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

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

劉鈺之所以對這件事這麼在意,主要還是這件事劉鈺完全搞不明白。

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最怕的就是未知。

因爲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錢銀兌換離大譜的事,可照着數據看,又怎麼都看不明白,得不出完全說得通的結論。

科學來解釋經濟,很難。

如果這是別的學科,把各種變量列出來,就很容易得出結論。

但,恰恰這個銅錢和白銀的兌換問題,如果按照變量法找邏輯聯繫,就會得出非常離譜的結論。

歷史上1810年代末開始的“銀貴錢賤”現象,放眼世界,當時南美這個產銀區出了點事: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引導了南美波瀾壯闊的獨立運動,使得世界的產銀量巨降。

似乎這可以算是銀貴錢賤的一個原因。

但問題是,現實不是一個火星市場,不是說白銀、生絲、布匹都先進到異次元空間,然後迅速出現價格波動。

而且至少在1830年之前,就算算是鴉片走私,依舊是白銀流入。哪怕全世界的產銀量暴跌,可也沒影響白銀流入啊?

同樣,從1858年開始,已經飛漲到了2500、2600文錢換一兩銀子的兌換價,又出現了一波大跌,一直跌到了1000這個完美值。

那幾年實際上倒是也確實發生了幾件不太被關注的“小事”

1850年代,美國發現了超大特大銀礦,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舊銀山”。

1848年,舊金山的金礦開採達到了新高度。

1851年,澳洲金礦被發現,澳洲淘金熱開啓。

這個影響有多大?

舊金山、舊銀山、澳洲金銀被開採之前的十年,全世界產了65萬盎司的黃金、1480萬盎司的銀。大約是50萬庫平兩的黃金、1200萬兩白銀……這是生“印”出來的。

然後,舊金山、舊銀山、澳洲,這三個大印鈔廠開始“印鈔”。

50年代,十年間,開採了500萬兩的黃金、2500萬兩的白銀。而且這個“印”錢速度還保持着,一直到金山成了舊金山、銀山成了舊銀山。

聽起來,這也可以解釋,二鴉之後爲啥銀又賤了。

可問題又出現了。

從二鴉開始,除了奇葩的幾年外,基本都是白銀外流。

一邊是全世界瘋狂採金採銀,導致銀價下降。這個似乎可以解釋那段時間忽然出現的“銀賤錢貴”問題。

但現實卻又是中國的白銀開始外流,本國的白銀量是減少的啊,那銀應該貴纔是啊。

正因爲解釋不通,怎麼都解釋不通,所以劉鈺對這件事特別的慌張。

但凡能解釋通的,他就不慌張。

或是避開、或是繞開、或者想辦法解決。

就這種奇葩的根本解釋不通的東西,才讓他心慌,完全無法控制。

總之,就是如果世界真的是個“火星市場”、真的有異次元空間先把貨物金屬放裡面定價,那麼中國的銀錢兌換問題,就全說得通了:

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導致世界白銀增量驟降,於是1810年代開始錢賤銀貴;舊金山、舊銀山、澳洲金銀礦開發,使得白銀暴增,於是1860年代開始錢貴銀賤。

但這個解釋能說通的前提,又恰恰是不可能存在的“異次元市場、瞬間價格波動”。

恰恰按照本國市場和本國海外貿易的順差、逆差來算,恰好是反的。

這種變化,不只是歷史上的那些士大夫臆想出各種理由,連東印度公司的商人,也覺察到了這種變化,給出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

也就是1858年,二鴉期間,本來英國的對華貿易,之前已經被拍腦袋政策拍到了140萬英鎊了。

忽然間,58年的時候,東西好賣了。

東印度公司這邊也是一臉懵逼,內部專業人士走訪之後,得出了結論是“因爲中國百姓用銅錢,而銅錢價值忽然增高,這種貿易增量恐怕很難持續”。

類似於他們這邊原本1兩銀子的貨,由原來的1800銅錢,變成了1400銅錢,相對來說降價了,所以好賣了……因爲他們不收銅錢,而百姓卻使用銅錢,況且一般貨也不可能賣一兩銀子,都是二道販子用銅錢計價。

劉鈺認爲銅錢纔是大順的“本幣”,而白銀是“外幣”,因爲民間百姓平日裡肯定是用銅錢的,國內市場得以百姓用啥來算。

可問題是58年,世界金銀礦確實開始大規模增加,那也不可能反應這麼迅速,甚至直接影響到了鄉村?這反應速度簡直堪比通訊普及之後的期貨了吧?明顯不對。

然而想破頭,也想不通問題到底出在哪。

能用道理解釋的、非玄學的東西,劉鈺不怕。

不管是英國忽悠的自由貿易,亦或者什麼輝格史學忽悠的英國特色傳統造就了英國的偉大等等,這些東西拋開那些宗教一樣的扯淡解釋,拿出數據來一看就能看明白。

偏偏這個銅錢和白銀的兌換,跟玄學似的。

劉鈺也是真的怕,伴隨着對外貿易增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就炸了,因爲完全無法預測,哪怕後世的諸多解釋也根本講不通。

這要是炸了,可是要炸出大事的:要是錢銀從800,漲到2500,再暴降到1000,民間必然要出大事的。

別的事,他能解釋明白的,可以和皇帝說清楚。

這種事解釋不明白,真出事了,他連道理都講不明白,皇帝也只能選擇士大夫的道理,指不定就要出幺蛾子。

統一成白銀,雖然受到外部貿易的影響更大了。

但至少減少了變量,簡化了公式,有什麼問題都是可以在大方向解決和預測的。

現在這種銅銀並存狀態,簡直測不準,純粹混沌。

科學解釋不了的地方,玄學就會氾濫,臆想出的結論又無法反駁,那就不好辦。

皇帝見劉鈺對這件事如此鄭重,也知道劉鈺這些年已然很少在事情上這麼鄭重了,考慮了片刻後道:“鑄錢改革,非是小事。況且若兌白銀,朝廷真有那麼多白銀嗎?”

