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治鹽

元月底,“鹽鐵司併入戶部、鹽銀質押支借銀款折”獲旨頒佈天下。

有鹽銀贖糧的前例在,鹽銀質抵銀款也就沒那麼難叫世人接受。諸官員更想着叫俸薪早些發放下來,這道懿旨更是獲得廣泛的支持跟讚譽。

鹽鐵司併入戶部,即歸入文官體系,張晏作爲內臣,被迫辭去鹽鐵使;副相、戶部尚書林續文薦淮安知府劉師度出領鹽鐵司,並加左僉都御史,專司鹽官監劾,也獲旨通過。

劉師度先後出任海陵、淮安知府,熟知兩淮鹽事,論資歷、政績以及對鹽事的熟悉,倒沒人能跟劉師度相比——當然劉師度這些年來,配合林縛在海陵、淮安兩府推行新政,也早就給打上淮東系的印記。

二月初,在劉師度奉詔抵達江寧覆職的同時,鹽鐵司衙門也從維揚遷往江寧。

兩維鹽務集於維揚,是由種種原因造成的:

在前朝時,海陵僅爲維揚屬縣,海陵以東都是兩淮鹽場範圍。鹽務集於維揚,也是爲就近管理鹽場、禁查私鹽的方便。兩朝以來,崇州以東沿海成陸速度加快,鹽場不斷往東遷移,維揚實際已經與鹽場脫離,但維揚處於南北漕運水系的必經之處,遂又成爲兩淮鹽的運務中心,而帝都又在北地,維揚鹽事中心的格局自有越以來,就沒有更改過,也是理所當然。

到永興帝在江寧登基,江寧成爲半壁江寧的政治中心,江寧與維揚相距,驛程不過兩百餘里,而江寧在揚子江航運體裡的地位,並不弱於維揚,將鹽鐵司遷往江寧,除了集權的需要,其他方面也不存在什麼特別的障礙。

早在永興帝在江寧登基之初,就有官員議論要將鹽鐵司遷來,但傳統的勢力依舊強大,一直未能成行——這一趟,鹽鐵司併入戶部,遷並江寧倒是沒見多少阻力,說起來就是將兩淮鹽運務集中到江寧再由鹽商轉售天下。

一旨而下,鹽商也只能從之。

鹽鐵司的故事遠沒有到此就結束,劉師度二月上旬抵達江寧覆職之後,即請旨治鹽卒、禁查私鹽、削減稅價——鹽商這時候才惶惶不安起來,淮東等到這一刻總是要下狠手了。

二月下旬,都察院劾左護鹽校尉毛文敬貪污枉法,侵奪鹽利,請旨緝拿法辦。

爲養五十餘萬正丁兵額,加上額外給南陽、河中府的加款,江寧每年至少要籌出一千萬兩銀來——這還沒有將民政及龐大官僚集團、宗室、勳貴的俸薪以及內廷的耗用計算在內。錢莊給戶部的四百萬兩借銀,實際上也僅能撐三五個月——江寧這邊爲了解決政權危機,又確實需要抄殺一些大戶以解燃眉之急,鹽鐵司併入戶部之後,拿鹽商開刀,實際已經成爲江寧官員的共識,毛文敬不是第一個倒黴鬼而已。

劉師度上任即授命對兩淮鹽系官商下手,二月底一旨詔毛文敬入江寧而囚之,緝捕其子弟十數人下獄,繼續往員去查抄毛氏在維揚等地府宅、田業……

兩淮鹽場通往外地的水陸運道,早就處於淮東的控制之中。

爲配合劉師度查禁私鹽,控制水陸交通要隘的淮東諸巡司一起收攏袋口,樞密院並調水步軍兵卒五千餘人給鹽鐵司調用,從查抄毛氏起,鹽事整治即轟轟烈烈的展開。

從二月中旬起,到三月末,一個多月裡的時間裡,查禁的兩淮私鹽總量達四百萬斤之巨,格斃、緝拿以武亂禁的鹽商武衛兩千餘人,維揚十三鹽行裡有五家直接涉案給緝押到江寧下獄待審,餘者也惶惶不安……

