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

龍天羽對古代文化有所研究,隨口說出一段竟包括羅貫中《三國演義》、杜牧《阿房宮賦》中幾句精闢詞語糅合而成,論據說出後,在場賓客無論賢士大夫還是武侯將相皆被這幾句折服。

李月瑤咀嚼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的精闢之詞,秀眸異閃,不敢相信地盯着龍天羽,彷彿重新認識他一般,覺得他簡直高深莫測,不同常人。

張子房聽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開頭幾句,道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禁讚了一聲,等龍天羽一口氣說完,深覺句句均是警世良言,每一句不拘於以往的世俗之語。

柳詩詩三女美目流盼,巧笑嫣然,被他言語所拜服,恨不得立即投到君郎的懷抱,溫存受寵一番,眉梢眼角不勝歡喜。

項羽哪聽過這些古代文化中的精粹,什麼“滅六國者,六國也”根本聽不下去,劍眉鷹目,炯若寒星,嗤之以鼻道:“成者王侯敗者寇,自古弱肉強食,強者便是王權,焉能不服?嬴政一統天下難道靠的不是大秦百萬鐵騎,而是仁政民心不成?戰爭決定政治,儒墨道法、諸子百家多在虛無的形式,不切實際也!”

墨者鉅子以及儒家仕夫聽到此語,臉色頗有些不自然,衆人默不作聲,目光聚集在龍天羽身上,不知他又會說出什麼石破天驚的奇怪言論來。

龍天羽雖然不是雄辯家,卻也機靈百變,腦海一閃,又捏來一些古代名言警句爲己所用道:“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秦疆域之廣曠古爍今,然則百萬雄兵征服了六國,卻征服不了民心,君王似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暴秦不施仁政,纔會有今日一人振臂,八方響應的局面,倘若四海生平,百姓安居樂業,誰還會起義謀反呢?只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李月瑤、柳詩詩幾女聽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時驚訝地呼出聲來;張良雙眼發直,也感覺到這乘龍快婿的識見當世無二。

只因從商周到春秋戰國,諸侯之間的戰爭都是貴族之間的利益之爭,所以改朝換代均是諸侯權貴的人,從未有人將最底層的農民放到如此高度。

衆人半晌無語,都在沉思他的言論,張良嘆道:“好一句後之觀今亦猶今之觀昔,如此精闢的政論,即便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儀也有所不能!”

項羽亦吃驚不小,暗忖:“這小子言舉奇特異於常人,看來才學不在母親之下,新穎更在乃父之上,以文論友好比以短攻長,只會自取其辱,不若從武功劍術上搬回一局,看他有多少斤兩?”

當下一聲長嘯打斷了衆人的附和聲,朗聲道;“公子的話果然甚有獨到之處,不知龍兄除了探討言論之外,劍術本領是否及得上詞鋒犀利呢?也好讓我等開開眼界如何?”

李月瑤眉頭一皺,心忖:“今日招集這麼多的名士大夫、貴族客卿前來意在商討復國抗秦之舉,豈能因個人話語觀點不合,便文來不成竟要武鬥,當場搦戰?”

她正欲替龍天羽一言代過,轉移話題,卻聽聞龍天羽忽然笑道:“拙藝不精不敢獨舞,前日見項公子武藝超羣,勇猛過人,實令在下拜服,倘若籍公子肯落場,天羽怎也要捨命陪君子!”

在場賓客無不驚愕,誰也想不到他竟會公然應戰下場鬥劍,如此論證宴會一下子變成風雨欲來的龍虎之爭,卻是始料不及。

龍天羽心想:“漢高祖劉季都成了我劍下之鬼,我還怕你項羽不成?老子等待今日與你相逢,已有近一年的時間,難得主動挑釁正中下懷,倘若不壓住你囂張的氣焰,日後豈有老子容身之所!”

李月瑤也是一驚,不明爲何龍天羽也如此衝動好強,做大事應該不拘小節,這個道理對方該懂得的。她哪知道在絕色美女面前,男人的自尊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張良猜出龍天羽的心思,畢竟見多識廣,知道這項籍霸氣沖天,當世少逢敵手,倘若當衆拒絕挑戰或退縮,不但損及龍天羽無敵義軍首領的形象,以後休想再向對方挑戰,正是大丈夫當斷不斷,則會反受其亂。

柳詩詩、張倩、郭鈺瑩爲情郎的氣勢所傾慕,卻也免不了擔心,既希望他能大展神威,又不願他涉身犯險,三顆芳心霍動不已。

自春秋戰國開始,武風盛行,後來演變成宴會上一種助興的形式,在《莊子·說劍》中曾有記載:“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公前比武已經成了男人之間尊嚴和價值的象徵。

項羽微微一呆,細瞧對方神態自若,非是所言爲虛,心道:“今日是你甘願應戰,倘若有失可怨我不得!”回過神來,感受着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期盼着他的回覆。

項羽站起身來,露出彪悍威武的虎軀,哈哈大笑道:“既然龍兄願意陪同項籍仗劍而鬥,在下實感榮幸,擇日不如撞日,此時想請公子賜教幾招如何?”他說的雖然客氣,但衆人都隱約感受到他迫不及待想與龍天羽一爭雌雄的慾望。

李園、郭敬、項梁等人各不作聲,兩虎相爭,究竟誰能更勝一籌,誰會敗北對他們三人來說都有利有弊,倘若項籍勝了,三大家族則會選擇他作爲復國和鞏固勢力的砥柱。

若是龍天羽贏了,便順水推舟,與沛縣義軍合作,在物資兵器上供給,借對方的軍力光復楚國,出於利益上的考慮,均是靜觀其變。

李月瑤雖不願看到任何一人血濺當場,但局面勢成騎虎,無論誰也改變不了二人的決定,同時瞥見其父以及舅舅等人的神色,才女也感覺到其中的利害關係,已經不單單是兩個男人的意氣之爭。

