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繞不開的人

“在李子誠身邊的人是一個“幫派”,如同俄亥俄共和黨的組織以及相同情況形成的幫派。這些人個性強,鋒芒畢露,但又頗能忍辱負重。這些人是李子誠諸多面貌的不同反映。不管怎麼說,他們是一批吃苦耐勞的人……與表面看起來極爲西方化的、實際骨子裡卻是傳統中國的李子誠相比,財政部總長陳瀾生是一位血緣具有中國人的氣質而又“親美的”、“效率高的”、而首先是有“西方頭腦”的人。”

1919年7月3日《紐約時報》《李子誠身邊的人》

在四九城中,衆所周知,與總統府所屬五部總長均爲大總統信得過的人不同,國務院卻是“能人內閣”,不偏一黨、不偏親信,唯一才能居之,而作爲其中代表的卻就是財政部總長的職務,在國務院所屬五部之中,財政部可以重要的一個部門,財政是萬政之本,萬政之源,可以說,財政部是國務院平穩府院雙方力量的核心,按常理,國務院應該委任一位“親信心腹”作財政部總長,可讓人始料未及的卻陳瀾生這個非國社黨人,甚至都談不鐵桿連雲系的前國民黨人出任這一職務。

不過對於在萬衆矚目的情況下宣誓就任財政部總長的陳瀾生來說,從他剛一出任財政部總長的那天起,就面臨着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民國元年二月,當時的總統府秘長樑士詒被交通銀行股東會推爲總經理。不久交通銀行獲得發行貨幣和代理國庫的特權,與中國銀行一起成爲國家銀行。交通銀行開始恢復元氣,並且在東南亞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承擔民國臨時政府對外的匯兌業務,交通銀行頓時成爲中華民國最值得信賴的銀行。

在權高位重的樑士詒原幫助下,交通銀行的各項業務發展均超過傳統的中央銀行國銀行,而更爲重要的是,樑士詒爲交行謀求了中央銀行的特權——貨幣發行權、國庫代理權,而中行雖然在大清銀行的基礎被改組爲中國銀行,併爲中央銀行,但官股佔絕大比重,正副總裁由財政部任派,高層隨政局變化而頻繁更換,再加樑士詒的打擊,直接導致其業務發展遜於交行。

而更爲致命的的是,在民國4年6月,就在李子誠宣誓就職的當天,袁世凱簽署大總統申令,把交通銀行正式定位爲具有中央銀行性質的國家銀行,中國、交通兩行正式相提並稱,二元中央銀行的格局隨之形成。對此,國內外的觀察家們都看出,這是總統府給國務院的第一枝暗箭,作爲中央銀行的中行在人事、財權受財政部控制,成爲財政的附庸,同樣無性可言。這也就意味着中央銀行將爲財政部所制,爲國務院所有,對於拱手交出財政大權的總統府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爲了鉗制國務院,同樣也爲了具備一定的財政基礎,以交通銀行爲中行,形成兩元央行卻成爲總統府掌握部分財權的解決之道。黑龍小說 網 站 。

而陳瀾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就任財政部總長,作爲中國銀行的前身,大清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從任伊始,陳瀾生即開始着手對中國銀行進行改組,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個官商合辦的銀行,經常充當政府的賬房,因此中行深受政局影響的困境,而陳瀾生對中國銀行的改組的第一步,就是增資改組,以令中行擺脫深受政局影響的困境,謀求自主經營,同時這也是連雲系掌握中央銀行的必經之路。

可掌握中國財政卻遠沒有連雲系最初設想的那麼簡單,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地方往往選擇交通銀行代理稅款匯辦業務,而擁有國庫屬理權的交通銀行則直接屬理稅款,在過去的兩個月,財政部需要用錢,竟然需經樑士詒許可後方可獲得相應款項。

無能總長!

對於陳瀾生來說,他絕不甘於被外界扣這麼一個帽子,除去一方面配合中國銀行新任總裁——淮海實業儲蓄銀行海分行經理張嘉璈,在全國各省同交通銀行競爭業務之外,他卻把視線投向了另一個地方。

“總理,若是想解決國務院的財政危局,就只能在海關總稅務司動刀,不在海關總稅務司動刀,那您就必須要做好一年內無法掌握財政部的打算!”

面對着總理,說話時帶着一語濃濃的廣東口音的陳瀾生這會神色顯得有些尷尬,總理任命他爲財政部總長,是對他的信任,而他也曾在心下暗暗發誓絕不會讓總理失望,可最終,樑士詒卻輕而易舉的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樑大財神的手段”,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出此下着。

“海關總稅務司!”

