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奇怪的要求

第69章 奇怪的要求

來接替劉鈺的,是一名中吉營的威武將軍,還帶來了四百多的中吉營士卒。

估計朝廷也知道這變了味兒的府兵邊軍的德行,得有人來壓制他們。

否則鬼知道他們會不會見守不住、戰事不順就跑路回家,去守自己的小日子。正所謂,順風搶攻進展如風、逆風堅守另請高明。

派來了個級別不高不低的威武將軍,也是爲了等水師抵達後統領配合,以免出什麼紕漏。

那邊的命令是讓劉鈺帶着當初跟他去永寧寺的一批京營兵,再從府兵中挑選一些之前戰鬥中見過血、表現好的。

交接過後,一衆軍官都悄悄跑來給劉鈺賀喜。

西邊打的不順利,按說這是個挺不好的事,但人的悲喜並不相通。

一衆軍官都覺得,西邊打的不順,豈不是正顯得我們跟着劉大人在這邊打出了威風?此番一去,這是要高升了?

劉鈺也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仔細詢問了一下前來的威武將軍和杜鋒,西邊前線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己很可能要被皇帝抓過去當救火員,還是先問問清楚朝廷五營精銳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爲妙,自己心裡也好有數。

威武將軍將西邊木裡吉衛的戰事細細一說,劉鈺大爲震驚……這精銳就是精銳,打的相當漂亮啊。

這羣人覺得那邊打的挺難,主要是有劉鈺這邊的伏擊戰和野戰的戰報做對比。

可在劉鈺看來,西邊分明打的很好。

這精銳戰鬥力很強吶。

前期的確是因爲不太懂棱堡攻防,死了不少人。

這種經驗,都是實踐出來的,不可能天生就會。死人是不可逾越的代價,很正常,這才死了幾個?歐洲那邊弄出來的棱堡經驗,可是少說死了幾萬人堆出來的。

後期重炮壓制了棱堡火炮後,河套抽調的精銳重斑鳩銃手頂着棱堡的火力列陣對射壓制而不亂;掩護之下,勳位老兵短兵肉搏,愣生生衝開了棱堡的最後防禦線,硬是靠着簡單的木梯登城成功。

強攻個四五百人駐守的棱堡,才死了千把人,而且打到最後那份上,居然還能組織骨幹老兵搏一把,這抽調精銳的戰鬥力絕對對得起精銳二字。估計全國也就能抽調出兩三萬這樣的部隊吧?

相對而言這麼強的戰鬥力,只要戰術得當,羅剎人在這邊的幾座堡壘根本守不住。談判的時候,完全可能多咬幾口。

既是皇帝下了令,劉鈺也不敢拖延。挑選了一些府兵輕騎跟隨一同去,找了幾個當地部落的人當嚮導。沒有走水路,而是直接穿過小興安嶺斷嶺山谷路,直奔木裡吉衛。

快到木裡吉衛,就能感覺到這裡防禦森嚴。

喀爾喀蒙古諸部的首領已經抵達,皇帝並沒有舉行會盟,因爲軍威還不足夠威懾。

爲了防止喀爾喀蒙古有什麼異動,將近一萬兩千名的皇帝親軍、勳衛散騎等,嚴陣以待。

被攻克的木裡吉衛簡單修繕後,皇帝的行營大帳暫時駐紮在那。

沒有合乎規格的房屋,就用了明黃色的大帳篷。城內也設置了幾座硃紅色的大帳篷,那是爲蒙古首領準備的,其餘的蒙古騎兵駐在城外。

嫩江上不斷有運送糧草的木船,沿江一線也不準蒙古騎手搭建帳篷,可能是爲了防止出現意外情況方便皇帝沿河跑路。

到了城外,全權負責警衛的鄂國公先接待了一下劉鈺,把劉鈺帶來的人安排在城下附近駐紮。

立功受賞的事,要等仗打完了才能進行。加之劉鈺抓的那些俘虜走的水路,此時也沒辦法戰時大閱以壯軍威。

衆目睽睽之下,也或許是氣氛過於緊張,鄂國公沒有和劉鈺多說額外的話,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衝他點點頭。

休息了小半個時辰,換了衣服,就聽到了皇帝的召見。

進了大帳,磕頭行禮心裡罵娘一氣呵成,帳內居然除了皇帝和太監、禁衛之外,再無他人。

皇帝既沒有誇,也沒有賞,而是開門見山,直接問道:“羅剎人在西邊的城堡,卿可有把握攻下,以彰國朝軍威於喀爾喀人之眼?”