在場的其餘賓客卻沒有太多的想法,見局面形勢一場比鬥在所難免,各自放下高腳梔杯和炙肉美餚,興奮地期待好戲上演。

龍天羽心想:“奶奶的,來就來,還怕你不痛快答應呢?讓我見識見識名垂千古的西楚霸王到底有何真材實料!”言念及此,霍地而起,除下寬鬆的楚袍外褂,露出一身武士勁裝,陽剛之軀給人爆發力十足的感覺。

他的神態依然韻度自如,微笑道:“妙極!醉裡挑燈看劍,更助雅興,項兄,請了!”話音甫落,已邁步走出席來。

第一章 名譽之戰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二章 姬兒入懷第六章 神秘女子第十章 出浴嬌嬈第七章 虎父嬌女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三章 雙雄夜探第十一章 會終人散第十一章 命懸一線第十一章 營盤反擊第三章 真正交手第三章 軍事改革第三章 洞悉陰謀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第六章 陰陽棋局第七章 浴池悟劍第七章 虎父嬌女第十一章 高手對決第六章 水淹楚軍第五章 嬌妻會師第六章 漢王誕生第七章 收拾殘局第四章 反擒姬女第一章 拂曉鏖戰第七章 蕭縣告急第八章 阿房宮毀第七章 破城血戰第一章 范增毒計第一章 項族騎兵第八章 魔教之行第二章 以血還血第六章 水淹楚軍第九章 百家入局第十一章 天險之爭第四章 漢關鏖戰第十章 放縱慾火第五章 失敗總結第十二章 呂家要反第六章 深入虎穴第六章 驗證真理第九章 戰捷頻頻第十章 後宮溫馨第十一章 破解棋局第七章 叛徒下場第一章 玄女論將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九章 劍嘯筵席第三章 臨時主帥第六章 陳平歸漢第十二章 後宮羣妃第八章 天地之道第十章 勝負難料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四章 章邯之死第四章 猛虎出籠第十一章 怒火攻心第十一章 包藏禍心第七章 論政天下第二章 劍指賀蘭第十章 奮勇殺敵第八章 窮寇莫追第二章 劍聖墨蘭第六章 霸王掛彩第二章 作壁上觀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三章 吞噬雄關第十章 滿腔熱血第一章 敗中有勝第六章 雄關鏖戰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十二章 俠客之道第六章 乘勝追擊第九章 露出真容第十章 芳心已亂第十一章 琴動紅顏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十章 輪番挑釁第二章 計中布計第九章 內殿定計第十一章 衝鋒陷陣第六章 分秒奪城第四章 美人虞姬第八章 奔襲匈奴第二章 火炮出爐第十章 天羽屏障第七章 十面埋伏第七章 浴池悟劍第七章 動能方程第五章 新添美婢第五章 兵臨山下第四章 炸飛胡虜第八章 奔襲匈奴第八章 披甲執銳第一章 逃亡開始第七章 伏秦救燕第四章 武道陰陽第六章 陣前決鬥第四章 樓蘭古國
第一章 名譽之戰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二章 姬兒入懷第六章 神秘女子第十章 出浴嬌嬈第七章 虎父嬌女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三章 雙雄夜探第十一章 會終人散第十一章 命懸一線第十一章 營盤反擊第三章 真正交手第三章 軍事改革第三章 洞悉陰謀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第六章 陰陽棋局第七章 浴池悟劍第七章 虎父嬌女第十一章 高手對決第六章 水淹楚軍第五章 嬌妻會師第六章 漢王誕生第七章 收拾殘局第四章 反擒姬女第一章 拂曉鏖戰第七章 蕭縣告急第八章 阿房宮毀第七章 破城血戰第一章 范增毒計第一章 項族騎兵第八章 魔教之行第二章 以血還血第六章 水淹楚軍第九章 百家入局第十一章 天險之爭第四章 漢關鏖戰第十章 放縱慾火第五章 失敗總結第十二章 呂家要反第六章 深入虎穴第六章 驗證真理第九章 戰捷頻頻第十章 後宮溫馨第十一章 破解棋局第七章 叛徒下場第一章 玄女論將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九章 劍嘯筵席第三章 臨時主帥第六章 陳平歸漢第十二章 後宮羣妃第八章 天地之道第十章 勝負難料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四章 章邯之死第四章 猛虎出籠第十一章 怒火攻心第十一章 包藏禍心第七章 論政天下第二章 劍指賀蘭第十章 奮勇殺敵第八章 窮寇莫追第二章 劍聖墨蘭第六章 霸王掛彩第二章 作壁上觀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三章 吞噬雄關第十章 滿腔熱血第一章 敗中有勝第六章 雄關鏖戰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十二章 俠客之道第六章 乘勝追擊第九章 露出真容第十章 芳心已亂第十一章 琴動紅顏第七章 龍鳳同枕第十章 輪番挑釁第二章 計中布計第九章 內殿定計第十一章 衝鋒陷陣第六章 分秒奪城第四章 美人虞姬第八章 奔襲匈奴第二章 火炮出爐第十章 天羽屏障第七章 十面埋伏第七章 浴池悟劍第七章 動能方程第五章 新添美婢第五章 兵臨山下第四章 炸飛胡虜第八章 奔襲匈奴第八章 披甲執銳第一章 逃亡開始第七章 伏秦救燕第四章 武道陰陽第六章 陣前決鬥第四章 樓蘭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