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廬。
曹節坐於主位上,張讓、孫璋等人分坐兩旁。
趙忠死後,張讓成爲新宦首領,而原本屈居張讓之下的孫璋則增補了上來。
“今日遣去太學之人並未成功。”高望開口道,此事爲曹節所請,劉宏命他去辦。
“蔡邕如今已有這等能力?”孫璋開口詢問道。
“並非那蔡邕,是楊明。”高望回道,說到楊明之時,他身子仍不自覺地一顫,那日王甫在他面前被誅殺,實是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曹節此時轉頭望向他。
“那楊明自青州歸來,竟已通曉古文經,遣去之人被他當場拆穿。”高望望見曹節眼神,慌忙回稟。
“又是那楊明!”張讓憤然,他與趙忠爲同盟,趙忠被殺,他勢力也大受影響。
其他幾個宦官也陸續附和攻訐。
如今他們不能奈楊明何,便只能逞口舌之快。
曹節輕咳了一聲,衆人頓時安靜下來。
“高望,你跟了王甫多久?”曹節望着高望問道。
“兩年有餘。”高望如實回稟道。
“那你這兩年還真是蹉跎了。”曹節評價道。
高望聞言頓時羞愧無比,曹節並未說他任何的不是,卻把他說的一無是處。
“平時讓你們少享一些樂,多讀一些書,也是爲你們好,既要遣人去挑唆士人,爲何不遣士人去?別覺得士人不願,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壤壤,皆爲利往。”曹節環顧衆人道。
“長秋教訓的是,我再遣士人去。”高望立馬道。
曹節並未回答,而是直勾勾望着高望。
高望被看得低下頭去,不再做聲。
曹節這時才又開口道:“陛下過段時間便要宣佈在太學論經,屆時陛下會親臨太學。”
“那楊明?”孫璋忍不住說道。
曹節看了一眼孫璋,不由得想起趙忠,趙忠此時斷然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不過他還是開口回道:“楊明沒機會參與其中。”
衆人聞言均面露喜色。
只要楊明不去,這次勢必能把士人打壓得再也擡不起頭來。
……
幾日後,楊明的詩句意料之中地風靡雒陽。
時代在進步,詩詞也一樣,在這五言甚少,七言幾乎沒有的時代,這詩句過於驚豔。
蔡邕在太學時聽聞此詩,當即對着一衆太學生讚歎道:“‘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滿園春意撲面而來,尤是‘灼’字,似有春意沸騰,妙哉!
‘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由虛轉實,即寫桃花之爛漫,又勸人以向上,實在令人擊節讚歎,我不如也!”
蔡邕此前雖有爲楊明作賦,但那是單方面的稱讚,但是此次,他竟然不惜貶低自己要擡高楊明,這對一向自視清高的文豪而言,是多麼不可思議之事。
於是乎,在太學生的宣傳之下,詩句在雒陽瘋傳。
而且瘋傳之後,衆多士人竟齊齊涌向緱氏山桃林,感受那種桃花爛漫。
至於後來一些無教養之徒想把浪漫折回家中,以至於桃林被毀,那就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楊明僅憑這一首詩,在弘農楊氏、抗宦先鋒、萬歲亭侯、鄭玄高徒、士人翹楚等身份之後,又多了一個“詩壇新秀”的頭銜。
當然與這首詩一起在雒陽流傳的還有荀彧這個人。
只因楊明爲這首詩起的名字。
楊明上輩子自然有看小說,對文抄公的概念也並不陌生,但他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直到他讓王修把這首詩宣揚出去之時,他發現缺的是什麼了,作用。
一般人抄詩的目的是擡升地位,與揚名如出一轍。
但他“一五揚名計劃”已經完成,在不考慮積累聲望直接篡位的情況下,他如今的聲望已經夠高。
既然無需再爲自己揚名,那便爲他人揚名!
他“二五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收攏人才,一句意外的“王佐之才”評語,讓他意識到爲他人揚名是最爲有效的方式。
但他畢竟還不是大儒,雖然有資格給人評語,但評語未必能廣爲流傳。
這就好比橋玄給曹操評語“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未必有許劭許靖給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更爲人知。
在給評語揚名這方面,靠的不單單是名望,更重要的還是方式。
許劭許靖兩兄弟用的就是炒作,而楊明用的是比炒作更高一級別的方式:自來水。
好詩能流傳千古,靠的並不是官方宣傳,而是作品質量,好到可以讓人主動爲他宣傳。
楊明抄的自然都是好詩,就像已經在雒陽廣爲流傳的《桃花》一樣。
但是,楊明實際上連詩一起放出去的詩名,並不叫《桃花》,而是叫《與王佐緱氏賞桃》。
此七個字,只有兩個字會讓人不解,王佐,這是人名,亦或是某種指代?
然後王修便在有人詢問時如實回道,王佐,那是那日郊遊作詩的參與人之一,來自潁川荀氏的荀彧。
楊明與其交談,驚呼其爲“王佐之才”,於是詩興大發,作下此詩。
於是乎,一條肉眼可見的,楊明此前從未設想過的道路就此出現。
其他先且不論,待到明年這個時節,他又可以帶着荀攸前往桃林,然後作下名爲《與公達重遊緱氏山》詩句,其詩云:“去年今日此林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然,因爲事發突然,這種標題仍稍顯不足,楊明顯然已想好了壓軸之作。
沒錯,李白之《贈汪倫》。
歷史之中,若不是李白這首詩,誰又知那汪倫是何人?
待到桃花又開時,尋一有花有深潭處,再拉上欲收攏之人,作下此詩篇,看你還不就範。
而且這種方式因爲只有他能作名詩,別人想要模仿都不可能做到。
實際上,在荀彧之名隨着這首詩在雒陽流傳之後,他的楊府,原本選在步廣裡東北角圖一個清淨的楊府,拜訪者絡繹不絕。
士人們拜訪他,只爲與他一同郊遊,求贈詩一首。
楊明自然不可能全都答應,事實上,他選了一些人一起郊遊,但卻並未贈詩。
他深刻明白“物以稀爲貴”的道理。
若是贈詩氾濫,即便是名詩,也會形成覆蓋效應。
所以幾次郊遊過後,反倒是讓荀彧的名氣又上漲了許多。
荀府賓客如雲,許多士人都想見見“王佐之才”是什麼樣子。
而等見到之後,多數人的評價都是名副其實。
一個聰慧的,自帶君子香的世家大族主支弟子,怎麼可能不名副其實!
於是乎,這又形成了反哺效應。
雖然除了荀彧外仍未有人獲得贈詩,但求與楊明同郊遊者反而越來越多,可謂是車馬盈門,門庭若市。
甚至楊明還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一番“折節下士”的風采。
當袁紹還在守孝揚名的最後階段之日,楊明似乎已經把他這個竹馬之交所要做之事提前完成了。
當然,楊明並不會輕易贈詩,他只會靜待時機,等真正他需要的謀士踏上門來。
這一天,楊府來了一人。
不過不是楊明想要贈詩之人,而是此前與他約好論經之人,南陽人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