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一年(二)

天邊的日頭已有些泛紅.在這曠野裡顯得格外醉人.突然一陣陣高聲叫喊從秦軍大營逐漸向趙軍方向靠攏.伴着將士們腳下踏出的沙塵走石.猶如一波黑色的海浪.迅速的向趙軍大營壓去.

趙軍士兵見情況緊急.連忙稟報趙國將軍.那趙國將軍一聽.拍案起身.大笑着說道:“哈哈.他秦軍還敢主動來挑釁.傳令下去.所有趙軍即刻迎戰.給我殺他個片甲不留.”說完.那趙國將軍便提着劍衝殺出去.

桓齮帶着這一萬將士剛剛衝到趙軍大營之前.就見黑壓壓的趙軍傾巢而出.桓齮輕嗤了一聲.大喝一聲:“弟兄們.給我殺.”

伴着號角聲和桓齮這一聲大喝.秦軍將士一個個瞪着雙眼.直直衝向趙軍大營.桓齮見那趙國將軍提着劍出來.想也沒想.就勒着馬脖子衝過去.衝着那趙國將軍的心臟就是一劍.趙國將軍自然也不是吃素的.被桓齮這一劍氣的目眥欲裂.回手扯緊繮繩卯足了力氣便向桓齮頭上劈去.桓齮自然也不客氣.輕巧一躲便躲開了那一劍.趙國將軍見狀.心中更是氣急.沒等桓齮喘口氣.又是劈頭一劍.桓齮早就料到.拽着馬頭就往後退.退了足有幾十米.

桓齮回頭看着沙塵中的兩軍對戰.秦軍明顯不敵趙軍.桓齮笑了笑.想着時候應該差不多了.一回頭不出所料.就見趙國將軍又衝殺過來.桓齮抵擋了兩下.便洋裝不敵.下令所有秦軍撤退.

趙國將軍見狀.心中大喜.連忙下令:“給我追.秦軍一個不留.”說完.就見趙軍將士提着武器.緊追着秦軍不放.

桓齮帶着秦軍按照王翦計劃好的路線向北面高地逃去.趙軍果然有些被喜悅衝昏頭腦.沒有多想就追了上來.等到追至高地前.那趙國將軍見秦軍不再逃跑.再環視四周.才猛然驚覺.大聲下令趙軍撤退.

趙軍這才幡然醒悟.全軍勒馬.原路返回.可剛一出山口.就見楊端和領着另一波秦軍截堵.趙國將軍擡頭一看.四周滿是秦軍.這幾萬趙軍將士被活活困在這狹窄的山谷之間.進退兩難···

這一邊.王翦率領所有大秦騎兵.似一道道閃電劈進趙軍大營.果然不出所料.趙軍傾巢而出.僅留下數十人留守大營.這數十人一見是秦軍騎兵.立馬就慌了手腳.還沒等攥緊武器.就覺得身邊一陣冷風颳過.脖間一陣寒涼.隨後便倒在了地上···

王翦下令說道:“分頭行動.給我燒了趙軍大營.”

王翦話音剛落.就見幾十匹馬飛奔而出.旋即便看見這趙軍大營火光漸起.一時間.營帳、柵欄、糧草都被大火撲上身.王翦一行見大火已經燒起來.便連忙撤回秦軍大營.

這一邊的趙軍被桓齮和楊端和牢牢包圍在山谷間.那趙國將軍提着劍.一咬牙高聲喊道:“弟兄們.我們這幾萬將士還抵不過他兩萬秦軍嗎..衝.破了他的圍阻.殺出一條歸路.”

幾萬趙軍聽到將軍這一聲號令.也顧不得那麼多.若是被困在這.橫豎都是一死.還不如衝出去.沒準還能有條活路.可正當這所有將士握緊了劍準備拼命時.只聽一個人喊道:“快看.”

所有人不約而同的往趙軍大營方向看去.只見濃濃的黑煙不斷竄向上空.順着風向好像要飄滿整個天空.原本被彩霞映照的晚空如今卻被滾滾黑煙掩蓋.這時只聽幾人喊道:“大營失火了.大營失火了···”

所有趙軍一聽頓時沒了士氣.如今若是硬闖出去非死即傷.就算能夠全身而退.自己又能去哪?對這些士兵來講.軍營就像是自己的家一般.是自己的容身之所.如今連一方落腳之地都沒了.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那趙國將軍見形勢有些不太妙.連忙大聲說道:“都給我衝啊.沒聽到麼.”

