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爆發後美國適時調整外交政策,積極參與這一國際事務,試圖增強美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基礎,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個經濟大國並不一定是一個世界大國。此時的美國在英國的眼力只不過是個暴發戶,根本沒資格參與到國際政治遊戲中,因此不難理解羅斯福總統急切的想要擴大美國影響力的願望。
於是當美國駐日大使康格傳回關於日華戰爭的密電時,羅斯福總統大喜過望。密電中表明,日本首相西園寺公望希望美國能夠擔任調停日華、日俄戰爭的關鍵角色,日本人一項以英國人馬首是瞻,這回竟然找到了美國,這難道不能說明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增嗎?
羅斯福立刻召集自己的幕僚團隊,探討調停方案。從各大財團相繼掌控美國國內各個行業之後,這些財團對於政治高層的滲透逐步加深,比如中期選舉後羅斯福的幕僚團隊中新進入的國務卿伊萊休魯特就是洛克菲勒財團的代言人,幕僚長海因茨是摩根財團的代言人,其他財政部長、戰爭部長等都有各大財團的代言勢力,可以說總統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決定都要符合財團的利益。
調停戰爭不但符合美國的利益,更得到了財團代言人的熱切期待,這是美國擴大在遠東影響力的絕佳機會,既可以遏制日本在遠東的擴張,又能借機進入華夏東北地區與俄國分享利益。而且戰後的日本肯定需要大量的物資、財富進行重建,這也是財團們獲取利益的好機會。另外美國在遠東最大的貿易對象華國,這幾年美國出口的五分之一流向那個國家。可以說是財團的最好朋友。
尤其是近幾年剛剛崛起的美國西部財團——舊金山財團,更是積極推動美國向華國擴大出口規模,並讓兩國關係更進一步發展。
舊金山財團以安布雷拉公司爲主體,從事鋼鐵冶煉、礦產開採、製造業、造船業、日用品加工也等。幾年時間就統治了美國西海岸的經濟,併成功躋身美國大財團行列。由於鋼鐵行業早已被其他財團控制,舊金山財團大多從東部購買鋼軌等成品鋼材,大部分銷往華國,這也是舊金山財團能迅速崛起的主要收入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初舊金山財團控制的加州州長和議會提出廢除《排華法案》,並在全美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宣傳運動。《排華法案》在1882年簽署,這個法案代表了華夏民族的恥辱達到了一個頂峰,即使幾百年後都無法徹底消除。原本歷史上美國衆議院於2012年全票表決通過,以立法形式就《排華法案》“regret”,即“後悔”的意思,白人至上的美國怎麼可能向華夏人道歉?即使是國家實力強大的2012年!
但此時不同,西奧多羅斯福曾經試圖在1902年推動將《排華法案》定爲永久法案,但因爲舊金山財團的極力反對而失敗。後來華國崛起,在美艱難生存的華夏人在華國有組織的安排下大量回國。而且華國在美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看重利益的美國人當然不會因爲一個法案而放棄如此巨大的利益,於是1903年推動的廢除《排華法案》運動最終勝利,極端白人至上主義者西奧多羅斯福被迫簽署總統令。
當然,所謂的舊金山財團根本就是當初呂梁派往美國的基因人創辦的,目的是爲了最便利的購買美國的資源和工業產品,彌補國內工業產能的不足。呂梁的目的達到了,但廢除那個法案並不意味着華夏人的地位就提高了,華夏人照樣在國外遭受欺凌,就和自己的國家一樣。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由國家通過一場場戰鬥來改變!!
呂梁也不會因爲美國廢除了法案就原諒了這個超級自大的國家,所有、所有對華夏作出傷害的,都要付出代價,呂梁發誓。有生之年,盡最大的力量,不會放過哪怕一個那樣的人、那樣的國家。
11905年7月8日,呂梁在武漢的總統府會見美國駐華國大使石山(rockhill),石山代表美國政府和羅斯福總統向日本、華國和俄國提出戰爭調停,請各國以遠東的和平爲己任。放棄可怕的戰爭,做到談判桌前,和平解決各國存在的矛盾。
當然,暗地裡石山大使還向呂梁展示了日本希望調停的誠意——黑龍會首領的自盡和對孫革等人的驅逐。另外,在聖彼得堡、東京都出現了美國人忙碌的身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歐洲列強集體失聲,被暴發戶美國人搶了眼球。
從南非布爾戰爭到緬甸自由起義,英國人爲撲滅戰火筋疲力盡,緬甸戰事到現在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再旱季時英軍不但沒有取得戰場優勢,反而被緬甸自由軍擴大了底盤,勢力飛速膨脹,眼看雨季再次來臨,幾萬名英軍困在緬甸叢林中動彈不得。
至於傳統強國法國,它對華國的惡念不比英國差,華國在廣西和雲南邊境地區佈置重兵,對法屬印度支那形成了巨大威脅,而且當初滇越鐵路的事情法國仍舊懷恨在心。對於華國參與日俄戰爭並登陸日本強烈反對,但是又沒有實力軍事幹涉,因此只能口頭上支持。
德國巴不得看到英法在遠東吃癟,它一直支持俄國與日本開戰,以減輕德國在歐洲面臨的壓力,此時日本無力迴天,德國也不會反對結束戰爭,但絕不想看到俄國在遠東獨大。
7月9日,鹿兒島牧園大戰結束,日軍損失前後超過十七萬人,其中九萬多人死傷,其餘被俘,日本人在保衛家園戰鬥中發揮出了最大的勇氣,讓華軍消耗了海量的彈藥。但隨着第十四師團外逃、指揮層面缺失,包圍圈內的其餘日本士兵終於失去了繼續送死的勇氣,大面積向華軍投降。
第十四師團成功逃出包圍圈後向福岡縣逃跑,休整幾日後隨之化整爲零,日本在九州島的大規模軍事存在消失,也就是說日本上層放棄了對九州的防禦。華軍九州集團軍取得了九州之戰的最後勝利,當初總參制定的吸引敵人集中並戰略包圍的戰術取得了最大的效果。當然,這也有日本上層希望通過談判結束戰爭有關。
此戰華軍共死傷三千五百多名士兵,屬歷次戰爭以來華軍傷亡最多的一次,這還是沒有與日本常備軍團作戰、擁有極強的火力優勢、空中優勢、裝甲優勢等等情況下產生的傷亡,雖然從戰損比上看比較樂觀,但還是給華軍敲響了警鐘,這支軍隊只有與世界強國交戰,才能不斷成長。
1905年7月15日,華軍控制了九州島包括鹿兒島、宮崎、熊本、大分、福岡、佐賀、長崎在內的各縣,然後展開了被後世日本人深惡痛覺的“刮地皮”行動,也就是將九州島所有的工業設施、機器全部運走,軍隊實施的力度之大、工作之細讓呂梁都有些驚訝,他們甚至就將每一刻螺絲釘都收走!
呂梁不是貪念九州島的工業設施,他根本看不上眼,而是想將九州島工業化的痕跡徹底抹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日本武裝平民反對,而且有些部隊並沒有嚴格執行軍事條令,從日本平民、農民手中搶奪糧食、牲畜等物資,所以反抗此起彼伏。通過化整爲零的第十四師團領導,游擊隊的作戰水平不斷提高。
光看看地名就知道,熊本、福岡、佐賀,都是民風彪悍的地區,薩摩藩的大本營,倒幕運動的主力。於是平民和軍隊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多支游擊隊成立並四處打擊華軍後勤運輸線,華軍也陷入了英軍那樣的窘境,雖然大力打擊游擊隊,但成效不大。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華軍從九州撤走,只留下哭泣的九州人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