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式組織原則
★不能提供信仰的組織,都是失敗的組織。即便它是作坊式的小企業,這一條也適用。
★所有的制度,都是爲了維護一種神聖的儀式和爲之服務的高效率的秩序。
★一個團結的部門有三個要素:1.必要的個人崇拜;2.權威至上;
3.無條件服從。
★“製造恐懼”和“強迫放棄自我”是最拙劣的方法,一個成功的組織必須充滿“快樂”,以及爲此奮鬥的無窮動力。
★所有的組織性洗腦,都只有一個目標:在其成員的“融合性”與“排斥性”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
一切有信仰的人都是“極端分子”
當我們談到“管理”的話題時,只要經過了一定階段的研究,達到了比較高端的層面,你會自然而然地發現一個很隱秘的問題:人在管理秩序中的分工是怎樣的,以及處在高位的人用何種“法術”去驅使低位的人爲他們服務。
假設你再涉獵宗教方面的知識,你就能非常輕易地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他們負責製造信仰。
第二種人,他們負責消化信仰。
人類有歷史以來的任何信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思考和行爲模式的催眠”。大腦被反覆灌輸一個觀點,最終就成了人的信仰。在長期的調查和研究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一些信仰狂的特徵,比如從中東和西亞地區抓獲的恐怖分子,他們瘋狂地信仰某種教義,認定恐怖襲擊的行爲是正當的。
在監獄中,當沒有時間給他做洗禮時,他急躁不安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來回踱步且憤怒無比。在我們的一次審訊中,一名恐怖分子大聲地吹噓他“與真主見面的畫面”,他告訴我們,就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他已經當面聆聽過真主的四次指示。
“炸掉美國!”他說,“這是安拉給我的使命。”
在長達兩個月的審訊中,他每次都重複這樣一句話。我相信,他在漫長的受訓過程中經受了強度極高的信仰洗腦。他們的組織費了很大的力氣讓他認爲獻身是值得的。事實也的確如此,他的臉上散發着爲真主而戰的光芒,對於自己的信仰和正在做的事情,他深信不疑,直到被美軍處決。
宗教具有催眠性。一切有信仰的人,都是一個標準的宗教徒。這一點毫無疑問適用於任何一種領域。信仰會通過其“教義”和“儀式”提供行爲指南,並且約束他們的行爲。那些汲取了宗教經驗的公司,則從這種組織形式中獲益匪淺,建立了類似於宗教模式的管理結構,充分運用了信仰的力量,首先給員工洗腦,然後再去分配和驅使他們。
當傳銷風潮席捲全國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專項的研究。我們發現,在這種恐怖的宗教式組織結構的衝擊下,其實只有一種人覺得恐懼和痛苦,就是了解“洗腦”內幕並且沒有被洗腦的人。參與傳銷者已經被徹底“洗腦”,他們作爲傳銷組織虔誠的信徒,生活在亢奮的幸福中。但在本質上,他們投身於此的目的,不過是爲了迴避生活的痛苦而爲自己編織和尋找一個“心理和行爲的樂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人人都有痛苦,也均有期待,這就給洗腦者留下了進入的後門。人的痛苦大都由心中的慾念引起,慾念則是索取,向這個世界永不滿足地索取:金錢,感情還有其他一切可以功利地衡量的事物。
人的越大,他的痛苦就越多。人只有在行善的時候,令人痛苦的纔會減少。因爲給予的過程實際是能量的互換,我們給予的越多,個人獲得的能量就越多,人的心靈格局也就越寬越高級,對於自我認識的程度當然也就越深。
這樣一個自省覺悟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中進行重複,讓人養成了一種強大的自覺的習慣。自覺就是信仰的開始,即我們本能地相信和重複一些行爲,認爲這種行爲是正當和必需的,也是長期的、越頻繁越好的追求。
人在心裡就對自己說:
“只有這樣做,我才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快樂的能量。”
所以,當一種信仰讓人獲得行善和治療的“效果”時,人們就會對它瘋狂地崇拜,認爲它永遠都是正確的,從而在行爲上,表現得比一個鐵血的戰士還要忠貞。幾乎沒有什麼困難能阻止他的行爲。
那麼,從更加廣義的角度看,人爲什麼要有信仰呢?
