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爲了解決農業落後局面,華國使用機械化肥和水利三**寶,以五大政策促進農業轉型,最終實現糧食產量超過美國。

華燈初上,廣場上燈火通明,造型古樸的路燈本身就是一種風景。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人羣聚集到廣場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觀自發組織的表演,羅斯福覺得,只的服飾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華國本身就是紡織業最大的市場,工業化開始後,傳統的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分工更加明確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裡有更多的錢,來裝飾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從禦寒遮掩擴展到修飾,人們更多的注重服飾的造型顏色等等,許多流行元素通過服飾來體現。

紡織業作爲工業革命的先鋒,造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強大,紡織企業成爲華國數量最多的企業,吸納了衆多勞動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機會。據統計,華國擁有超過十萬家大小紡織企業,利用棉麻羊毛鴨絨皮革等原材料製造無數的工業產品。從事紡織業的直接就業人口達到550萬,間接就業人口超過1500萬,位居各行業首位。

內部巨大的市場使華國紡織工業的產能彷彿沒有充足的時候,不過,根據計算和預測,在1910年後華國內部市場即將飽和,紡織企業要想繼續擴大生產,就得向外部尋找新的市場。在殖民地被列強控制,地域市場相對封閉的年代,外部市場需要通過鋼鐵和大炮來獲得。

制約華國紡織業發展的除了市場外,還有原材料來源,華國努力擴展內部原材料渠道,通過棉麻農場新疆棉花生產基地北方草原皮革生產基地人造皮革等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每年棉花豐收季節,紡織企業就會派出大量員工,到全國各個棉麻收購點搶奪原材料,其激烈程度不亞於一場戰爭。企業員工採取各種手段,搶時間搶地盤,爲了讓這種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不至於棉麻市場失控,紡織業協會要求紡織企業採取價格手段競爭時不得越過規定範圍。

只是這樣的手段還是不能滿足紡織業巨大的胃口,華國每年都要從南美進口大量皮革,從印度埃及等地進口大量棉麻。那些列強殖民地或者處於列強勢力範圍內的國家,其出產的工業原材料受到當地殖民者的嚴格控制,大部分只能出售給宗主國商人。

以印度棉花爲例,每年英國商人都會從印度收集海量的棉花,大部分被英國本土紡織業消化,剩餘部分則由英國紡織業協會負責協調出售,他們掌控者國際棉花市場的價格,操縱價格變化,並從中牟取最大的利益。華國紡織企業爲了滿足自身需求,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從英國商人手裡購買棉花。

與石油一樣,這樣原材料很容易被敵對國家斷絕,英國商人在利用華國市場大賺特賺的同時,也在經受戰爭爆發失去華國市場的危險。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原本就是英國人的原材料產地,是日不落帝國維持霸主地位的根本,容不得半點威脅。可以想象,一旦戰爭爆發,華國和協約國將在這些地方展開激烈的爭奪,以維持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

貪婪的華國紡織企業主甚至上書呂梁,要求儘快奪取印度和東南亞等原材料產地,或者中亞地區也可以呀!從在新疆推廣棉花種植來裡的氣候非常適合棉花生長,氣候類似的中亞地區應該也適合,紡織協會曾派出考察團到中亞考察棉花種植,得出的結論是華國應該將整個中亞納入控制範圍,那裡是棉花生產的天然寶庫。

紡織業協會控制的記者曾寫過一篇專題文章,主題是“華國爲何如此貧瘠”。這個國家與地大物博扯不上關係,鐵礦稀少質量低下,石油稀少質量低下,耕地面積小遠遠比不上印度和美國,高產高質量棉花對土地氣候等環境的要求高,國土上適合種植的地方很少。人口膨脹,人均資源量更可憐!資源短缺是制約華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在世界上的土地被列強霸佔的今天,必須用絕對武力奪取陽光下的土地,爲華夏民族爭奪生存空間!

羅斯福也篇文章,他只贊同其中的一些觀點,華國國土廣袤,雖然缺少部分資源,但仍舊算得上資源豐富。美國也是如此,資源豐富的美國可以出產大部分工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源,但仍需要從海外進口一部分。所以他當總統時才提出“門羅主義”“美洲的事美洲人自己做主”的觀點,比起華國悲催的外部環境來,美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得天獨厚,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美國爭奪美洲,如此大的蛋糕由美國人獨享!

