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難事紛紛來(五)

“陛下好氣度,竟然絲毫不氣?”

舞臺上的曲目已經開始上演,楊伊卻扔下皇妃與內侍,與幾名近臣轉出迎日門來,不遠處是新修建的昆明池,關中水利需要持續修建,等漢水通道挖掘通暢後,這昆明池也將要繼續擴大,衆人到了一處石亭中,甫一落座,此時姜維便笑言相對。

對於劉禪之事,他也早已經知曉了,他也早已經和劉禪翻臉了,只是爲了漢國,如今新皇迎不迎回劉禪他都不在意了。

雖然不斷有人提議,不過楊伊也捨得下狠手,前不久更是藉着清算積弊的名義,直接將幾個相關傳言的家族連根拔起,其中頗有幾個經學世家。

“有什麼可氣的?”楊伊此時全然不以爲意。

“既是翰林院的班子,也是京中數得着的伶人了,這些人平素只在權貴圈子裡打轉,偏偏又不是真的懂道理,將一些人言語當成了民意想博個名聲也屬正常,朕又何必苛責?”

姜維此時稍作思索,微微頷首,卻又稍作補充:“伶人登臺做戲,素來喜歡說事情、示姿態也是有的。”

這就是說藝人多有表演慾望了……這倒也是實話,楊伊當即頷首。

不過,楊伊點頭認可後,君臣二人卻又有些沉寂之態。

話說,眼下朝廷格局是很有意思的。

從表面上來看,很有當年丞相執政時的模樣,天子高倨其上,大權在握卻很少摻和庶務;朝廷宰執分門別類,各有各的位置與姿態,而且隱隱有派系分明的情境。

不過,對於別人而言倒也罷了,對於眼下亭中對坐的這對君臣而言,卻是知道兩者巨大不同的。

丞相可能是大漢開國以來唯一一個真正享有宰執大權的人物,通過多年經營,羽翼之豐滿也是令人咋舌,隨時都能對朝廷各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見,並施加影響力,換言之,丞相在當時是有這麼幾分與皇帝分庭抗禮的。

不過,丞相如此,卻是一心爲忠,一心爲了北伐大業,不如此,不能集結全國之力,國勢想要強大,不中央集權怎麼可能?

但如今朝中還有誰有這個實力?九卿雖然在列,不過三公都是空位,又有誰有這個實力?

五省六部,大部分高位都是空懸,朝廷所謂派系中的姜維一系、霍弋一系、內廷一系、外戚一系、勳貴一系,說穿了,其實全都是皇帝主宰的派系!

甚至儒家勢力被破滅後,看起來對皇帝最不講情面的那個儒家派系,其中要害人物如杜軫、李密、陳壽等人,也早早在皇帝跟前表了姿態,進行了分割。

故此,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大漢朝真的是某個獨裁暴君的一言堂罷了,作爲封建帝國的皇帝,她的權力其實也是沒有邊界的。

沒有諸多的士族,還沒有形成的軍功貴族集團,失去了主心骨的儒家一脈,皇帝的權利沒有被限制的情況下,是十分可怖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停了半晌,作爲權力沒有邊界的楊伊,忽然便發出了這種感慨。“不過,也算是早有預料。”

姜維倒是明白幾分,當年他因爲北伐也觸怒不少人,甚至有殺身之禍,最終屯田沓中,間接導致了景耀六年那一役,此時他出言問着:“陛下準備作何處置?”

剛剛還在感慨的楊伊只是哂笑一聲,便將之前早就考慮過的言論放了出來:“天下要吃飯的人多的是,所以朕寧亡國,也不將飯給這些人吃!”

“那輿論怎麼說呢?”姜維繼續認真追問。

“這正是朕尋諸位來此的緣故了。”楊伊終於認真相對,“無論如何,首先清算積弊一事朕都要執行下去的,而且絕不會有半點折扣,至於這些人,若繼續這般上躥下跳,朕只好不顧名聲,真就做一回暴君了!且看他們到時候是去洛陽呢,還是去建鄴?”

聞言,不止是姜維,旁邊立着的幾位翰林學士都輕聲嘆了一口氣。

話說,在場之人都知道,今日優伶的嘲諷並非是突兀到來,而是早有先兆的……只說之前的朝議之時,就有不少人公開爲之前散播流言的幾家經學世家求情,其中大部分求情的理由是這些人只是無心之失,並無刻意煽動的理由;少部分人則認爲,這些人現在也沒有官職在身,本身談論這些事情並不需要負責,陛下逮捕這些人有違制度;而極少幾個人乾脆直接指出,乃是說這件事情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皇帝,是這位陛下放任,甚至有故意誘導相關流言的嫌疑。

除此之外,還有人上奏,說是國子監、太學、城中坊市內都出現了嘲諷陛下刻薄的歪詩。

那麼爲什麼忽然會出現這類事端呢?

