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

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

聽起來,漢考克家族這種可以提供軍隊後勤、和英國王室貴族都有聯絡的家族,居然去搞走私,似乎有些離譜。但實際上,恰恰相反,搞走私這種事,一般都是和提供軍隊後勤的商人集團高度重合。

走私嘛,不丟人,尤其在波士頓等地,走私就是個“被社會所認可且尊敬的職業”。

在當地的道德、評價層面上,就和福建一些村子,新平臺一出集體擼高炮;或者和廣東某村子,孩子放學後在家扒感冒膠囊差不多。當地人都覺得,幹這個就很正常的職業,誰掙得多還得讚一句有本事。

托馬斯·漢考克帶着約翰·漢考克來這邊和大順接洽,討論買賣細節,也是在做把家業交到下一代的準備。

老漢考克無兒無女,就這麼一個親侄兒,家裡幾十萬兩白銀、諸多奴隸的家業,總得有個人繼承。

這時候北美也沒啥太嚴重的反英情緒,33年糖稅法就是個吊毛。

沒這稅法之前也得行賄,加了這個稅法還是本地法官本地陪審團等於沒有,經濟上的反英情緒在商人這也基本不存在。

而大順這邊,從劉鈺開始禍禍高麗蔘的時候,就明顯傾向於四國瓜分北美。

法國,不能走。

只要法國不走,北美自己分出去的傾向,就會急劇降低。

英國趕走了法國、遷徙了法語人羣、又花錢鎮壓了印第安人大起義,北美獨立的傾向自然暴增。

其實這個道理,63年皮特下臺之後,英國政府這邊也回過味來了,所以纔有了1763年的邊界法案。

因爲英國人發現,法國人被趕走了、龐蒂亞克印第安人起義被鎮壓了,如果伴隨着土地投機商不斷西進把剩餘的印第安人都殺光,那北美的分離傾向就會更加嚴重。

沒有敵人了,北美的土地又這麼肥沃,北美爲什麼還需要承擔英國的稅收、駐軍、和統治?

故而纔有了63年的邊界法令,除了安撫和印第安人的緊張關係外——印第安人真的很緊張,龐蒂亞克酋長就發現了,在這羣新教徒、清教徒的統治下,和法國人在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啊,法國人最多坑他們點貨、或者老想着讓他們改信,這幫清教徒是要他們死啊——剩餘的原因就是需要製造一個敵人,確保母國對北美的控制,以及北美需要母國保護。

當然,法國在此時的歐洲外號“小中國”,也真不是胡亂叫的。

法國人拉攏印第安人的方法……是他媽的賞賜一些兵器布匹絲綢衣服火槍等給酋長,而酋長依靠這些“封貢”來加強對部落的統治和分給部落衆,部落再反過來名義接受法國的統治。

大順這邊的人確實對這一套挺熟悉的,也很明白法國人下一步準備幹啥,這麼羈縻百十年,改土歸流唄。

英法之間截然不同的統治方式,也是促成了後續起義的重要原因。英國人回過味來之後,就很快清醒過來。

故而在大順內部一羣人是這種態度的背景下,實際上距離英國清醒過來“法國和印第安人存在,是北美向心母國的重要因素”,也就不遠了。

同樣的,大順和北美的貿易,肯定是要以一種看起來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來搞。

僅以茶葉爲例,這裡面其實大順真正要搞的,是東印度公司。

茶葉走私販子和英國之間的矛盾,是由東印度公司引起的。

歷史上引起的原因,就是七年戰爭英國借了一褲衩子的國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激進政策,和在孟加拉過於不做人……還有就是七年戰爭期間,荷蘭中立、丹麥中立,歷史上那段時間在廣東買茶葉買的那個開心啊,以至於完成了北美的走私茶替代,以至於東印度公司資金鍊斷裂。

爲了救東印度公司,降低茶稅。

但是,根本問題還是沒解決:東印度公司依舊是按照法律授權,唯一可以進行好望角以東貿易的英國公司。

現在,既然東印度公司必死。

那麼,實際上,如果按照大順這邊一羣人的想法,把荷蘭搞成歐洲的買辦中心。算起來,吃虧的只有東印度公司。

荷蘭人一部分是參與貿易運貨的,他們有股。

另一部分,是往北美運貨的,這個也沒影響,該賺運貨的錢賺運貨的錢。

英國政府這邊降低稅率,把茶稅降低到原來的10%,實際上收到手裡的錢也沒變化,因爲走私茶佔據了北美至少86%的份額,倒推一下降到原本稅率的10%,理論上徵稅總數相同。

北美賣走私茶的,也是賺錢,也就是之前算走私、現在去荷蘭拿貨合法不算走私。

所以按照大順這邊的方案,吃虧的只有一個已經確定必死的東印度公司,以及公司大大小小的股東,賠個底掉。

當然金融動盪是不可避免的,東印度公司還欠了一兩億的債呢,波及面肯定不小。

故而,大順這邊才需要讓荷蘭掮客,尋找一下北美商人這邊有頭有臉的人物。

尤其若是能介紹一下賓夕法尼亞共濟會圈子的人,那就最好了。

共濟會沒那麼神,但是作爲一個精英圈子,人脈還是很廣的。

找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主要目的,就是讓他們牽頭拉線,把北美這邊賣茶葉的、尤其是有頭有臉還賣走私茶葉的大商人們,聚一下。

