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蘋果的滋味(3)

bookmark

請相信,你控制了理想,你就不會失明,也就不會成爲一輛失控的汽車。你成爲夢想的製造者和控制者,就擁有了這個世界上最神秘和最致命的武器,你就成爲了世界的主人,掌控了自己和他人的命運!

團隊管理就是“理想控制”

○重視理想控制與信仰控制,爲它們建立一套可靠的體系。

○擁有最高明的管理控制系統,成爲真正的無形之手,這既是管理哲學,又是真正的思維控制學。

一家公司爲何要進行管理控制?直接目的是保證它的戰略實施,也就是公司目標和價值觀的執行。用另一個更流行的詞彙來解釋,就是公司文化:共同的價值觀、假設和行爲方式!

我們知道,國內許多公司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弱項,首先很多企業沒有理想,更談不上握住企業理想的方向盤,載着一車的員工向同一個方向前進。當然,也就沒有接下來的戰略實施和管理。

有許多內地來的企業家向我表示,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公司的信仰是什麼,只要利潤達到要求就可以了。但是,當我們的員工找不到與自己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公司時,他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在缺乏“畫蘋果”的環境中,員工不是爲了“蘋果”工作,完全成了不情願的養家餬口的行爲。他每天都爲了吃飯,迫不及待地走進公司方形的格子間,面對着一臺臺方形的電腦。

自以爲聰明的管理者以爲通過簡單的獎懲制度就可以控制人的行爲,滲透他們的思想,馴服人的野性。有些領導者也覺得,通過施恩可以換來人的感恩,“經常給予一些小恩小惠,他們就能對公司付出忠誠。”就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

但事實是,人們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更爲關鍵的是,人不會真正地被控制。如果你看到了有人被你的制度和恩惠控制,他要麼是無可奈何地屈服,要麼只是基於綜合利益權衡的角色扮演。只有他內心的對於夢想的追求——儘管許多人將自己的夢想深藏於心底,但它永遠存在,纔是不會改變的。你只有控制了他心底的夢想,才能成爲他精神上的“主人”,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

如何塑造團隊和羣體的理想及確立一家公司的理念?羣體理想可以給公司帶來魔力式的影響,每個成長型的公司領導者對此的重要性都有足夠的認識,甚至創立公司初期就在勾畫公司的精神藍圖。

索尼就是這樣一個例子,1945年井深大決定在日本戰敗的廢墟中創立索尼公司的時候,他和他的合夥人在空蕩蕩的房間之內,竟然無法確定自己到底要生產什麼產品,而只是不停地開會,不停地嘗試。和其他創業者不同的是,他沒有放棄索尼公司理念的構思。

一年之後的1946年5月7日,就在索尼搬遷到東京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井深大給公司制定了一份公開的說明書,索尼的核心理念慢慢開始形成:體驗科技進步,應用於創新造福大衆帶來的真正快樂;提升日本文化和國家地位;做先驅,不追隨別人,但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尊重、鼓勵每個人的能力和創造力。索尼的理念一直延續到今天。

1.想要控制員工的行爲,你不僅需要一些制度,通過獎懲進行管理和控制,還要馬上建立完善的企業理想,讓員工看到爲之奮鬥的目標。

2.你要建立一種價值觀,提供一些可視的、未來可能實現的共同目標,讓員工看到自己行爲的準繩。

3.在這個基礎上,去招聘那些認同這個價值觀的人,引導他們成爲這一夢想和前景的秩序維護者,“破壞行爲”纔會真正杜絕。

4.最後,通過員工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把雙方的理想進行有機結合。員工的目標彙集起來,就是公司的目標;所有員工的目標實現,就是公司目標的實現。他們只要爲了自己而努力,就等於在爲了公司而同等地付出。

有一次,一位國內的總裁問我:“什麼方法最省錢,同時又最能打造高效的團隊?”