當人的已經窮盡時,體內的精神之火就會隨之熄滅。而人的精神一旦沉寂下來,即使有再強的軀體都會走向毀滅。因此,強者能戰勝許多常人難以理解的困境,正因爲他們擁有強大的信仰。
有信仰的人可以被稱爲瘋子,但他們卻不是傻子和呆子。如果你的公司和組織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當你在思考原因時,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問題正是出在你自己的身上,不要去責怪你的員工,因爲你沒有讓員工對你的品牌有“信仰”。
記住這句話:“洗腦成功的叫信仰,洗腦不成功的才叫作洗腦。”
傳播和灌輸你的價值觀
信念是一種深度的催眠狀態
在一種強大的信念背後,你有沒有發現它的奧妙在哪裡?
是什麼達成了這一切?
我認爲,堅強的信念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深度的催眠狀態,有四種因素打開了人的心靈通道,將“信念”灌輸進體內,然後生根發芽,越長越茁壯。
○夢想(imagine):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
○行動(solve):對於規劃的踐行。
○創造(build):對於世界的創造。
○領導(lead):對於同行者的權力慾。
有許多可以告訴我們信念助人成功的歷史故事,但我從中看到的卻是信念對於一個人成功的洗腦和驅使。那些人在一種理想的主宰下,放棄了許多正常人難以割捨的東西,堅持不懈,直到他們取得某些領域內的成功。
這種執着看起來是這麼不可思議,因爲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做到。他們彷彿處於爲了目標可以不顧一切的失控狀態,這其實就是一種成功的催眠狀態。堅信一定可以的人,他能忍受長達半個月的飢餓,在地震時塌陷的房子裡活下來,而不相信這一點的人則可能在4個小時後就因絕望死去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給自己設定各種各樣的目標。但是人們都願意逃離痛苦去追求快樂,這是人的天性,而追求目標的過程一定是一個痛苦和煎熬的過程。所以,懶惰、找藉口、拖延等等一些因素會成爲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信念的積極作用就在這裡,它要幫助一個人清掃這些思想上的絆腳石。它是最有效的武器,通過某種方式,讓一個人相信:只要自己這麼去做,就會擁有幸福的生活。
確立價值觀,你就擁有了人們的忠誠
每一個優秀的公司都有一套成熟而且偉大的價值觀。
一個最值得列舉的例子是通用電氣公司,他們的價值觀會深刻地影響員工創造業績的方式,而且已經融入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在這裡,如果員工不能踐行這些價值觀就不能獲得晉升,所有領導的薪酬也會多多少少受其影響。當然,做出成績當然是公司所期望的,但某人是否獲得晉升,
取決於是否奉行公司的價值觀。
如果一家好的公司想擁有某種績效文化,就必須擁有一套員工完全理解的價值觀,以免他們的觀念和行爲跟公司倡導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1993年,韋爾奇委任公司的一個小組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價值觀。通用電氣將定下來的價值觀印在卡片上,分發給每位員工,裡面清楚地表明公司可以接受哪些行爲,不接受哪些行爲;而且還清楚地告訴所有員工,公司希望他們做什麼,員工又能希望公司做什麼。
首要問題則是誠信。韋爾奇清楚地告訴大家,如果有人膽敢在誠信的問題上出錯,就得捲鋪蓋走人。他還提出了一項更爲特殊的價值觀:“無邊界”。外人可能難以明白,但通用電氣的員工都清楚其中含義。韋爾奇的意思是,各部門、各組織和各級別之間從高層到基層員工都不能出現妨礙信息交流和合作的邊界。
他強調說,“無邊界”是公司快速做出最佳決策的關鍵,這種觀念要求員工不能各掃門前雪,公司也能更加受益。也正是因爲實施了“無邊界”價值觀,通用電氣的領導才能在各大部門之間調動,對於領導人來說這是積累各種經驗的絕佳途徑。現在,你在通用電氣可能不會經常聽到這個詞了,因爲已無必要,“無邊界”已經成爲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爲了確保公司的價值觀被認真對待,韋爾奇在會集公司500位高管的全球領導年會上着重提到了這個觀點。而且,他做了一次調查,以瞭解具體執行情況。韋爾奇將這項調查稱爲“CEO調查”。爲了強調其重要性,他特地讓員工參與其中。另一種提醒員工認同價值觀跟績效一樣重要的方法,是將CEO調查的結果納入會議議程,每個部門都會重點說明他們的優缺點,並解釋他們應對缺點的辦法。
最難面對的是價值觀偏離的問題,假如你灌輸的價值觀有所離軌,你所獲得的忠誠就會大打折扣。因爲難免有人認爲,只要我的業績出色,就讓那些價值觀見鬼去吧,只要我業績好,就永遠不會被炒魷魚!公司的目標就是賺錢,誰又敢炒掉我這樣的得力員工呢?