“回稟陛下,城堡高矮如何、守軍多寡、土質如何,微臣均不知。不敢回是否。”

李淦嗯了一聲,心想這倒是,自己又急躁了。不過這劉鈺勝而不驕,極爲難得。

“陛下既要攻城,微臣自當盡力。不知臣當日所制的大孔明燈,可在?”

皇帝一怔,這纔想到那個東西。

當初做出來的時候,京城震動,劉鈺侃侃而談就說是思慮邊關戰事,拳拳忠君愛國之心,實則皇帝保守他就準備破家跑路去南洋了。

後來金水橋問話,那東西也沒立刻還給劉鈺。這一次出征,皇帝也根本沒想着那東西有用。

現在劉鈺這麼一說,皇帝一下子反醒過來。

對啊,那東西可不是攻城利器嗎?飛到天上,藉助千里鏡一看,城中情況不是一清二楚?向西就是大片草原了,樹都難找,做瞭望塔也實在做不了熱氣球那麼高。

再者,那些喀爾喀蒙古人料想也沒見過這東西,到時候也正好震懾他們一下。

本來,李淦是準備藉助這一次戰爭讓喀爾喀蒙古徹底臣服。打完仗是要會盟的,而會盟又是需要多種準備的。

蒙古人信紅黃教,都是佛教,一些佛經中的動物有特殊含義。

會盟時候,李淦是準備派人從京城把進貢的大象、獅子之類的動物弄來的,一則是天朝氣派、二則也是尊重一下他們的信仰。

喀爾喀蒙古投順的一大原因,是羅剎人信東正,而京城是有喇嘛和黃教佛寺的。弄兩頭大象裝點門面,做祥慶之意,喀爾喀人那邊也樂呵,反正肯定比整天嘮叨聖母的東正更親近一些。

這些東西運送緩慢,不過若走草原驛站線八百里加急,一些小物件的東西還是可以快速運來的。

想到這,也不知道劉鈺又會提什麼奇怪的要求,便道:“你還有什麼要求,一併說了。叫快馬運送過來就是。你只管說,朕只要這一戰讓喀爾喀人拜服。”

劉鈺試探着問道:“微臣的確還有一物想要。只是臣雖想要,此物是否可用,還需陛下裁定。”

“但說無妨。”

“微臣家中也有過幾件法蘭西國傳教士貢來的西洋戎裝。想必朝中京城這種貢來的西洋戎裝必然不少。臣請幾十套法蘭西國的藍色西洋戎裝、一面法蘭西國的藍鳶尾花旗、一面白底的法蘭西國軍旗。兩軍交鋒,兵不厭詐;談判桌上,更該爾虞我詐。這幾樣東西,或可爲天朝從羅剎那多騙回數裡土地。”

這要的東西實在是有些天馬行空,李淦一時間有些不解,隨後反應過來。

“你是說,叫我朝兵將穿上,詐使羅剎人以爲法蘭西人亦在此戰中出力?法蘭西國遠在萬里之外,似也不與羅剎國接壤,縱然有些兵丁,卻有何用?”

剛纔劉鈺只是試探一下,要是皇帝沒興趣、或者根本不想這麼做,那他也沒辦法。乖乖閉嘴,繼續往上爬,爬高了之後再考慮開眼看世界的問題。

既然皇帝沒有立刻否定,那顯然就有機會。

如果這時候在歐洲選盟友,或者說潛在盟友,最好的目標就是法國。

一則法國海軍打不過英國,英國如今已經到了印度,在東南亞勢力也日漸增長。法國暫時沒機會與大順有任何衝突,陸地也不接壤,法國海軍和東印度公司肯定被英國海軍玩的團團轉。

二則法國是天主“孝子”,不像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那樣熱衷於傳教,還早早就和土耳其結過盟、抓過教皇軟禁過。在國朝內部教案頻發、禁教即將施行的情況下,法國應該也願意趁着這個機會取代一下耶穌會在中國的主導位置。