看見趙軍大營被燒.一衆趙軍將士早就沒了應戰之心.哪裡還能聽得進去將軍的命令.紛紛扔了手中的劍.準備束手就擒.

山口的楊端和見狀對一衆趙軍將士喊道:“諸位.如今你我雙方形勢已經分明.若是不想死.扔下手裡的劍.我秦軍許你周全.但若仍是不知好歹.那就休怪刀劍無眼.”說完楊端和一個手勢擺出來.就見四周秦軍紛紛引弓.箭已上弦.

楊端和這話音剛落.就聽見山谷間一聲聲清脆的響聲不斷傳來.接連不斷.那趙國將軍定睛一看.這幾萬將士足足有一萬多人將自己的兵器扔了出去.趙國將軍胸中頓時火光迸起.勒住繮繩揮起青銅劍就衝過去.大聲喊道:“虎狼之言何以信..你們這羣怕死的孬種.”

說完就見戰馬奔過之處.棄劍的趙國將士紛紛倒下.其餘的趙國將士頓時傻了眼.怔在原地動也不敢動.

楊端和也是沒想到趙國將軍竟會這麼做.可如此一來.待趙軍反應過來.定會引起慌亂.到時恐怕便不好壓制.楊端和當下立斷.手勢一落.就見密密麻麻的箭雨齊刷刷射向山谷···

箭雨一發.就見趙國將士紛紛倒下.那趙國將軍一開始還能抵擋.可是體力畢竟有限.加之秦軍人數衆多.終是抵擋不住.萬劍穿心而死.

見那趙國將軍一死.楊端和便下令讓秦軍收了箭.仔細環視了一下山谷.幾萬趙軍將士.被這箭雨一掃之後.還剩下一萬有餘.楊端和暗自點了點頭.下令說道:“將餘下的這一萬趙軍.先行押回秦軍大營.等待將軍定奪.”

就這樣.兩萬秦軍在桓齮和楊端和的帶領下趕在天黑之前.將這一萬趙軍俘虜.一路押回了秦軍大營.

一回到秦軍大營.桓齮楊端和就迫不及待來報:“將軍.桓齮、楊端和前來覆命.”

將軍帳裡的王翦和梓笙還在商議着下一步如何鋪排.看見這倆人回來連忙迎過來問道:“如何.你倆可有受傷.”

“回將軍.好得很.”二人齊聲答道.

“那就好.戰況如何.快說與我聽聽.”王翦一聽二人無事.便放下心來問道.

桓齮抱拳說道:“將軍.我與楊端和按照將軍吩咐將趙國幾萬人圍困在北面山谷處.本來那趙國將軍還想突圍.不料卻發現自己老巢被燒.紛紛棄劍投降.”

“然後呢.”王翦點了點頭接着問道.

“將軍.本來我與桓齮都以爲這趙國士兵就這麼不戰而敗了.可誰知.一見這些趙國士兵棄劍.那趙國將軍竟殺了自己的同袍.楊端和無奈.只得下令放箭.”楊端和拱手接着說道.

聽了楊端和的話.王翦揹着手在將軍帳裡走了一圈.開口說道:“趙軍還有多少生還.”

“回將軍.還有一萬餘人.被我等帶回.現在大營外.還等將軍下令如何處置.”楊端和利落的答道.

王翦看了看帳外.回過頭說道:“這一萬趙國將士.留下三千.爲秦軍做些雜物.餘下七千.押回咸陽.交由廷尉大人.爲驪山勞役.”

“諾.末將這就去辦.”楊端和說完便連忙出了將軍帳去安置那些趙國俘虜.

一旁的梓笙聽到這恍然大悟.原來這敵軍俘虜並不會全部處死.這些生還的都會分配到秦國各個地方.做些體力活.看來這古代戰爭也並非如史書上所寫的那般白骨累累無人收.

“這次秦趙一戰.多虧了念卿的法子啊.”王翦回身說着卻見梓笙有些走神.便叫道:““念卿.念卿.”