荷蘭那邊狗賊一般,知道自己的中介身份,所謂對客戶身份素來保密,尤其是不能告訴大順,以防大順這個生產商繞開中介,直接和客戶溝通。

可能,幹中介的,都有這習慣。

故而大順這邊只是能確定,荷蘭這邊的走私組織,在北美賣茶圈子裡有不少大客戶,但大客戶是誰,荷蘭那邊也不說。大順這邊也只能自己找人、給一大筆錢,讓荷蘭這邊幹中介打工的的拉拉線,直接找北美的大商人。

再由北美的大商人,聯絡一下圈內人士。

把北美有頭有臉的大商人,都叫過來,大順這邊也派人過去,大家坐下來談談,開個會。

去費城、波士頓,或者巴哈馬、哈瓦那啥的一起坐下來開個會,這都行,地方他們隨便定。

就現在來看,大順這邊的船和人,在北美就和在南洋差毬不多,看到的軍艦不是自己的就是盟友的。

也不一定非得是賣茶葉的,賣棉布的、賣瓷器的、賣奢侈品的,都可以參加。

人多好辦事。

人多力量大。

動靜也大。蓋住其餘的反對聲音。

單純從賣茶葉或者賣棉布的角度,不談反動還是進步,大順這邊純粹商業上來看,倒是不介意北美這邊有人吃獨食。

但吃獨食的前提,是你得有那個能力。

誰眼紅,就乾死誰;誰寫文章批判,就叫他身敗名裂;誰想入場沒機會就走私,抓起來直接剁頭。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吃獨食也沒事,也能合作。

但關鍵就是,就算是漢考克這樣的家族,也沒這種吃獨食的能力。東印度公司都做不到,這些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呢,就得靠人多力量大。

十三個州的大走私販子們,大家來喝喝茶、坐一坐,搞一個共同聲明、共同意見。

比如說,一起宣揚下茶葉的好處,乾死咖啡商人。

比如說,一起宣揚下棉布的好處,乾死搓羊毛的。

在戰爭結束後的北美貿易問題上,和大順這邊保持一致,一起壓制北美的輿論,引導輿論,促使英國達成一系列的貿易條件。

這些大商人集結在一起,就可以完全抵消北美那些反對的聲音了。

而像富蘭克林這種在歷史上被扣過“美奸”、“親英”之類帽子的人,從他的認知來講,他本身就是傾向於降低關稅、允許東印度公司直接去北美賣茶葉的。

當東印度公司死了,富蘭克林這種理智派,也並不會反對這件實際上對北美的確有好處的事。

富蘭克林頭頂上的帽子,是被扣上去的。但實際上他這個“美奸”、“親英”的帽子,並不是不能摘的。這個帽子的背後,更多的還是富蘭克林類似於保持一個共同體的妥協態度,並不是說全盤認爲英國一切都對、英王神明神武,而是一種有底線、有目標、有綱領的妥協。

他這種理智親英派,人數也並不少。

只要這羣理智親英派,和這些歷史上因爲經濟因素而選擇反英的商人們,在貿易問題上達成一致,就可以在北美的輿論場上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總之,因爲經濟因素而走向反叛或者革命之路,也會因爲經濟因素而走向妥協。

出於樸素的民族情感——比如擔心十三州被德國“鄉巴佬“佔據的富蘭克林等——的這批人,也會因爲樸素的血緣的民族情感,傾向於在貿易政策上的改變換取政治上的統一。

而這個前置的“別吃獨食,讓更多有影響力的商人蔘與進來,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倒是真不需要去刻意完成。

在托馬斯·漢考克看完了大順商船裡的貨物、詢問了價格、品嚐或者試喝了樣品之後,就明白過來。

這個貿易,他自己,吃不下,額度太大了。必須得找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商量着吃。

(本章完)

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452章 “帝”(四)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221章 先知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939章 自覺(一)第1224章 開戰(三)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636章 雞肋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233章 壟斷權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783章 作死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421章 混亂第972章 割袍(下)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67章 論跡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045章 平衡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717章 臀與腦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69章 舊怨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249章 暫借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45章 垂釣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808章 閹黨(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682章 打印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48章 魚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323章 假公正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203章 奇襲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1165章 備戰(四)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625章 手段第993章 直鉤
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1452章 “帝”(四)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221章 先知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939章 自覺(一)第1224章 開戰(三)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636章 雞肋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233章 壟斷權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783章 作死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421章 混亂第972章 割袍(下)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67章 論跡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045章 平衡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717章 臀與腦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69章 舊怨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249章 暫借第119章 昂貴的馬屁第245章 垂釣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011章 錯亂的美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1504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二)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808章 閹黨(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682章 打印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48章 魚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323章 假公正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203章 奇襲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1165章 備戰(四)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625章 手段第993章 直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