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頭士最火的幾年,發行的專輯唱片裡大半都是翻唱歌曲。
以他們四處巡演的生活,根本擠不出多少時間來寫歌,能夠有一半原創歌曲已經算是天賦異稟。
除此之外,EMI唱片公司採用這種做法,是想用經典歌曲來保證唱片銷量。
即便當時他們火遍全球,其人氣比耶穌還要受歡迎。
可唱片公司依舊擔心披頭士樂隊很快就過氣,害怕市場用戶忽然改變喜好,不買他們的唱片專輯。
約翰列儂接受採訪時也說,披頭士能夠火上三個月就很不錯了。
以前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情,正因爲太多歌手和樂隊僅僅火爆了幾個月,馬上就沉寂下去了。
所以不僅EMI公司在擔心,就連披頭士們也覺得自己火不了太久。
喬尼通過後世記憶知道披頭士的實力,只要給他們一些壓力,就能源源不斷的寫出好歌曲來。
雖然Lennon/同樣寫了不少垃圾歌曲,這些歌曲都無法過他們自己那關,可是兩人的創作才能在這些“垃圾”中成長起來了。
而約翰和保羅兩個人的默契,則在這個過程中磨練得更加天衣無縫。
很快蘋果娛樂的工作人員都注意到,兩個人的靈感和協作簡直就如本能一樣,也許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卻讓旁人瞠目結舌。
無論是在巡演途中的火車上,卡車上,轎車上,甚至表演的後臺,兩人常常就突然從衆人眼中消失,隨後他們被發現正躲到一旁創作。
等到開始巡演時,他們就已經寫好幾首歌曲。
每一首都是喬尼從未聽過的歌,搜遍後世記憶也找不出來,應當是他造成的影響,讓披頭士們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非常不錯!”湯姆菲利普斯讚不絕口。
他現在也改變了主意,覺得披頭士樂隊的新專輯不用翻唱別人的歌曲,只要約翰和保羅還能源源不斷的寫出好歌,完全不需要放舊歌上去填充數量。
“等你們巡演回來,馬上就得開始錄製唱片。”湯姆看向喬尼,讓他看緊一點這件事情。
披頭士首張專輯銷量不斷攀升,還在流行音樂榜上高居第一位,壓得其他英倫樂隊的唱片擡不起頭。
可是誰都不知道,這張唱片還能堅挺多久。
“放心吧!”喬尼知道湯姆在擔心什麼:“市場部門不是預測至少能待六個月嗎?現在才只過去兩個多月而已,一半時間都還沒到呢!”
湯姆菲利普斯笑罵:“市場預測只能用來當做參考,如果完全依靠它們來做決策,那還要我們這些管理者做什麼!”
總而言之,披頭士攜帶着榜首威勢開始全國巡演。
《我想握住你的手》這張專輯太火爆了,披頭士樂隊的相關新聞變多了起來,雖然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報道,但是民衆也開始注意到這支青年樂隊。
畢竟在這個年代,流行音樂向來不是主流報紙關注的對象。
事實上是約翰列儂立了功。
他在肖頓的生日派對上與人互毆,才讓樂隊首次登上了全國頭條:“Beatles成員大打出手:抱歉我揍了你”(Beatle In Brawl-Sorry I Socked You),來自《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封底的大標題。
約翰列儂看到這個報道時,忍不住哈哈大笑,“這個諧音梗用得很好,下次我跟人打架就拿這句話來道歉。
”
然而主流媒體依舊傲慢無比,根本就沒提到披頭士的巡演計劃。
但是隨着時間推移,專輯唱片銷量迅速突破百萬張。
此時他們的歌迷已經多得無法讓人忽視,每賣出一張唱片就多了幾名披頭士歌迷,每當報紙上有披頭士的新聞消息,這期報紙的銷量絕對會猛增一大截。
報社編輯很快發現了財富密碼:“披頭士!”
不僅報刊受到影響,廣播電臺的節目收視率同樣發現了其中規律。
於是英倫三島所有的電視節目、報紙報刊都開始對這次巡演進行深入報道,起初它們原本只打算稍微報道幾個消息,滿足一下人們的需求就可以了。
可很快發現用戶們對披頭士的興趣始終不減。
很快各種新聞報道開始鋪天蓋地的涌來,就宛如一支爆竹,長長的引線無聲燃燒後帶來了一聲巨響,吸引了所有平靜已久的人們注意。
英倫民衆對披頭士的狂熱迅速增溫,幾乎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熱情唱片公司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倉庫裡的唱片被銷售一空,即便跟披頭士無關的唱片也連帶被賣完。
生產線上的工人連夜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唱片剛下線就被銷售商搶完。
看到披頭士的新聞報道大爆發。
衆多粉絲們更是欣喜若狂,毫不客氣地在記者面前, 以及鏡頭前面表達出自己對披頭士的熱愛情緒。
披頭士樂隊的成功讓人驚詫不已。
他們給整個英倫搖滾樂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讓人們更加關注這種只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音樂。
當時音樂界的主流正在交替階段,爵士樂已經漸漸衰落下去,青少年對它絲毫不感興趣,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喜歡聽。
搖滾樂正在方興未艾,雖然有貓王等幾位搖滾樂歌手崛起。
但是在英倫和歐羅巴大陸依舊是爵士樂爲主,搖滾樂只在青少年羣體中傳播,尚未進入到成年人的視野當中。
德里克泰勒是一名音樂評論家。
作爲某個主流報社的記者,平時要負責舞臺戲劇評論欄目的內容編輯,當他聽說披頭士要在英倫進行全國巡演,於是專門公費買票進場觀看。
在此之前,他有聽人提起過披頭士的名字。
但是德里克一般不把搖滾樂隊作爲取材對象,不會對他們進行任何報道,不過因爲主編的要求,他還是過去觀看了披頭士的演出。
據他所知,好幾家報社也都派有記者過去取材。
他們基本上都是衝着提升報紙銷量而去。
等到進入會場,大家才發現原來披頭士的演出如此火爆,尤其是青少年表現出來的狂熱讓人吃驚。
“太多人了吧!”
記者們看着周圍的人羣,從未見過有那支樂隊能與其相提並論。
披頭士開始表演後,舞臺下的德里克這些記者們也很快沉淪,迅速成爲四名年輕人的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