“啊.念卿在.”梓笙這纔回過神來連忙答道.

“想什麼呢你.”王翦笑着問道.

“沒什麼.沒什麼.一時走神罷了.哈哈.”梓笙尷尬的笑着.

“此次.念卿你功不可沒.王翦定會如實將戰況稟報陛下.以你的謀略做我營中軍師.不屈才吧.哈哈···”王翦說着便走向案几.拿起筆蘸了墨汁就開始寫.

梓笙見狀連忙拱手說道:“將軍.這可萬萬使不得.念卿才疏學淺.如何做的了這軍師啊.還請將軍萬不要提及念卿姓名.”

“誒.小個子.你這是作甚.哪有人立了功還不讓報的.我看你啊.就這身板要是上了戰場.不出一刻鐘.就得叫人給劈了.還是在這營帳中給我們想些好法子纔是最好的.”一旁的桓齮走過來.拽着梓笙的胳膊就把梓笙拎起來說道.

“桓齮將軍.還是先把念卿放下來.咱們有話好好說.好好說···”梓笙被這桓齮這一提.有些難堪.連忙說道.

“啊.對不住啊.小個子.力氣大了些.你別在意啊.”說完.桓齮便將梓笙放下來.順手又重重一下拍在梓笙背上.

梓笙被這一下拍的有些咳嗽.好一陣才緩過來.心裡想着以後還是離這桓齮遠點吧.下手也太重了.等梓笙想起正事時.王翦早就將呈給嬴政的書信寫好.裝進竹筒裡了.

王翦看着梓笙一副欲哭無淚的表情.大笑着說道:“哈哈.你不願意提及你的名字.難道是想着以後離開這秦軍大營.”

“沒有.沒有.念卿豈敢.”梓笙一聽.還以爲王翦話外之意是自己以後想着背叛秦國.連忙搖頭否認道.

“如此便好.國尉既然將高徒送進我這裡.那我王翦又怎能輕易放了你這人才啊.”王翦笑着走下來.拍了拍梓笙的肩膀說道.隨後又把信使叫過來.將剛寫好的書信交給信使.吩咐道:“將這書信交到陛下手中.快去快回.”

“是.末將領命.”那信使接過竹筒便一溜煙的出去了.

梓笙見已經沒辦法挽回了.也只好認命了.只是希望不要再因爲自己生出什麼事端纔好.

信使走後.王翦叫過梓笙和桓齮兩人到地圖前.開口說道:“如今這一邊的趙軍主力已被秦軍消滅的差不多.北方燕趙兩國之爭又使得趙國脫不開身.想必趙王若是再派出援軍也不會那麼快.所以眼下.秦軍必須把握戰機.攻城略地.”

梓笙和桓齮點着頭.表示贊同.

王翦看二人也表示贊同.便回身指着地圖說道:“你們看.此處是蒙毅所管轄的閼與.以此爲中心.周邊十城.趙軍防範過鬆.再加上趙國這幾萬人馬已被秦軍殲滅.北面又受到燕國牽制.趙國如今可謂是腹背受敵.恐怕已無精力東顧.如此一來.正是秦軍的大好時機.”

“將軍說得是.念卿也以爲.趁着如今這股士氣.收了這趙國十城.如此一來.也不枉咱們秦軍將士數月的辛勞和堅守.”梓笙不住的點着頭.看着地圖上那些城池的標記說道.

“將軍.桓齮也同意小個子的說法.若是能攻下這十餘城.弟兄們也沒白白在這守了這些個時日.”桓齮大聲說道.

旁邊燭臺上的火光映在王翦臉上.低垂的眼瞼裡卻射出道道精光.梓笙還是第一次看見王翦這樣的眼神.像一頭嗜血的狼.充滿着意欲和血腥.

梓笙和桓齮誰都沒有說話.靜靜地看着王翦.良久王翦開口說道:“桓齮.傳令下去.全軍休整一晚.明日向閼與出發.與蒙毅匯合.準備連拔周圍十城.”

“是.末將領命.”桓齮大聲回道.說完便雄赳赳的跨出了將軍帳.

一旁的梓笙拱手說道:“將軍明智.”

