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準了主力後,明王對康王發動了全面的攻擊。
御史先參康王的外祖都察院右都御史舒源,參他身爲右都御史,本應監察百官,卻徇私作弊。明知中軍左都督顧開堯任人唯親,剋扣軍餉,舒源卻置之不理,甚至收取賄賂,欺瞞天聽。
這一參,將舒源與顧開堯一起參了起來。
明王一系跟各勢力鬥了十幾年,經驗豐富,從舒源處撕開口子,緊接着直指要害——參顧開堯貪污軍晌,奪下屬軍功,欺上瞞下。還參顧開堯任人唯親,中軍超過一半武官皆爲顧家一系,使得中軍有顧家親軍的傳聞。
最後一條罪狀是皇帝的逆鱗,中軍是守衛京城的一支軍隊,皇帝的親軍,一旦朝中有變,是皇帝最後的倚仗。同時,中軍也是皇帝手中最大的一張王牌,向來由皇帝最信任的心腹擔任左、右都督。
皇帝的心腹親軍,卻成了顧家的親軍,皇帝如何能忍?
此事關係重大,皇帝寧願殺錯也不放過,立即停了顧開堯的職位,派兵部、都察院、刑部官員共同審理此案。
顧幽還沒有動手,明王那邊就雷厲風行地將她父親參了,她一怒之下,對明王展開狂風暴雨式的報復性攻擊。
明王在朝中經營了這麼多年,不知鬥垮了多少勢力,能幹淨到哪裡去?乾淨的那些人,早就被啃得屍骨無存了。
明王不是名聲好嗎?不是素有仁義之風嗎?顧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明王僞善的面目撕開。
顧幽背後的顧家,爲了站隊康王也好,爲了救顧開堯也好,已經動用了全部能耐進去,誓要跟明王決一死戰。
顧幽得顧家的全力支持,手中的情報源源不斷,她對這些情報精挑細選之後,着重以兩點爲主力攻擊明王。
在顧幽的暗中操作之下,顧家與康王一派的官員都動了起來。
首先挖明王的黑歷史,第一個,就是手足相殘的惡毒兄長形象。
明王哪怕裝得再好,但夜路走多了難免會遇到鬼,他也有幾次露餡的時候,其中最轟動的一次,也是對明王名聲打擊最重的一次就是刺殺睿王的事情。他派人在睿王經過的路線中設伏刺殺,還將髒水潑到前太子身上,那一件事爆出來後,明王在民間的名望一落千丈。
百姓是健忘的,尤其這一年多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大,對之前明王的事已經沒有去關注了。加上明王低調了那麼久,也讓百姓的淡忘了此事。
顧幽要做的就是讓百姓重新記起這一件事!
一個連兄弟都想殘殺的人,還有何仁義可講?
顧幽動用了輿論與流言的方式在民間廣傳,指責明王先是刺殺睿王,現在又下毒害穆王妃然後嫁禍給另兩位弟媳身上。
在打輿論戰上,顧幽經驗豐富,輿論戰是顧家的拿手好戲,顧幽又曾經練過幾次手,沒有了不按牌出牌的夏靜月,顧幽這一仗打得得心應手。
這一件事爆出來,民間一片譁然,明王的偉光正形象轟然倒坍。百姓被喚醒了記憶,回想當時明王害睿王的情形,如果睿王在當時真被明王給害了,那之後百坻的入侵,大靖失了這一位戰神,無法抵擋敵國大軍,大靖就得滅國了!
爲了爭權奪勢,做出如此卑鄙無恥之事,險些禍國殃民,民憤再次被點燃了。
現在又爆出明王要害穆王妃、睿王妃和康王妃的事,此等喪心病狂之輩,若換了普通人家,早就被長輩給打死了。穆王妃還好,知名度低,百姓還沒有那麼憤懣。康王妃在民間的知名度雖然高,但後來被一樁樁醜事抹黑了,百姓對其的反應也沒有這麼激烈。但睿王妃在民間的威望,在士子中的高度,使得不管在民間也好,士子中也好,都擁有一批人數不少的狂熱崇拜者。
偶像被人陷害了,還是那個虛情假意的明王,百姓怒火滔天,對明王破口大罵之餘,還給明王起了個外號:奸王。更有士子才子寫詩大罵明王,將他與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佞子歸爲一類。
百姓對明王的憤怒超出了顧幽的想象,當她查出百姓之所以反應如此之大,原因有一半是因爲夏靜月時,顧幽心裡極不是滋味。想當初,她與夏靜月是不相上下的人物,如今差別竟然變得這麼大了。
顧幽一陣失落之後,很快又打起精神來攻擊明王的第二點。
若說第一點是面向民間百姓的話,第二點就是面向朝堂了。
明王與官員勾結,貪污受賄,中飽私囊,買賣官職。
爭權奪勢除了缺人之人,最缺的就是錢了。明王爲了錢,利用職位受賄,並且暗中將官職以高價出售。同時,爲了錢和拉攏官員,他納了大量妾侍。
明王府後院的女人,一部份是官員之女,這些女人是明王納來鞏固與臣子的關係。
另一部份,也是絕大一部份,是來自商家之女。明王納這些商家女,是爲了收買商人,得到大量的錢財用於招兵買馬。
女人多了,後院就亂了。
顧幽又拋出一條條大新聞,明王府後院中,那些家族丟了官失了勢的女子下場悽慘,那些家裡不再往明王府送錢的女子下場更悲慘。
明王府的後院,明爭暗鬥之下,不知死了多少年輕美麗的女子,甚至還有不少人被活埋掉的。
當明王府的一樁樁醜事爆了出來,不管是朝堂上還是民間,俱是一片震驚。
夏靜月在王府聽着外面的一樁樁熱鬧,直嘆高潮迭起。顧幽讓明王吃了這麼大的一個虧,明王如何能善罷甘休?明王一怒之下,以全面反撲之勢挖出了顧家這些年做過的種種見不得光的事,甚至扯出了顧家曾經與皇帝幾個兄弟的事。
那些與皇帝爭帝位的兄弟被皇帝與皇太后滅得差不多了,當年支持那些兄弟的人,更是死的死,貶的貶,基本上都被清算了。如今突然爆出顧太傅這條漏網大魚,當年支持的又是皇帝的死對頭,證據確鑿之下,皇帝龍顏大怒,要重審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