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三策

三日後,荀氏攜雁來訪。

爲示尊重,楊琦攜妻、子迎接。

楊明望見領頭之人,面露欣喜,主動行禮道:“公達。”

來人便是數月前來廷尉詔獄之荀攸。

潁川荀氏前以荀淑爲前任家主,其有八子,號曰“荀氏八龍”,荀彧便是荀淑次子荀緄之子。

荀攸之父卻不在八龍之列,便是旁支。

這也是楊明猜測來人會是荀攸的原因。

旁支之中有能力者,及冠之後便要四處跑腿,爲家族出力,藉此混個臉熟。

待行完納吉之禮,楊明邀請荀攸留下餉食。

此時雖仍是九月,但東漢一朝自建國便氣溫暴跌,六月飛雪都有過,九月已是秋風瑟瑟。

好在楊府四面高牆,倒也不懼秋風,且二人所坐石桌中間,有一銅酒樽,下有爐火,內盛青梅酒。

九月青梅成熟,正是青梅煮酒時節。

兩人一邊喝酒吃飯一邊閒聊,與當初在廷尉詔獄時相比,平添了一分愜意。

酒過三巡,楊明忽然長嘆一聲。

荀攸疑惑地望向他。

“世人皆以爲我此時春風得意,然而我卻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也。”楊明嘆息道。

荀攸聞言很是意外:“少君何出此言?”

“公達有所不知,此次北上幷州看似順利,實則險象環生。”接着,楊明便把曹節安排田晏,曹破石及王萌、王吉後手盡數講出。

“若非我去了馬邑,怕是早已客死他鄉,哪還有機會與公達在這青梅煮酒。”楊明感慨道。

“曹節手段,當真險惡至極。”荀攸附和道。

楊明聞言起身,對荀攸恭敬行禮道:“曹節慾置我於死地,水火不容,我該何去何從,還望公達指點一二。”

荀攸見狀心有所動,卻也並未開口。

他雖外露愚鈍於人,但卻極爲聰慧,楊明在荀氏與楊氏聯姻後說出這番話來,他怎能不知是有所求。

然而荀氏婚宦世家,與宦官有着千絲萬縷之聯繫,他並不願開這口。

楊明看到荀攸反應,也並未繼續追問。

荀攸是三國知名謀士,爲曹操進獻“十二奇策”之人,史載荀彧坐鎮,荀攸隨軍,二荀謀略自然不用多說。

這也就是楊明聽到荀氏來納采之時,覺得荀攸可以幫他解憂的原因。

當然他也知道荀氏微妙處境,且荀攸又素來低調,要想問策於他,並非易事。

所以他坐了回去,繼續與荀攸把酒持螯,高談闊論。

等酒飽飯足,他接着發出邀請:“公達,我從雁門得一古書,書無名,其內卻深諳天地至理,不知公達有興趣與我一同觀之?”

荀攸聞言立馬來了興致:“竟有這等奇書?”

楊明點頭,說話間已拉着荀攸往裡走:“此書應當極爲珍貴,我將其藏於閣樓之中,以防失竊。”

說話間兩人已到了閣樓,先後爬了上去。

荀攸上了閣樓後便被一屋子的竹簡吸引過去,楊氏經學大家,藏書自多不勝數。

然而還未等他開口詢問古書在何處,身後楊明再次躬身行禮:“還望公達指點我迷津。”

荀攸迅速反應過來,知道這是楊明詐他。

他有些生氣,轉身欲走,不過走到閣樓一看,頓時哭笑不得。

原來閣樓那梯子,不知道何時已被人撤走。

“此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我耳,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明走過來再次躬身請教。

天地你我四知爲弘農楊氏先祖楊震名言,楊明此時搬出來,倒頗爲巧妙。

“少君何至如此。”荀攸長嘆一聲,終是未開口。

楊明見狀單膝跪地,抱拳道:“其實若僅我一人,無所畏懼,卻恐累及家族,萬劫不復。”

荀攸見狀趕忙上前扶起楊明。

楊明已貴爲亭侯,這等大禮他一介白身哪裡受得起。

而且楊明方纔所言,累及家族,如今荀氏已與楊琦一脈聯姻,在政治上便是利益共同體。

幫楊明,也等同於也是在幫荀氏自己。

至於宦官那邊,聯姻則更多隻是權宜之計。

“少君處境艱難,我也僅能提供少許思路,姑且試之。”荀攸開口道。

楊明聞言大喜,當即起身道:“願聞其詳。”

“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少君要哪一策?”

