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三)

永和帝將閩江王跟他說的一一向那些將領們說了出來,將領們紛紛跪倒在地,一再求情望皇帝饒命。永和帝哼了一聲然後命內侍宣讀另一份詔書,大致內容就是說這幾個人以下犯上,離間大將與君王之間的關係,並且還暗中惡語相傷。情況惡劣實屬惡劣,責令侍衛拉出去立即斬了!

將領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壞了,這是怎麼的,大哥啊,我們剛給你打完仗您也誇獎了我們了啊,怎麼說我們這些二愣子也是替您看家護院,守場子的打手啊,您用完了就扔啊,以後如果再有啥事的話您怎麼辦啊是吧。當然這些話僅僅限於在自己心裡想想了,如果真說出來,別說你有一個腦袋,就是十個也不夠砍的啊。羣臣也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嚇着了,這皇帝是什麼做的啊,說翻臉就翻臉。再說了,您說砍就砍啊,說的這些將領跟白給的一樣,這些將領可是佔了武將的一大部分,您把他們砍了以後誰替您出去征戰啊,就算是以後還會有武將頂替他們不是還要現培養嘛,這些人既然還沒殘疾就這樣先用着唄,等老弱病殘了再扔也不晚啊。

這時閩江王出列啓奏道:“陛下,將軍們固然有錯,但是卻罪不至死啊。將軍們剛剛爲我大燕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時斬殺大將,那麼世人將如何看待我大燕國。陛下聖明,望陛下三思。”既然王爺都說了,下邊羣臣當然應聲附和了,反正是你兄弟先說的,有王爺當先鋒,你還能把我們怎麼地,跟着王爺混一把,就是死了也值啊。永和帝看到閩江王帶頭爲將領們求情,並且受到了羣臣的紛紛呼應,永和帝態度也溫和了下來。畢竟,他也沒有想真的殺了這些將領,爲什麼呢,很簡單啊,給你錢養了你這麼長時間,現在把你殺了豈不是可惜了嗎,你們還得給我賣命呢。你們生是我大燕的人,死是我大燕的鬼,就算是化成骨灰還得給我去當化肥!想死,想死沒那麼簡單。

那麼永和帝不想讓他們死爲何要頒佈那道聖旨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說白了,我就是想嚇唬嚇唬你們,沒有別的意思。當然了永和帝免了他們的死罪,活罪肯定是要意思意思的。永和帝不失嚴厲的對跪着地上的將領們說:“本來是要處死你們的,但是幸而有閩江王與諸位大臣替你們求情,既然大家都替你們求情,那我就饒你們一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着凡是涉及到的將領,每人罰俸祿一年,降一級官職,但仍以現官職留用。”這個,可真是意思意思了,不說其他時候的賞賜了,就是單單此次平叛時候的賞賜就不止半年的俸祿了,命保住了,還有官,有官就有錢,罰一年俸祿算什麼啊。而降一級官職這是比較狠處罰措施了,但是最後一句仍以現官職留用,這個就跟沒獎官職一樣啊,只是暫時以五品的官幹着四品官的事而已,等哪一天皇帝高興了,升一級那不是很容易的嘛。

對於常寧父子呢,永和帝思量着應該怎麼辦。永和帝命令手下將常寧父子帶到大殿來。永和帝已經把那些將領從輕處理了,但是對於常寧應該怎麼處置呢,肯定不能比其他的將領處罰的狠啊,畢竟他沒有錯啊。而他的兒子常斡應該怎麼辦,永和帝還在糾結着,常斡救父親這是很孝順的行爲啊,但是因爲他的嗜殺的確是給大燕國損失一大批人,但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真的因爲這件事而把他這麼一員虎將殺了,那麼豈不是一種損失嗎。永和帝頓時沒了方法,正在思索的時候,他想起,閩江王總是最有辦法的人了,每次都能猜懂自己的心思把事辦漂亮了。永和帝朝着閩江王所在地方看去,看見閩江王看見自己微笑着一點頭,永和帝明白,閩江王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思並且有了解決的方法了。

常寧父子被帶了上來,剛纔還不知道到底怎麼辦的永和帝看了閩江王之後頓時有了信心。永和帝上來當然先要給常寧父子一點顏色看看,畢竟不能讓自己太沒尊嚴了,很多時候,包括皇帝這個職業,都得以打腫臉充胖子來面對人們。但是如果懲罰的狠了,日後難免史官會給自己記上一筆,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自己沒有很嚴厲的處罰那些真正有罪的將領們反而懲罰了這位有赫赫戰功的人。公道自在人心,以後難免會背上一個昏君的名,不值。