須知,大漢朝政這幾年來都還是很穩妥的,單獨的幾家士族還是親貴被抄家,因爲如今皇帝重視人命,多數應該被斬殺的罪,都被髮往礦山等做苦工爲奴,少殺人命,反而一開始還有些人公開稱讚這位陛下‘仁義’。

而如今這幾家被抄,卻惹得沸沸揚揚的,原因再簡單不過了,正是皇帝口中的‘清算積弊’一事。

長久以來,一個皇帝是不需要他知道該如何治國,開國幾代之後,基本上就是地方上全面權力下放,前線軍閥化,中樞那些人無非是做些縫縫補補的辛苦工作,皇帝在朝中也就是一個裝飾而已。

然而,若是一個皇帝懂治國怎麼辦?

其實也好辦,那就是清算積弊了,如果是能夠做到,那麼就可以稱得上中興明君了,甚至不需要皇帝能做到,只要中樞位置的,是願意做事的宰執在位,能稍微做些“清算積弊”的事,就可以稱之爲中興明君了。

那麼什麼又叫‘清算積弊’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將皇朝上下諸事,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然後按着時間順序,再從頭到尾好生批判一番,最後,根據那些導致積弊的相關政策弊病,反其道而行之,予以糾正和整理。

譬如說,嚴禁黨爭,這就是要先做到的,做不到這點,那就難以中興。

一位宰執,想要做好工作,朝中不可能還有第二種聲音,不然他的工作也推進不動,歷代像這般做事的,這時都是有一個“變法”的名義,然後就會因此形成新舊兩黨。

那麼換到皇帝這裡,自然是要發佈旨意,提出要‘彌合新舊兩黨’,嚴禁黨爭,同時確定宰執新黨一脈擁有更高一點的政治史地位,然後再公開批評一番舊黨的大奸臣,害了多少忠良。

當然了,舊黨的諸多策略,也要拉出來公開批判和反思。

就比如,現在大漢,楊伊登位之後,景耀六年的責任就歸了黃皓這個大宦官了,自然是抄家滅族。

但是隻黃皓一人是擔不起的,許多人想要把責任推向諸葛瞻,不過隨着諸葛家族女被接入宮,成爲后妃之後,再也沒人提了。

後來就瞧上了譙周這個靶子,加上當年他也是投降派的頭目,這幾年隨着大漢奮起,譙周就成了恥辱柱,但是反思之下,還有不少人也很是惶恐,比如前任尚書令樊建,這等被罷職的高官。

也算是平安着陸了,不過隨着如今清算積弊之事再次被提起,這些人也開始惶恐了。

實際上,這個事情剛一展開,下面一些人,便有些慌亂,說些這方面的流言多少有這麼一點試探的心思,若是能請回來一位太上皇,他們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罪責了。

說來說去,景耀六年的罪責之首,還是那位被擄走的皇帝,他們又有多少的責任,按照他們的意思,姜維的責任恐怕還更重一些。

而如今皇帝這麼做,就是不顧規矩,要追究以往,而不得不說,這些人終於還是猜對了。

在長安改元之後,皇帝就將這些放流言的人抓起來,不顧他們家族曾經的身份,朝廷也開始正式清查劉禪時期發放的恩蔭、賞賜,將那些依靠寵幸,但是對國家無功無勞之輩,徹底清除出去。

這個政策,從大道理上來說,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楊伊即刻明旨指示執行,而朝中九卿、邊疆重臣,也都表示了明確支持。

便是國子監、太學生那裡的輿論也都是極爲積極的。

然而,斷人財路,去人官位,簡直是雙重的殺人父母,所以,官僚士人層面的支持,卻不耽誤京城內忽然間便暗流涌動,楊伊忽然間便成爲了‘苛刻之君’,董厥等人成爲‘懦弱宰相’,李洹、馬亭、杜軫等成爲‘冒進小人’!

而事情也終於越演越烈,最終鬧到了眼下這個情形。

不光是有人題歪詩,也不光是伶人自以爲得了民間輿論來當面諷諫,便是官僚內部有了動搖的地步,甚至有權貴公開追憶起上皇之時的‘聖政’來。

事情緣由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沒必要多說什麼,關鍵是如何應對?