有越以來,對鹽事課稅,實行鹽斤加價制。到崇觀年間,鹽戶煮鹽以一斤十錢的售價納給鹽鐵司,鹽鐵司再每斤加稅價二百錢轉售鹽商販運府縣,不計腳費,官鹽一斤就要值二百一十錢以上。不過由於私鹽氾濫,各府縣的鹽價,均到低於此數。

作爲辣手整治鹽事的後遺症,江淮浙閩等地的鹽價連日騰漲,到三月上旬,江寧城內的鹽價就暴增到一斤鹽六百錢的高度,漲幅幾近五倍,遠遠超過普通民衆能夠承受的範圍。

這實際也是整治鹽事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太后也是兩度將林續文、劉師度召入宮中質詢此事。

太后及政事堂諸相,直接對戶部施壓,鹽鐵司舊屬官吏及鹽卒也怨道載道,背後的鹽商是什麼心思更不用說,但真正的壓力還在於民衆。若不能將鹽價壓下去,惹得民怨沸騰,局勢不穩,整治鹽事一事,也只能半途而廢,直接對鹽商低頭,恢復舊制。

鹽事一事,鬧到三月十六日,有再也壓不下去之勢,太后直接將劉師度召到政事堂問政,林縛這個樞密使以及前鐵鹽使張晏都給傳旨召了過去……

“江淮充塞私鹽,晏非不知,然而鹽斤加價一制施行兩百六十餘年,積重難返。而江淮之民實難承官鹽之價,在保鹽銀足額之餘,許鹽商以私鹽充之,實是不得已之法,”張晏在都堂前,爲他任鐵鹽使時私鹽氾濫之事辯解,實際也是爲鹽商涉私一事辯解,“查禁私鹽,能增府庫之入,但惹得民惹滋沸,實得不償失也——先帝許晏治鹽事,晏亦以私鹽之事稟之,先帝言水至清而無魚,保鹽銀有增即可,晏治兩淮鹽事十七年,兩淮鹽銀從一百七十餘萬兩,最高增至二百六十八萬兩,然而受戰事波及,原兩淮鹽所販售之地,河南殘破、淮西殘破,去年猶能保一百五十萬兩銀之收,晏有若過,請太后及皇上治之……鹽商以私鹽充之,是犯國禁,但官鹽不計腳費,加價後便值二百一十錢,在戶部治鹽事之前,江寧鹽價僅值一百四十錢,不許鹽商以私鹽充之,奈之何?”

林縛是樞密使,表面跟這樁事沒有關係,但太后及諸相將他強拉來,便是要將矛頭直指向他——明眼人都知道,沒有淮東的支持,劉師度下不了這麼狠的辣手。

林縛與諸相皆得賜座,唯有劉師度與張晏在堂前爭口舌之辯。

劉師度說道:“高祖時,鹽斤加價制在兩淮施行之初,一斤鹽加六十錢,其時江寧鹽價不過百二十錢,兩淮鹽利每年猶能積一百三十餘萬兩銀,其時兩淮所轄之地的民衆,還不足今日之半數。其後私鹽日漸氾濫,使鹽利受損,最低於不足四十萬兩。禁私不能,只能屢增鹽稅,一直到增到近時的二百錢,超過初時三倍有餘。以高祖時比對今日江寧鹽價,以高祖時丁口數比對今日之丁口,以高祖時鹽利比對今日兩淮鹽銀,這鹽商還能稱得上良善嗎?”