“百姓慣用銅錢,驟變紙鈔,無異移風易俗。況且,又該怎麼推行?”

“直接兌換?若定價低了,必無人肯換;定價高了,必有奸商於各處收錢,乃至百姓缺錢用。”

“愛卿以爲,在蘇南試行,有問題嗎?”

劉鈺對此倒是信心十足,搖頭道:“若在蘇南試行,定無問題。但此事最好還是多幾處推行,朝廷也未必兌銀,存銅亦可。蘇南情況特殊,若只蘇南試行,意義不大。”

蘇南有蘇南的特殊性,商品經濟伴隨着松江府作爲貿易中心而快速發展。

南洋米大量涌入,小額貸使得一些人嘗試種桑賣絲,或者種其餘的經濟作物。沒有了漕米的壓力,商品經濟發展,以及試行的畝稅改革,都使得在蘇南地區推廣紙幣非常簡單。

但現在要面臨的問題,是兩淮。

既要治水,必然會有大量的白銀涌入兩淮,朝廷的官方用錢是白銀、撥款也是白銀。

而且兩淮地區因爲運河變動,原本舊經濟支持解體,這種地方纔是最需要穩定貨幣的。

蘇南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蘇北兩淮則是當務之急。

劉鈺就直接把話挑明瞭。

“陛下,既要治淮,千萬白銀涌入。而且這一次要徵發百姓,要給使役錢,朝廷不可能發銅錢吧?”

“一下子發下去那麼多白銀,只恐當地銀錢價格會出波動。我只恐有不法之人,去別處收錢,來此地換銀,這又恐導致別處的銀錢出問題。”

“是以,若只蘇南,臣倒是覺得大可不必急於一時。日後紙鈔皆受用後,小額紙鈔亦無難處。唯獨這兩淮,最好還是動一動。”

他這麼一提,也提醒了皇帝。

“愛卿說起兩淮,朕倒是又想起一事。”

“就是朝中早有人上疏,欲改鹽政。”

“如何改,想來你也大約知道,無非鹽綱、鹽票、鹽引這幾種。也非今日一時之議。”

“每日朝會,如同進了囿園,百獸爭鳴、羣鳥啁啾,吵得朕頭疼。支持的、反對的、各有道理。”

“朕有心變動,你既正好說到了這個小紙鈔事,朕便想着,若變鹽法,是否可以搭配小額紙鈔推行?”

劉鈺沒想到皇帝的步子會邁這麼大,錯愕間,皇帝笑道:“放心,揚州鹽,朕暫且不動。但海州鹽,那定是要動的。”

“運河被廢,海州鹽必要換路途。既換了路途,順便也就一併改了。海州鹽對比揚州鹽,少許多。成與不成,也就是幾十萬兩銀子的事,朕現在還擔得起。”

“若可,則推至南場;若不可,再說。”

“既然這鹽無人不用,而海州鹽又供兩淮、安徽所需。若能以鹽配紙鈔法推行,想來會簡單一些。”

“只要那些買鹽票的商賈,知道這紙鈔合用,那麼百姓手裡若有紙鈔,他們也會收拿。”

“紙鈔,朝廷稅收是認的,若是鹽商也認,這應該就可推行了吧?”

皇帝一邊想着這種一個羊兩個羊的改革,一邊琢磨着紙鈔的作用。至少站在朝廷的角度,似乎是問題不大。

一來少了火耗,紙鈔總不能說這玩意兒熔鍊有火耗吧?

二來朝廷用的大宗物資,南洋和江南基本都能滿足。就算西北、西南有戰事,也可以兌換白銀去用,況且現在那邊戰事也已經基本平定,無甚太用花錢的地方,要不然也不敢修淮河。二將來要用錢的方向,都是可以花紙幣屯物資的方向。

三來朝廷這些年也確實被鑄錢愁的頭疼,到處都在喊錢不夠用,白銀是大額貨幣,百姓尋常不怎麼用。

而大順擴軍,尤其是擴海軍,又使勁兒地用銅。

海軍炮最好是銅炮,鐵炮容易鏽;精銳的野戰炮,也最好是用銅,重量更輕。

本來就缺銅,鑄錢頭疼,又不得不鑄。可擴軍備戰,又不能不擴。

銅到底是貴金屬,還是貨幣,這個矛盾伴隨着大順軍改,已經愈發嚴峻。

真要是能直接用小額紙鈔,當然是好事。朝廷把銅做兵器,也省的還得擠出來先滿足民間貨幣需求。

當然,這種事皇帝也不敢把步子邁的太大。既是改革,順便一起改,那就不妨先在江南、兩淮地區改一改,試試。

揚州、淮安、鹽城地區的鹽,數量大,牽扯多,現在肯定不敢動。至少要等淮北鹽場的鹽政改革證明有效之後,再嘗試改。

(本章完)

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207章 守成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76章 十三張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932章 覺醒(四)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850章 誤解第548章 配合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390章 清華園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38章 扣個人質第663章 推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166章 備戰(五)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783章 作死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84章 備戰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
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78章 做美夢的皇帝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977章 猜疑鏈(下)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207章 守成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76章 十三張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932章 覺醒(四)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850章 誤解第548章 配合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390章 清華園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630章 鼓勵西進的真正目的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38章 扣個人質第663章 推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166章 備戰(五)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783章 作死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84章 備戰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