這也是楊伊今日尋姜維來的意圖,姜維當年就能和中樞分庭抗禮,如今雖然坐鎮西疆,可姜氏還是大漢的一等一名門,在官僚體系與權貴體系中,都有相當的發言權。

“可否稍加甄別,限制剝奪範圍?”姜維稍微猶豫了一下,決斷還是再勸一勸。

“不行!”

楊伊卻是不願意,這也是爲集權,那些封疆大吏也該處置一下了,各地郡守、縣令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那何妨同時梳理舊事的同時,對景耀六年後有功臣僚予以嘉賞、追贈?”姜維在思索片刻後,提出了一個建議。

“好!”楊伊這才同意,這是要將功補過了,如是補不足,那麼就只能不客氣了。

“朕的意思是……”楊伊自然不會是僅此而已的,又說着:“如今這些人扯到這裡,讓朕着實憤怒,所以想讓內衛錦衣衛再去抓個幾家!以作震懾!”

聞言,此時翰林學士杜軫上前,拱手說道:“陛下,須防用威過度!”

“朕也沒把這些人像是國賊那般處置,又是留婦孺、又是留下傢俱宅邸的,當事人也多少隻是充軍爲奴而已,還想如何?”

杜軫聞言也很是無奈,只能盡全力勸解道:“須有證據確鑿,不可做牽連。”

楊伊點頭。

而錦衣衛指揮使張牧之旋即在幾名近臣複雜的目光中出列拱手,卻又小心相對:“陛下,可要防着這些人家眷四處流竄?”

“不要。”楊伊冷笑相對。“入宮來求情也好,往親眷間哭訴也罷,朕且看他們如何折騰……”

衆人無話可說,張牧之也即刻轉身準備往京中去,這件事到此,也算是絕無轉圜可能了。

不過,就在此時,一名內衛匆匆迎面而來,卻又帶着一個密信盒子,張牧之本能上前,臨到跟前看到對方是內衛,方又趕緊避開,然後直接越過對方出門而去。

內衛和錦衣衛如今像是對立了,雙方互相轄制,這也是皇帝之意。

自有臨近內衛趕緊上前接過,只是打開一看封皮,便肅然起來,然後轉到亭上直接交給了皇帝。

楊伊見是內衛訊息,同樣嚴肅,而打開大略看了一下後,卻又不禁失笑,並擡頭相對姜維所言:“姜卿,卻是吳國來信,說了一件事,乃是吳國國主孫皓忽然中風,樑王秉國!”

周圍近侍文武,此時一併面色大變。

“陛下,可要喚回張指揮?”李密此時上前一步,面色嚴肅。

“不必。”楊伊繼續看着札子後半段彙報,卻是微微搖頭。

“那可要喚宰執來議事?”李密又繼續追問。

“不必專門議事,將此事發給各部院便可……”楊伊扔下信報,擡起頭來,不慌不忙。

“當下之事,是禮部、刑部、大理寺讓他們將追奪恩蔭一事,從速、從嚴、從廣,給處置了!不然等着吳國鬧起事來,這清算積弊一事,不免要稍作暫停……再追上張牧之,讓他再多抓個三四家……”

“陛下。”此時杜軫看了一眼一言不發的陳壽,懇切再對。“事有輕重緩急……”

“這算什麼急事?”楊伊不以爲然。“無非是宮廷之變,最多有圈禁國主的嫌疑罷了,北面魏國那麼多事都過來了,何必在意這個?反倒是剝奪濫恩濫蔭一事,卻能爲國省下多少錢糧?孰輕孰重,難道不是一目瞭然嗎?”

杜軫愕然當場,卻不知道該如何反駁?他是衆卿中唯一堅持儒家的真學了,只是這天下,卻像是沒有一國再講“禮”一般,相比魏吳兩國,漢國如今這般竟然還算是好的!