林縛輕輕一嘆,說道:“對啊,以高祖時的鹽斤加價數、丁戶、兩淮鹽販售區域,跟今時對比,鐵鹽司每年鹽銀應在二百六十萬兩,而非一百五十萬兩——這短缺的一百萬兩鹽銀,到哪裡去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數代積弊,也不能叫人家立時償之,”樑太后攏手而坐,說道,“治鹽事,張晏有功無過,德隆年之前,換了幾任鹽鐵使,治兩淮鹽都不如張晏——犯禁者要查禁,但平民百姓也要吃鹽,積重難返的話也在理。哀家也沒有精力在這裡聽你們爭什麼口舌,麻煩總是要合體的去解決掉,不能搞得民怨沸騰。這朝廷已經經不起再鬧什麼亂子了,劉師度,林卿薦你掌鹽鐵司,你可要有個準主意……”

“不似米糧,鹽事短缺,短時騰貴不足爲害;查禁私鹽乃是先一步,接下來便是稍減稅價,並遣鹽官赴各府縣督鹽事,接管犯禁之鹽行,充以官營;各地售鹽,官私結合,覈定其價,當能以實利惠商民,而無害於社稷……”劉師度答道。

林縛也無意叫劉師度去糾纏張晏的問題,治鹽一事,張晏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的,但不對鹽商下辣手,鹽商去年支持淮西一事,只會更猖獗——也要藉此,將維揚府一系的勢力打蔫下去。

“這樣吧,再寬你一月時限,到時再不壓下鹽價,那也只能還回到老辦法上去!”樑太后說道。

劉師度稍有遲疑,見林縛、林續文都沒有什麼話說,只能硬着頭皮答應下來:“臣領旨。”心裡對一個月內平息鹽事之亂,也沒有十足的滿足,畢竟是動了兩淮鹽事的根本。

*********************

政事堂議過事,林縛這個“沒相關”的人就直接打道回府歇息,林續文與劉師度隨後追到。

“削減稅價,削減到什麼程度纔算合適?”劉師度追到林縛在陳園前苑的書堂問道。

當世沒有什麼宏觀數據統計,只曉得私鹽氾濫,但私鹽加上官鹽在江淮浙閩等地的總銷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規模,誰都摸不清楚。

消減稅價,要將當前市面上的鹽價降下來,叫商民合意,但同時,削減過頭,也會使得鹽銀銳減。到時候即使宮裡跟政事堂不追責,但戶部每年那麼大的開銷,實實在在離不開鹽銀這一塊。淮東錢莊那邊借銀給戶部,只能解一時之急,但同時每年都要吃掉大量的年息,年息這個缺口本身就要拿鹽銀去堵。

林夢得、秦承祖、高宗庭、宋浮等人都有事追到書堂來,對劉師度的這個問題,也都覺得棘手,難以回答……

“一戶耕農,種十畝上熟田,徵去賦稅,年入幾何?”林縛反問劉師度。

“能入三十石糧,應算豐年。”劉師度說道。

林縛輕輕一嘆,說道:“是啊,能歲入三十石糧,便要算豐年了。戰前,江寧米價一石六百錢,三十石糧不過十八千錢。就算私鹽衝抵鹽價,戰前江寧也沒有低過百錢,若以軍供計,一戶耕農年需食鹽二十斤,就是兩千錢——吃不起鹽啊,細細算過,才能深知‘粗茶淡飯’一語之中的三昧啊!”

劉師度與其他人等面面相覷,林縛感慨歸感慨,算賬歸算賬,但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又不能因爲百姓艱苦,就將當前的兵馬裁減掉一半。

林縛袖手說道:“要將鹽價壓到五十錢以下,鹽斤加價不能超過二十錢,我看就以此數爲限吧!”

劉師度愣怔在那裡,看向林續文、林夢得等人,不曉得要如何迴應林縛的話,這降得太狠了。

就算私鹽氾濫,也沒有氾濫到官鹽的十倍之上,鹽斤加價一下子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往後的鹽銀銳減。

鹽銀併入戶部,戶部歲入的規模也就一千萬兩銀左右,要應付各處的開支,還到處都捉襟見肘。要是再一下子再削掉一百萬兩,那漏洞就大到沒邊了。

內府的歲入差不多給割出來,朝堂開銷就都是戶部的責任。

即使淮西、池州等軍不管,僅淮東兵馬二十多萬兵馬,一年下來維持日常軍備就要開銷掉近五百萬兩銀子,這筆銀子以後也都要由戶部來籌——崇州五縣那邊還能攢些銀子,不過是要爲以後大規模戰事做準備的,再說林縛花崇州五縣的銀子,也是大手大腿,置學堂司辦學堂,每年就計劃花年上百萬兩銀子,誰曉得接下來,哪裡又要給他捅個缺口出來?