瞧,當你的手下這樣想時,你還指望自己能夠真正地控制他們嗎?
有一句話說得好:真正塑造你的不是上帝,不是父母,是你任職的公司。
有一本書,對迪斯尼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提出了一個評價:
“沃爾特不是天才就是騙子,不是僞君子就是典範,不是江湖郎中就是世世代代兒童熱愛的老爹。”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一度認爲是騙子、僞君子、江湖郎中的人,卻一手創立了娛樂動畫業不可超越的王國,幾乎每個娛樂公司都以迪斯尼爲樣板,每個在迪斯尼工作的員工都會爲此感到驕傲。
沃爾特爲什麼有這麼多稱號呢?審視迪斯尼一路走來的歷史,我們發現,迪斯尼是一個私密的公司,並且偏執地執行它的理念,對員工則進行近乎苛刻的塑造。
1923年,沃爾特·迪斯尼創建迪斯尼公司,在他統治迪斯尼的幾十年裡,逐步形成了迪斯尼的核心理念。沃爾特·迪斯尼去世後,他的繼任人也曾彷徨、迷茫,公司將近15年停滯不前,並且面臨敵意收購。但是他們始終堅持沃爾特理念不動搖,最終使迪斯尼走出低谷並取得成功。
一般來說,迪斯尼的新員工培訓都安排在特別設計的貼滿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肖像和迪斯尼最着名角色(例如米老鼠、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的訓練室裡進行,經過精心挑選的培訓師用認真編寫的腳本和特殊語言,通過反覆提問及回答的方式來強化新員工對迪斯尼的個性、歷史傳統、神話的認識。
在這種反覆強化的訓練中,迪斯尼的宗旨(迪斯尼給人們帶來歡樂)已經被灌輸進每個被培訓者的腦海裡,並融化到血液中。
在員工以後漫長歲月的工作中,心靈深處總有一個隨時提醒自己的預警系統──自己的責任就是給人們帶來歡樂。在迪斯尼大學的課本中,員工還可以讀到這樣的訓練語言:“在迪斯尼我們可能會工作勞累,但是從來都不會厭倦。即使在最辛苦的日子裡,我們也要表現高興,要露出發自內心的真誠微笑。”
“迪斯尼對人的塑造和對公司理念偏執狂一樣的堅持,對中國公司來說,似乎顯得莫名其妙,不過這樣確實能讓核心理念深入員工生活,並影響他的工作。”有人這樣評價道。
洗腦的人是這個世界的魔法締造者。他們製造優秀的理念,讓“騙子”成爲“天才”,讓那些看似不堪的江湖郎中也能成爲世世代代爲兒童熱愛的天使。我們需要知道的是,
“核心理念”纔是“洗腦”的第一步。它既是信仰,同時又是一種可以征服大腦的深度價值觀。進入公司的每個員工,無法逃脫公司的“洗腦”流程,培訓則是這個流程中最集中的一環。
一些成功的企業教育員工應該擁有“責任感、自信心、合作精神、正直勇敢……”,這些“洗腦”可以讓人們個性更接近完美,能力得到正面的提升,也是我們所提倡的;當然,也有很多人或組織宣揚的“唯利是圖、享樂、宿命甚至迷信”的“洗腦”,則足以毀掉一個擁有優良潛質的經理人,並將其引入歧途,最後走向困惑和失敗。
個人崇拜的建立
公司的帶頭人其實擁有很強烈的“血統”,無論你的血液是什麼顏色,可以肯定的是要在組織中被同化被融合,或者去融化公司和團隊,使其具備自己的個人作風,這是一種必然。
對於基層幹部也是如此,我在培訓中說:“知名公司陶冶出來的經理人都有鮮明的特點,這是不同公司文化薰染的結果,經理人的顏色就是公司文化的顏色。”因此,當一家公司的幹部走入你視野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他們不同“顏色”的性格,因爲這就是他們公司的文化標籤。
喬布斯,蓋茨,巴菲特,甚至奧巴馬,他們都在搞個人崇拜,並以個人的風格來控制公司,就像一些超級體育明星對於自己團隊的巨大影響。
只不過,對於個人崇拜的包裝方法和洗腦過程,你沒有意識到。
當你不覺得自己與崇拜二字有關聯時,當你認定自己非常理性且明智時,當你自以爲看透一切並找到了真理時,你就被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