楊明面露喜色,他當然是全都要。

“公達可一一詳述。”楊明找來坐榻,示意荀攸坐下來說。

“少君可知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荀攸坐下後便開口道。

楊明點頭。

申生爲春秋時晉獻公太子,爲麗姬譖言所迫自縊而死,而重耳出逃在外,後來返回繼位,是爲晉文公。

“以少君如今作爲,及冠之後求外放一大縣之令,甚至一郡太守皆非難事,若遠離中樞,想必那曹節也未必會阻攔,且曹節早些年得過重病,想必不出幾年自會病逝,屆時少君可用家族運作再回雒陽。”荀攸接着說道。

楊明聞言思索。

這和歷史中諸葛亮勸劉琦如出一轍,可以稱之爲“避禍之舉”。

雖說曹節死後還會有趙忠張讓等人,但論政治能力,他們與曹節相去甚遠。

按荀攸所說,他再回雒陽,自然可以沉着應對。

這確實是一種方法。

“此爲下策?”楊明開口問道。

荀攸頷首。

楊明見狀心喜,如果避禍之舉只是下策,那中策和上策就更加值得期待。

“那中策是?”楊明繼續問道。

“以家族運作,爲司隸校尉。”荀攸這次說的簡短。

楊明卻顯得很是興奮。

因爲有歷史加成,荀攸的下策對他而言並不意外,但是這中策就十足驚喜。

甚至他此時也不得不感慨,謀士果然與常人不同。

東漢十三州,置十三州刺史,行監察之權,監察司隸的,便是司隸校尉。

再詳述一下,司隸校尉便是監督京師及京城周邊地方之監察官。

雖說它的秩僅有比二千石,不如一般郡守,但就和那北軍監侯一樣,位卑權重。

之前那王萌便是司隸校尉,王甫也因此權勢滔天。

“那上策是?”楊明聽完中策,對上策已是有點迫不及待。

“少君可知宦官也分派系?”荀攸反問道。

“中常侍呂強不與他們合流。”楊明回道。

“不僅如此,曹節王甫爲舊宦,趙忠張讓位新宦,他們私下亦爭權不休。”荀攸繼續說道。

楊明若有所思。

“古來政治鬥爭,無非都是‘多立友,少樹敵’,若少君能與趙忠張讓結盟,那曹節自然不是對手。”荀攸終於說出上策。

新宦取代舊宦是趨勢,與新宦結盟是順勢而爲。

而且楊明已除王甫,某種意義上與趙忠張讓等人利益一致。

只要楊明不和那些極端士人一樣喊着除盡宦官,那趙忠張讓等人自然也樂意合作。

而且這麼做風險最小,故是上策。

“多謝公達指點。”楊明起身向荀攸行禮。

有了這閣樓三策,他對前路也看得更清。

不過他並未着急選擇,因爲中策與下策,都需等他及冠之後才能執行。

並且三策各有利弊,他也需要多加考慮。

行完禮,楊明拍手,張遼又把梯子搬了回來。

下了閣樓,楊明親自送荀攸出楊府。

“此番多有得罪,還望公達原宥。”待把荀攸送上馬車,楊明躬身致歉。

荀攸擺了擺手:“少君並非池中之物,今日所言若能些許幫助,攸也榮幸之至。”

言罷,他便示意御者駕車離去。

這反應,可不像什麼榮幸之至。

楊明目送荀攸,也並未在意,他如今的地位要荀氏爲他所用還遠遠不夠。

一直到荀攸的馬車消失在視野中,他才收回目光。

既然憂愁已解,他也是時候收拾一番,準備去東萊與鄭玄會面了。

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一章 初陣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十章 抉擇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章 太學第十八章 天子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五章 報復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章 報復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三十章 偏愛第十章 抉擇第十一章 初陣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三章 死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十一章 初陣第五十章 太學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十章 抉擇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二十章 三策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七章 嫁妝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九章 雲中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三十章 偏愛第五章 報復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十三章 神明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三十章 偏愛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上架感言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八章 天子第九章 雲中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四章 辭賦第八章 成型第十二章 火勢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十一章 初陣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十七章 驚喜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章 局第十七章 驚喜第十五章 封侯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上架感言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四十章 局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三十章 偏愛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十章 抉擇第六十五章 凱旋
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一章 初陣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十章 抉擇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章 太學第十八章 天子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五章 報復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章 報復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三十章 偏愛第十章 抉擇第十一章 初陣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三章 死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十一章 初陣第五十章 太學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十章 抉擇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二十章 三策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七章 嫁妝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九章 雲中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三十章 偏愛第五章 報復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十三章 神明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三十章 偏愛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上架感言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八章 天子第九章 雲中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四章 辭賦第八章 成型第十二章 火勢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十一章 初陣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十七章 驚喜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章 局第十七章 驚喜第十五章 封侯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上架感言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四十章 局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三十章 偏愛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十章 抉擇第六十五章 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