第二十五章 金盆洗手(1)第五十五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2)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二十章 狄雲第一百四十五章 緣由第七十七章 上將潘鳳第六十四章 妖女綰綰第一百一十八章 漢神宗第二十一章 寶藏第八章 楊公寶庫(5)第一百零三章 教育(1)第四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剿滅第十二章 封山第六十章 曇花第三十二章 路遇第二十章 秘境(5)第五十二章 收穫第一百一十九章 虎賁赴西涼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二十八章 江湖豪傑第二十三章 大時代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五十五章 施妙計兩胡爭鋒第二十三章 論劍(7)第二十章 秘境(5)第一百三十三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三)第六十二章 辯龍第四十八章 有進無退第四十七章 懲戒第四十六章 百曉生和孔雀翎第七十二章 漢宮中爾虞我詐第九十八章 妖道(三)第四章 選擇第九十九章 心中驚懼又如何第一百三十五章 變革第六十六章 奪魁賽(3)第十六章 懲奸除惡(2)第十章 震撼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六章 危急時刻第十七章 衝突(2)第二十九章 賄賂第三十五章 笑傲江湖(3)第八十八章 邁步星空(2)第二十一章 寶藏第二十七章 朝堂召見第三十四章 陳玄風第一百五十一章 效法當年班定遠(二)第一章 戰爭前奏第一百三十九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1)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難事紛紛來(五)第二十章 論劍(4)第八章 楊公寶庫(5)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英戰呂布 (下2)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一百一十三章 邀約鬥將第三十四章 北伐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焚宮第一百六十一章 忽聞惡訊撲面來(一)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五章 鳳溪村口初相遇第十三章 五美(1)第二十四章 江湖同道(2)第六十七章 天機(2)第七十二章 勸進第一百四十四章 進退兩難意徘徊(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荊州攻略(4)第五十三章 五嶽盟主第一章 葵花向陽第四十四章 來客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五十七章 鄰居(1)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三十六章 我佛慈悲第一百二十四章 視察供應鏈第八十五章 星空 Galaxy S2發佈會(1)第十七章 連城訣第八十七章 邁步星空(1)第八十二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三)第五十五章 壽宴(2)第四十三章 洪七公第一百二十四章 川蜀第三十章 藏寶第四十一章 河北多名士第五十一章 臨戰第十五章 根基第五十二章 得手第十二章 緣由第三章 爭鬥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三十二章 金盆洗手(8)第三十章 比劍第四十五章 頡利第二十八章 長生訣-石龍第六十二章 董仲穎一無所有第四十三章 在下楊伊(2)第七十九章 兩難第五十七章 貢獻
第二十五章 金盆洗手(1)第五十五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2)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二十章 狄雲第一百四十五章 緣由第七十七章 上將潘鳳第六十四章 妖女綰綰第一百一十八章 漢神宗第二十一章 寶藏第八章 楊公寶庫(5)第一百零三章 教育(1)第四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剿滅第十二章 封山第六十章 曇花第三十二章 路遇第二十章 秘境(5)第五十二章 收穫第一百一十九章 虎賁赴西涼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二十八章 江湖豪傑第二十三章 大時代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五十五章 施妙計兩胡爭鋒第二十三章 論劍(7)第二十章 秘境(5)第一百三十三章 戰火再起 天下反覆(三)第六十二章 辯龍第四十八章 有進無退第四十七章 懲戒第四十六章 百曉生和孔雀翎第七十二章 漢宮中爾虞我詐第九十八章 妖道(三)第四章 選擇第九十九章 心中驚懼又如何第一百三十五章 變革第六十六章 奪魁賽(3)第十六章 懲奸除惡(2)第十章 震撼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六章 危急時刻第十七章 衝突(2)第二十九章 賄賂第三十五章 笑傲江湖(3)第八十八章 邁步星空(2)第二十一章 寶藏第二十七章 朝堂召見第三十四章 陳玄風第一百五十一章 效法當年班定遠(二)第一章 戰爭前奏第一百三十九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1)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難事紛紛來(五)第二十章 論劍(4)第八章 楊公寶庫(5)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英戰呂布 (下2)第四章 暗夜籌謀第一百一十三章 邀約鬥將第三十四章 北伐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三月染西京(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焚宮第一百六十一章 忽聞惡訊撲面來(一)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五章 鳳溪村口初相遇第十三章 五美(1)第二十四章 江湖同道(2)第六十七章 天機(2)第七十二章 勸進第一百四十四章 進退兩難意徘徊(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荊州攻略(4)第五十三章 五嶽盟主第一章 葵花向陽第四十四章 來客第二十七章 楊琳第五十七章 鄰居(1)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三十六章 我佛慈悲第一百二十四章 視察供應鏈第八十五章 星空 Galaxy S2發佈會(1)第十七章 連城訣第八十七章 邁步星空(1)第八十二章 司馬氏進退兩難(三)第五十五章 壽宴(2)第四十三章 洪七公第一百二十四章 川蜀第三十章 藏寶第四十一章 河北多名士第五十一章 臨戰第十五章 根基第五十二章 得手第十二章 緣由第三章 爭鬥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三十二章 金盆洗手(8)第三十章 比劍第四十五章 頡利第二十八章 長生訣-石龍第六十二章 董仲穎一無所有第四十三章 在下楊伊(2)第七十九章 兩難第五十七章 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