“是不是削減太多了?”林續文問道,“恢復高祖時鹽制,應能大體得個平衡。”

“恢復高祖時的鹽制,那我們將鹽商以及舊鹽官都得罪乾淨,從民衆那裡還討不了好,還不如索性一開始就不要去動鹽事,”林縛說道,“既然動了,那總歸要能拉攏到一部分人,纔是正經。暫以二十錢試行,再下辣手抄他幾家,應能補一兩年間的鹽銀短缺。實在不行,到一兩年之後,再調一調——咱們的臉,這時候還不能叫別人給扇了!而且啊,我們恢復到高祖時的鹽制,張晏、餘心源他們幾個,多半會找其他的種種藉口來刁難、阻止;一下子降這麼低,他們幾個反而會以看好戲的心態,等着看我們出醜……”

林續文看向林夢得、高宗庭、宋浮,對林縛的決定還是難以適從。

林縛又說道:“除鹽斤加價要降外,我想戶部當前還有一樁事可做……”

“什麼事?”林續文哭喪着臉,問道,“十七你不會又要戶部減免稅賦吧?”他能體會林夢得的心情了,盤子就那麼大,林縛花起錢完全不知道心痛啊——戶部出面減免稅賦,減的是戶部的歲入,眼下又不能推行新政,這漏洞是越來越大啊。

“還叫你猜到了,”林縛說道,“皇上在江寧登基後,對江南諸府連續三次加徵,使得江南農戶承受也到極限,再不鬆綁,江南之地也很可能鬧出民亂,到時候就大得不償失……”

淮泗亂事,叫人記憶猶新,淮泗之禍慘烈,更叫人百年難忘。

崇觀九年燕軍寇邊,對燕薊等的摧殘很大,但由於持續時間不大,還容易恢復,席捲中原的淮泗亂事及黃河修堤民夫之亂,才真正的將大越在中原的根基掏空掉——到崇觀末年,就算林縛手裡有二十萬兵馬,實際也沒有能力在北地跟東胡人爭雄。在整個北地都給打殘的情況,淮東兵馬能通過水路投到北方,但離開近海地區作戰,補給就全無保障。

“該要怎麼鬆綁?”林續文臉似苦瓜,問道。

只要不動地方根本,僅僅是減免稅賦,府縣絕對會歡迎的,減少的只會是戶部的歲入。

“許每戶減免一丁之丁稅,還要請旨強制地方減除到相應的人頭攤派!”林縛說道。

“僅減一丁?”林續文問道。

“僅減一丁,其他不動!”林縛非常肯定的說道。

丁稅又爲口賦,七到六十歲的丁男都要繳納,唯有官紳勳貴能免。有越以來,丁壯傜役許以口賦代免,遂最終與田賦並立,爲中樞財政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丁稅的存在,一方面抑制了丁口的增漲,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大量逃戶的產生。

戶部實際錄得丁口之數,要少於實際數一大截——戶部的戶籍資料最爲是齊備,林縛一開口,林續文很快就計算出要減出多大的缺口:八十萬兩銀——幸虧是僅減一丁。

林縛此時減一丁之丁稅,將來也不會考慮全免,但會將餘丁的丁稅併入地方財政,主要就是看重抑制人口增漲的作用——餘丁丁稅併入地方財政之後,地方官員抓逃戶、逃丁纔會出力。好的習慣,一開始就要養成。

林續文苦笑道:“兩事並舉,程餘謙等人必不會反對,他們必定會等着看我們的好戲!”