華國人口確實很多,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導致人均資源量很少。從廣場上的人羣就可以倪,現在還不到晚上八點,廣場上的人羣目測至少有一萬人,就算在紐約,這種場景都是不多見的。

但是衆多的人口也是國家實力的指標之一,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場,意味着更多的兵員,意味着更多的勞動力。這是其他國家羨慕不來的,比如那些所謂的“歐洲大國”,德國法國等人口都在幾千萬左右,能動員的兵力不能超過三百萬,不然國內生產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而華國呢,就算動員一千萬兵力也不會對國民經濟影響太大,這就是人口帶來的國家實力差距。

1900年時,華夏大約擁有43億人口,乾隆時期美洲高產作物得到大規模推廣種植,這使華夏的人口迅速增長。太平天國時期和後來發生的捻軍之亂西北*禍亂造成全國人口大量死亡,後期北洋統治時期戰爭和饑荒不斷,即便如此,人口也達到了四億多,由此可見華夏人強大的生育能力,或者說農業文明傳統文化影響下,人們認爲越多勞動力代表着更富裕的生活,因此拼命生育子女。

到1905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華國擁有人口達到49億,1909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人口已經達到了51億,這還不包括菲律賓當地土著人口。迅速成熟並普及到鄉村的醫療條件溫飽的解決和和平安定的生存環境,讓華國人口再次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其中華南人口比重爲百分之五十九,華北百分之二十七,東北佔百分之八,剩餘百分之六分佈在新疆西藏菲律賓臺灣等陸疆海疆地區。人口超過三千萬的省份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廣東,不足三千萬的有河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和東北三省,不到兩千萬的有云南貴州臺灣和菲律賓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又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珠江三角洲地區。

呂梁當然會考慮到國土上人口承載量的問題,在現有生產條件下,承載這五億人口已經還算輕鬆,當人口增長超過經濟發展速度時,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就會變得突出。這不是危言聳聽,華國現有經濟模式是建立在資源消耗和掠奪之上的,現在已經出現資源不足的苗頭。

不過呂梁也不會限制人口的增長,他恨不得全世界都被華夏人佔據,單一人種的世界更有利於地球的發展。這種極端的思想也許不會實現,但前進的方向是一致的,華國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案就是,通過掠奪其他地區的土地,分攤華夏國土的壓力,比如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比如氣候惡劣但土地廣袤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比如條件更加優越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地區。

其實人口遷移工作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從人口稠密的華南地區向華北地區遷移,從華夏腹地向蒙古東北新疆等地區遷移,從華夏腹地向菲律賓琉球檯灣濟州島等地區遷移。雖然不起眼,但一直在緩慢進行,這項人口遷移工程一直持續了幾十年時間,耗資巨大,但成果顯著,成功的降低了華夏腹地上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

與什麼都得精打細算的德國相比,華國手裡的底牌無疑豐厚的多。在人口方面,華國甚至於德國展開了合作,從1905年到1910年底,超過四百萬男女勞動人口抵達德國境內,在保留華國國籍的同時,進入到德國各個生產領域,其中工業部門一百萬,農業部門兩百萬,服務業一百萬。這些人剛剛抵達德國時還被認爲會爭奪德國人的工作機會,但不久之後,華國勞工就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德國人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book/html/33/33075/index.html