我說:“沒有什麼捷徑,如果一定有,那就是去創造一個共同的夢想,並且成爲這個夢想的主人。”

如果你正好是一名管理者,你是否給你的手下造夢呢?如果沒有,你最好立刻行動起來。只是將一個夢想製造出來還遠遠不夠,你還要將其清晰化和經常化,再努力傳播出去,成爲你的團隊品牌。

每個人都因爲夢想而偉大。夢想既可讓人努力、執着,也可使人變得高貴。在管理方面,聰明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爲一個團隊造夢,並且幫助其實現這一夢想。這不但能獲得手下的忠誠,也可使自己同時擁有一件值得堅持的正確之舉。

你是主人

政治家眼中的世界遠遠不是烏托邦,但他們提出的構想卻恰好是一種“烏托邦”的世界。這是爲什麼呢?爲何每個政客都會爲他的選民謀劃一個美好無比的世界,幾百年過去了,人們早已看穿這套把戲,此幕卻依然不停上演?

究其原因,政治家深刻地洞悉人性,人們的精神世界需要烏托邦的支撐,它擁有更加廣泛的意義,既是充滿想象的完美社會,還被用來作爲將某些完美設想變成現實的嘗試。

即使是無法實現的願景和計劃,是虛幻的世界,人們也樂於見到有人指引他們朝着這一目標前進。

儘管現實是如此地殘酷,從相反的邏輯上看,每個人都明白一些寶貴的道理,也早已洞察真相:我們不能實現任何事情,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們中的多數人仍然需要有人親口告訴他們,激活他們的糾正行動。

在決定前進和後退的兩種時刻,人們都想讓別人來告訴自己應該怎樣邁出腳步。這是人性的特徵之一。高明的心靈理療師會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喚起病人勇敢生活的鬥志——雖然病人早就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

他們希望別人來做這個主人,而不是自己。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願意將這種責任推給別人。

我親自見證了一位心理治療師是如何給一位病患洗腦的,她成功地讓一位男子跳出了他過去三十多年的生活,爲了另一個完全陌生的目標而努力,從而恢復了正常。

她構造了一個完美的生活前景,這是該男子渴望已久的,但她替他說了出來。

她說:“你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不快樂!千篇一律,重複着無聊的這一切!你多久沒在外面過夜了,你是不是已有十年的時間沒有到公園跑步、沒有像學生時代那樣到附近的山上大吼大叫、喊出自己的理想了?

你可知道,改變這種單調的日子對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重要!邁出第一步是多麼勇敢!”

“啊,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始終沒有自信跨出第一步。”

男子患了嚴重的抑鬱症,起因看起來是離婚,但在心理治療師眼中,他失去了自我,從生活的目標中脫離了出來,失敗的婚姻不過是一個藉口。但他缺乏別人有力的推動,他雖有夢想,卻孤獨無助。只有在得到鼓勵甚至是接到他人的命令時,他纔會爲這樣一個“很輕鬆就能做到”的夢想付出新的努力。

畫什麼樣的蘋果?

針對不同的人羣,制定相適應的藍圖。你的對策必須聰明而富有靈活性,根據人的不同類型,做出符合他的心理預期的“策劃”。你必須滿足他的口味,迎合他的期待。有的人喜歡“藍色的蘋果”,有的人也許鍾情於青澀而略顯幼稚的味道。世界有多複雜,人的喜好就有多龐雜難測。

從這一點來說,真正的老闆是在給自己的員工“打工”,爲他們的理想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清醒地察覺到,只有他才能給他們這種獨特口味的蘋果;只有在這座果園,他們才能收穫到自己想要的果實,體驗到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那些讓人們無情拋棄的老闆、管理者和政客,無不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並非他們是多麼罪不可恕,真實的原因或許只是稍一疏忽,從箱子裡拿錯了東西。他們拿出來的不是公衆所期待的,也並非手下所希望得到的。

於是,感受到被欺騙的人們憤怒地“掀翻了桌子”,將房屋的主人撕碎。

洗腦工程的塌陷都是根源於此,不是方法失誤,而是目標錯位。

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就可能變成了“聖人”。但是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沒有第二種解釋,就像失敗者很少能得到第二次機會一樣。

員工發展計劃

柯達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要爲自己制定一份獨特的“員工發展計劃”,這個過程不是公式化的——領導不會拿着一份固定的表格讓你來填寫約定好的內容,不同的部門和職位,針對不同的員工,其計劃內容也有很大的不同。