常寧父子跪下,永和帝質問道:“常寧父子,你二人可知罪!”常寧擡頭道:“臣知罪!”說完一側頭看到閩江王微笑着點點頭。這時,一位御史出列,說道:“陛下,既然常寧父子已經認罪,望陛下予二人定罪!”永和帝聽完愣了一下,他沒想到,這些人一直準備着,準備時刻予以父子二人彈劾。永和帝一面讓二人下去,一面向閩江王方向看去。閩江王果然沒有辜負永和帝的信任,他迅速出列然後奏道:“臣懇請陛下開恩!”永和帝心中一喜,然後裝作無事一樣問道:“爲何?”閩江王繼續道:“常寧父子有罪,罪不至死!常寧將軍之所以被圍,並非由於沒有計劃行事,而是敵人已經知道了他的目的,這才遭到了伏擊。常寧將軍在敵多我寡的情況下並沒有投降而是誓死拼殺,爲我大燕效忠,這份忠心便值得感嘆。而常斡也是救父心切,何況雖然常斡戀戰,但是也讓敵人知道了我大燕國人才輩出,與我大燕抗衡只有死路一條,讓敵人受了重挫,不敢再肆意妄爲,當然也爲後面的節節凱旋做了保障。陛下有這樣的虎將,是我大燕國的幸運,陛下要處罰他們天下人民又會怎麼看呢。”永和帝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道理,便對閩江王說:“依你看,應該怎麼辦呢?”閩江王早有對策,回答說:“臣以爲,對於常寧將軍,應該與其他將領同獎勵,以示我大燕皇帝陛下愛才之心。對於常斡嘛,這位的確是一位虎將,但是還需要到地方上去磨練一下,想必日後一定會成爲以爲優秀的將領爲我大燕國效力。”永和帝聽了之後很是歡喜,既成全了他愛才的名聲又保住了人才,於是口諭道:“既然閩江王如此建議,便這樣行事吧。羣臣勿要再議。”大家聽見這句話之後也都默認了,畢竟這個建議是閩江王提出的,而且皇帝陛下也同意了,這些二愣子官員固然再彪,也絕對不敢與藩王和皇帝鬥,那就不是其樂無窮了,那就是其死無窮了。

永和帝對此次武官之間的鬥爭爲何採取了這種措施呢,真的是永和帝昏庸嗎?是永和帝真的那麼縱容這些武將嗎?當然不是,如果是這麼看待這位剛剛當上皇帝的人的話,那可真的是傻的可愛了。這位皇帝可不是個軟骨頭,反而他是個鐵腕皇帝,就以這個平叛事情爲例。

反叛的原因是這樣的,因爲西南邊疆與其他國家交接地方呢的特產呢自己消化不了,每年都是送到大燕國,然後再大燕國售賣,然後換取一些日常物品或者是他們那裡稀缺的東西,一開始這本不是什麼壞事,互通有無這件事還是利國利民的。但是隨着貿易的不斷髮展這件事就有點性質變了,從永和帝他爹當皇帝的時候就經常出現了前來貿易的人不斷出現偷盜搶劫的行爲,但是當時的皇帝考慮到兩國關係並沒有做太多聲張,只是擒獲這些人然後送回他們的國家讓他們處置。當然那個國家還是很重視這些事的,每次都認真處理,但是卻依舊止不住,到了永和帝繼位,這種事越來越多,而且人員越來越多,再加上由於特產實現了在燕國的自主生產,對於外國的依賴越來越小,並且特產質量越來越差,價格越來越高,本來這種東西的需求量在燕國就不大,何況當時也沒有個什麼世貿組織,燕國人也沒有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高尚品德,因此永和帝便發詔書給那個貿易國,讓他們停止這種特產的交易。

前奏意外(三)+震驚意外(二)爭儲意外(三)+震驚意外危急意外(二)意外(二)選擇意外選擇(二)選擇意外(三)+震驚疑惑(三)疑惑(三)前奏意外(三)+震驚疑惑(三)(一)皇帝駕崩意外(三)+震驚危急意外(二)前奏選擇(二)意外(三)+震驚疑惑(三)選擇(二)危急意外(二)選擇意外(二)意外(二)意外(三)+震驚意外(三)+震驚疑惑(二)選擇爭儲爭儲危急危急爭儲意外(三)+震驚意外(二)意外(二)爭儲(一)皇帝駕崩選擇前奏爭儲意外(三)+震驚選擇選擇選擇(二)意外危急選擇爭儲爭儲(一)皇帝駕崩意外爭儲疑惑(二)選擇(二)疑惑(二)前奏意外(三)+震驚(一)皇帝駕崩意外(二)疑惑(二)意外(三)+震驚意外(三)+震驚選擇意外前奏疑惑(三)爭儲疑惑(三)意外(二)選擇意外(三)+震驚(一)皇帝駕崩危急爭儲危急選擇(二)疑惑(一)爭儲意外意外疑惑(一)疑惑(三)疑惑(三)爭儲(一)皇帝駕崩疑惑(二)意外(三)+震驚
前奏意外(三)+震驚意外(二)爭儲意外(三)+震驚意外危急意外(二)意外(二)選擇意外選擇(二)選擇意外(三)+震驚疑惑(三)疑惑(三)前奏意外(三)+震驚疑惑(三)(一)皇帝駕崩意外(三)+震驚危急意外(二)前奏選擇(二)意外(三)+震驚疑惑(三)選擇(二)危急意外(二)選擇意外(二)意外(二)意外(三)+震驚意外(三)+震驚疑惑(二)選擇爭儲爭儲危急危急爭儲意外(三)+震驚意外(二)意外(二)爭儲(一)皇帝駕崩選擇前奏爭儲意外(三)+震驚選擇選擇選擇(二)意外危急選擇爭儲爭儲(一)皇帝駕崩意外爭儲疑惑(二)選擇(二)疑惑(二)前奏意外(三)+震驚(一)皇帝駕崩意外(二)疑惑(二)意外(三)+震驚意外(三)+震驚選擇意外前奏疑惑(三)爭儲疑惑(三)意外(二)選擇意外(三)+震驚(一)皇帝駕崩危急爭儲危急選擇(二)疑惑(一)爭儲意外意外疑惑(一)疑惑(三)疑惑(三)爭儲(一)皇帝駕崩疑惑(二)意外(三)+震驚