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九章 濟州島攻略第三百七十八章第一百八十二章 力量收縮第三百七十六章 不一樣的開局第二百八十八章 英國在哭泣第十九章 第一爐鋼液第二百四十五章 苦旅第八十章 登陸第四百三十二章 鄧尼茨艇長第二百六十九章 第一波第一百五十九章 對馬海戰 五第一百一十七章 武漢三鎮的槍聲第一百八十九章 翱翔的雄鷹第二十八章 朝廷第二百二十四章 貴州光復第一百八十二章 力量收縮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零七章 咽喉之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天府之國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鋒艦隊的交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服軟第二百零六章 德國考察團第一百零三章 名爲買辦的黑手第三百零一章 大海戰 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財團第三百七十七章 右勾拳第三百一十一章 徐州會戰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九十八章 山地旅第四百九十七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個戰果第四百零八章 蔣方震的信心第十三章 糧食第三十章 伏擊第四百九十八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橫生枝節第四百一十三章 最大規模的空戰第四百九十六章第一百九十三章 協議第四百一十二章 遠程高空偵察機第一百九十五章 德國的騷動第一百章 勢如破竹第二百章 消息走漏第三百三十九章 戰艦交付第二十七章 城破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龍會的覆沒第四百九十一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 零比五十第二百八十五章 安達曼海蛇 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鋪滿歐洲的旗幟第二十章 吳月第三百一十章 推進第三百八十六章第三百九十二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獲豐收第三百二十章 入京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三百零六章 膠州灣第三百一十章 推進第二百六十三章 困獸第七十一章 大魚洞第三百六十四章 第三波攻擊第二百六十章 戰信陽第六十七章 去向第三百九十一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尼古拉二世的驚喜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山彎刀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農村第二十七章 城破第三章 海豐縣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101空降師第四百五十九章 變幻的身份第四百七十四章 洗頭房第二百四十章 排毒行動第四章 吳家美人第四十四章 偵察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一百零九章 國人的脊樑第四百九十三章 四大戰區第三百二十章 入京第四百零八章 蔣方震的信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爆發的重工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尼古拉二世的驚喜第三百二十七章 血洗首相府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鋒艦隊的交戰第四十五章 海戰 一第八十章 登陸第三百八十三章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中殲滅戰第四章 吳家美人第二百零八章 脣槍舌劍第七十八章 不自量力第二百九十章 僧侶的反擊第三百一十三章 鬧劇
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九章 濟州島攻略第三百七十八章第一百八十二章 力量收縮第三百七十六章 不一樣的開局第二百八十八章 英國在哭泣第十九章 第一爐鋼液第二百四十五章 苦旅第八十章 登陸第四百三十二章 鄧尼茨艇長第二百六十九章 第一波第一百五十九章 對馬海戰 五第一百一十七章 武漢三鎮的槍聲第一百八十九章 翱翔的雄鷹第二十八章 朝廷第二百二十四章 貴州光復第一百八十二章 力量收縮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零七章 咽喉之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天府之國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鋒艦隊的交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服軟第二百零六章 德國考察團第一百零三章 名爲買辦的黑手第三百零一章 大海戰 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財團第三百七十七章 右勾拳第三百一十一章 徐州會戰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九十八章 山地旅第四百九十七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個戰果第四百零八章 蔣方震的信心第十三章 糧食第三十章 伏擊第四百九十八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橫生枝節第四百一十三章 最大規模的空戰第四百九十六章第一百九十三章 協議第四百一十二章 遠程高空偵察機第一百九十五章 德國的騷動第一百章 勢如破竹第二百章 消息走漏第三百三十九章 戰艦交付第二十七章 城破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龍會的覆沒第四百九十一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 零比五十第二百八十五章 安達曼海蛇 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鋪滿歐洲的旗幟第二十章 吳月第三百一十章 推進第三百八十六章第三百九十二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獲豐收第三百二十章 入京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三百零六章 膠州灣第三百一十章 推進第二百六十三章 困獸第七十一章 大魚洞第三百六十四章 第三波攻擊第二百六十章 戰信陽第六十七章 去向第三百九十一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尼古拉二世的驚喜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山彎刀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農村第二十七章 城破第三章 海豐縣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101空降師第四百五十九章 變幻的身份第四百七十四章 洗頭房第二百四十章 排毒行動第四章 吳家美人第四十四章 偵察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一百零九章 國人的脊樑第四百九十三章 四大戰區第三百二十章 入京第四百零八章 蔣方震的信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爆發的重工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尼古拉二世的驚喜第三百二十七章 血洗首相府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鋒艦隊的交戰第四十五章 海戰 一第八十章 登陸第三百八十三章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中殲滅戰第四章 吳家美人第二百零八章 脣槍舌劍第七十八章 不自量力第二百九十章 僧侶的反擊第三百一十三章 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