心下沉吟着,李子誠看一眼陳瀾生,在內心深處,對於財政部在過去兩個月的工作,多少有一些不滿,當初自己之所以選擇由陳瀾生出任財政部總長一職,除去因爲他是一個理財專家外,還有就是其易於控制,同時還能在國內起到了千金買骨的作用,可以說,正是因爲陳瀾生這個“連雲系”之外的外人出任財政部總長,才使得現在的國務院能夠聚集國內各方英才,在陳瀾生的身,人們看到的公平!

可對於他的工作……心下搖着頭,李子誠難免會有些失望,中行需要增資,自己立即同意淮海商業儲蓄銀行參股一千萬,可直到現在,還是沒能解決兩元央行的問題,甚至就連同輔幣發行,都需要自己出面去同樑士詒協商,而這會……他卻是想啃海關總稅務司這塊硬骨頭,不急,先聽他說。

“說說你的想法!”

端起茶杯,李子誠便伸手示意陳瀾生繼續解釋下去。黑龍小說 網 站 。

“發亂時期,髮匪佔領南京後,清政府無園控制海海關,次年英、法美三國領事聯合蘇鬆太道,決定由三國各派一稅務司一個“協助”清政府徵集關稅,很快這個委員會的職權擴充到了海關、航運甚至郵政管理方面的,後來李泰國被兩江總督任命爲總稅務司,成爲了中國海關的最高領導,幾年後,這個職位還得到了滿清中央政府的確認,可以說,由此開始,中國海關便徹底爲外人所掌!”

陳瀾生一邊在心下整理着思路,一邊緩聲道出海關總稅務司的歷史。

“從首任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開始,經赫德、裴式楷、安格聯,至今一共四任總稅務司,而四任總稅務司中,唯有赫德可以算得是一位稱職的總稅務司!”

聽到赫德的名字,李子誠的腦海中卻浮現出歷史教科中的那位“英國侵華代表”的形象,毫無疑問,在李子誠的心目中,赫德的形象是負面的,按照後世的說法說是“赫德,159年出任中國廣州海關副稅務司,3年繼英國人李泰國爲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他改組海關,確立了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的制度,他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6年,是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等等。

“在赫德出任海關總稅務司之後,其把海關作爲自己施展全部才能的舞臺,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近代中國海關體制的建立,幾乎完全出自赫德之手。僅就海關人事制度改革而言,他就採取瞭如下措施:在人才的選拔,他一改任人惟親的中國式傳統,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對於海關職員,他進行了專業分工,以做到各司其職。同時實行考覈制度,獎懲有據。爲防止和提高職員工作積極性,他採取了高薪養廉,實行養老儲金的制度。是爲中國首創。赫德的若干革新措施,具有很久遠的超前性和現代性。比如,他規定公務員不得經商,實行輪換和迴避制度,給予職員申訴權等等。但赫德從不甘心其角色僅限於海關事務。他很關心中國的外交事務,並且促成了當時中國第一批外交使節的派遣。”

在提及赫德時,陳瀾生的神情中多少總帶着一些欽佩之意,而他的話卻讓李子誠微微驚訝,驚訝於國人對這個“控制”了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的英國人的態度之奇怪,這完全是善意的態度,根本就不見一絲偏見。

“而更爲難得的是,赫德由自己的前任李泰國那裡,認準了自己的身份——客卿,當然現在我們可以稱其爲“顧問”,既然是客卿,其基本的立足點是職位對他的限定。而在那幾十年間忠於職守的赫德在與洋務領袖們的交往中,同樣領教了中國改革派的立場,即委之以重任但不能損害中國的利益。而其制定的海關基本原則中,就包括有不必用花言巧語,以中國的利益爲重是必須遵守的正確原則。同時,赫德又以客卿的身份,儘量在其可能的範圍內對內主張改革,對外多次表達對中國立場的支持。”

赫德是中國近代史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而此時陳瀾生的話卻完全顛覆了李子誠對赫德這個“殖民主義者、侵華代表”的印象。

“那時中國需要改革,赫德先後向清政府提出10個改革方案,並在自己的衙門權限內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中國需要抗敵,赫德也曾鼓舞中國抗敵。中法戰爭期間,他對於法國的侵略表示強烈憤慨。他寫信給金登幹,批評法國人的行爲是“一連串惡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殺”!他希望“老天將給他們報應”,並義正嚴詞地說,“如果我是一箇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因此,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是一個主戰派,他曾對總理衙門的大臣們說:“如果你們有把握能一致決心戰鬥到底,我勸你們打,因爲正義是在你們這邊,而法國勞師遠征是必會疲憊的。”

中國需要保持領土完整和主權,赫德也曾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主張。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事件,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適的中外關係的重要性。他勸說列強在賠款問題“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並在中英談判中主張等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系後“英國即允棄其治外法權”,正是在其的促成下,英國方纔作出這一決定。”

