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

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

不說這個還好,一說這個,皇帝反而更加興奮。

心想如今這貿易被處處掣肘,尚且能賺這麼多;若是將來真的做成了打破英夷航海條例之大事,這不得起飛了啊?

如今收了商人36萬兩的“好處費”,作爲給丹麥商館加稅的回報。

日後自可成定例。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別家。

當然今年的情況確實特殊一些,但日後縱短暫下滑,只要將來補回來便是。

“愛卿所言,朕自知曉。你且放心,朕也不至於拿今年的數目做平日情況。”

“這海外貿易事,朕對愛卿最是放心。也不會叫別人胡亂干涉的。”

皇帝說這番話,主要還是因爲當年他拍腦袋的“高端瓷器賺得多”想法,賠了一大筆錢賠出來的經驗。

對外貿易,當然要講究科學。

歷史上其實這種“一拍腦袋”的“搞笑”決策,多得是。

歷史上1843年,一鴉結束,英國資本家大爲興奮。

然後,西菲爾特的一家公司,花費巨資,動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動資金,往中國運了一船“餐刀、餐叉”,準備大發一筆。

這已經不是拍腦袋決策了,而是腦袋被高壓水槍呲了的決策。

靠着這種拍腦袋的決策,和對真正懂東方情況的東印度公司的打壓,英國“成功”地將除鴉片外的對華出口額,從一鴉巔峰的250萬英鎊,拍到了52年的140萬英鎊。並且在二鴉後,搞出來一個彷彿魔幻世界一樣的1876年的半殖民地2.5%關稅的中國再度順差白銀1058萬兩……

現在的情況,劉鈺是一點不擔心外國貨的傾銷,而是擔心貿易額逐漸增大引發國內的諸多問題。

在本國不能發行貨幣的情況下,每年幾千萬兩的白銀入內,這也足夠危險的了。

得虧大順的行政能力不是很強,不能把大筆的錢收上來再花出去,使得歐洲的價格革命至今對中國的影響還不是太大。

然而即便行政能力不強,大量外部白銀的入場,也會隨着皇帝花錢而逐漸影響到全國。

像是今年修淮河,就是財政轉移支付。將全國各地的白銀,在兩淮地區花出去,一下子涌入三四千萬兩白銀,衝擊有些巨大。

最簡單的一點,肯定會造就兩淮地區的銀錢價比問題。

而這,正是劉鈺憂心的地方。

大順的貨幣政策,既不是銀本位,也不是銅本位,而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貨幣政策。

大順的法定貨幣是銅錢,但收稅卻收白銀。而法定的一千個銅錢能換一兩白銀,根本只是理論上存在的東西——大順連官方的銀行、貨幣兌換所都沒有,甚至這麼大規模的對外貿易,都是直接稱重來算,怎麼可能民間的兌換比能按照官方來?

這類似等於是官方發行法幣,但官方收稅什麼的卻收英鎊法郎荷蘭盾西班牙元。

之前對外貿易不是很主動,都衝擊出來了個貨幣白銀化,衝擊出來個白銀稅改。

如今對外貿易的額度、數量,都急速增加,若這種情況下還不考慮貨幣問題,肯定是要出事的。

這個事從實際來講,可能不算啥太大的事。

但在朝堂裡,可能會成爲被人攻訐貿易的方向,是以劉鈺有必要跟皇帝提前提一嘴。

大順的士大夫水平,很難搞明白經濟。

很多都是憑感覺來。

歷史上1810年代開始,出現過一波突變似的錢賤銀貴,一些地方瞬間漲到了1600到1700兌一兩白銀。很多士大夫憑感覺,認爲是鴉片走私導致的。

雖然說,鴉片當時走私確實已經嚴重了,但問題是即便算上鴉片走私,那幾年每年的白銀入超量,依舊保持在600萬兩左右。

士大夫會歸結於鴉片走私的問題。

從立場上講,這是好事,引起了對鴉片的警覺。

立場先放一邊,10年代開始的銀貴,鴉片走私並不是主要因素,甚至那幾年實質上的出口量和白銀流入量都是增加的。

這種情況,對此時的大順,則可能是一件壞事:如果出現了銀錢比例的劇烈波動,大順的這些士大夫也會憑感覺,把問題甩在對外貿易上。

等着真出了事的時候,皇帝沒有被劉鈺提前打預防針,說不定真的就被那些士大夫的臆想給說動了,覺得都是對外貿易導致的。

“陛下,此番開拓了西洋貿易,有一事臣不得不和陛下奏明。陛下亦知昔日檀淵之盟,歲幣不過十萬兩白銀。如今松江等地,鉅富之家,百萬亦可拿出。”

“自從明末貿易開始,白銀流入,日漸增多。這錢、銀兌換之事,不可不察啊。”

“百姓生計,除非繳稅,否則平日裡多用銅錢。買布、買米,此等生計所需,鮮有用銀的。”

“臣擔心,這錢政若不變動,日後恐損小民生計。”

皇帝聽了劉鈺的話,忍不住笑道:“愛卿錯了。按你所說,白銀流入本朝日多,那豈不是說原本一千錢換一兩銀子,如今一千錢能換一兩三五錢銀子了?如此,百姓的生計應該越發好纔是?”