三就是法國和大順之間的來往也算密切,帶經緯度的地圖也是一批法國人幫着繪製的。而法國雖然有圖,卻沒卵用。在打贏英國、吃下印度之前,對中國完全沒有覬覦的能力。要是法國爆種幹爆了英國、吃下了印度,大順這邊還沒有完成初步軍事變革……那也沒救了,等着一聲炮響紅旗漫卷以自救吧。

眼瞅着這一仗打完就要禁教,劉鈺還是希望趁着這個契機爲對外交流留一個大窗口的。

他的“恩師”、禮政府侍郎、欽天監監正戴進賢已經要出使羅馬,但想都不用想,沒有任何效果,羅馬那羣八十多歲的死板老頭子不可能有這個變通的。

這不過是朝中爲禁教而堵住國朝教徒的嘴,做的象徵性努力罷了。

剛因爲新教、舊教打了幾十年,註定了誰最保守誰教皇,這是應激反應,沒辦法的。

一直要到僞滿洲國成立,教皇才允許國朝教徒祭祖祭孔。

那還是因爲在日本,有教徒不拜天皇被“天誅”了,順帶僞滿洲國要祭孔以灌輸奴化教育,這才翻出來一張舊紙認爲教徒祭祖祭孔不算偶像崇拜——紙,是1258年簽發的。原因也很簡單,那一年蒙古人攻下了巴格達、踩死了哈哩發,大有攻下耶路撒冷之勢,拖雷的媳婦和兒媳婦都是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景教徒,教皇驚呼十字軍來自蒙古,爲了舔蒙古人,只好出了個喻令,說是風俗祭拜不算違背教條的偶像崇拜——現在這張紙當然有,但那羣老頭子此時不可能翻出來的。

這一次對俄戰爭,或許是大順幾十年來最有機會接觸西方的機會。

一旦對俄戰爭結束,西北平定,禁教一起,國內很可能轉爲保守。

雖然此時大順的官方意識形太是源於葉適、陳亮,被王夫之、黃宗羲融合後的事功學派,但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趁着這一次禁教風波全面復古守舊。可能都不如一個大草履蟲在外界刺激下的應激反應,而是埋頭做天朝上國的夢。

只要不睜眼,外面的世界就不存在。

如果不能趁着這個機會爲將來留一道門,劉鈺估計就算自己將來爬上去了,想要開門看世界也會極難。

如今故意提及此事,之前已經讓杜鋒給皇帝打了打預防針,這時候再提起來,皇帝果然沒有那麼錯愕。

劉鈺順勢道:“也可讓齊國公在對羅剎談判時,加上一條。待波蘭王薨,羅剎應支持法蘭西國王之岳父復波蘭王位,叫羅剎人確信不疑法蘭西國亦在此戰中出力。”

“波蘭王位,與國朝自是沒有關係。但所謂談判,不過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既要了價,叫羅剎人還價就是。無非幾十件戎裝、兩面旗幟,若能換回哪怕一寸土地,那也省了將士血、征夫汗。若是無用,陛下只當賞賜給將士穿着就是。”

“陛下,旗幟戎裝,不過布匹。布匹沒了,松江棉、蘇州錦,哪裡還產不出這點布匹呢?可土地呢?試問如今天下,誰能產出哪怕一寸土地?”

“商周之際,江南皆蠻荒,焉知日後魚米?漢武之前,西域無所知,焉知鑿通之利?此地時雖不毛,誰又敢斷言將來不會東北熟而天下足?”

(本章完)

第152章 入倭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249章 暫借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579章 廢物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973章 名與實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452章 “帝”(四)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680章 隱喻(上)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27章 臨行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93章 破題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48章 魚第233章 壟斷權第54章 全員賭棍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029章 不公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29章 雪盲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117章 傳承第100章 槍和槍第270章 先驅者第922章 歸來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737章 機遇(下)第497章 急躁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936章 綁定(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2章 枯燥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8章 罵人揭短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
第152章 入倭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249章 暫借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579章 廢物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973章 名與實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後的守望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452章 “帝”(四)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680章 隱喻(上)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27章 臨行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93章 破題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48章 魚第233章 壟斷權第54章 全員賭棍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029章 不公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29章 雪盲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117章 傳承第100章 槍和槍第270章 先驅者第922章 歸來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737章 機遇(下)第497章 急躁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936章 綁定(下)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2章 枯燥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8章 罵人揭短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298章 道德綁架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