沉默,這會陳瀾生的解釋讓李子誠整個人一時間盡然無言以對,按照他的說法,赫德這個人,着實與歷史的赫德不同,可以說完全就是兩個人。

“當時的大清政府對赫德很是信任。赫德是個工作狂,每天工作1個小時;赫德理財也是一把好手,自從他出任海關總稅務司司長,中國海關工作效率增加,稅收也增加——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先後在廈門設閩海關,寧波設浙海關,廣州設粵海關,海設江海關,與其說清政府擁有海關的自主權,毋庸說,各地海關擁有自主的損公肥私權。嘉慶四年,戶部規定的稅額爲粵海關5.5萬兩,閩海關3萬兩,浙海關3.9萬兩,江海關4.2萬兩。這一數額是依據各海關官員的申報而制定,大略相當於徵課總額的十分之四。而通常清政府能收到十分之一就很不錯了。赫德任後,中國海關收3年爲725萬兩,年70萬兩,7年20541399兩,而到了199年則達2360兩,京師同文館的經費,洋務派創辦軍工廠的投資,官派赴美留學生和駐外使館的費用,大部來自海關稅收。阿諾索伯爵曾是葡萄牙駐華代表,他在自己的《全球遊記》中評價赫德:“中國政府制度中充滿了、欺瞞和敲詐,但令人又驚又喜的是,居然與之並存的還有一套最佳的行政服務的機制,這就是赫德爵士領導下的帝國海關。”——赫德掌握着滿清年收入的13,手下僱員5500名,卻能在貪污成風的大清、在貪污起來最方便的海關建立一個清廉奇蹟!以至於後來,很多滿清官員後來乾脆稱赫德爲“咱們的赫德”!”

待陳瀾生的聲音落下,李子誠卻是笑了笑了。

“照這麼說,咱們的赫德,到也算是個盡職的“顧問”。”

顧問也有盡職的,說到外籍“顧問”、“客卿”,中國和日本對待兩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在日本的歷史,日本人對那些“顧問”、“客卿”是大特,少數人是負面的,多數是正面的,其中不少人還是明治維新的功臣,甚至後來還加入日本國籍,成爲日本貴族,而在中國,無一例個的,但凡是49年之前的外籍人士,幾乎都是“殖民主義侵華分子”。

“應該說其非常盡職,大清隨之興起的洋務運動,基本沒有超出赫德的建議。赫德甚至有把中國建設爲亞洲經濟大國的理想。面對赫德的如此理想,不得不爲那時滿清大員們的昏昧而汗顏。因爲他們面對赫德的建議,只會一概斥之爲“包藏禍心”。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赫德的第一個尷尬,沒有把你當自己人。赫德雖然讓自己的兒國的經,參加中國的科舉,但是中國人仍然把他當外人。可能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摺子中寫個“局外”的名稱。”

這會陳瀾生的語氣中多少帶着些婉惜,赫德的那些建議無不是針對當時中國的時局,就像5年遞交的《局外旁論中》在分析國內外局勢之後,幾乎將清政府說的體無完膚,。政治:“盡職者少,營私者多”。財政:“官之下取於民者多,而國者少”。軍事:軍隊“平時拉弓舉石,只講架式,股肱怠惰,止得養鳥消遣”。“兵勇之數,動稱千百萬,按名排點,實屬老弱愚蠢,充數一成而已”。知識界:知識分子“籍非不熟讀,詩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於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一旦身居民,安能剔弊釐奸”。隨後其建議中國進行改革,如果當時中國能抓住機會,實施全面的自而下的改革,又豈會有隨後數十年,中國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也許,在赫德離開中國時,他早就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國。

“同時赫德的另一個尷尬是:作爲一個英籍中國官員,如何在對英帝國和對大清帝國的忠誠之間保持平衡?他贏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同時則失掉了英政府的信任。5年,英國政府因爲欣賞赫德調停中法戰爭的外交能力,打算請他出任英國駐中國、朝鮮全權大使,這麼光榮的任務,赫德竟拒絕了!不但如此,隨着列強在華爭奪權益的升級,赫德越來越對德、俄,甚至對英國的侵華政策表示不滿。倫敦外交部對他的表現表示擔憂,對他的愛國忠心也開始懷疑,所以這個騎牆者最終還是被英國所拋棄……”

