 幽谷有佳人第六十三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任盈盈(2)第三十三章 笑傲江湖(1)第四十章 黃裳第三十六章 驚第七十章 荊州第一百零七章 AI足球第七十七章劉景升牧守荊州第四十七章 懲戒第一百七十四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一)第五十章 海上決戰第三十四章 笑傲江湖(2)第九十二章 邁步星空(6)第九章 回憶(1)第二十一章 江湖瑣事第三十六章 我佛慈悲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難事紛紛來(五)第二十一章 寶藏(1)第三十五章 楊過第四十七章 真天子第十九章 秘境(4)第十九章 九江郡第八章 福威鏢局第三十一章 超級英雄/反派第四章 黃巾第四十三章 招兵買馬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四十八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3)第二十六章 雙龍第六十一章 汽車人變身第四十章 慘案第五十三章 趙德言第四十二章 降龍第十六章 秘境(2)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錯第二章 戰起第九十章第四十六章 準備第三十一章 金盆洗手(7)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二十二章 秘境(7)第六十一章 迴歸第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五十二章 殘章第十七章 梁山好漢第二十一章 魯妙子第六十六章 黃漢升單騎踏營第三十六章 無雙無對第十九章 論劍(2)第一百章 vr元年第九十五章 大將軍身死洛邑 董仲穎號令三軍(中)第二十三章 杭州第七十三章 殺上黑木崖(3)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一百零五章 皇后第七十七章劉景升牧守荊州第八十一章 皇甫嵩鎮守襄陽 孫將軍圖謀荊州
第五十九章 結盟(1)第四十四章 在下楊伊(3)第一百九十四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五)第一百零一章 神道第十二章 緣由第七章 福州城外第二章 不一樣的世界第十八章 北上第三十五章 十強武道vs天子劍道第二十八章 軍功授爵第十三章 疏忽第六十二章 投靠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玩家戰爭(3)第五十七章 貢獻第一百八十章 大勝第一百七十三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三)第五十一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6)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一百零七章 AI足球第三十七章 青龍會(2)第一百零二章 神道(2)第一百五十一章 效法當年班定遠(二)第一百零四章 山圖公子第三十四章 北伐第七十五章 黑木崖之戰(2)第一百八十八章 死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噩耗第十一章 攔路虎第二十五章 兩敗俱傷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四十章 北上南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局勢第十六章 懲奸除惡(2)第十八章 強收徒弟(2)第一百四十五章 緣由第七十章 射鵰者第十四章 鄴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捕獲第三十三章 天人(2)第一百三十二章 算計(4)第一百二十五章 炎龍終有飛天時(一)第三章 幽谷有佳人第六十三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任盈盈(2)第三十三章 笑傲江湖(1)第四十章 黃裳第三十六章 驚第七十章 荊州第一百零七章 AI足球第七十七章劉景升牧守荊州第四十七章 懲戒第一百七十四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一)第五十章 海上決戰第三十四章 笑傲江湖(2)第九十二章 邁步星空(6)第九章 回憶(1)第二十一章 江湖瑣事第三十六章 我佛慈悲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難事紛紛來(五)第二十一章 寶藏(1)第三十五章 楊過第四十七章 真天子第十九章 秘境(4)第十九章 九江郡第八章 福威鏢局第三十一章 超級英雄/反派第四章 黃巾第四十三章 招兵買馬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四十八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3)第二十六章 雙龍第六十一章 汽車人變身第四十章 慘案第五十三章 趙德言第四十二章 降龍第十六章 秘境(2)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錯第二章 戰起第九十章第四十六章 準備第三十一章 金盆洗手(7)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二十二章 秘境(7)第六十一章 迴歸第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五十二章 殘章第十七章 梁山好漢第二十一章 魯妙子第六十六章 黃漢升單騎踏營第三十六章 無雙無對第十九章 論劍(2)第一百章 vr元年第九十五章 大將軍身死洛邑 董仲穎號令三軍(中)第二十三章 杭州第七十三章 殺上黑木崖(3)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一百零五章 皇后第七十七章劉景升牧守荊州第八十一章 皇甫嵩鎮守襄陽 孫將軍圖謀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