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郗慮

回宮路上,劉淵回憶起方纔那幹世家們的反應,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一歲的時間,總算有所突破,將這些人圈養在長安城內,不臣服者自無薪俸,又無產出。

高門大戶,家有餘資,尚能支持,亦遣散了不少奴僕,養不起那諸多人。至於那些位卑者,早受不了向劉夏降服了,不論是否心悅臣服,爲夏官,至少能緩解挨餓受凍之苦。有時候,活着卻餓着肚子,比起死亡一了百了更加難熬。

王駕往宮城方向緩緩行去,車駕之上,鍾繇正襟危坐,目不斜視。被劉淵叫上車駕,心裡不住地尋思,這胡王有何意圖。

鍾繇之名,劉淵是早有耳聞的,曹魏名臣,書法大家,三公之才。這個時期的鐘繇還不算太出彩,但一身的儒嚴氣質,令人心折,不敢小覷。

“這些時日以來,元常先生於石渠閣中替孤修補典籍,頗有成效。如今西邊有事,馮翊、扶風皆需要有才之士治理,不知先生可願出鎮一方,爲馮翊郡守?”劉淵頓了許久,方緩緩道。

鍾繇有些驚訝地望了望劉淵,見其眼神古井無波,撫須問道:“馮翊重郡,夏王信得過在下?”

鍾繇一發問,劉淵沉默了,說相信只怕他自己都不信,灑然一笑:“總要邁出這一步的,如先生這般大才,孤總不致於一直囚於長安,那太過浪費了。至於先生值不值得孤信任,權且看他日之表現了!”

“收拾收拾,與家小告別,元常明日便上任去吧!”劉淵吩咐道,想了想,補充道:“孤派侍衛甲士五十,供元常使喚,以護安全!”

鍾繇觀劉淵表情淡然,心中權衡片刻,拱手道:“在下,便走一遭。”

“如此,甚好!”

對鍾繇的任用,算是劉淵入長安之後比較大膽的一次嘗試了。長安城中,人才數量實在不少,若真能盡數爲劉淵所用,那胡夏對關中的統治將迅速上一個臺階。

但是過了這麼久,除了寥寥一些機靈人得到劉淵信任而重用之外,其餘人劉淵都是既用且防。如楊彪這等世家望族,更是僅掛虛職。

而如今,隨着雙方不斷試探着接觸,世家態度不斷軟化,如韋氏這般直接舉族臣服的也不少。劉淵的戒心也稍去,那麼多人才,也是要任用了方能體現出其價值。

思來想去,劉淵選中了鍾繇,令其出任馮翊太守。那裡,這一年來屢生動亂,亂軍、山匪橫行,還有幾次起義的“義軍”,如今方被禿瑰來領軍血腥鎮壓結束。用鍾繇,正可看看效果。

……

靠近長安縣衙,劉淵下了車駕,欲往衙中一探。長安不可能一直處於軍管之中,局勢稍安,劉淵便以郗慮爲長安令,主政長安縣。

這郗慮倒是一個妙人,不顧非議,主動投效劉淵。是野心不小的人,想要往上爬的心思從不遮掩,還是個實幹家。出任長安令,便迅速將幾乎癱瘓的長安縣衙機構運轉起來。

劉淵止住欲通報的衙役,親自步上衙堂。長安縣衙,內裡很寬敞,佈置十分大氣。寬大案上,郗慮正埋頭於案牘之間,看起來頗爲認真。堂上候着好些屬吏,等着其吩咐。

“長門亭械鬥之事,就按手書辦理,凡參與之人,盡數押往採石場,服役三年!”頭也不擡,手下一屬吏迅速接過,轉身朝外奔去。見着了劉淵,心頭還納罕,此何人,怎如此肆無忌憚行走於縣衙之中。

一直到劉淵步至大堂上,動靜大了,郗慮方有所覺。擡眼望着劉淵,驚色上臉,趕緊放筆起身參拜。

“免了!”劉淵被迎上座,端詳畢恭畢敬的郗慮一會兒,呵呵笑道:“你這長安令幹得不錯,孤於宮中,都聞汝之名聲!長安最近環境愈見好轉,秩序恢復,多奈汝之辛勞!”

“大王過獎了,這些都是臣份內之事!”得到劉淵誇獎,郗慮可不得意,很是謙虛答道。

望向縮着頭,惴惴地站在側邊的屬下們,一擺手便道:“你們下去吧,各行其事!”

一干人等,這才鬆了口氣,小心翼翼退去。

“大王國事繁忙,怎有閒心,到臣這衙門?”郗慮看着劉淵,試探問道。

劉淵淡淡笑道:“皇甫義真病亡,孤上門弔唁,經過此地,便來看看。”

聞言,郗慮一附額,搖頭道:“臣竟然將此事忘記了,還請大王恕罪。”

“你忠於王事,勤於治政,孤豈會苛責於你!”劉淵拿起郗慮案上未完全成書的一張公文,上錄長安坊市整改事宜。

仔細一覽,條陳清晰,考慮得當,顯然郗慮是用過心考慮的。放下,悠悠問道:“孤嘗聞,你最近於城內外,抓捕甚多,判刑過甚?”

郗慮眉頭稍皺,直接稟道:“大王,亂世用重典,當此人心喪亂之際,必須明肅法紀,當以嚴律以治民,讓天下人知律法之威嚴。”

這明顯是劉淵的試探之語,得到郗慮回覆,劉淵滿意地笑了:“看來孤用你,是真用對了。”

與郗慮寒暄一陣,勉勵幾聲,劉淵欲回。

“如你所言,胡漢一視同仁,長安城中,胡人若敢有作奸犯科者,亦不可手軟!”臨了,劉淵對郗慮道:“好好幹,大膽地幹,孤爲汝後盾!”