第88章 目標!蘇維耶堡第280章 金剛的末日第106章 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第278章 像訓練時一樣第128章 奸商第35章 算計第23章 打破一致爲我用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163章 戰地醫院平靜且尊嚴第177章 青年之歌第60章 工商部之規第357章 李案第301章 倫敦的霧第148章 酣戰之餘求戰渴第5章 繞不開的人第43章 肉票的假期第270章 父與子第1章 時代的開局第329章 取捨第77章 凡爾登開局第165章 第一個被記住的人第50章 這就是連雲港第183章 軍人的約定第17章 制約第96章 以內急逼以人第322章 解決之道第21章 可行性第145章 憂慮第341章 長寶第168章 兄弟第135章 琪玉心煩惱亦憂 府內舞會迎致遠第133章 雲與肉第14章 上帝知道,我知道第351章 廣州第154章 燒雞與榮譽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156章 宣傳之力妙無窮第12章 袁氏憂局暗失望 樑揚獻計施以謀第315章 戰地歌聲第100章 中村無爲第53章 試探第46章 鷹降抱犢崮第352章 北與南第139章 他人短視吾不計 吾欲看遠留遺產第336章 國家和社會第51章 借刀一用第17章 以資獎勵第245章 好好幹第30章 斷其命脈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龍第43章 駐京辦主任第243章 怎麼辦?第107章 一本萬利第42章 地第128章 1913年的心理戰第135章 這就是天堂第10章 總統府夜宴第54章 眼裡容不得沙子第146章 陰冷第217章第89章 中村是公第84章 短視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3章 關家第174章 軍如匪、政如盜第158章 德國的變化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7章 江海關稅務司浮想 京城內風雲變幻第277章 出擊第224章 颱風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266章 鐵騎山下第152章 尚蒂伊將軍怒意濃 前沿處欲把名來揚第124章 謀國之嘆第139章 他人短視吾不計 吾欲看遠留遺產第33章 外交突破新歷史 血鑄責任不敢棄第218章 西山臥佛寺第33章 外交突破新歷史 血鑄責任不敢棄第82章 白里安的心思第12章 不愧是袁世凱第88章 日本的反應第104章 推進置腹第375章 國家、國民都盼望着你第232章 繞開第41章 內務部隊決緩急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75章 馮如第158章 德國的變化第207章 予名利爲我驅第326章 學會敬畏第117章 電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102章 張三第216章 薩拉熱窩的槍聲第10章 總統府夜宴第102章 張三的建議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66章 策馬歐羅巴
第88章 目標!蘇維耶堡第280章 金剛的末日第106章 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第278章 像訓練時一樣第128章 奸商第35章 算計第23章 打破一致爲我用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163章 戰地醫院平靜且尊嚴第177章 青年之歌第60章 工商部之規第357章 李案第301章 倫敦的霧第148章 酣戰之餘求戰渴第5章 繞不開的人第43章 肉票的假期第270章 父與子第1章 時代的開局第329章 取捨第77章 凡爾登開局第165章 第一個被記住的人第50章 這就是連雲港第183章 軍人的約定第17章 制約第96章 以內急逼以人第322章 解決之道第21章 可行性第145章 憂慮第341章 長寶第168章 兄弟第135章 琪玉心煩惱亦憂 府內舞會迎致遠第133章 雲與肉第14章 上帝知道,我知道第351章 廣州第154章 燒雞與榮譽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156章 宣傳之力妙無窮第12章 袁氏憂局暗失望 樑揚獻計施以謀第315章 戰地歌聲第100章 中村無爲第53章 試探第46章 鷹降抱犢崮第352章 北與南第139章 他人短視吾不計 吾欲看遠留遺產第336章 國家和社會第51章 借刀一用第17章 以資獎勵第245章 好好幹第30章 斷其命脈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龍第43章 駐京辦主任第243章 怎麼辦?第107章 一本萬利第42章 地第128章 1913年的心理戰第135章 這就是天堂第10章 總統府夜宴第54章 眼裡容不得沙子第146章 陰冷第217章第89章 中村是公第84章 短視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3章 關家第174章 軍如匪、政如盜第158章 德國的變化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7章 江海關稅務司浮想 京城內風雲變幻第277章 出擊第224章 颱風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266章 鐵騎山下第152章 尚蒂伊將軍怒意濃 前沿處欲把名來揚第124章 謀國之嘆第139章 他人短視吾不計 吾欲看遠留遺產第33章 外交突破新歷史 血鑄責任不敢棄第218章 西山臥佛寺第33章 外交突破新歷史 血鑄責任不敢棄第82章 白里安的心思第12章 不愧是袁世凱第88章 日本的反應第104章 推進置腹第375章 國家、國民都盼望着你第232章 繞開第41章 內務部隊決緩急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75章 馮如第158章 德國的變化第207章 予名利爲我驅第326章 學會敬畏第117章 電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102章 張三第216章 薩拉熱窩的槍聲第10章 總統府夜宴第102章 張三的建議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66章 策馬歐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