“你也早些下去休息吧.接下來纔是真正的戰場殺伐.”王翦說道.

“是.將軍也早些休息.念卿告退.”梓笙說完便轉身出去了.

秦王政九年(十五)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九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二十八)秦王政九年(四十九)秦王政十七年秦王政十四年(六)秦王政十四年(二)秦王政十年(二十七)秦王政八年(十)秦王政十四年(五)秦王政九年(二)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十三年(二)秦王政十年(二十七)秦王政十六年(三)秦王政十六年(二)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十年(三十一)秦王政十年(四十四)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十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四十五)秦王政十年(二十六)秦王政十年(四十二)秦王政十四年(九)秦王政十一年(七)秦王政八年(十九)秦王政十年(四)秦王政九年(四十四)秦王政九年(三十六)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十年(十二)秦王政十五年(六)秦王政八年(五)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十年(七)秦王政八年(十九)秦王政十四年(六)秦王政九年(二十五)秦王政十年(九)秦王政十一年(六)秦王政八年(六)秦王政九年(五十)秦王政十四年(八)秦王政十六年(二)秦王政九年(十九)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九年(三十八)秦王政十四年(一)秦王政十年(六)秦王政九年(三)秦王政九年(八)秦王政九年(十三)秦王政九年(三十六)一個人的西安之行秦王政九年(十三)秦王政十六年(四)秦王政十五年(一)秦王政九年(三十六)秦王政十年(三十八)之子于歸(一)秦王政八年(十四)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十一年(四)秦王政九年(七)秦王政十年(十六)秦王政十三年(一)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九年(四十七)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十六年(一)秦王政九年(五十)秦王政九年(五)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十一年(六)秦王政十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十六)秦王政十年(九)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十年(三十一)秦王政十一年(八)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十年(八)秦王政八年(十四)秦王政十年(二十)秦王政十年(二十二)秦王政十五年(三)秦王政九年(十九)秦王政十八年(二)秦王政十年(四十二)秦王政八年(十)秦王政十四年(七)秦王政十五年(六)秦王政十一年(一)秦王政九年(四十五)
秦王政九年(十五)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九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二十八)秦王政九年(四十九)秦王政十七年秦王政十四年(六)秦王政十四年(二)秦王政十年(二十七)秦王政八年(十)秦王政十四年(五)秦王政九年(二)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十三年(二)秦王政十年(二十七)秦王政十六年(三)秦王政十六年(二)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十年(三十一)秦王政十年(四十四)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十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四十五)秦王政十年(二十六)秦王政十年(四十二)秦王政十四年(九)秦王政十一年(七)秦王政八年(十九)秦王政十年(四)秦王政九年(四十四)秦王政九年(三十六)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十年(十二)秦王政十五年(六)秦王政八年(五)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十年(七)秦王政八年(十九)秦王政十四年(六)秦王政九年(二十五)秦王政十年(九)秦王政十一年(六)秦王政八年(六)秦王政九年(五十)秦王政十四年(八)秦王政十六年(二)秦王政九年(十九)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九年(三十八)秦王政十四年(一)秦王政十年(六)秦王政九年(三)秦王政九年(八)秦王政九年(十三)秦王政九年(三十六)一個人的西安之行秦王政九年(十三)秦王政十六年(四)秦王政十五年(一)秦王政九年(三十六)秦王政十年(三十八)之子于歸(一)秦王政八年(十四)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十一年(四)秦王政九年(七)秦王政十年(十六)秦王政十三年(一)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九年(四十七)秦王政八年(四)秦王政九年(四十三)秦王政十六年(一)秦王政九年(五十)秦王政九年(五)秦王政九年(十八)秦王政十一年(六)秦王政十年(三十三)秦王政九年(十六)秦王政十年(九)秦王政九年(四十)秦王政十年(三十一)秦王政十一年(八)秦王政十年(二十三)秦王政十年(八)秦王政八年(十四)秦王政十年(二十)秦王政十年(二十二)秦王政十五年(三)秦王政九年(十九)秦王政十八年(二)秦王政十年(四十二)秦王政八年(十)秦王政十四年(七)秦王政十五年(六)秦王政十一年(一)秦王政九年(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