淮西那邊的軍養,兩年之後就要以壽、濠、信陽等府的稅賦去抵衝,戶部收支銳減,對淮西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湘潭、荊湖等軍,也更控制着一大片地盤,稅賦只是名義上到戶部報個賬,真正會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池州兵馬、淮東自身以及江寧官員的俸薪。

這兩事並舉,很可能會短缺掉兩百萬兩銀的歲入,淮東錢莊借銀的年息降下來,但戶部每年還是要額外付出五十萬兩銀——程餘謙、張晏等人自然樂得看淮東的好戲。

“減!”林縛大手一揮,說道,“根基不固,早兩年與燕虜決一雌雄,也不可能佔到什麼便宜。民心不定,去推行新政,阻力也會極大……”

林縛暫時無意在江南七府推行新政,故而不直接控制朝政。除了當下要維持穩定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爲江南七府的稅賦極重,壓得民衆已經喘不氣來,強行推行新政在得知地方勢力之餘也不能馬上就普通民衆受益,地方上的不穩定因素會急劇增加,難以控制。

林縛在崇州推行新政,是崇州的地方勢力給東海寇打得極殘、不成勢力之後,也是在有足夠把握之後,纔將新政往海陵、淮安等府推行。

“咬咬牙吧,”林夢得倒變得樂觀了,勸林續文道,“撐過前兩年就好。”

戶部歲入減兩百萬銀,攤到江淮浙閩的民戶頭上,每家能得兩三鬥米糧,看上去不多,但實實在在的能叫已到極限的民衆緩一口氣來。

第34章 河口秘情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6章 得與失第58章 銀契嫁妝第6章 去燕南第148章 制衡第23章 客訪深山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奪壘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5章 開漕諸策第43章 左軍五營第77章 東海攻略第22章 立城擴軍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7章 北地第12章 大功將成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63章 分合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8章 不能打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6章 滄南大捷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0章 浙南第56章 見疑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99章 虛實第39章 戰俘分贓第107章 戰起第15章 抵達津海第78章 大勢已去第55章 戰事稍息第50章 彭城郡公第8章 北行田頭說農事第83章 兵臨城下第36章 歪理邪言第31章 說服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42章 斷後第58章 還鄉第6章 去燕南第65章 賑災第53章 約期良辰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112章 謠言第12章 議兵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3章 寧王一系第65章 雪中送炭第82章 形勢緊迫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4章 分歧第九章 隨扈第58章 紅襖妙女第46章 控田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36章 對壘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57章 破口罵娘第十章 夜驚情第31章 說服第39章 用鹽破冰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28章 雙面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29章 陣戰第77章 東海攻略第43章 如困籠中第11章 求死之道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54章 清算降叛第55章 閱事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54章 河西第105章 警告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5章 聯姻第1章 王侯家事第69章 信陽第70章 豔若桃花第49章 轉攻爲守第9章 三沙灣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147章 暗流第118章 待援第16章 棋盤落子
第34章 河口秘情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6章 得與失第58章 銀契嫁妝第6章 去燕南第148章 制衡第23章 客訪深山第135章 恩仇第50章 奪壘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5章 開漕諸策第43章 左軍五營第77章 東海攻略第22章 立城擴軍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67章 北地第12章 大功將成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63章 分合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8章 不能打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6章 滄南大捷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0章 浙南第56章 見疑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99章 虛實第39章 戰俘分贓第107章 戰起第15章 抵達津海第78章 大勢已去第55章 戰事稍息第50章 彭城郡公第8章 北行田頭說農事第83章 兵臨城下第36章 歪理邪言第31章 說服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42章 斷後第58章 還鄉第6章 去燕南第65章 賑災第53章 約期良辰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112章 謠言第12章 議兵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3章 寧王一系第65章 雪中送炭第82章 形勢緊迫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4章 分歧第九章 隨扈第58章 紅襖妙女第46章 控田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36章 對壘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57章 破口罵娘第十章 夜驚情第31章 說服第39章 用鹽破冰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28章 雙面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29章 陣戰第77章 東海攻略第43章 如困籠中第11章 求死之道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54章 清算降叛第55章 閱事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54章 河西第105章 警告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15章 聯姻第1章 王侯家事第69章 信陽第70章 豔若桃花第49章 轉攻爲守第9章 三沙灣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147章 暗流第118章 待援第16章 棋盤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