“這是一份自由的計劃,它取決於你自己的願景。你可大聲地講出你對公司的要求,你內心的理想,以及你想如何實現和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一位柯達公司的部門高管對我說。

“員工發展計劃”涵蓋了所有的關鍵信息。比如,員工能夠具體地說出他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是什麼,接下來的工作是什麼,或者他希望接受什麼新的工作,想做一個怎樣的項目,下一步在崗位輪換時他想到什麼部門,希望有哪些培訓項目,希望有什麼導師培訓。

事無鉅細,在制定這個計劃的過程中,員工需要和他們的主管、經理進行商討。當他制定完畢後,公司的管理人員還會認真地評估這份計劃。

沒有人會忽視每一名員工的需求,因爲這涉及到員工希望得到什麼樣的“蘋果”。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你不想知道這些真實的信息嗎?至少柯達公司想知道。他們付出了有效的行動。

在評估結果的時候,除了要聽一聽員工的直接主管的反饋意見之外,重要的當然還有員工自己的評述。真正的反饋經常出現在幾個月之後,會有專人過來跟員工談話:“計劃執行的過程是否滿意?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培訓和指導?”

在“蘋果”發下去之後,請求員工進行一次針對性的評價和自我評價,沒有比他們自己更能判斷這個過程的人了。尊重他們的看法,你就得到了第一手最真實的信息。你能清楚地看到他們對於公司的培訓和人性化的員工培養計劃是否滿意,這經常可以爲高層人員帶來意外的驚喜,他們能在一名最普通不過的員工那裡聽到十分寶貴的意見,然後做出關鍵的改進,以贏得廣大員工的支持。

“預測”操控潛意識

英國作家查理斯出身於貧寒之家,他自幼就酷愛文學,在很小時就經常練習寫作,計劃在未來讓自己成爲一個在寫作方面有所建樹的人。

有一天,查理斯出去散步,當他想記錄下一天的心情時,才發覺包裡的筆記本丟了。焦急的查理斯順着原路往回找,突然發現一個老太太手裡正拿着自己的那個本子,就連忙上前說:“太太,這個本子是我丟的,您能還給我嗎?”

“是嗎?裡面都是什麼呀?”

查理斯不好意思地回答:“都是我自己寫的一些文章。”

老太太笑了笑,把本子還給他,說:

“你寫得真不錯,我剛纔看了幾篇。你知道嗎,我有一項特異功能,能夠預測別人的未來。我認爲,你今後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着名的大作家!相信我的判斷吧,年輕人!”

起初,查理斯並沒有將這句話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雖然努力,但不一定具備這麼高的天賦。同時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家境太差,早日賺錢養家,對他來說纔是最要緊的任務。

迫於現實的壓力,中學畢業後,查理斯就四處尋找工作。他當過酒招待,做過產品推銷員,幹過修理工。令他沮喪的是,他總是運氣不好,每次都因爲一點小事而被辭退。後來,在親戚的幫助下,他進入了一家公司做文員,雖然薪金不高,但好歹還算體面。可惜好景不長,公司又倒閉了。

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查理斯突然想起了老太太那句神秘的話。他猛然驚醒,難道自己真的適合當一名作家嗎?老太太的預測一定有她的道理吧!於是,他下定決心開始構思小說,立志在寫作領域發展下去,不再有閒思雜念。

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章 導 讀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30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2)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1章 導 讀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1章 導 讀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章 前 記第1章 導 讀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
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章 導 讀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1章 引爆心理情緒(1)第29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30章 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危險魔力(2)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1章 導 讀第15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2)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28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5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2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2)第20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4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1)第19章 “讓人無條件相信你”的說服力(1)第27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3)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13章 引爆心理情緒(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14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6章 贏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情(3)第1章 導 讀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2章 前 記第1章 導 讀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7章 蘋果的滋味(1)第8章 蘋果的滋味(2)第17章 宗教式洗腦(1)第10章 蘋果的滋味(4)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3章 距離和神秘感(1)第24章 距離和神秘感(2)第3章 引言秩序和效率的建立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26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2)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25章 對無關緊要的人:巧用利益的引誘(1)第16章 你應該如何掩蓋真相?(3)第9章 蘋果的滋味(3)第12章 引爆心理情緒(2)第21章 印象洗腦和品牌營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