“你亦講過,那瑞典國之前保持實物租,是以歐洲白銀日多,他收實物租,入國庫的錢反倒多了。本朝既收的是貨幣租,白銀日賤,難道不是百姓的負擔小了嗎?原本還要用一千錢兌一兩銀子納稅,日後豈不是隻需800錢、500錢就能兌一兩銀子的稅?”

劉鈺怕的就是皇帝這麼想,道理好像對,但肯定是少考慮變量了,至少歷史上證明了這麼想肯定有些地方沒想明白。

否則無法解釋整個18世紀對外貿易一直是入超,大量白銀流入,但白銀和銅幣的兌換價,卻從700逐漸漲到了1100。

也沒法解釋二鴉之後,從沸反盈天到2600的兌價,到二鴉之後,又逐漸降低到了1000。

劉鈺自己也解釋不明白,只好道:“陛下,錢銀兌換,若是價格變動,必有不法之人得其差價。或是積攢銅錢、或是積攢白銀,不管積攢什麼,都不好。不花錢,不是好事。”

“臣以爲,是不是可以定準一物?既定準銅、又定準銀,便是什麼都沒定準。朝廷稅收、支出、軍費等,既都用銀,何不以銀爲價呢?”

“可印小紙,一張一文,千張必可兌銀一兩。如此不管銅多銅少,百姓都不會因爲兌換之事而愁怨。”

“此事甚大,臣不敢輕爲,畢竟臣所辦的銀行,不過是個錢莊,沒有發鈔權,只是方便使用兌換白銀而已。可若發小鈔,那是朝廷鑄錢局的事,臣若做那便是越俎代庖了。”

皇帝點點頭,他倒是同意劉鈺說的“不管高了低了”都不好,最好是保持一個穩定的兌價。

現在朝廷規定的銅錢和白銀兌換比,是1000,但實際上各處基本都是自由兌換,畢竟朝廷是不給兌的,全靠商人自行兌,這裡面肯定會出諸多問題。

而且皇帝心裡明鏡似的,繳稅要白銀,每年收稅之前,必然會有商人去兌白銀,壓價格。

如果說,真能用一種定死了1000文頂一兩銀子的小鈔,的確可以解決很多麻煩事。

只是……

“愛卿也知蒙元、前明紙鈔事。恐百姓一時間不敢相信。若不強兌,百姓還是更喜歡銅錢;可若強兌,又恐鬧出許多亂子。”

劉鈺見皇帝還是有些猶豫,趕忙道:“陛下,此事非是小事。日後貿易日多,白銀日入十萬兩不止,但錢銀兌換,現在依舊是年年升高。按說白銀日進越多,錢價該越貴纔是,可恰恰相反。”

“西洋有哲人馬氏言:財富的增長,使比較貴重的金屬代替了不大貴重的金屬行使價值尺度的職能。銅爲銀所替代、銀終爲金所替代,儘管這個順序與詩人想象的年代順序是相牴觸的。”

“又有人言,在世界市場上,一切貨幣便失去了鑄幣形態,而直接以貴金屬的姿態出現……本朝的銅錢在海外貿易裡無法做錢用。”

“這錢好劣不一,價值又常變動。若是以往還好,現在對外貿易日多,影響巨大,若不未雨綢繆,恐出大亂。”

“那西洋的波託西銀礦,隨隨便便就採銀十億兩有餘。銀多,來本朝的便多。”

“可若是西洋人互相開戰,少買本朝貨物呢?銀便一下子斷絕了。”

“銀倒還好說,但恐這錢兌銀,要出大問題。世界市場的白銀變動,影響對外貿易,那都是大買賣,倒好說。但錢銀兌換,涉及小民,那纔是大事。”

劉鈺時常引用西洋人馬氏的話,皇帝聽過不止一次,亦不知此馬氏爲何人。

但這番話,皇帝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爲大順有個現成的例子。

那就是日本的寬永錢。

只要來到大順,因爲含銅量高,來了就被融。作爲制錢,確實在兩國貿易的時候,只能做貴金屬用,而不是錢來用。

劉鈺引用的這番話,無非也是說,不管是百姓還是商人,更喜歡銀子而不喜歡銅,不得已而用之。

可這種心態,會讓銀價逐漸提升,大家都喜歡銀不喜歡銅,也就導致每年這麼多的白銀涌入,大順的銀錢兌換價依舊在緩慢上升,而不是簡單的白銀多了銅錢貴了。

既是打開了國門做生意,就不得不考慮白銀涌入的影響。劉鈺說未雨綢繆,便是說真要到出了事的時候再解決,恐怕就不好解決了。錢兌換價一旦變動,可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事——至少對大順來說,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事,行政效率太低,皇權根本不下縣,推行下去見效需要很長時間。

(本章完)

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2章 枯燥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255章 兩制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685章 試試看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234章 打小抄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464章 立碑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6章 邀請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1207章 守成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331章 雷罰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080章 爭功(五)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32章 佈置第929章 覺醒(一)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713章 活路第82章 賣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56章 新思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1012章 圈地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681章 隱喻(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66章 認可第685章 試試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255章 兩制第883章 無用功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26章 鍍金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857章 決心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
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2章 枯燥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255章 兩制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685章 試試看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234章 打小抄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464章 立碑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6章 邀請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1207章 守成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331章 雷罰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080章 爭功(五)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32章 佈置第929章 覺醒(一)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713章 活路第82章 賣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156章 新思維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1012章 圈地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681章 隱喻(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66章 認可第685章 試試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255章 兩制第883章 無用功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559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26章 鍍金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857章 決心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