“諾!”

“縣尊,看來夏王,對您頗爲信任,日後您必前途無量!”劉淵去後,旁邊的縣丞奴顏婢膝地湊上來,對郗慮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郗慮爲長安令,自然將他的一些親厚之人提拔安插至衙屬。在這樣的大局勢下,這般小事,劉淵也允了。

郗慮目光似鷹一般銳利,盯了其一眼:“這個長安令,幹得好則已,稍有差池,只怕也討不了好。讓闔屬上下,都給我警醒些,長安不容有亂!”

“諾!”

“那強掠城中百姓的胡人,真要抓嗎?”想到了什麼,縣丞低聲問道。

郗慮眼中狠色一閃:“沒聽大王之言嗎?抓!重判!”

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190章 小戰一場第345章 伐夏第58章 攻破離石第116章 烏桓人找不自在來了第318章 狼奔豕突第368章 陳王在南,都督在北第374章 劉備剿劉珩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195章 世家可用第335章 武關行第390章 夏苗行第179章 袁本初,看你還能不能忍!第323章 中軍第366章 劉曹會第320章 西巡第309章第156.5章 要想俏,一身孝第248章 休兵第117章 丘力居的野心第189章 劉淵的應對第442章 宮變第177章 袁紹歸來第280章 逆者亡第358章 夏騎南下第43章 大勝屠各第423章 不平靜的長安第174章 破城第121章 驚喜的丘力居第172章 血戰一場第142章 雒陽宮變第266章 轉折第279章 楊氏第301章 陳倉第213章 紛亂的華夏第59章 漢軍的應對第4章 算計呼衍具第50章 張奐的落幕第381章 漢祚之亡第48章 撤軍南歸第136章 使者閻柔第328章 劉焉亡第138章 崇政殿夜宴第448章 召代王回京第387章 長孫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230章 衛氏第433章 造反?第366章 劉曹會第6章 領軍出征第177章 袁紹歸來第185章 反夏聯盟第174章 破城第209章 沾縣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88章 反叛者攣鞮柘宇第3章 涼州然明第129章 分封之議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34章第155章 夏宮的常侍第243章 西歸艱難第23章 呼徵繼位第89章 五馬分屍第431章 決戰第231章 安邑鹽池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335章 武關行第148章 何後第70章 休養生息第148章 何後第263章 對峙第52章 水一章第285章 袁紹定幽州(續)第374章 劉備剿劉珩第345章 伐夏第192章 張燕兵敗第227章 河東將校第304章 郗慮第53章 後繼有人第147章 董卓終進京第117章 丘力居的野心第229章 投降第387章 長孫第135章第154章 袁紹入主太原第127章 龍城祭天第276章 止步三輔第148章 何後第102章 西部鮮卑的災難第1章 攣鞮稽婁淵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294章 徐榮第187章 對俘虜的處置第194章 劉淵設宴第189章 劉淵的應對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
第46章 五原太守的投靠第190章 小戰一場第345章 伐夏第58章 攻破離石第116章 烏桓人找不自在來了第318章 狼奔豕突第368章 陳王在南,都督在北第374章 劉備剿劉珩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195章 世家可用第335章 武關行第390章 夏苗行第179章 袁本初,看你還能不能忍!第323章 中軍第366章 劉曹會第320章 西巡第309章第156.5章 要想俏,一身孝第248章 休兵第117章 丘力居的野心第189章 劉淵的應對第442章 宮變第177章 袁紹歸來第280章 逆者亡第358章 夏騎南下第43章 大勝屠各第423章 不平靜的長安第174章 破城第121章 驚喜的丘力居第172章 血戰一場第142章 雒陽宮變第266章 轉折第279章 楊氏第301章 陳倉第213章 紛亂的華夏第59章 漢軍的應對第4章 算計呼衍具第50章 張奐的落幕第381章 漢祚之亡第48章 撤軍南歸第136章 使者閻柔第328章 劉焉亡第138章 崇政殿夜宴第448章 召代王回京第387章 長孫第252章 三兄弟歸來第230章 衛氏第433章 造反?第366章 劉曹會第6章 領軍出征第177章 袁紹歸來第185章 反夏聯盟第174章 破城第209章 沾縣第437章 風雲再起第303章 世家漸臣服第88章 反叛者攣鞮柘宇第3章 涼州然明第129章 分封之議第111章 吞併上郡羌人第34章第155章 夏宮的常侍第243章 西歸艱難第23章 呼徵繼位第89章 五馬分屍第431章 決戰第231章 安邑鹽池第400章 自毀長城?第335章 武關行第148章 何後第70章 休養生息第148章 何後第263章 對峙第52章 水一章第285章 袁紹定幽州(續)第374章 劉備剿劉珩第345章 伐夏第192章 張燕兵敗第227章 河東將校第304章 郗慮第53章 後繼有人第147章 董卓終進京第117章 丘力居的野心第229章 投降第387章 長孫第135章第154章 袁紹入主太原第127章 龍城祭天第276章 止步三輔第148章 何後第102章 西部鮮卑的災難第1章 攣鞮稽婁淵第13章 主使者何人第294章 徐榮第187章 對俘虜的處置第194章 劉淵設宴第189章 劉淵的應對第164章 耗時十年的“新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